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扶貧一線丨搬來新生活,讓幸福觸手可及

2020-11-28 紅網

漣源市在古塘鄉建設大型集中安置點,1300多人走出大山,搬入城鎮。

鱗次櫛比的新居,寬闊平坦的馬路,開到家門口的扶貧車間,隨處可見的笑臉......走進深秋的漣源大地,處處演繹著易地扶貧搬遷帶來的幸福光景。

「以前一家7口人住在山上,沒那麼方便,搬下來後方便多了,還住上了寬敞的樓房。我兩公婆都在這個扶貧車間做事,加起來每月最少也有五千多,多的也有六、七千塊錢……作為一個二級殘疾人,我非常滿足了,感謝政府。」

這是居住在漣源市古塘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的搬遷戶吳美韶的肺腑之言,道出了漣源市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心聲。

近年來,漣源市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首要任務,大力推進後續扶持,讓搬遷群眾發展有基礎、增收有保障、致富有路子,切實做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解剖」古塘鄉:從一個樣本看漣源易地扶貧搬遷

易地扶貧搬遷怎麼做,漣源市古塘鄉無疑是個典型的例子。

古塘鄉易地扶貧安置區總投資約1.2億元,建有12棟多層商住樓,目前已經入住了304戶、1327人。古塘鄉的做法歸結起來有這麼幾點:

首先是宜居的環境。這是指安置小區而言。安置小區進出公路、區內道路全部進行了硬化、綠化、亮化,電、水、網絡全部建設配備到位,休閒娛樂設施也基本到位,還配置了圖書閱覽室,建設了文化健身場所,想讀書的有地方讀書,想跳廣場舞的有地方跳廣場舞,非常方便。

其次是便利的生活配套。就醫需要有醫院,存取款需要有銀行,購物需要有超市,出行需要有汽車站,孩子上學需要有配套的中小學、幼兒園,而這些,住在安置小區的搬遷群眾均可得到就近解決。

再次是就業。柴米油鹽的生活樣樣都需要錢,錢從哪裡來?來自產業,來自由產業帶來的就業。古塘鄉把幫助搬遷貧困戶安置就業作為主攻方向,通過助推產業發展、解決就業崗位、增強農戶造血功能等後續幫扶方式,使廣大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對一些特殊群體,也通過設置特殊崗位,確保了家家有就業、戶戶有收入。

就業需要技能,沒有技能怎麼辦?對此,古塘鄉針對搬遷對象大力開展了技能培訓,積極拓寬就業渠道,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培養適合企業發展的勞動力。培訓內容包括烹飪、建築、家政服務、計算機等,有效地增強了搬遷對象的工作技能。

古塘鄉甚至還考慮到了住戶的土地情結——在安置區附近的肖家村、塘邊村流轉了近50畝土地,免費供搬遷戶生產種植。這樣的安排看起來解決的是物質的東西,實際上給予搬遷群眾的卻是精神的慰藉。

脫貧之後最關鍵的工作就是防止返貧,為此,古塘鄉在安置區實行了一套上下聯動體系,對每一個搬遷戶建立了到戶到人的生產生活監測表,每月由幫扶責任人、村扶貧專幹、鄉鎮後扶專幹實時走訪採集搬遷戶生產生活動態,及時掌握搬遷戶就業、收入以及其它方面存在的困難。

搬得出,留得下,工作得順心,居住得開心,問題有地方解決,精神有地方寄託,如此,獲得感一點點增長,幸福感也一點點增強。這樣的易地搬遷安置,自然會贏得貧困群眾的歡迎。這也就是搬遷群眾將「易地扶貧暖心腸,齊心協力感黨恩」的對聯貼在安置小區牆上的原因所在。

也正因如此,古塘鄉的這套做法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的肯定,並作為經驗在全國推廣。

為解決「種菜難」問題,漣源多個鄉鎮流轉土地供搬遷戶生產種植。

「樣本」背後是給力的政策和舉措

古塘鄉這隻「麻雀」,映射出的正是漣源近些年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所作出的持之以恆的努力。

為了讓貧困群眾摒棄「寧窮守圈子,也不挪攤子」的思想,市、鄉、村三級幹部職工,踏遍尋常巷陌,走進萬戶千家,做群眾的思想工作,打消他們搬遷的顧慮。

在做好易地搬遷的同時,漣源就開始謀劃搬遷後的後續發展問題。因此,2018年,漣源市政府在全省貧困縣率先制定了《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發展的實施意見》。

《意見》按照「政府主導、群眾主體,各方聯動、合力保障,分類施策、精準扶持」原則,從建立專項扶持資金、盤活用好土地資源、發展脫貧產業、擴大就業扶持、搭建創業平臺、強化社會保障、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等7個方面,提出了23條措施。

在具體舉措上,全市實行後續扶持「五個一」精細管理,做到每個家庭明確一名幫扶幹部,定製一個幫扶方案,選準一項脫貧產業,每個集中安置點建立一個服務中心,完善一套管理機制,全面覆蓋搬遷群眾的就業創業產業、生產生活生態。

為了讓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漣源市著力發展後續產業,選準產業項目,以投資入股、產業獎補等為主要手段,建立風險可控、收益穩定的產業支持政策。

比如,通過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資源,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依託婁底高新區扶貧產業園和橋頭河蔬菜、古塘金秋梨、伏口商貿服務等特色產業,帶動2800多戶搬遷戶入股經營或勞動就業,戶均增加年收入7200元。

通過出臺《漣源市「扶貧車間」建設實施方案》,鼓勵各類經營主體利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的商業門面等配套物業建立「扶貧車間」,市財政給予適當場地、設備、物流、就業等補貼。積極引進有實力、可持續、技術要求不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並以合同的形式將扶持脫貧成效與獎補力度緊密掛鈎。

通過建立勞務協作網絡,開發管水員、護林員等公益崗位,優先保障勞動力較弱的搬遷人口就業,實現穩定脫貧。對各類經營主體給予適當獎補,鼓勵企業吸納搬遷群眾就業,鼓勵搬遷人口通過誠實勞動增加收入。依託產業園區、農貿市場、商業門面等經營性場所,為搬遷戶搭建創業平臺,並為符合條件的搬遷戶提供最高10萬元的全額貼息創業擔保貸款。目前搬遷戶勞動力實現了「一戶一人就業」的目標。

積極引導搬遷戶圍繞全市主導產業,發展油茶、中藥材、茶葉、優質水果等種植業,養牛、養雞、養羊等養殖業,休閒農莊、農家樂等鄉村旅遊業。通過這些見效快、能持續或長久受益的產業,打造穩定增收的「當家」項目。對通過家庭自主模式發展產業的搬遷戶,各項目主管部門、鄉鎮、村和產業發展指導員提供信息、技術服務,幫助其與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利益聯結,籤訂農產品保底收購合同,解決貧困戶後顧之憂。

從古塘鄉的實踐可以看出,這些政策和舉措都在穩步推進,正變成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漣源市集中安置點扶貧車間就業的村民。

發展了產業,富裕了安置群眾

在白馬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裡,49名工人在生產線上緊張有序地忙碌著。德晟智能科技車間負責人介紹,在這裡上班的大都是安置區的搬遷戶。「上樓住新房,下樓有活幹,這在以前是我想都不敢想的。」易地搬遷群眾周蓉邊組裝機器人舵機邊笑著道,「家裡有8口人,4個小孩,公司為了方便我們照顧家裡,4點50就下班了,還提供免費中餐,現在在家照顧老人和小孩的同時,每個月還有3000元收入。」

「從家裡一抬腳就到了廠裡,從廠裡一抬腳就回到了家裡。廠裡按件計酬,我每個月能賺兩三千元,還能照看在伏口小學上學的孫子,家門口的工作解決了我好幾個問題。」

說這段話時,居住在漣源市伏口鎮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謝時群高興得合不攏嘴,他沒有想到,50多歲的自己有一天還能在家門口成為上班一族。

「漆樹村的車間建起來不久,我就想到在全鎮範圍內建設更多這樣的車間。」

漆樹村河邊組村民吳名和一個朋友在常德開辦了一家電子科技公司,為了回報家鄉,2017年12月,他在家鄉漆樹村開起了第一家分廠,把一些技術含量不高或者純手工操作的產品分流給家鄉的父老鄉親來做。來自本村及鄰村45名村民經過培訓後上崗,其中有14名貧困戶。工廠包吃包住,員工月工資達到了2000至4000元。

吳名和的想法得到了漣源市扶貧辦、人社局、伏口鎮等部門的鼓勵和支持,幫其找廠房、進行招工宣傳,讓更多易地搬遷的貧困群眾在家門口上起了班。

在漣源,為了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漣源積極引導和鼓勵漣商企業資本下鄉,引進有實力、可持續、技術要求不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其開闢審批「綠色通道」,並以合同的形式將扶持脫貧成效與獎補力度緊密掛鈎,對各類經營主體給予適當獎補,讓企業願意來、留得下、有錢賺,從而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許許多多像吳名和一樣的企業主,正用自己的努力創造著就業機會,改變著搬遷地的面貌;許許多多像謝時群一樣的搬遷群眾,正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搬遷後的幸福生活。

挪窮窩、興產業、斬窮根,這幸福,是那麼的觸手可及,那麼的真實、真切。

目前,漣源已建成21個集中安置點,在集中安置點建設26家扶貧車間,通過大戶帶動,搬遷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方式建設56個產業扶貧基地,培訓搬遷勞動力6500餘人次,760餘人在家門口就業,人均年工資收入31000元,全市所有易地扶貧搬遷戶共計14502名貧困群眾早已全部脫貧,2019年,搬遷戶年人均年純收入達到8560元。

我常想,不管是精準扶貧,還是實現全面小康,安居樂業是關鍵,而如何讓眾多貧困移民「搬」出幸福新生活,闊步邁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漣源市給出了響亮的答案。

來源:紅網

作者:張興誠

編輯:劉經綸

本文為湖南頻道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10/30/8555522.html

相關焦點

  • 金陽:扶貧催開彝家幸福花 攻堅開啟美好新生活
    金陽:扶貧催開彝家幸福花 攻堅開啟美好新生活 2020年06月02日 10:47:50來源:四川新聞網 編輯:李楊
  • 展扶貧成效 | 搬新居 謀新業 奔向小康新生活
    今天【展扶貧成效】小編帶給大家的是搬新房 謀新業奔向小康新生活「易地搬遷換新房,生活條件大變樣,門口就能掙到錢,日子過得有希望,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謝政策感謝黨……」這是沁水縣固縣鄉13個村36個自然莊204戶669口人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富茗小區居民自編的順口溜,這也是異地搬遷居民真實的幸福生活寫照。
  • 真實記錄扶貧成果 全景展現幸福新生活 時代報告劇《石頭開花...
    9日,由國家廣電總局指導,江蘇廣播電視總臺牽頭,幸福藍海等影視製作公司創作的時代報告劇  中國作家協會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範詠戈說:「全景式的反映了中國扶貧現狀的一部電視劇,它在螢屏上為我們的扶貧一線幹部樹立了一座豐碑。使我們對中國新農村有了一個準確的、有溫度的這種認識。」
  • 扶貧車間上班 開啟新生活
    金塘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是我市最大的安置點,為了讓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我市在該安置點設立扶貧車間,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掙上錢,開啟新生活。在金塘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湖南尚珂伊針紡有限公司扶貧車間的十多名工人正在給襪子打包裝,貧困戶張秋鳳從海拔400多米的白沙觀坪村搬遷下來,不僅居住環境好了,而且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顧家兩不誤 。「以前搬下來的時候,我還擔心吃飯問題,但在這裡還能上班,一個月能賺這麼多錢,心裡就放心了。」貧困戶張秋鳳說道。
  • 扶貧一線丨王馨:能為家鄉扶貧事業代言是我的榮幸
    紅網時刻記者 陳雪驊 通訊員 艾哲 滕治中 邵陽報導脫貧攻堅戰到了衝刺階段,一些貧困縣想方設法凝聚社會扶貧力量。最近,湖南洞口縣就在社會扶貧和農產業扶貧領域,加大宣傳力度,除在央視多個頻道滾動播出「雪峰蜜橘」特產品牌外,還授予多位在外工作的老鄉「洞口縣社會扶貧形象大使」稱號。
  • 易地扶貧搬遷讓近千萬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讓近千萬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安居樂業奔小康走進西藏那曲市色尼區易地搬遷安置小區的平措次仁家,伴隨一陣「嗒嗒嗒」的聲音,他正忙著在縫紉機上趕製工藝品,「搬出大山,住進新房子,還有了新活幹,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
  • 西秀區易地扶貧搬遷戶李遠鴻:脫貧不是終點 是新生活的起點
    我叫李遠鴻,今年45歲,是彩虹社區易地扶貧搬遷戶。以前,我們住在距離楊武鄉最遠的貶王村白墳組,那裡山高路遠,交通不便,自然環境非常惡劣。當時,我們一家人擠在颳風漏雨的老房子裡。因為經常缺水,土壤又沒有肥力,所以我們沒有什麼經濟收入,生活條件非常艱苦。
  • 搬來「半個戲劇圈」?黃磊賴聲川開啟《戲劇新生活》
    作為國內首檔戲劇綜藝,由愛奇藝出品的「無名」戲劇人生活生產真人秀《戲劇新生活》之前就備受期待。今日節目組公布嘉賓陣容,黃磊、賴聲川、喬杉化身「戲劇委員會主任」,集結劉曉曄、修睿、吳彼、趙曉蘇、劉曉邑、丁一滕、劉添祺、吳昊宸八位「無名」戲劇人齊聚烏鎮戲劇公社,開啟生活、創作、演出三位一體的「戲劇新生活」。
  • 《幸福,觸手可及》大結局,原來迪麗熱巴鍾愛輕奢極簡風!
    昨晚,《幸福,觸手可及》大結局了我的首頁全是這樣幸福觸手可及大結局【沸】周放懷孕【熱】NO.1丨輕奢絲絨後現代簡約網紅INS風布藝沙發輕奢絲絨簡約布藝沙發輕奢絲絨簡約布藝沙發輕奢絲絨簡約布藝沙發NO.2丨真皮羽絨沙發
  • 《幸福,觸手可及!》:幸福路上之多艱,並非觸手可及
    《幸福,觸手可及!》:幸福路上之多艱,並非觸手可及由黃景瑜、迪麗熱巴、張馨予 、易大千、胡兵、張逗逗等主演的《幸福,觸手可及!》正在熱播中。劇剛開播不久,根據裡面的線索可以發現,大致的幾對cp組合開始上線,並彼此之間已經有了相關聯繫。
  • 中國易地扶貧搬遷新生活見聞:直播帶貨 產品暢銷海內外
    (中國減貧故事)中國易地扶貧搬遷新生活見聞:直播帶貨 產品暢銷海內外中新社貴陽9月21日電 題:中國易地扶貧搬遷新生活見聞:直播帶貨 產品暢銷海內外作者 周燕玲 王俊惠>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阿妹戚託小鎮上,身穿苗族服飾的搬遷戶陳勇慧正在新家中縫製苗族服飾。
  • 《幸福,觸手可及!》幸福一點也不觸手可及
    而且劇名 幸福觸手可及 哪裡觸手可及了...分手都分幾次了 感情中各種困難各種阻礙 男女主的事業上也各種挫折各種坎坷 這叫觸手可及?怕是不理解觸手可及的含義吧?建議去百度百科搜一下 不過我還是安利了身邊的朋友去看這部劇 因為我想讓她們跟我一起吐槽
  • 記者在扶貧一線丨桐山鄉:這裡有一張鄉村發展全地圖
    紅網時刻記者 陳雪驊 通訊員 謝定局 肖麗蓉 洞口縣報導從洞口縣大屋鄉沿雪峰山西北方向,再走10公裡,就是近鄰桐山鄉。車在山裡蜿蜒前行,半路上遇見一處上千平方米的建設工地,一打聽,說是桐山鄉椒林村準備在這裡建一個瓶裝水廠。椒林村位於雪峰山深處,到處可見乾淨的山泉水。怎麼把這些天然資源利用好,發展成產業,是當地人盤算多年的夢想。
  • 羅平扶貧幹部劉飛:堅守扶貧一線15載
    著名詩人臧克家的這句詩用在羅平縣扶貧辦幹部劉飛身上最貼切不過了,他從事扶貧工作以來,只講奉獻、不問收穫,腳踏實地、用心扶貧,在扶貧路上抒寫出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與擔當。出生於1982年的劉飛,現任羅平縣扶貧辦規劃資金管理科科長、滬滇辦負責人。
  • 安徽巢湖:扶貧產業守住「穩穩的幸福」
    扶貧車間機器「轟隆響」記者走進梁帝扶貧車間,只見幾十臺縫紉機不停運轉,工人們分工有序、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經過一道道工序,一批批成品蚊帳整裝待發。「我主要負責縫紉。」貧困戶薛菊花一邊嫻熟地操作著手裡的機器一邊對記者說,「廠裡按件計酬,多勞多得,一個月有兩三千元收入,在這裡上班離家近很方便。」
  • 《戲劇新生活》搬來「半個戲劇圈」?黃磊賴聲川首度綜藝合體!
    今日,由愛奇藝出品,佳貝艾特羊奶粉獨家冠名的「無名」戲劇人生活生產真人秀《戲劇新生活》正式公布嘉賓陣容,黃磊、賴聲川、喬杉化身「戲劇委員會主任」,集結劉曉曄、修睿、吳彼、趙曉蘇、劉曉邑、丁一滕、劉添祺、吳昊宸八位「無名」戲劇人齊聚烏鎮戲劇公社,開啟生活、創作、演出三位一體的「戲劇新生活」。
  • 微電影丨扶貧路上的《一芽三葉》
    原標題:微電影丨扶貧路上的《一芽三葉》10月17日第七個「國家扶貧日」臨滄市檢察院脫貧攻堅主題微電影《一芽三葉》正式「上線」《一芽三葉》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為充分展現邊疆「直過民族」貧困地區的脫貧成果,記錄扶貧工作者投身一線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偉大跨越,由雲南省臨滄市檢察院出品、中共臨滄市委組織部、中共臨滄市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的脫貧攻堅微電影《一芽三葉》於10月17日國家扶貧日當天在臨滄市電視臺正式上映。
  • 《幸福,觸手可及!》開播,熱巴黃景瑜變身歡喜冤家~
    對,你們曉得我在暗示什麼,熱巴黃景瑜新劇《幸福,觸手可及!》來啦!由黃景瑜、迪麗熱巴、張馨予、易大千、胡兵等人主演的《幸福,觸手可及!》5月19日也就是今晚,在電視貓正式上線啦!由黃景瑜、迪麗熱巴、張馨予、易大千、胡兵等人主演的《幸福,觸手可及!》5月19日也就是今晚,在電視貓正式上線啦!
  • 微笑著,幸福觸手可及
    我常常在反問自己,你覺得現在過得幸福嗎?  畢淑敏說,你要學會提醒幸福,那麼每天清晨,在觸手可及的陽光中,感受生活點滴的美好,在每一個黃昏到來前,收集溫暖,心存感恩的過好每一天。那到底什麼是幸福?於我而言,簡單的幸福觸手可及。幸福,可以用感動去詮釋。初踏入講臺時,正好是9月10日,那也是我教師生涯中的第一個教師節。來到吝小,接手三年級數學,做了簡單的介紹後,就投入到了課堂中。
  • 在這個會上,一線扶貧幹部「竹筒倒豆子」,說了不少心裡話...
    一線扶貧幹部作為脫貧攻堅戰的基層戰鬥堡壘,是扶貧政策措施落實落細的關鍵。他們的心理狀態影響著扶貧工作成效,乃至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成色。 在這最後收官階段,一線扶貧幹部狀態、心態如何,有哪些擔憂又有哪些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