2020-11-10 12:15 |富陽發布
11月8日20:00
CCTV-9紀錄片《炮火下的國寶》第四集
「《四庫全書》的抗戰苦旅」播出
漁山鄉是文瀾閣《四庫全書》西遷首站
80多年前這批國寶轉移到漁山
密藏120天的故事真實再現
△點擊收看完整視頻
(富陽畫面從11分鐘至22分鐘)
紀錄片《炮火下的國寶》11月5日至10日每日20:00在CCTV-9播出,一共6集,每集50分鐘,主要講述北平圖書館善本南遷;鄭振鐸等人「孤島」搜購江南文獻;清華大學古籍西遷;浙江文瀾閣《四庫全書》轉運貴州;八路軍搶救《趙城金藏》;山東省圖書館珍貴古籍密藏樂山等故事。
《炮火下的國寶》綜合採用檔案、口述、學術研究等多重資料,結合實地調研、重走歷史現場,將抗戰時期一幕幕古籍文物大搶救的傳奇故事,首次以紀錄片方式真實呈現。
去年4月底來富陽拍攝
2019年4月底,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攝製組來到富陽漁山,開展為期兩天的拍攝,涉及文瀾閣《四庫全書》於抗戰時期在浙江省內輾轉遷徙的相關經歷。
據記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寶《四庫全書》在時任浙江省圖書館館長陳訓慈與工作人員夏定域的建議下,於當年8月4日離館,8月5日抵達富陽漁山碼頭,由數百挑夫協同搬運書籍。
《四庫全書》在漁山密藏4個月後,日本侵略者轟炸杭城的炮火越來越密集,富陽漁山可聞炮聲,書籍安全成了問題,便被陸續轉移至桐廬、建德、龍泉、江山等地。至1946年7月5日重回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跨越六個省市,輾轉2000多公裡,歷盡千難萬險。
「當時央視的陳導給我打了很多個電話。」富陽文史學者、富陽圖書館原館長鮑志華說。
因為跟富陽漁山相關,鮑志華研究文瀾閣《四庫全書》西遷的相關歷史已經有10多年,曾經寫過一篇《文瀾閣 抗戰大轉移始末》考證性文章,發表在甘肅蘭州圖書館界核心期刊上。央視欄目組檢索到了這篇文章,輾轉找到鮑志華,向她了解相關情況,計劃來漁山現場拍攝,希望她能協助拍攝。 四庫全書>
攝製組前期先踩點,鮑志華向他們提供了文字和圖片等歷史資料,隨後實地攝製。兩天的拍攝,攝製組一行赴老漁山碼頭、五嶺村石馬頭趙坤良老宅(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抗戰西遷文史陳列館)、省級糧食功能區「四庫全書」西遷稻草人群雕、漁山老街古民居等地拍攝,杭州市歷史學會會長趙一新、鮑志華等協助攝製。
國寶轉移歷史真實再現
「浙江圖書館的鎮館之寶,被譽為『東南瑰寶』的文瀾閣《四庫全書》,如今享受著全館最舒適的環境,但你可能不會想到,就在幾十年前,這些稀世珍寶曾有過一段長達8年又11個月、行程2000多公裡的流浪生活……」11月8日晚,《炮火下的國寶》第四集「《四庫全書》的抗戰苦旅」中這樣說道。
「這裡是位於富陽區漁山鄉的石馬頭村,村子距離杭州市區大約40公裡,有水路直達,群山環繞,這樣的地形,在戰爭年代,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一層天然保護……」該片播到當晚20:10之後,切入富陽漁山的鏡頭,由此開始講述《四庫全書》被送上貨船後沿錢塘江逆流而上,向漁山方向駛去……國寶展開了漫長而艱難的「逃亡」旅程。
鮑志華說,她當時向攝製組推薦了幾位《四庫全書》西遷的重要人物,《四庫全書》到富陽漁山石馬頭村密藏緣於兩個人,一個是趙坤良,一個是夏定域。趙坤良是富陽漁山人,夏定域是富陽裡山人,裡山和漁山為鄰鄉,兩人都有文化背景,在外工作,既是老鄉又是朋友,相互間熟悉情況。當時書籍會轉移到漁山,正是夏定域推薦給時任館長陳訓慈,建議藏於好友趙坤良家老宅。
鮑志華介紹,夏定域奉命護送鎮館之寶《四庫全書》及館藏善本轉移,先至富陽漁山,再轉建德、龍泉,最後抵達貴州貴陽張家祠堂,再轉貴陽金鰲山地母洞守護庫書。
抗戰勝利,他再次奉命赴重慶,護送《四庫全書》返回杭州文瀾閣。夏定域是《四庫全書》西遷過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紀錄片裡說到了「找熟人藏」「知根知底」「隱秘的地方」等關鍵語句,即《四庫全書》來富陽的緣由。
「在紀錄片中,時為浙江圖書館館員的富陽人夏定域被多次提到,他帶兒子夏錫楚踏上護書徵程的故事也被編入其中,首站庫書轉移地漁山石馬頭村及鄉紳趙坤良、當年搬運庫書的親歷者張水木老人都被提到,並採用了照片。」鮑志華說。
歷史資料是比較碎片化的,鮑志華作為關注人之一,串聯起了相對具體的文字資料。而這集紀錄片則完整、形象地串聯起整個歷史脈絡,將這段國寶在炮火下的「逃亡」經歷真實再現。
文史陳列館和稻草人群雕
為銘記歷史、傳承愛國主義精神,漁山鄉政府在2018年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中,充分整合漁山的山水、歷史文化資源,在省級糧食功能區開闢「四庫全書」西遷首站稻草人群雕主題展示區域,並以此設立主題公園。這是全國唯一一處以國寶《四庫全書》為人文背景的主題公園。
五嶺村趙家老宅是一個磚木結構的四合院,位於五嶺村中部,坐東北朝西南,由門房、廂房、正樓組成。2017年修繕,2019年布展,現在老宅是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抗戰西遷文史陳列館,是漁山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五嶺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在國難當頭、民族危急關頭,富陽人民騰出老宅密藏國寶《四庫全書》,用我們的肩背挑庫書、扛國寶,聽到炮聲,想到的是庫書的安全……」鮑志華說,庫書在漁山密藏意義深遠而綿長,這件事表現出來的不僅僅是無私奉獻和敢於擔當,還有崇高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
在炮火中守護國寶120天
富陽人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
值得我們自豪!點讚!
來源:區融媒體中心(富陽日報記者 駱曉飛 通訊員 施堯興)
編輯:許媛嬌
閱讀多一點
·分房啦!富陽這個村的村民今天收到了「大禮」
·12600㎡!富陽城區這條道路沿線要改造提升啦!
160498175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