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很詭異的事情上了熱搜。
8歲女孩當評委,點評成人唱歌比賽。
「我覺得你的舞蹈動作有點多。」
「你這裡的翹舌音沒有發好。」
「比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句話,你是在介紹自己的家,要把這種自豪的心情唱出來。」
這些都是小姑娘對叔叔阿姨甚至是爺爺們的評價。
網友紛紛質疑這樣是否尊重成年人。
經紀人回覆:你們有她出名嗎?
這回復很迷,猜測可能的意思大概是:出名了就代表具有專業能力,不接受反駁。
詭異之處在於,一個僅僅8歲的小女孩,說著假裝老成的話。
而且才8歲,在鏡頭前,已經會控制自己的表情和語言。
同齡的孩子們估計都還在玩過家家。
不過,這也許是另一種過家家:扮演大人的過家家。
同樣,去年郭德綱參加的《笑傲江湖》上也有一個類似的孩子。
表演講笑話,同樣是成年人的口吻。
郭德綱一針見血的指出,孩子就應該有個孩子的樣子,硬裝成年人不太可愛。
點評完後,郭老師問,你還有什麼想說的嗎?
孩子忍著眼淚說:我還準備了好多笑話。
這是一個帶著任務來的孩子,郭老師說的話他估計聽不太明白,但可能覺得是自己哪裡沒做好。
當然,郭老師這話是說給孩子背後的家長聽的。
孩子真的明白自己在做什麼嗎?又有表達自己意願的權力嗎?
他們只是某些人的傀儡、搖錢樹而已。
很多父母把孩子當成一種工具。
在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
媽媽說,你只管好好學習就行,其他什麼都不用在乎。
爸爸說,聽說你又考了第一,想要什麼禮物,帶你去買。
作為父母的炫耀工具,沒有人關心他是不是有朋友。
在學校受到霸凌更是沒人知道。
表面上看起來媽媽為朱朝陽付出了一切,除了上班就是照顧他,犧牲頗多。
犧牲到連人身自由都沒有,談個戀愛都得偷偷摸摸,好像地下黨接頭。
可是,朱朝陽在媽媽面前反而小心翼翼。
他知道媽媽只是想要一個乖巧的、有未來的、可炫耀、可寄託的完美兒子。
比起媽媽來,爸爸則要渣的更明顯一些。
幾百年不跟兒子逛一次街,好容易答應了,還心不在焉。
後媽對朱朝陽的冷漠和不喜,爸爸知道的很清楚,但就是懶得管。
朱朝陽一直渴望得到父愛。
父親卻把對兒子的愛當做施捨。
朱朝陽曾經對父親說:「我努力學習,是因為我覺得我不夠乖,我常常想,如果我當時更懂事,您和我媽也許就不會分開了。」
雖然是個孩子,但他什麼都懂。
也正因為是個孩子,他會以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小大人症候群」。
指:孩子從小缺乏關懷,而不得不變成一個「懂事」的人。
這種懂事,是建立在孩子自我壓抑的基礎上。
久而久之,孩子會孤僻、出現心理問題。
還有一種父母,會把孩子當成自己願望的延續。
比如我們熟知的電影《摔跤吧爸爸》。
阿米爾汗飾演的爸爸,是全國摔跤冠軍。
希望自己可以為國家取得一塊奧運會金牌,但一直沒有實現。
後來他把希望寄託到下一代的身上。
當然,他相對理性,答應妻子只讓孩子們試一年,不行就放棄。
其他的父親,可能就不這麼理性和克制了。
記得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天才少女,號稱一天能寫2000首詩的那位。
她之所以誤入成功學的坑,背後,是因為有一個渴望成功的父親——岑剛烈。
岑剛烈小時候的成長環境不好,家裡沒錢,父母離異。
初中畢業後,他就輟學去混社會,沒有正經工作。
結婚後開始經商,有段時間做的不錯。
一段時間後買賣黃了,他拖欠員工工資跑路了。
再後來,他就接觸到了成功學。
開始送女兒去參加類似的演講培訓,學習如何通過演講回本和賺取財富。
如今,女兒的名聲已經打出去了,準備開班授課。
不料,過於誇張的包裝竟然把女兒送上了反面熱搜。估計以後會少不少生源了。
不過,岑父也許已經在幫女兒「規劃」新的「前程」了。
孩子應該有自己的人生。
父母的存在,不是簡單的養大孩子。
更重要的作用是引導。
孩子什麼都不懂,所以父母要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生活。
在電影《天才少女》中,就描述了一個引導孩子成長的故事。
7歲的女孩瑪麗,第一天入學就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
口算57×135,還順手把結果開了根號。
校長想讓孩子去精英學校讀書,舅舅不同意。
然後校長又找到孩子的外婆。
外婆是個強勢的人,而且也極具野心,想把瑪麗培養成一個名垂青史的數學家。
舅舅再次拒絕了外婆。
原來,外婆的女兒,也就是瑪麗的媽媽,曾經也是個天才少女。
她從小到大沒有自己的生活,一直學學學。
第一次戀愛,被母親強制性分開。
後來意外懷孕,執意生下女兒,然後自殺了。
舅舅害怕瑪麗重蹈媽媽的覆轍,於是為瑪麗選擇了平庸。
這個時候,舅舅和外婆都是在用自己覺得對瑪麗好的方式,為瑪麗安排著一切。
瑪麗喜歡和舅舅生活在一起,也喜歡去主動學習那些深奧的數學知識。
直到經歷了一場雞飛狗跳之後,舅舅才明白,自己不該為瑪麗選擇人生。
然後,瑪麗找到了適合的生活方式。
重新和舅舅生活在一起,舅舅會送她去大學上課,下課後,瑪麗會回小學和同齡的朋友們玩。
瑪麗的童年,雖然有瑕疵,但也已經很幸福了。
因為好多大人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只能摸索。
不過,只要有愛,就算過程曲折,結局也不會差到哪去。
他們終究都會發現:對孩子真正的愛,不是告訴他應該怎麼做。
而是,孩子想怎麼做、做什麼,他們都會儘可能提供幫助和支持。
直到幫他找到最適合的方式。
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才能學會正確的愛。
郭老師最後說的話很有意思:孩子們沒問題,關鍵是大人,怎樣正確的去引導他。
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和愛。
喜歡我,可以點讚、評論或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