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與庫斯圖裡卡的《爸爸出差時》的比較

2021-01-11 蛙牛看戲

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與庫斯圖裡卡的《爸爸出差時》的比較

姜文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是根據王朔小說《動物兇猛》改編的,《動物兇猛》這部小說的創作背景是七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的北京。在新中國九十年代時期,曾經七十年代革命理想主義的激情已然褪去,此時的北京與七十年代相比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讓經歷過那個特殊時期的人們無法適從。書名為「動物兇猛」,以動物指代群體,指動蕩年代中一人的群體。

人本身具有動物性,人又具備社會化的屬性,特殊的時代環境中尚未成年的動物在非成熟的環境下,會造成更大規模的破壞力,書中大段落的群架描寫直接映射了成年人社會動蕩的現狀。埃米爾·庫斯圖裡卡作品《爸爸出差時》與姜文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所選取的題材視角相同。影片以旁白的形式開場,主人小公馬利克講述了整個故事的背景:前南斯拉夫走出了二戰的陰霾進入全面建設時期。

1948 年-1952 年,前南斯拉夫與蘇聯斷交,前南斯拉夫全境範圍內抓捕「史達林主義」政治犯,整個國家處於人人自危的狀態中,小主人公父親因為隨意對政治漫畫進行評論而被逮捕。由於父親的勞教,媽媽不得已對馬克利說了謊話即:爸爸出差了。整部電影以兒童的視角進行敘述,講述了在特殊的政治環境影響下家庭所經歷的動蕩,表現了人與人之間以及整個社會之間的微妙關係。

兩部電影在敘事方式上有著共同點。《陽光燦爛的日子》從表象上來看是馬小軍個人的成長史,但從內在上分析是導演個人對特殊時期集體青春的一次回顧和反思。回顧體現在影片中完整的還原了特殊歲月中社會環境,一方面革命者的後代希望發生一場戰爭可以使他們登上歷史舞臺,另一方面又因為不可能發生這樣一場戰鬥而感到失落,這樣使他們這群革命理想主義者變得既狂熱而又躁動。

這樣狂熱而躁動的群體是一群兒童,童年生活即是特殊歲月的寫照。反思體現在影片中一個一直騎著木頭的傻子古輪木的設計,這個與情節推進並無關係的設計,是劇本設計中的一個特殊元素。大院中的孩子們在呼叫古倫木的時候,期待的是歐巴的答案,但古倫木說出歐巴的狀態完全不同,有時開心,有時難過,有時機械,有時麻木。

「古倫木—歐巴」的臺詞設計隱喻了時代背景,即不必尋求真相,已然身在其中。到了影片末尾處,大院子弟費勁的想出來古倫木的名字,卻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答案。此處的情節設計發生了最大功能的作用,就是對特歲月中荒唐的童年時光客觀的總結。回顧與反思可作為兩條敘事線索一明一暗,作為電影的最重要的表現脈絡,通過兒童的視角審視歷史,但又刻意與歷史保持著距離。

埃米爾·庫斯圖裡卡電影《爸爸出差時》同樣由兩條敘事線索構成,一條是小主人公的童年生活,另一條是小主人公眼中成年人的生活,兩條敘事線索交叉進行,使電影時刻充滿著趣味性,這種並行的反差設計,對當時嚴肅的政治環境進行了反諷。影片中作為兒童世界的主人公馬利克為了得到皮革縫製的皮球打工掙錢,在兄長的要求下不得已交給母親作為補貼。

在成人世界裡,馬利克的父親被情人舉報,馬利克的舅舅對父親進行抓捕,最後舅舅和父親的情人步入了婚禮的殿堂。父親的確成了整個家庭的災難,事實上也就是他無法得到皮革縫製的足球的首要原因。欺騙作為這部電影最重要情節的推動,成了在動蕩的時局中既無可奈何又順理成章的伎倆。導演通過兩條清晰地敘事線索對影片中所表現的時代背景進行了諷刺。

兩部影片的結尾段落兩位導演用不同的方式表現了對特殊歷史時期的態度。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結尾處,時間轉到改革開放後,大多數普通民眾還是保留著宋剛老實本分掙工分的歷史慣性,發跡者仍然是軍屬大院那幫膽大手黑的孩子,古倫木簡單粗暴的答案隱喻了新的時代社會體系的到來。最後一鏡頭,攝影機以搖的方式進行運動,載著已然成熟的主人公們的汽車緩緩出畫,音樂淡入影像淡出。

電影在處理回憶之中在結尾處又增添了黑白的影像設計,給整部電影增添了悲壯的色彩。在影片《爸爸出差時》的結尾部分,馬利克向身患白血病的小女孩告別,小女孩被抬上了擔架,馬利克真誠的對女孩說:「我愛你」。整部電影複雜的視聽設計在這一刻簡化成了最直接的情感表達,這樣的結尾處理給觀眾帶來的是最直接的溫暖體驗。

《陽光燦爛的日子》作為姜文的處女作一鳴驚人,關於影片的具象化分析前文中曾多次提及筆者不再贅述。就影片取材而言,這部影片的成功在於一反之前中國導演對於特殊歷史時期的痛苦表述,以姜文充滿幸福的童年回憶作為講故事的切入點,這是該電影最富有創作力的設計。

影片中對自我以及歷史反思的符號設計,使得影片結構縝密表達完整,這部充滿誠意的電影獲得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促使姜文對我自我思考式的創作模式產生了認同,自此開始了有感而髮式的電影創作。

相關焦點

  • 優秀影評|姜文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
    原創稿件,歡迎轉發,學習聯繫微博私信@周孟傑chuck主標題 青春:不可言說的灼灼年華 副標題 ——評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然而,姜文導演卻以一部《陽光燦爛的日子》向我們展示了這個年代的另一種風貌,通過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刻畫出燦爛明亮的青春,如歌般美好的灼灼年華,蕩漾著清亮明媚的憂傷。     這部電影由姜文執導,夏雨、寧靜主演,在當時的中國影壇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影評講述了文革時期的北京城裡,一群以馬小軍為代表的少年的青春經歷,尤其是他和米蘭之間的曖昧情感。
  • 賞析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的青春隱喻
    首先,我覺得姜文是個很真實的男人,一個熱血沸騰、敢作敢為的導演形象。今天為大家推薦的一部影片是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黑白的開場,聽到姜文的描述,也就預示一部新的作品即將誕生,夏天、太陽、新、太亮、這些詞語讓我們很快從回憶中出來想想那陽光燦爛的日子多美好!本片的歷史背景是在文革期間,但是整部影片除了開場那「祖國山河一片紅」的背景和其他地方隱約可見的標語之外,根本感受不到「文革」的任何影子,以黃色為背景的暖色基調,想起那歡快的童年和那激昂的戰士音樂,讓我們想到以前的時光。
  • 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與朔爺、馮小剛在陽光下的赤裸狂歡
    姜文與王朔,《陽光燦爛的日子》與《動物兇猛》、《頑主》姜文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改編自知名作家王朔的小說,其內容和靈感主要來自王朔的《動物兇猛》、《頑主》、《一般是海水,一般是火焰》等;如果說《一般是海水,一般是火焰》還有某些正統的話,《動物兇猛》等則是完全的朔式風格,這些作品奠定了王朔文壇霸主的地位
  • 《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導演天賦的嶄露頭角,青春片的鼻祖
    《陽光燦爛的日子》完成了最後一個鏡頭的拍攝,同年8月收到威尼斯電影節邀請,憑藉《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榮獲一連串大獎。,曾一遍又一遍地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可以看出《陽光燦爛的日子》深受其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打架那場戲,有許多相似的痕跡:深夜、樓道、自行車,磚頭砸破的腦袋……但《陽光燦爛的日子》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有本質上的不同: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楊德昌試圖用臺灣第一起青少年犯罪事件中揭開一個時代的面紗,鏡頭對準少年,卻意在批判臺灣社會;而《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反映是一個國家、一個時代洪流中
  • 《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為什麼要選擇寧靜?
    眾所周知,只要提及青春影視作品,1994年播出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絕對榜上有名,這也是姜文導演的第一部作品,由當紅明星寧靜、陶紅等人領銜主演,改編自著名作家王朔創作的《動物兇猛》。《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青春片的角色太過於挑人,讓身為導演的姜文很頭疼。不過他是這部劇的負責人,自然是要克服了這部劇本的任何困難,找到了米蘭的飾演者——寧靜。那麼多優秀的演員一起來競爭這個角色,姜文為什麼非要選擇寧靜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與其說是姜文要選寧靜,不如說是姜文選擇了米蘭,是姜文偶遇了米蘭。
  •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導演最有生命力的一部作品
    第一次看姜文導演《陽光燦爛的日子》已是十年前的事情,影片在那發黃髮白強烈陽光的照射下帶著觀眾閃回到主人公的青春期,閃回到導演姜文的青春期,帶我們回到那個特殊年代一代人的青春記憶裡。《陽光燦爛的日子》說《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導演最有生命力的一部作品,不光是因為它是導演的處女作,更是因為作品的內容,電影中的人物生動而個性鮮明,影片的主人公馬小軍那個無拘無束,衝動叛逆的少年,隨著自己的性成熟在荷爾蒙的作用下
  • 姜文的巔峰之作《陽光燦爛的日子》,捧紅了一位實力演員
    「鬼才」導演姜文在32歲時為大眾展現了《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作品,在當時上映時成功拿下5000萬元的票房。《陽光燦爛的日子《陽光燦爛的日子》包含的價值並不是那種年代感,而是影片所呈現出的真實感,打動人心。
  • 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遇見的不是寧靜,而是那個時代的米蘭
    眾所周知,只要提及青春影視作品,1994年播出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絕對榜上有名,這也是姜文導演的第一部作品,由當紅明星寧靜、陶紅等人領銜主演,改編自著名作家王朔創作的《動物兇猛》。《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青春片的角色太過於挑人,讓身為導演的姜文很頭疼。不過他是這部劇的負責人,自然是要克服了這部劇本的任何困難,找到了米蘭的飾演者——寧靜。那麼多優秀的演員一起來競爭這個角色,姜文為什麼非要選擇寧靜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庫斯圖裡卡 生活要求我們記住真相
    其導演的電影《爸爸出差時》和《地下》兩度獲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地下》海報,該影片獲1995年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我身在歷史何處》作者:埃米爾·庫斯圖裡卡 版本: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年11月從前有一個國家,它的名字叫南斯拉夫。在1992年2月,這個國家行將解體的前夕,一位電影導演決定在他的故鄉塞拉耶佛舉辦一場電影節。
  • 影片分析 |《陽光燦爛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視聽語言分析—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導演姜文的處女作。姜文為了很好地詮釋「陽光燦爛的日子」這一主題,在拍攝室外時多選擇在大晴天陽光充足的時候,使得全片一直籠罩在一片金黃、燦爛、溫暖與輝煌的光芒中。室內也同樣使用了過度曝光的手段。表現了人物情緒。比如在「初遇『畫中人』」段落,高瓦數聚光燈的照明使得環境空間感、層次感突出,這種照明將屋內空間劃分成了光線明暗對比強烈的幾個區域。
  • 豆瓣8.8分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偶遇的不是寧靜,而是米蘭
    說起經典的國產青春電影,一下子想到的還是1994年姜文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夏雨、寧靜、陶虹等主演,改編自王朔小說《動物兇猛》。姜文明顯不想只是回憶70年代大院生活,他另闢蹊徑,利用敘事技巧和觀眾開了個&34;:記憶是可靠的嗎?
  • 《陽光燦爛的日子》:看懂姜文的內涵,就看懂了青春
    1992年的勞動節,姜文把自己關在北三環路邊6平米的小屋裡,單曲循環著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寫出了一部劇本,名字叫《陽光燦爛的日子》。6萬多字的原著,姜文改寫成了9萬多字的劇本。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在1994年上映,一炮而紅,攬獲很多獎項。馬小軍的演員夏雨也藉助此片榮獲威尼斯史上最年輕的影帝,出道即巔峰。
  • 陽光燦爛的日子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1993年8月23日-1994年1月22日拍攝的一部劇情片,導演處女作,由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改編,主要演員有夏雨
  • 小陶虹強吻夏雨,姜文還是小鮮肉,1994年《陽光燦爛的日子》
    1994年《陽光燦爛的日子》,小陶虹飾演於北蓓。「從月亮門兒裡,拐出來一個長著狐狸臉的女孩。」 這是夏雨、陶虹、姜文夏雨和陶虹1994年《陽光燦爛的日子》,小陶虹飾演於北蓓。「從月亮門兒裡,拐出來一個長著狐狸臉的女孩。」
  • 《陽光燦爛的日子》:青春的顏色
    在姜文導演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電影運用各種豐富的色彩創造了一幅獨屬於那個年代的風俗畫,給觀眾帶來一場絕佳的視覺盛宴。No.1 : 紅色紅色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被賦予了很多寓意,比如革命、暴力、激情、熱血和死亡等。
  • 姜文一出手就被「封神」,《陽光燦爛的日子》,為何能火30年
    然而,在姜文的青春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裡,一切都是那樣的乾淨,自然和純粹。01,《陽光燦爛的日子》,為何能火30年02,時代與成長《陽光燦爛的日子》講述的是70《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導演,立足於上世紀70年代,以男性視角為主,呈現出的年輕人的成長和衝動,是特殊時空背景下的新成長曆程
  • 姜文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 (1994)》高清完整版
    姜文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 (1994)》高清完整版導演: 姜文編劇: 姜文 / 王朔主演: 夏雨 / 寧靜 / 陶虹 / 耿樂 / 斯琴高娃 / 更多...
  • 姜文勸架太好玩!《陽光燦爛的日子》作曲與畫家掐架,他作了首詩
    近日,易中天在姜文的授權下,通過社交平臺發布了一篇姜文撰寫的短文和詩句,結果這是一篇"勸架"文。還附上一首自己創作的七言絕句詩。事情是這樣的,今年8月20日,郭文景無心作曲為了消遣於是寫了篇文章來"說木心"。
  • 《陽光燦爛的日子》修復版在港首映(圖)
    本報訊(記者劉江平)姜文經典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日前修復完成,將在香港電影節期間首次公開亮相。記者昨日獲悉,24日開幕的香港電影節將舉行「姜文大師回顧展」,對姜文導演的四部作品進行展映,這也是姜文電影世界回顧展的第一站。
  • 《陽光燦爛的日子》你不知道的幕後故事?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中國著名導演姜文的處女作,豆瓣評分高達8.7分,是中國最偉大的一部電影之一。目前的中國電影市場,欣欣向榮的背後卻難出佳作,透過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幕後拍攝故事,我們也許能夠窺見些拍出優秀影片的方法和經驗。王朔是文學怪才,風格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