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的提案是關於『如何加強縣級醫院眼科服務能力』,但我想應該先投入到醫療的精準扶貧中去,深入調研情況後,再給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先找試點,探索模式,找到問題和規律性的內容,再形成提案。」在3月5日進行的政協醫藥衛生界小組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主任王寧利「捂」住了自己的提案。
從事眼科臨床與科研工作30餘年的王寧利是我國完成眼科手術最多的醫生之一,「了解了太多鄉鎮醫療機構在眼病管理上的需求和短板」。面對這些問題,組織志願者、與非政府機構聯合舉行的義診等方式並不具備可持續性,要想真正解決問題,就要「造血」,讓縣級醫院承擔主要的防治工作。
王寧利參與推進了「中國縣級醫院眼科團隊培訓項目」,而這個「造血」幫扶實現精準扶貧的計劃,正是這位全國政協委員提案的基礎。目前,該項目已經開展了近4年,「截至目前,已經完成了52個縣的培訓,到年底將完成60個縣的培訓,明年初將會進行初步總結評估」。
在志願醫師團隊「手拉手」的幫扶下,縣裡組建起一支眼科團隊,「從驗光師、護士、醫生到管理者,手把手幫扶至少3年」。「把他們請到城市裡的大醫院來,手把手教技術,我們的醫生再跟過去幫助項目開展,技術全部到位,能承擔眼科基本服務後,才算真正完成幫扶計劃。」王寧利委員說。
從框架上看,這個計劃讓眼科的分級診療模式初步搭建成功,但王寧利委員堅持認為,結果是否可持續還需時間檢驗,「成本效益的分析、投入與當地眼健康水平的關係測算等,還沒出結果。」於是,他選擇等到更成熟的時機再交出「答卷」,「政協委員是榮譽,但榮譽背後是責任,我要給的是一份經得起推敲、有實操性的提案。」王寧利委員要讓自己的提案「厚實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