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C 60年代倫敦的遺民們:霍克尼、弗洛伊德與斯諾登伯爵的藝術生活

2021-02-18 藝術新聞中文版


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藝術圈小而熟稔,每個人都彼此認識,比如霍克尼、弗洛伊德和斯諾登伯爵。近期出版的《霍克尼:傳記——一位朝聖者的追求》和《一位畫家的進程:盧西安·弗洛伊德的肖像》、《斯諾登:觀察中的生活》讓人們得以窺探藝術家們的創作和生活。


霍克尼的執念


《霍克尼:傳記——一位朝聖者的追求》

克里斯多福·西蒙·塞克斯 著

Century出版社

英國在國際舞臺上有自己的藝術明星,上世紀60年代「遺老」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即是其中之一。霍克尼的同鄉、約克郡人克里斯多福·西蒙·塞克斯(Christopher Simon Sykes)花費數年精力編撰的《大衛·霍克尼:傳記》已於2012年完成了第一卷;2014年底,第二卷《大衛·霍克尼:傳記——一位朝聖者的追求》(A Pilgrim's Progress)也已出版。

本書描述了霍克尼的遊歷和藝術歷程。塞克斯憑藉他和霍克尼親密的朋友關係,完成了許多採訪,收集了大量已出版的材料,從綜述到目錄再到書籍,還包括了廣播、電視和電影的素材。本書絕不是一部分析性的論著,而是詳細敘述了霍克尼在美國東西岸之間的旅行與生活,以及他晚年回到倫敦,和在約克郡度過的日子。


大衛·霍克尼(攝影:斯諾登伯爵)

全書非常具有可讀性,霍克尼對技術和媒介所抱有的執念讓讀者不由得為之著迷,但有時候又讓人難以置信。書中介紹了霍克尼對從傳真到iPhone和iPad的各種技術可能性的專注;也有他為各地演出的歌劇完成的壯觀而令人讚嘆的舞臺設計,從洛杉磯到格林德伯恩(Glyndbourne)再到考文特花園(Covent Garden)。


大衛·霍克尼與盧西安·弗洛伊德(攝影:大衛·道森)

霍克尼的這種執念中蘊含的東西,既有啟發性又尖銳,並且一直伴隨著他的這樣一個願望:與愛人、工作人員、終身好友,以及走馬燈般不停來來去去的人都保持有意義的關係——雖然他有時候也頗受困擾,無力對周遭事物做出回應。書中的故事都很平常,但因為其敘述主角而令人振奮。


The Arrival of Spring in Woldgate, East Yorkshire in 2011 (Twenty Eleven) - 22 May, 2011iPad drawing printed on paper55" x 41-1/2" (139.7 cm x 105.4 cm) © David Hockney / Richard Schmidt,大衛·霍克尼在佩斯北京的個展正展出他用ipad創作的繪畫

弗洛伊德的決心和毅力


《一位畫家的進程:盧西安·弗洛伊德的肖像》

大衛·道森 著

Jonathan Cape出版社


盧西安·弗洛伊德(攝影:斯諾登伯爵)

60年代另一位值得銘記的英國藝術家是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2011)。他的助手,畫家大衛·道森(David Dawson)已經展示過一系列弗洛伊德在雜亂無章的工作室裡充滿創作激情的照片。現在,由Jonathan Cape出版社出版的道森的新書——《一位畫家的進程:盧西安·弗洛伊德的肖像》(A Painter's Progress: a Portrait of Lucian Freud)精選了許多弗洛伊德在工作時的照片,充分展現了弗洛伊德飽含決心和毅力、不懈努力的態度。


工作中的盧西安·弗洛伊德(攝影:大衛·道森)

在這些照片裡,人們可以看出弗洛伊德日漸衰弱。不過這似乎並沒有影響到他對創作的完全專注與投入。此外,書中還收錄了一系列關於弗洛伊德住所的照片,並特別展現了他所擁有的藝術品,從羅丹到培根,還有傳說中他收藏的弗蘭克·奧爾巴赫(Frank Auerbachs)。本書呈現了畫家在創作之外的日常生活場景,例如,最後的章節描述了弗洛伊德晚上參觀英國國家美術館的情形。書中還收錄了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的工作人員在美術館內懸掛弗洛伊德遺作那些令人感動的場景。

斯諾登伯爵:拒絕藝術


《斯諾登:觀察中的生活》

安東尼·阿姆斯特朗-瓊斯等 著

Rizzoli出版社

活躍於上世紀60年代英國藝術圈的攝影師與電影製片人安東尼·阿姆斯特朗-瓊斯(Anthony Armstrong-Jones,1930-),另一個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妹妹瑪格麗特公主的丈夫。1961年,阿姆斯特朗-瓊斯獲封第一代斯諾登伯爵(First Earl of Snowdon)。由Rizzoli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斯諾登:觀察中的生活》(Snowdon:A Life in View)一書即以他的封號斯諾登為書名。他顯赫的身份也許掩蓋了他的成就。雖然書中確實不乏溢美之詞,但仍然為我們展現了阿姆斯特朗-瓊斯那種令人難忘的攝影追求。書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是他所拍攝的安東尼·布朗特爵士(Sir Anthony Blunt,1907-1983,英國藝術史學者,同時也是一名蘇聯間諜),一幅畫的幻燈片影像被投射在布朗特的眼睛上,引人遐想。


斯諾登伯爵拍攝的安東尼·布朗特爵士

斯諾登伯爵的攝影在英國視覺藝術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對局外人來說它們很時尚,對藝術圈的人來說卻不僅如此。他的攝影生涯在《星期天時報》(The Sunday Times)的第一個彩色副刊中得到磨礪——1962年開始的《星期天時報》到現在仍然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圖片歷史,英國文化界的名流、學者、藝術精英通通納入其中。


斯諾登伯爵1963年拍攝的盧西安·弗洛伊德

他為1965年出版的《私視角》(Private View)一書拍攝的照片讓我們得以一窺英國藝術界:小而熟稔,每個人都彼此認識。那時候,藝術創作是在一個並不完全互相認同的環境裡的掙扎,只有很少的商業畫廊參與其中,那時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仍然十分保守。時至今日,《私視角》仍然是一本非凡的好書,它就像是一個稜鏡,人們通過它剛好能看到當代藝術走向癲狂未來的過程。

而一個相對理智的世界還存在於斯諾登伯爵的銀鹽照片裡。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現藏有約300多張他的攝影,其中包括他在2014年贈送給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130張作品。斯諾登伯爵的最大貢獻是他5000餘幅的攝影作品,而他卻堅定地拒絕稱之為「藝術」。撰文/Marina Vaizey 譯/盛夏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大衛•霍克尼是個「臭名遠揚」的英國國寶?
    染著金色頭髮的霍克尼1964年,霍克尼從倫敦遷居好萊塢,只因為那裡有充足的「陽光、海水和性」。他的這個舉動震驚了整個倫敦藝術界,但更令人震驚的還在後頭。霍克尼在兩位助手的協助下,在自己的工作室裡把歷代西方油畫傑作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結果發現,以1430年為界,畫家們的技藝有一個突然的飛躍,寫實度驟然提升,通過光學研究者的幫助,霍克尼認為這是畫家們開始使用凹面鏡的結果。他將此理論寫進了他的著作《隱秘的知識——重新發現西方繪畫大師的失傳技藝》裡,書一問世,輿論大譁。
  • 威尼斯雙年展將回溯125年歷史,霍克尼在紀錄片中回憶1960年代加州生活|藝術時刻 2020-7-21
    上世紀90年代的展區則探討了1993年藝術家漢斯·哈克(Hans Haacke)在德國館的一件轟動的裝置作品,當時這位藝術家把地板砸成碎片,迫使參觀者在碎片中穿行。很快,這件塗鴉作品被恪盡職守的清潔員清理了,倫敦交通局的一位發言人表示這是因為倫敦地鐵有著嚴格的反塗鴉政策,但他也表示將為班克斯提供一個機會,在合適的地點進行新的創作。倫敦地鐵旗下的藝術委託項目「地下藝術」(Art On the Underground)每年都會委託當代藝術家創作新作。
  • 生日快樂,霍克尼先生!
    就在兩個月前,全面展現其60多年創作生涯的大型回顧展在泰特不列顛美術館(Tate Britain)累積接待了47.8萬名觀眾,成功創下美術館開館以來最高訪客紀錄。該展覽現巡展至蓬皮杜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e),之後將跨越大西洋,前往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繼續展出。
  • [譯文系列] 大衛霍克尼|八幅作品縱觀八十年
    1953年(約16歲)時入讀布雷德福藝術學院(Bradford School of Art),在那裡他接受了傳統的美術教育:描繪生活,臨摹現有的人體研究,摩挲肖像和體會城市景觀。霍克尼感到在藝術學院的經歷是自由而釋放的:「從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畢業後,我感到一種如獲至寶的欣喜,因為我可以進入一所我將會享受其所有課業的學院。我從一開始便著迷於一切的一切。
  • 著名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伊德回顧展在倫敦開幕
    英國著名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伊德回顧展13日在倫敦開幕,展覽評價其為代表英國主流文化的頂級搖滾樂隊。   為紀念該樂隊首支單曲發布50周年,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舉辦名為「平克·弗洛伊德:肉身餘存」的大型展覽,回顧其經典作品。
  • 盧西安·弗洛伊德:你的顏料不會說謊
    盧西安·弗洛伊德1922年生於柏林,並一直與他的家人在德國生活。 盧西安的藝術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卻並未被認可,當時的美國藝術界認為他被抽象表現主義的先驅拋在了後面,波普藝術、動感藝術才是藝術收藏家想要的,沒有多少人對人體繪畫藝術特別感興趣,
  • 畫壇兩大聖手弗洛伊德與培根,用藝術「撕咬」對方
    弗洛伊德與培根:知己與對手盧西安·弗洛伊德(左二)與弗朗西斯·培根(左三)在聚會上,1962年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與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英國戰後繪畫的兩大巨頭,相識於1945年,當時培根36歲,弗洛伊德不到23歲。
  • TANC 斯諾登事件揭秘者將「監控」議題帶入惠特尼,藝術入鏡喚醒沉睡的社會意識
    2015年,她的紀錄片《第四公民》(Citizen Four)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而《第四公民》的主角正是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前美國中情局僱員、著名的「洩密者」。展覽的名稱「Astro Noise」,本義是指宇宙大爆炸留下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也是斯諾登給其中一個加密文件起的名字,文件中包含的正是美國國家安全局進行大規模監控的證據。
  • 時隔20年 重溫平克·弗洛伊德
    對於許多生於上世紀「60末70初」的中國樂迷來說,這支樂隊可以說是見證了他們整個青春,所以僅這個消息就引發懷舊狂潮也就不用奇怪了。當然,成軍50年左右的樂隊,還在繼續發專輯,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最早,這消息是平克·弗洛伊德的吉他手大衛·吉爾默的妻子、作家波麗·薩姆森透露的,她在網上順便的一句「平克·弗洛伊德10月發行的專輯名叫《無盡的河流》(《The Endless River》)。
  • 才華橫溢的盧西安·弗洛伊德
    盧西安·弗洛伊德出生於有著許多塑造時代的知識分子之家,家中成員包括西格蒙德(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安娜(心理學家)、克萊門特(喜劇演員、政治家、作家)、艾瑪(英國主持人和文藝評論員)和馬修·弗洛伊德(倫敦公共關係專家)。
  • FUN在倫敦 / 倫敦V&A大展,平克·佛洛依德的不朽遺產
    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優渥的中產階級生活方式使他們對於大眾明星式的光環和名氣有著天然的審慎和排斥心理;他們更願意樂迷們將注意力集中在他們的音樂實驗和音樂創作上,而不是窺探他們各自的私人生活。這次倫敦 V&A 的大展回顧了平克·弗洛伊德從60年代的首次亮相一直到現在的歷程和各類文獻。
  • 盧西安·弗洛伊德——與生俱來敏感
    9月28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品畫》請到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的副教授,著名策展人馬琳女士,主持人張穎將和她一起,帶您領略這位被譽為英國最偉大的表現派畫家的作品。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201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影響了中國的心理學,孫子盧西安·弗洛伊德則影響了一大批中國畫家。
  • [畫倉] 大衛 霍克尼
    藝術丨時間丨我們霍克尼著作《隱秘的知識》Pharrell Williams及 Burberry 14春夏系列時裝均受到霍克尼的啟發《沃特附近較大的樹》可能是藝術史上最大的純風景畫,但一定是在戶外完成的最大的畫
  • 人物 弗洛伊德與瑪莎的情感生活
    此時的弗洛伊德已經進入到維也納總醫院精神病科工作,隨後拿到一筆獎學金前往巴黎師從法國神經學家沙爾科,但他仍然是一個清貧的住院醫師,父母家的生活環境也極為困難。在訂婚後長達三年的時間裡,他都無法娶回未婚妻瑪莎,因為他沒有穩定收入可以保障婚後的生活。在那個時期的維也納,夫婦一年的生活費用至少需要2500基爾德(約合1000美元),可弗洛伊德全部存款也只有1000基爾德。
  • 在藝·全球看展 | 從泰納到霍克尼,英國風景畫為什麼能「紅」幾個世紀?
    「觀景·景觀——從泰納到霍克尼」正在香港藝術館展出中,展覽以76件泰特美術館的精選館藏,細說英國風景畫在過去逾三百年的發展以及其對歐洲藝壇的影響。經過大型修繕和擴建工程後,香港藝術館2019年11月30日起再與公眾見面,十一項展覽同時舉行展現多元的藝術世界,這其中就包括這項大型國際展覽「觀景.景觀──從泰納到霍克尼」。
  • 平克·弗洛伊德,再來再聽再憶
    這支樂隊叫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在搖滾樂殿堂裡,他們無愧於「大神」的稱號,他們是藝術搖滾和迷幻搖滾的旗幟。  距離他們上一次發行錄音室大碟,已經過了20年;早在30年前,樂隊成員就分崩離析。如今,他們的平均年齡有68歲,6人中的2人已經離世。
  • 真正的時尚icon:David Hockney(大衛霍克尼)
    Wallpaper卷宗還在木木藝術社區拍攝了一組針織搭配的觀展指南。但當時的霍克尼卻說「我想誠實的表達,因為我要做一個藝術家」!他的畫總是充滿明亮的色彩,喜歡畫水,畫泳池,渴望充足的陽光,為了這些喜歡,這位出生於英國的畫家移居美國的洛杉磯!創作了很多關於泳池的畫作,其中他的愛人是他的靈感繆斯,也是他的模特。
  • 蘇州伯爵手錶維修服務中心
    50多年前,伯爵進入了高級珠寶廳。從此以後,自從1874年誕生以來,伯爵就充分融合了手錶和寶石的工藝。可以說,伯爵表就是一隻以其名字命名的貴族表。伯爵手錶一連串的藝術創作所體現的共同和諧將會凝結為風格。60年代掙扎的創作形式,用嚴格的藝術評估技巧,讓伯爵手錶在今天的藝術史上一分為二。
  • TANC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第四公民》導演潑特拉斯的藝術生涯
    《第四公民》海報羅拉·潑特拉斯(Laura Poitras)的報導和紀錄片作品等體現了美國在「9·11」事件後的社會狀況、政治生活,及美國在中東地區軍事行動對當地的影響。潑特來斯曾跟隨舊金山藝術學院(San Francesco Art Institute)實驗電影運動「結構電影」的主要人物學習。她的作品曾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等藝術機構收藏。近年,美國和歐洲的藝術機構都曾舉辦其作品的展映活動。2016年春,惠特尼美術館還將舉辦潑特拉斯的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