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覺得姜文是個很真實的男人,一個熱血沸騰、敢作敢為的導演形象。今天為大家推薦的一部影片是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本部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不同的角度描述主角在影片中的表現。
影片剛開始時以俯視的鏡頭角度拍攝廣場上的情景,以表現廣場上的人眾多,增加了空間深度感,更加突出了廣場上人多的景象。以及用仰拍的角度拍攝毛主席石像,使其高大醒目,拍出了偉人的風範,同時淨化了背景,與俯拍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影片運用大量的鏡頭,以搖鏡頭的方式觀察房間的四周,主角馬小軍用望遠鏡觀看四周在女主角家中原地轉圈的視覺效果,以致女主角的照片在望遠鏡中神秘的屢次出現以及用跟鏡頭紀實的拍攝馬小軍在家中所做的每一件事。
更用不同的角度拍攝他具體做的事,大量的角度凝練了生活,如用俯視的角度以馬小軍的視覺效果拍攝老師方便,讓老師更加生動自然地出現在鏡頭中,利用這些拍攝角度的選擇最大限度的凝練了生活,概括了現實表達了作者的態度。
《陽光燦爛的日子》雖然是一部「青春性徵」極為明顯的電影,但是它又是一部單純的電影,影片中有性的暗示,但卻從未有性的描述。大量長鏡頭深焦攝影和俯角仰角拍攝的運用除了讓畫面空間維持完整性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這種拍攝技法常常讓影片中的人和物有一種從遙遠時空而來的意境,形成一種夢幻般的感覺。個人的特寫鏡頭也是影片的一大亮點。
本片也屬於新現實主義電影,體現了許多新現實主義的特點,運用了大量非專業演員,更加真實的表現現實中的原汁原味,影片毫不加修飾的表現現實中不完美的一面,拍出另外一真實並源於生活中的事。
比如影片中像是懷孕期的女人暴躁又有暴力傾向的一面,不顧形象地打罵,這在浪漫主義電影中根本不會出現的情景,這更加表明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源於現實生活的,把現實中的細節升華。
影片開始的畫面沒有讓我感到很強烈的衝擊,但似乎眼前有個很深的漩渦,一步步讓我想到了自改革開放以來應該有的一些變化,只是有的變化太倉促,若即若離,你可以看到老北京和現代北京的對比。
黑白的開場,聽到姜文的描述,也就預示一部新的作品即將誕生,夏天、太陽、新、太亮、這些詞語讓我們很快從回憶中出來想想那陽光燦爛的日子多美好!本片的歷史背景是在文革期間,但是整部影片除了開場那「祖國山河一片紅」的背景和其他地方隱約可見的標語之外,根本感受不到「文革」的任何影子,以黃色為背景的暖色基調,想起那歡快的童年和那激昂的戰士音樂,讓我們想到以前的時光。
小男孩長大了,活潑亂跳,開始出現當時農村的畫面,孩子們的真實,笑聲在耳邊響起、和童年夥伴的打鬧。看到一個傻子的出現,本以為是無意的出現,但其實是貫穿影片的關鍵。
當初上課的場景非常混亂,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當老師轉身寫板書時,講到中俄尼布楚條約,同學們全一鬨而散的畫面,還有帽子裡裝滿的石頭裝載的夢想。上課時少了激情、沒有紀律。畫面轉到馬小軍偷了開了爸爸的箱子,在房間裡有模有樣的像個軍人,也許這是兒時彩色的夢想,在虛幻和真實中它是美好的象徵。
當時政治清明,貪官腐敗非常少見,經濟相對較落後,連一臺老式電視機也很難出現。背景的解說詞讓我們更好了解那個時代的青春年華。也讓我們更好了解王小軍的心理描述。第一人稱的解說詞,更貼近人物內心、更豐富影片的內涵。「我只是開鎖,並不是偷東西」確實王小軍沒有偷任何東西,不過是躺在陌生人的床上睡睡,感受新鮮的事物。
劉憶苦、餘北蓓、等人的出現,又使我們回憶起了童年的歡快。音樂轉而變成活潑的兒童歌曲。但連什麼是戀愛也不知道他們卻談起了戀愛。米蘭的照片一直在他心頭回映。但米蘭、劉憶苦、王小軍之間的關係本身就是被模糊化的,到後來米蘭消失地無影無蹤似乎也是代表著她們始終是個邊緣的位置。60-70年代,青少年的那種激動在背景音樂中體現。自行車的駛過,他們之間的打打鬧鬧。惹是生非的王小軍不過是童年裡充滿霸氣的影子,影片中也許我們會覺得似乎故事總是圍繞一些愛情和對米蘭的爭奪展開,其實影片始終還是以男子強勢的形象為主要發展的線索。
王小軍和米蘭也許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他們本身沒有多少的交流。王小軍在米蘭面前像個小孩,他沒有權利管制米蘭。
當時的政治色彩在他們的童年生活中展現。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有了大男子主義的形象。所以一個國家它處於什麼狀態,始終對當代的人有更深刻的影響。火車的縷縷炊煙,他卻找不到米蘭的蹤影。在《陽光燦爛的日子》的片子中米蘭本來是一個被爭寵的對象,但最後我們會發現米蘭只是一個被爭寵的影子,沒有定向。馬小軍也不能表達自己的感情。餘北蓓也不是主要人物。後面的想像是對米蘭的愛意表達,但這只不過是夢境。米蘭不屬於任何人。
影片最後大家出城了,長大了。暖色調繼而轉變為黑白色調,和影片開頭成對比。有陽光就有陰影的道理,不光是歌頌這個年代也揭露這個年代不光彩的一面。給人以無限傷感。只是人長大了,一切都成了回憶。
最後在車裡,傻子又出現了,傻子自他們小一直在他們身邊。只是一句「傻逼」似乎覺得傻子不再傻有了思想成了鮮活的人物。他的那些個古倫木也沒有了具體的含義。傻子從小到大都陪伴他們。其實到故事最後,傻子也是故事的一種諷刺,是可憐不受人重視的形象。
車了開走了,影片結束了。我們的回憶卻沒有戛然而止。那些一個個值得回味的場景靜靜地出現在腦海中。
總之《陽光燦爛的日子》影片無論是在拍攝技巧、敘事結構、主題思想定位方面都有一定的傑出之處,是一部好影片,值得我們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