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燦爛的日子——我的八十年代觀譯製片瑣憶我輕輕地 輕輕地走過萬航渡路上的上海電影譯製廠,投去敬意與期待;我默默地 默默地路過永嘉路上的上海電影譯製廠,勾起回憶和感嘆。 ——題記
這是我三年前第一次用DVD介質看《虎口脫險》的觀影體驗:當我將這張120mm的塑料小圓片放入盒艙,伴隨著激越、耳熟的樂聲響起,驚異屏幕現出此等銳利鮮豔、既熟悉又陌生的影像,於是乎記憶中模糊的畫面也就隨之漸次清晰起來……
八十年代,我在地處嘉定的工藝美校住校就讀。周末回家是我的一周期盼,不光是與家人團聚,還有上影院看譯製片的更大誘惑。當時我有個親戚在部隊裡抓文藝,周末、逢年過節,時不時會有電影票、戲票送來,其中多半就是譯製片。
記得那時看片去得最多的是北京西路、萬航渡路口的軍人俱樂部(現今雲峰劇院),南京西路的友誼會堂,延安路上的國際俱樂部及文藝會堂,這些場所映出的影片通常要比公映早兩天。較早看到的是《追捕》、《望鄉》和《狐狸的故事》三部日本片,那個影像、情節的震撼至今難忘,這也是我的人生經歷中初體驗的資本主義國家「大片」。
那時我看片從不遲到早退,往往是早早等侯,獨怕錯過了配音演職員表。記憶所及我在上述場所觀看的譯製影片尚有《人證》、《砂器》、《火紅的第五樂章》、《生死戀》、《蒲田進行曲》、《遠山的呼喚》、《幸福的黃手絹》、《王子復仇記》、《巴黎聖母院》、《蝴蝶夢》、《霧都孤兒》、《百萬英鎊》、《佐羅》、《葉塞尼亞》、《冷酷的心》、《水晶鞋與玫瑰花》、《悲慘世界》、《卡桑德拉大橋》、《虎口脫險》、《海狼》、《三十九級臺階》、《野鵝敢死隊》、《警察局長的自白》、《蛇》、《黑鬱金香》、《愛德華大夫》、《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大蓬車》、《未來世界》、《拿破崙在奧斯特裡茲》、《姊妹坡》、《華麗的家族》、《W的悲劇》、《奇普裡安波隆貝斯庫》、《鐵面人》、《新天方夜潭》、《苔絲》、《非凡的艾瑪》、《海峽》等,久而久之也就自然記住了孫道臨、畢克、邱嶽峰、童自榮、蘇秀、李梓、劉廣寧、喬榛、丁建華、楊成純、趙慎之、曹雷、胡慶漢、尚華、於鼎、富潤生、衛禹平、孫渝烽、蓋文源、施融、嚴崇德、伍經緯、戴學廬、潘我源、程玉珠、楊曉、王建新、程曉樺、楊文元、沈曉謙等一連串揮之不去的響噹噹的上譯配音演員名字。
還有搞笑的事發生在學校上課時,那天上午鎮上放映南斯拉夫影片《橋》。絕大部分同學都逃課了,結果可想而知。就在大家心滿意足、又惴惴不安潛回校內時,校方採取了「抓捕行動」!不管是從邊門悄悄溜進來,還是偷偷翻圍牆的(其中有不少女生),都被逮個正著、無一漏網。這些同學被集中到操場列隊,聽候發落,空氣真似凝固了,某個校領導邊來回踱步邊冷冷地說:「同學們,我在此恭候你們許久了……」在場同學終於會意地再也忍不住笑,多麼肖似剛才影片中的一幕。(二零零五年十月,挑燈記於華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