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為老人理髮
楚天都市報見習記者 曾凌軻 記者 劉閃
昨日,山東臨沂理髮師大慶為農村老人理髮的視頻在網絡走紅。視頻中,他在玉米地旁、鄉村院落門口、鄉間小路的藍天白雲下,為多位爹爹婆婆修剪出整潔的新髮型,再拍下一張照片,用相框裝好送給對方。
9月9日,大慶告訴楚天都市報記者,到目前為止他已經為300多位老人理髮,未來他還想一直堅持下去。因為每次看到老人的笑容,他也能從其中獲得生活的力量。
為農村老人免費剪髮照相
32歲的吉米是臨沂市博軒美業理髮店的設計總監。從最開始的理髮店學徒到現在的總監,他已經剪了15年頭髮。今年4月,吉米開始實施在心中埋藏8年的計劃:每周抽兩天時間去周邊的鄉村,為老人免費理髮。
不過,吉米下鄉時並不叫這個名字。他讓老人叫他大慶,這是家人對他的稱呼。
下鄉的日子,大慶一般清晨五六點起床,因為「開車到村裡已經七八點了,這正是老人出門的時候」。每開車到一個村,大慶就會背上兩個黑色的斜挎包,在村裡轉悠,尋找需要理髮的老人。這兩個斜挎包中一個裝剃刀、吹風機等理髮用具,另一個則裝單眼相機,這是他下鄉的標配。
大慶告訴記者,現在鄉村老人一般不缺吃穿。但是年紀大了、稍微貧困的會「寒酸一點」,因為「他們想不到要打理一下」。這些老人就是他的重點服務對象。遇到路邊的環衛工人、種地的大爺、路邊乘涼的婆婆,他都會上前跟對方聊天,看是否需要理髮,有時候甚至只是為對方照一張照片。有時,大慶還會為老人買來新的衣服和鞋子,為對方穿上再拍照。
拍完照,大慶用放在後備車廂的可攜式印表機把照片列印出來,用相框裝好再送給老人。「因為農村家裡比較潮溼,用相框裝起來比較好保存。」這樣一天下來,大慶通常能在村裡「服務」六七個老人,下午四點多他再開車回家。
從4月至今,大慶已經為300多位老人理過發,車輛在鄉村的行駛裡程也已有一萬多公裡。不過大慶說「現在才走完臨沂市附近三分之一不到的村莊,就算未來都走了一遍還可以再從頭看看。」
有老人請他幫忙拍遺照
現在,大慶的快手號中記錄了他為其中60多位老人理髮的視頻片段,這都是跟他一起下鄉的助理髮型師幫他拍的。視頻中,他一邊為老人理髮,一邊像老人的朋友一般和對方嘮家常。多久沒剪頭髮了?今年莊稼收成怎麼樣?種地賺錢夠不夠家裡開支?剪完頭髮,老人經常親熱地邀他去家中喝茶、吃飯。
大慶說,他所在美髮店從2008年開始就會定期去社區、敬老院等地給老人義剪,所以他和老人打交道也很自然。同時,他也了解到很多老人不方便去理髮。8年前,他為父親理過一次發後,父親特別開心,還主動要求和他一起合影留念。他更加感受到他人的關注在老人心中的分量,「他們覺得自己受到關注了,就會很開心。」那時,他便萌生出為農村老人理髮的想法,直到今年終於擠出了時間。
理髮過程中遇到的老人也不斷讓大慶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他至今還記得,8月17日下午4點多,他已經打算收拾東西回家,有個滿頭白髮的婆婆從後面追上他問:是來照相的嗎?大慶問婆婆多久沒照過相了。婆婆說,這輩子沒照過,這次照了,死了就不用照了。
「我一聽,雞皮疙瘩都起來了。」大慶立刻拿起相機,以樹林和藍天為背景給老奶奶照了一張照片。照完相,婆婆拿著照片笑著說:「今天穿的小褂子還怪好看。」這是大慶覺得自己的「服務」最有價值的一天。
從老人的笑容中獲得力量
目前,大慶在臨沂市也擁有自己的小家,家中還有兩個孩子,一個上小學三年級,一個一歲多。8年前,他將父母從安徽蕪湖老家接來臨沂住在自家樓下。大慶說,家裡人都很支持他,不過身邊也有些人不理解,「他們覺得做這些不能賺錢」。
大慶也並非沒有動搖,「我剪頭髮一個月收入大約一萬多元,家裡上有老下有小,每周抽兩天下鄉,確實收入要少一些」。不過,每次心煩意亂時,大慶回看為老人剪髮時留下的視頻,看著老人的笑容,「感覺自己又被注入了能量」。
通過下鄉為老人剪髮,大慶還和一些老人成為了朋友。今年八一建軍節,大慶想起自己理過發的老人中有多位都是退伍老兵,他便開車帶老人來臨沂看電影《八佰》。「看完電影後,10個人一起吃飯,熱熱鬧鬧。」
大慶理過發的老人中有一位已經高位截癱,雖然有兒女贍養,但他平時仍坐一輛三輪車出去拾荒,「他說自己既然活著,就要活得有價值一點,很勵志。」大慶為老人理髮後,特地留下自己的聯繫方式,告訴老人需要幫忙的時候可以打電話。後來,大慶也時常給大爺送一些吃的,或者幫忙修修家裡壞掉的電燈。
為老人理髮的視頻網上走紅後,老人的笑容感染了一眾網友,有人留言,「事情雖小,卻格外暖心」、也有人稱讚大慶的行為是「平凡中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