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的青春隱喻

2020-08-29 佳人易斯

首先,我覺得姜文是個很真實的男人,一個熱血沸騰、敢作敢為的導演形象。今天為大家推薦的一部影片是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影片拍攝手法


本部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不同的角度描述主角在影片中的表現。

影片剛開始時以俯視的鏡頭角度拍攝廣場上的情景,以表現廣場上的人眾多,增加了空間深度感,更加突出了廣場上人多的景象。以及用仰拍的角度拍攝毛主席石像,使其高大醒目,拍出了偉人的風範,同時淨化了背景,與俯拍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影片運用大量的鏡頭,以搖鏡頭的方式觀察房間的四周,主角馬小軍用望遠鏡觀看四周在女主角家中原地轉圈的視覺效果,以致女主角的照片在望遠鏡中神秘的屢次出現以及用跟鏡頭紀實的拍攝馬小軍在家中所做的每一件事。

更用不同的角度拍攝他具體做的事,大量的角度凝練了生活,如用俯視的角度以馬小軍的視覺效果拍攝老師方便,讓老師更加生動自然地出現在鏡頭中,利用這些拍攝角度的選擇最大限度的凝練了生活,概括了現實表達了作者的態度。

《陽光燦爛的日子》雖然是一部「青春性徵」極為明顯的電影,但是它又是一部單純的電影,影片中有性的暗示,但卻從未有性的描述。大量長鏡頭深焦攝影和俯角仰角拍攝的運用除了讓畫面空間維持完整性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這種拍攝技法常常讓影片中的人和物有一種從遙遠時空而來的意境,形成一種夢幻般的感覺。個人的特寫鏡頭也是影片的一大亮點。

本片也屬於新現實主義電影,體現了許多新現實主義的特點,運用了大量非專業演員,更加真實的表現現實中的原汁原味,影片毫不加修飾的表現現實中不完美的一面,拍出另外一真實並源於生活中的事。

比如影片中像是懷孕期的女人暴躁又有暴力傾向的一面,不顧形象地打罵,這在浪漫主義電影中根本不會出現的情景,這更加表明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源於現實生活的,把現實中的細節升華。

活潑的開場


影片開始的畫面沒有讓我感到很強烈的衝擊,但似乎眼前有個很深的漩渦,一步步讓我想到了自改革開放以來應該有的一些變化,只是有的變化太倉促,若即若離,你可以看到老北京和現代北京的對比。

黑白的開場,聽到姜文的描述,也就預示一部新的作品即將誕生,夏天、太陽、新、太亮、這些詞語讓我們很快從回憶中出來想想那陽光燦爛的日子多美好!本片的歷史背景是在文革期間,但是整部影片除了開場那「祖國山河一片紅」的背景和其他地方隱約可見的標語之外,根本感受不到「文革」的任何影子,以黃色為背景的暖色基調,想起那歡快的童年和那激昂的戰士音樂,讓我們想到以前的時光。

人物關係的梳理


小男孩長大了,活潑亂跳,開始出現當時農村的畫面,孩子們的真實,笑聲在耳邊響起、和童年夥伴的打鬧。看到一個傻子的出現,本以為是無意的出現,但其實是貫穿影片的關鍵。

當初上課的場景非常混亂,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當老師轉身寫板書時,講到中俄尼布楚條約,同學們全一鬨而散的畫面,還有帽子裡裝滿的石頭裝載的夢想。上課時少了激情、沒有紀律。畫面轉到馬小軍偷了開了爸爸的箱子,在房間裡有模有樣的像個軍人,也許這是兒時彩色的夢想,在虛幻和真實中它是美好的象徵。

當時政治清明,貪官腐敗非常少見,經濟相對較落後,連一臺老式電視機也很難出現。背景的解說詞讓我們更好了解那個時代的青春年華。也讓我們更好了解王小軍的心理描述。第一人稱的解說詞,更貼近人物內心、更豐富影片的內涵。「我只是開鎖,並不是偷東西」確實王小軍沒有偷任何東西,不過是躺在陌生人的床上睡睡,感受新鮮的事物。

劉憶苦、餘北蓓、等人的出現,又使我們回憶起了童年的歡快。音樂轉而變成活潑的兒童歌曲。但連什麼是戀愛也不知道他們卻談起了戀愛。米蘭的照片一直在他心頭回映。但米蘭、劉憶苦、王小軍之間的關係本身就是被模糊化的,到後來米蘭消失地無影無蹤似乎也是代表著她們始終是個邊緣的位置。60-70年代,青少年的那種激動在背景音樂中體現。自行車的駛過,他們之間的打打鬧鬧。惹是生非的王小軍不過是童年裡充滿霸氣的影子,影片中也許我們會覺得似乎故事總是圍繞一些愛情和對米蘭的爭奪展開,其實影片始終還是以男子強勢的形象為主要發展的線索。

王小軍和米蘭也許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他們本身沒有多少的交流。王小軍在米蘭面前像個小孩,他沒有權利管制米蘭。

當時的政治色彩在他們的童年生活中展現。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有了大男子主義的形象。所以一個國家它處於什麼狀態,始終對當代的人有更深刻的影響。火車的縷縷炊煙,他卻找不到米蘭的蹤影。在《陽光燦爛的日子》的片子中米蘭本來是一個被爭寵的對象,但最後我們會發現米蘭只是一個被爭寵的影子,沒有定向。馬小軍也不能表達自己的感情。餘北蓓也不是主要人物。後面的想像是對米蘭的愛意表達,但這只不過是夢境。米蘭不屬於任何人。

「傻子」貫穿整劇的意義


影片最後大家出城了,長大了。暖色調繼而轉變為黑白色調,和影片開頭成對比。有陽光就有陰影的道理,不光是歌頌這個年代也揭露這個年代不光彩的一面。給人以無限傷感。只是人長大了,一切都成了回憶。

最後在車裡,傻子又出現了,傻子自他們小一直在他們身邊。只是一句「傻逼」似乎覺得傻子不再傻有了思想成了鮮活的人物。他的那些個古倫木也沒有了具體的含義。傻子從小到大都陪伴他們。其實到故事最後,傻子也是故事的一種諷刺,是可憐不受人重視的形象。

車了開走了,影片結束了。我們的回憶卻沒有戛然而止。那些一個個值得回味的場景靜靜地出現在腦海中。

總之《陽光燦爛的日子》影片無論是在拍攝技巧、敘事結構、主題思想定位方面都有一定的傑出之處,是一部好影片,值得我們欣賞。

相關焦點

  • 《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導演天賦的嶄露頭角,青春片的鼻祖
    《陽光燦爛的日子》完成了最後一個鏡頭的拍攝,同年8月收到威尼斯電影節邀請,憑藉《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榮獲一連串大獎。那時候,好像永遠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出來伴隨著我,陽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陣陣發黑」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以文革為背景,在中年馬小軍的回憶中緩緩展開,電影沒有聚焦沉重的社會反思,而是將攝像頭對準了正當青春年少的馬小軍和他的朋友們。
  • 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與庫斯圖裡卡的《爸爸出差時》的比較
    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與庫斯圖裡卡的《爸爸出差時》的比較姜文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是根據王朔小說《動物兇猛》改編的,《動物兇猛》這部小說的創作背景是七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的北京。埃米爾·庫斯圖裡卡作品《爸爸出差時》與姜文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所選取的題材視角相同。影片以旁白的形式開場,主人小公馬利克講述了整個故事的背景:前南斯拉夫走出了二戰的陰霾進入全面建設時期。1948 年-1952 年,前南斯拉夫與蘇聯斷交,前南斯拉夫全境範圍內抓捕「史達林主義」政治犯,整個國家處於人人自危的狀態中,小主人公父親因為隨意對政治漫畫進行評論而被逮捕。
  • 優秀影評|姜文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
    :不可言說的灼灼年華 副標題 ——評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在我們的漫漫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個錯誤的年代:充斥著黑暗與貪婪,不安於躁動,瘋狂的欲望蒙蔽了人們的眼睛。然而,姜文導演卻以一部《陽光燦爛的日子》向我們展示了這個年代的另一種風貌,通過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刻畫出燦爛明亮的青春,如歌般美好的灼灼年華,蕩漾著清亮明媚的憂傷。     這部電影由姜文執導,夏雨、寧靜主演,在當時的中國影壇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影評講述了文革時期的北京城裡,一群以馬小軍為代表的少年的青春經歷,尤其是他和米蘭之間的曖昧情感。
  • 《陽光燦爛的日子》:看懂姜文的內涵,就看懂了青春
    1992年的勞動節,姜文把自己關在北三環路邊6平米的小屋裡,單曲循環著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寫出了一部劇本,名字叫《陽光燦爛的日子》。6萬多字的原著,姜文改寫成了9萬多字的劇本。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在1994年上映,一炮而紅,攬獲很多獎項。馬小軍的演員夏雨也藉助此片榮獲威尼斯史上最年輕的影帝,出道即巔峰。
  • 《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為什麼要選擇寧靜?
    眾所周知,只要提及青春影視作品,1994年播出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絕對榜上有名,這也是姜文導演的第一部作品,由當紅明星寧靜、陶紅等人領銜主演,改編自著名作家王朔創作的《動物兇猛》。對於這部電影姜文拍攝的很用心,被觀眾稱之為青春片的經典之作
  • 《陽光燦爛的日子》:青春的顏色
    在姜文導演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電影運用各種豐富的色彩創造了一幅獨屬於那個年代的風俗畫,給觀眾帶來一場絕佳的視覺盛宴。No.1 : 紅色紅色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被賦予了很多寓意,比如革命、暴力、激情、熱血和死亡等。
  •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導演最有生命力的一部作品
    第一次看姜文導演《陽光燦爛的日子》已是十年前的事情,影片在那發黃髮白強烈陽光的照射下帶著觀眾閃回到主人公的青春期,閃回到導演姜文的青春期,帶我們回到那個特殊年代一代人的青春記憶裡。《陽光燦爛的日子》說《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導演最有生命力的一部作品,不光是因為它是導演的處女作,更是因為作品的內容,電影中的人物生動而個性鮮明,影片的主人公馬小軍那個無拘無束,衝動叛逆的少年,隨著自己的性成熟在荷爾蒙的作用下
  • 不一樣的青春,陽光燦爛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使人們裸露的更多欲望在潛滋暗長。發生的故事也變豐富起來。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導演親力打造的一部成功的作品。影片講述了發生在一群青春期的少年身上的故事。在故事中不但演繹著文革時期少年之間的兄弟情義,而且闡釋了灼目陽光下的放肆青春,更傳達出一種對文化大革命中教育缺失的遺憾。
  • 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與朔爺、馮小剛在陽光下的赤裸狂歡
    姜文與王朔,《陽光燦爛的日子》與《動物兇猛》、《頑主》姜文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改編自知名作家王朔的小說,其內容和靈感主要來自王朔的《動物兇猛》、《頑主》、《一般是海水,一般是火焰》等;如果說《一般是海水,一般是火焰》還有某些正統的話,《動物兇猛》等則是完全的朔式風格,這些作品奠定了王朔文壇霸主的地位
  • 戴錦華評《陽光燦爛的日子》:青春的殘酷心醉神迷
    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無疑是1995年重要的中國電影作品之一,但顯而易見的是,它並非那顆可口的「紅櫻桃」。此片為數甚巨的觀眾大多難以在其中獲得他們所期待的那份撫慰與滿足,相反它多少給人一種強烈而難於名狀的震動與惶惑。然而,《陽光燦爛的日子》畢竟高居1995年中國電影市場的排行榜上,它的轟動與熱銷,事實上是構成1995年中國電影復甦狂喜的重要依據之一。
  • 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遇見的不是寧靜,而是那個時代的米蘭
    眾所周知,只要提及青春影視作品,1994年播出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絕對榜上有名,這也是姜文導演的第一部作品,由當紅明星寧靜、陶紅等人領銜主演,改編自著名作家王朔創作的《動物兇猛》。,被觀眾稱之為青春片的經典之作。
  • 以《陽光燦爛的日子》分析,解構主義敘事為何在青春電影能夠成功
    姜文是傳統電影的反叛者,但同時他也註定無法是未來中國電影的領銜者。姜文電影的優秀,在於它不具備二次複製的可能性。除去姜文之外,中國要想再找出一位拍青春電影拍出"姜式風格"的導演,實際上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夢想。《陽光燦爛的日子》被稱為中國頂級的青春片,在它之下現當代的青春題材電影,被悉數歸為二類作品。
  • 以《陽光燦爛的日子》分析,解構主義敘事為何在青春電影能夠成功
    姜文是傳統電影的反叛者,但同時他也註定無法是未來中國電影的領銜者。姜文電影的優秀,在於它不具備二次複製的可能性。除去姜文之外,中國要想再找出一位拍青春電影拍出&34;的導演,實際上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夢想。《陽光燦爛的日子》被稱為中國頂級的青春片,在它之下現當代的青春題材電影,被悉數歸為二類作品。
  • 姜文的巔峰之作《陽光燦爛的日子》,捧紅了一位實力演員
    「鬼才」導演姜文在32歲時為大眾展現了《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作品,在當時上映時成功拿下5000萬元的票房。《陽光燦爛的日子《陽光燦爛的日子》包含的價值並不是那種年代感,而是影片所呈現出的真實感,打動人心。
  • 《陽光燦爛的日子》:那些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山東師大新聞與傳媒學院戲劇影視文學2班  張佳聰影片簡介: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導演的處女作
  • 姜文一出手就被「封神」,《陽光燦爛的日子》,為何能火30年
    陽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陣陣發黑。」國產青春片,大多穿插著時代的碰撞與記憶,產生新的火花。比如《致青春》《同桌的你》《後來的我們》等電影,與時代結合的同時,很多電影還夾雜著暗戀,墮胎等狗血情節。然而,在姜文的青春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裡,一切都是那樣的乾淨,自然和純粹。
  • 陽光燦爛的日子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1993年8月23日-1994年1月22日拍攝的一部劇情片,導演處女作,由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改編,主要演員有夏雨
  • 佳片|《陽光燦爛的日子》:青春荷爾蒙的完美釋放
    那時候,好像永遠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出來伴隨著我,陽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陣陣發黑。」    可以說《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中國九十年代初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它讓我們看到了姜文的才華,看到了米蘭的性感,更看到了同馬小軍一般的,五味混雜的青春年華。
  • 影片分析 |《陽光燦爛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視聽語言分析—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導演姜文的處女作。姜文為了很好地詮釋「陽光燦爛的日子」這一主題,在拍攝室外時多選擇在大晴天陽光充足的時候,使得全片一直籠罩在一片金黃、燦爛、溫暖與輝煌的光芒中。室內也同樣使用了過度曝光的手段。表現了人物情緒。比如在「初遇『畫中人』」段落,高瓦數聚光燈的照明使得環境空間感、層次感突出,這種照明將屋內空間劃分成了光線明暗對比強烈的幾個區域。
  • 集齊了寧靜、夏雨、陶虹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到底經典在哪裡?
    青春片鼻祖自從2013年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在國內颳起一陣青春影片之風,《重返20歲》《匆匆那年》《左耳》《七月與安生》《同桌的你》等青春影片層出不窮,到處宣洩著青春的躁動,仿佛走進了分手、墮胎、車禍、死亡的套路胡同。但真正的青春,並不狗血。要說中國最好的青春片,莫過於國內青春片鼻祖——《陽光燦爛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