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和卓之亂(二十二)兆惠進兵

2021-02-23 一刀西域圖志

 

烏什城內擺下了「鴻門宴」,計劃是在宴請小和卓霍集佔的時候將其一舉拿下,獻給清軍,但事不機密,被霍集佔察覺,因而當霍集佔來到烏什城下之時,烏什城是緊閉城門,聲稱烏什城上下只是不願意跟隨霍集佔遷移到喀什噶爾。

霍集佔無奈之下,聽從霍集斯的建議,派遣霍集斯進城勸說。

霍集斯策馬進入烏什城,心中是暗暗狂喜。事實上,烏什城內漠咱帕爾率領大小伯克,擺下「鴻門宴」,意欲歸順清廷,這一切都是霍集斯的安排。只不過事不周密,被小和卓霍集佔察覺,好在自己騙過霍集佔,進入了烏什城,這可真是逃離了虎口,龍歸大海啊。

因此霍集斯一進烏什城,立馬就變了臉,掉過頭來,率領烏什城大小伯克公開與霍集佔決裂。

霍集佔一口老血差點沒氣出來,這才明白自己被霍集斯玩了。

以霍集斯的精明,從大小和卓叛清一開始就根本不看好。霍集斯不像霍集佔,自小便被囚禁在伊犁,說到底還是世面見得少。而霍集斯是老江湖了,什麼世面沒見過?準噶爾人統治時期,霍集斯就能深得準噶爾人的信任,遊刃有餘,在夏特古道與海則萊提·玉素甫匆匆一見,就能發覺其已經反叛準噶爾。而他眼見著準噶爾人大勢已去,又能立刻換船,設計擒獲達瓦齊獻給清軍當做見面禮。因此當大小和卓正式叛清的那一刻起,可以說霍集斯就已經預測到了結局。

自始至終,霍集斯都能準確地判斷出對陣雙方的實力,從而做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但是霍集斯畢竟城府頗深,雖然他知道以霍集佔的實力根本難以抗拒清廷,但一開始對乾隆的心思和決心還是把不太準。同時自己一家也深得霍集佔的重用,因而在霍集佔的軍中,一方面對大小和卓是表現的畢恭畢敬。一方面就已經在為自己的出路打起了算盤,事實上他也很清楚,乾隆對自己寄予厚望,希望能像擒獲達瓦齊一樣,再次擒獲霍集佔。所缺乏的,不過是一個適當的時機而已。

現在,機會終於來了。如果在烏什城內,能夠如願擒獲霍集佔,那自然是上上之策,自己必將成為清廷平定回部的頭號功臣,而現在雖然未能擒獲霍集佔,但自己全身而退,舉城投清,那也不失為不錯的結局,也是立下了大功一件。

 

霍集斯反了水,霍集佔自然是又羞又怒,但也無可奈何,當即下令解除阿布薩塔爾的職務,帶著眾人匆匆離開烏什,直奔喀什噶爾而去。要說霍集佔這一路也真夠窩囊的,賽裡木叛後沙雅爾叛,阿克蘇叛完後,這又烏什叛。這還有完沒完了?

 

見霍集佔離去,霍集斯立即給清軍大營報信,派自己的次子,也就是幫助阿敏道逃跑的呼岱巴爾氐,向清軍遞交降書。

 

這就到了八月二十九日,兆惠已經率領大軍奔烏什城而來,行進到了一個叫哲爾格哲克徳的地方紮營。這個哲爾格哲克徳,位於今天烏什縣阿合亞鄉一帶,距離烏什城也就40公裡左右。

這時兆惠接到報告,呼岱巴爾氐已經抵達軍營。

兆惠自然是十分高興,趕緊請入,接過翻譯過來的降書一看,霍集斯在降書中說:

「和闐城伯克霍集斯、圖爾璊伯克漠咱帕爾等謹呈:從前我等擒獻逹瓦齊,蒙大皇帝恩旨,令波羅泥都與我同取葉爾羌、喀什噶爾居往,曾遣使隨扎倫泰奏明情節,詎霍集佔不聽兄言,拘留天使。近從庫車囘至阿克蘇,為眾所拒,又欲來圖爾璊,我等固守不納,願為大皇帝臣僕。」

霍集斯的這個降書,頗能反映出霍集斯的想法和性格。

一開頭,就強調自己曾經捉獲達瓦齊,表明自己是大清的有功之臣,提醒大家別忘了這事兒。接下來說:「蒙大皇帝恩旨,令波羅泥都與我同取葉爾羌、喀什噶爾居往」,就是說自己之所以現在跟著大小和卓,那也是大皇帝安排的工作。接下來,霍集斯說:誰知道小和卓霍集佔不聽波羅尼都的勸阻,就叛亂了,扣押了天朝的使者。現在從庫車回來,被阿克蘇拒之城外,又打算圖謀圖爾璊,被我等趕走。

注意,圖爾璊這個名字前面講過的,就是烏什,不要又有人問我圖爾璊是哪裡?說好的烏什怎麼不見了等等。

圖爾璊是吐魯番的不同譯寫,烏什的全稱是吐魯番烏什或者圖爾璊烏什,原因是烏什的回人曾大量被準噶爾人遷往伊犁種地,而為了填補烏什又大量遷移吐魯番人定居在烏什,所以直到今天,烏什縣的很多地名和吐魯番是一樣的,比如洋海、喀喇和卓、闢展、雅爾、魯克察克(即魯克沁)、連木齊木(即連木沁)、雅木什、託克三(即託克遜)等等。

在降書最後,霍集斯說:「至霍集佔原有疑我之心,將我子侄分居各城。今聞我等歸誠,必拿禁我兄阿卜都瓜卜、侄阿布薩塔爾等矣。」就是說霍集佔本來對我就有疑心,將我們家族的兄弟子侄都分散在各城,現在我歸順了大清,但是我的哥哥阿卜都瓜卜、侄子阿布薩塔爾還在他手中,必定會對他們不利。

所以霍集斯這份降書,即不忘了表功:我曾經抓獲了達瓦齊,那是大清響噹噹的功臣。

又說了自己的苦衷:之所以跟隨大小和卓,還不是皇帝前面安排的?

還解釋了一下為什麼自己兄弟子侄都在各城當阿奇木伯克:明著是重用,實際上是懷疑,所以把我們拆散了啊

最後還不忘哭了一把可憐:這下我哥和我侄兒肯定就慘了——以此表明自己對大清的忠心不二,為了大清連自己的哥哥侄子都沒辦法顧及了——可謂表述的面面俱到,滴水不漏。

看完降書,兆惠詳細的詢問了呼岱巴爾氐烏什城歸順的經過,之後立刻派遣侍衛率兵前去受降。

八月三十日,也就是第二天,兆惠率大軍抵達烏什城下,霍集斯是早早地出城迎接,並與兆惠行「抱見禮。」

這個抱見禮是個什麼東西,在我以前的《清軍入疆》系列中曾經介紹過,為了大家方便閱讀,這裡再介紹一下:

抱見禮是滿族人一種特殊的行禮方式,也是表示很隆重的一種行禮方式。簡單的說就是擁抱,但細分起來有三種,一種是互相抱腰,這種最常見,因而抱見禮也被稱為抱腰禮;還有一種是抱肩,這種就和西方的擁抱很像了,第三種則是晚輩對長輩的抱見禮,是晚輩跪下叩頭,然後抱住長輩的腿。

那麼抱見禮通常都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呢?

主要一是用來迎接凱旋而歸的勇士;二是接見蒙古各部的首領;三是接見歸降的將領,所以明末很多漢族將領降清後,都受到過這種禮遇——用了這種禮,就表示拿對方當真正的自己人了。到了清代後期,隨著滿人不斷的漢化,抱見禮最終也逐漸消失了。所以很多人也搞不清楚滿清曾經還有這麼一種行禮方式。

比如當初阿睦爾撒納走投無路時投奔清廷,乾隆在避暑山莊召見阿睦爾撒納就是行的抱見禮,那麼當時的阿睦爾撒納肯定是抱腿。而現在,霍集斯與兆惠,則應該不是抱肩就是抱腰。這也說明,兆惠對霍集斯的歸順是非常的高興,用這種隆重的禮遇表示霍集斯在自己,乃至清廷中的地位。

 

雙方行完抱見禮,一同來到清軍大營,霍集斯是立刻「跪請皇上萬安」。這也說明霍集斯是非常清楚清廷的規矩和禮數。

 

眾人走完程序,兆惠端坐大帳正中,各清軍將領分坐兩側,兆惠將霍集斯安排在自己身邊落座,噓寒問暖完畢,立即詢問霍集斯敵軍的情況。而霍集斯則是早有準備,因此說起來頭頭是道。

霍集斯說:霍集佔無非是兩個去向,要不是去喀什噶爾與波羅尼都相會,就是去葉爾羌。喀什噶爾與葉爾羌這兩個城,可以湊起來一萬餘人的兵力。

對於下一步的進軍方向,霍集斯認為,不應該去喀什喀爾,而是應該繞過喀什噶爾,經巴爾楚克,直奔葉爾羌——巴爾楚克,就是今天的巴楚縣。

看地圖我們就知道,順著烏什往西南走,就是喀什噶爾,而葉爾羌則在喀什喀爾的東南面,通常的路線,都是從烏什直逼喀什噶爾,之後再南下葉爾羌,而如果從烏什經巴爾楚克,直接南下葉爾羌的話,則需要穿過幾百裡的荒漠戈壁。

那麼霍集斯為什麼要這麼建議呢?

霍集斯說:如果從烏什去喀什噶爾的話,中間有山嶺阻隔,道路難行,但這不是主要的。主要問題是,如果我們攻打下了喀什噶爾,喀什噶爾的敵軍必定會往葉爾羌逃,之後再從葉爾羌逃往痕都斯坦、哈喇土伯特、巴達克山。

痕都斯坦:就是印度斯坦。但是當時的印度,是包括今天巴基斯坦的,因而由葉爾羌向西南,就可以抵達印度。

哈喇土伯特:即退擺特,也寫作圖伯特、土伯特等等,其實就是西藏,今天英語裡的西藏還是叫Tibet。這個地方實際指的是西藏阿里的西北,獅泉河上右一帶,當時的確是屬於西藏,但是今天卻屬於印度實際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位置在葉爾羌之南。

巴達克山:則是今天的巴達赫尚,分屬於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位置在葉爾羌以西。

這三個地方除了當時的西藏,都在境外,逃往這三個地方,以後的抓捕難度就大了。

那麼如果直接圍住葉爾羌呢,則喀什噶爾也沒法往外逃了,因為從喀什噶爾往西北是安集延。安集延,也就是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幹納盆地,而如果直接從喀什噶爾往西,則要經過布魯特人的地盤,布魯特人就是吉爾吉斯(柯爾克孜)人——所以今天我們看新疆地圖,喀什噶爾的西邊就是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正好是將喀什半月形包圍——大小和卓無論與安集延還是布魯特,都是有仇的。所以肯定不會往這兩個方向去,要外逃,還是要從葉爾羌往痕都斯坦、哈喇土伯特、巴達克山這三個方向,所以只要卡住了葉爾羌,就卡死了大小和卓的退路。

而鎮守喀什噶爾的,是大和卓波羅尼都,波羅尼都本身就不願意叛清,因此只要拿下葉爾羌,波羅尼都投降歸順的可能性很大。

聽完了霍集斯的分析,大家全都紛紛點頭。霍集斯連忙補充道:當然,具體怎麼進兵,還是要大將軍定奪。

 

兆惠聽完後就轉向大帳中的額敏和卓、鄂對、噶岱默特、色提巴爾迪等人:你們覺得怎樣呢?都說說看法,你們都是本地人啊。

額敏和卓、鄂對等人是「俱以為實」,也就是都認同霍集斯的分析。

由此也可以看出,霍集斯不僅是對大小和卓的弱點摸得一清二楚,更說明,其心裡早就想好了如何協助清軍,直取大小和卓命門的方法。

 

不過霍集斯在清軍大營中,卻明顯瞧不起此前歸順清軍的維吾爾將領們。兆惠在事後給乾隆的匯報中,專門提到了這一點,說:「至霍集斯以額敏和卓現為貝勒,稍覺謙恭,其餘伯克鄂對等,俱不加禮。」

就是說因為額敏和卓現在是被封為貝勒了,所以霍集斯對額敏和卓才算是「稍覺恭謙」,稍微客氣點,而對於其他人,比如鄂對等人,根本不搭理。

這是為什麼呢?

前面我們知道,額敏和卓家族與霍集斯家族是有血仇的,霍集斯的爸爸曾經殺了額敏和卓的兩個哥哥,這個仇怨自然是一直在心裡有疙瘩的,只不過霍集斯現在是礙於額敏和卓的爵位,略微表示了一下尊重,但是心裏面肯定還是彆扭的。

而鄂對等人,一方面本身以前在南疆的地位就沒有霍集斯高,另一方面,霍集斯是白山派,而鄂對是黑山派,兩人實際上一直不和,放在黑山派與白山派對砍的年代,二人就是死敵。

實際上,維吾爾人直到今天,上下級的界限依然十分明顯,至少比漢人要重視的多,是非常講究上下級的關係。而霍集斯在南疆維吾爾人中的地位,此前一直都高於額敏和卓等人的,至少是高於鄂對等人,所以對其他的維吾爾將領不恭,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我們從兆惠的匯報中,也能看出兆惠與雅爾哈善極大的不同。就是兆惠在給乾隆匯報的時候,都會匯報的很細緻,包括一些細節和一些行為的理由,比如進入阿克蘇城,城裡是怎樣載歌載舞迎接的,自己又是怎樣具體詢問的?在烏什又是怎樣和霍集斯見面的,見面後怎樣交談的,霍集斯又是怎樣輕視額敏和卓等人的等等,都給皇帝匯報的很具體。

我們知道,能夠匯報的細緻,前提是自己的工作做得細緻、觀察的細緻、思考的細緻,否則怎麼可能匯報的細緻?雅爾哈善那樣的,也只能是含糊其辭了,所以往往奏摺上去前後矛盾不說,還要讓領導不停的去猜,領導猜來猜去那能不火嗎?

 

對於霍集斯的安排和下一步的計劃,兆惠給乾隆匯報說:考慮到霍集斯是回部的望族,所以建議不派霍集斯進京面聖,免得回眾生疑,可以考慮派他的次子漠咱帕爾入京朝覲,而霍集斯隨軍效力。下一步則由自己親自領兵直奔葉爾羌,同時兵分兩路,派侍衛齊凌扎卜、噶布舒、伯克鄂對等前往和闐、喀什噶爾招降波羅泥都等。

 

乾隆接到了兆惠的奏報是非常滿意,首先肯定了霍集斯的方案,認為「所辦甚合機宜」,就是非常合適。接下來是對南疆的平定充滿了信心:「看來回部諸城自必聞風歸順,逆賊不日就擒,朕佇聞伊等捷奏」。同時賞給兆恵、額敏和卓荷包、鼻煙壺,「俟成功後,再沛珠恩。」就是事成之後,還有重賞。

對於霍集斯,乾隆說:霍集斯本身就有擒獻逹瓦齊之功,現在又出謀劃策,所以是「深為嘉悅」,下旨「加恩錫封公爵,賞戴雙眼孔雀翎、寳石頂帽天馬褂、荷包鼻煙壺」。如果抓住了霍集佔,則加官進爵。也就是先封了霍集斯為公爵。在清代的爵位中,公、侯、伯、子、男是另一個封爵系統。

 

但是乾隆對霍集斯卻並不放心。

在給兆惠的諭旨中,乾隆認為,霍集斯所說,其家族因為被霍集佔猜疑而分居四城這個說法,不可信。因為就算要把你們拆散,哪有拆開後分別任四個城的阿奇木伯克之理?這看起來更像是重用啊。

所以乾隆叮囑兆惠要多個心眼,留心觀察霍集斯。如果一旦覺得霍集斯有什麼怨言,對大清不滿意的地方,立即讓他進京朝覲,不能讓他再呆在新疆。

同時,乾隆對兆惠說:既然霍集斯說是因為被霍集佔猜疑,兄弟子侄分居四城,那麼剛好,借著他這句話,到時候把他們兄弟子侄都集中在一個城裡,如果他對此流露出不滿,那麼也讓他進京。若以後回眾中有對霍集斯不滿、口出怨言的,也要認真區分。如果說對霍集斯不滿的是霍集佔一黨的,那自然沒什麼問題,但如果對霍集斯不滿的人,屬於既不滿霍集佔,也不滿霍集斯,那麼也一定不能再讓霍集斯留在新疆。等以後如若波羅尼都投降了,也是不能留在新疆。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乾隆對待霍集斯的態度,與對待鄂對等人的態度明顯不同。對於鄂對等人,乾隆的不放心是因為對他們不了解,而對於霍集斯,乾隆的不放心則是基於對霍集斯的了解。

因為不管怎麼說,霍集斯是兩次把自己的主子給賣了的。這說明此人反覆多變,是對自我利益精打細算的人,一旦有個風吹草動,難免不生出什麼事故。其次,霍集斯家族的勢力在阿克蘇到烏什一帶很大,也就是說頗具影響力,這也不能讓乾隆心裡踏實。而霍集斯又太過精明,太過精明的人也會讓人很不放心,尤其是對乾隆這樣一位皇帝來說,往往很忌諱屬下過於精明圓滑。

所以說一個好下屬,精明也要精明的恰到好處,用力過猛,或者處處顯示自己的精明,就會很讓老闆提防。

那麼兆惠接收了烏什城,總計是五千多戶,二萬多口人。現在塔裡木盆地北緣的這一連串城鎮盡皆歸了清軍,而其中,又以阿克蘇最大,也是最為重要,所謂「就中阿克蘇尤為衝要,」因此兆惠一方面上奏摺,請乾隆安排大員鎮守阿克蘇,一方面安排玉素甫和一個叫醜達的將領,鎮守阿克蘇、烏什一帶,庫車、賽裡木、沙雅爾一帶,則安排一個參將王玉廷及鄂對的兒子鄂斯璊防守。

 

對於進軍葉爾羌,對兆惠來說,最好的情況就是等納穆扎爾、三泰帶來的健銳營等清軍精銳到來,共同進軍了,但是從北京往阿克蘇走不比從伊犁到阿克蘇,事實上,現在納穆扎爾以及健銳營等還沒進入新疆境內呢。

我們知道,兆惠是八月三十日,正式受降烏什的,那麼健銳營走到哪了呢?按照健銳營的日程計劃,是十月十二日才能抵達哈密,十一月十七日抵達阿克蘇。這顯然是等不及。而乾隆又是一心希望早日平定回部,因此兆惠決定出兵葉爾羌。

我們從今天乾隆和兆惠雙方的往來文件看,實際上可以看出兆惠對倉促進軍葉爾羌是有顧慮的。對於大小和卓而言,葉爾羌那就是他們最後的堡壘,必定是會竭盡全力的死守。但是乾隆不這麼想,下達的諭旨中滿篇都是敵軍已經離心離德、不堪一擊,我天朝大軍只要一到,必定會聞風喪膽,潰不成軍,或者是必起內訌,聞風而逃之類。

此時的乾隆完全是一副勝券在握的心態,一方面下令健銳營不必急著趕路,說以前因為不熟悉這個回部的戰鬥力和情況,現在看來,根本不需要健銳營,「各城相繼迎降,度軍營官兵已足竣事。」「自不必多煩兵力。」

就是說現在回部的各城一個接一個的都投降了,我看以兆惠現在軍營的兵力就足夠大功告成了。不必多派兵。

同時下令開赴南疆的健銳營:「如行走過急,致勞馬力,轉於事無益。」就是說走的太趕,耗費馬力,反而不好,而「若霍集佔就擒,不需多兵」,因此叫健銳營「從容行走。」

同時,乾隆已經開始規劃整個南疆被平定之後怎麼收稅、怎麼任用幹部,整個新疆怎麼管理的問題了。

 

對於南疆的稅收,乾隆下旨,讓前線官員認真了解。乾隆說:以前我也問過一些新疆前來的人,當年準噶爾人是怎麼對回部收稅的,但那些人都是憑著自己的印象說的,細節也說不清楚,「不足為據」,而現在你們如果直接問南疆的回人,「亦未必肯以實相告」,就是未必會說實話。所以要問現在我軍軍營中效力的厄魯特人(即北疆蒙古人,廣義上的準噶爾人),「內必有知者」。就是他們裡面一定有知道的。

對於新疆現有的清軍,乾隆的計劃是,在新派的二千名索倫兵、二千名察哈爾兵和一千名健銳營中士兵中,拿出一千索倫兵、各五百察哈爾、健銳營兵,讓納穆扎爾、三泰帶著直接去伊犁駐防。剩下的則加上綠旗兵,分別由舒赫德、鄂實二人駐防阿克蘇和庫車。

 

舒赫德,字伯容,舒穆魯氏,滿洲正白旗人。這個舒赫德也是當秘書出身,幹過御史,也就是紀檢幹部,最高的時候幹到兵部尚書、戶部尚書,但是他的特點是官運一直不順,可以說是幾起幾落。

比如最初的時候阿睦爾撒納投清,舒赫德就覺得這個人不可靠,因此是將阿睦爾撒納及來降的大小頭目,與他們的家人分開安置,阿睦爾撒納請求救援自己的哥哥,他也不同意。結果這件事兒惹的乾隆大動肝火。因為當時的乾隆就指著阿睦爾撒納能夠帶路,一舉徵服準噶爾部。因此乾隆下旨大罵了舒赫德與當時另一位將領一頓,說你們把阿睦爾撒納和他的家眷分開數千裡遠,父母妻子不在一塊兒,這不是寒了人家的心嗎?以後還會有人歸附我們嗎?因此將舒赫德降職為參贊大臣,在新疆工作效力。後來阿睦爾撒納果然又叛清,舒赫德則因為勤勤懇懇工作,又被乾隆提拔為正黃旗漢軍副都統、都統、兵部尚書。但是到了乾隆二十二年三月,由於舒赫德報送奏摺行文不規範,又被乾隆一抹到底,「奪職為兵,從軍贖罪」,就是給降為了小兵。

但是現在,南疆正是用人之際,所以乾隆又再次啟用了舒赫德,任命其為頭等侍衛,駐守阿克蘇、

 

至於鄂實,情況也有點類似舒赫德,也是因為工作不利被降職,現在重新啟用。

鄂實,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說起鄂實他們家來,應該是乾隆朝的第一大家族了。他的爸爸就是雍正最為倚重的大臣鄂爾泰。

雍正死後,鄂爾泰與張廷玉,實際上就是雍正留給乾隆的左右臂,而且雍正生前明確指示,鄂爾泰與張廷玉二人死後,要配享太廟,也就是要放到皇帝家的祠堂裡,一起讓後人祭祀。也正因為如此,鄂爾泰在乾隆朝初期是權傾朝野,家裡面可以說是滿門督撫,門生故吏遍布全國。當然,張廷玉情況也差不多,只不過張廷玉是漢臣,做人非常謹慎低調,而不是像鄂爾泰那麼張揚。因此當時基本上是滿族大臣都在鄂爾泰這邊扎堆,而漢族大臣都在張廷玉那邊匯聚。

以乾隆的脾氣,怎麼能容忍底下的大臣拉幫結派?這是犯了皇帝的大忌。因此乾隆對鄂爾泰、張廷玉先後進行打擊,當然鄂爾泰、張廷玉二人畢竟都是聰明人,因此在乾隆的打擊下,是乖乖夾起尾巴,戰戰兢兢的,最後也都善終。

而鄂實,就是鄂爾泰的次子。那麼鄂爾泰的長子是誰呢?就是清軍第一次平定準噶爾時,與班第一同帶著五百人駐守在伊犁的鄂容安,後來阿睦爾撒納叛清,班第與鄂容安以及所率的五百兵丁,全部被阿睦爾撒納殺死於今天的尼勒克。

鄂實一參加工作,就被授為三等侍衛,一直幹到副都統等等。哥哥鄂容安殉職後,鄂實是請求到新疆工作,接過哥哥的旗幟,被授為參贊大臣。但是在乾隆二十二年夏天的時候,鄂實有一次在追捕準噶爾人時,沒追上,給乾隆匯報的原因是道路艱險,馬匹疲乏,所以讓敵人逃脫。

結果乾隆又發了脾氣,降旨說:「若謂地險,賊何以能行?若謂馬疲,賊馬何獨能壯健?」

就是說如果說道路艱險,敵人是怎麼走的?如果說馬匹疲乏,那麼為什麼敵人的馬都健壯能跑?

因此將鄂實降職為藍翎侍衛。等到了二十二年的冬天,鄂實清剿瑪哈沁,也就是那些逃亡到山裡,淪為強盜的準噶爾人,一次就斬殺瑪哈沁一百四十餘人。戰報上去後,乾隆稍微消了些氣,下旨說:現在是大雪天的,你道路也不艱險了,而且這大冬天的,馬匹肯定要比夏天疲乏啊,你不是照樣能打勝仗?你只要好好幹,還是有希望的。

因此又將鄂實提了一級,成為了三等侍衛。

現在,乾隆則讓鄂實駐守庫車。

但是乾隆也沒忘了敲打舒赫德和鄂實,下旨說:「舒赫徳屢獲重譴,鄂實全未効力,此次當知奮勉贖罪,俟駐防數年後,派員更換。若因久戍思家,諸事懈惰,仍當重治其罪。」

就是說:舒赫德多次被嚴肅處分,而鄂實則是工作中未出全力,這一次啟用你們,你們應該懂得珍惜,努力工作。到時候等你們駐防上幾年,再派人更換輪崗。如果你們因為想家什麼的不好好幹工作,那還要治你們重罪!

 

那麼乾隆安排完對阿克蘇、庫車的駐防,以及健銳營等怎麼分配之後,甚至還考慮到兆惠勝利後,將士們騎什麼馬。乾隆給兆惠下旨:等我軍凱旋以後,你們所騎的戰馬肯定都很疲乏虛弱了,這樣不好,讓當地的回眾看到了,有損我大清的形象。因此我已經給巴裡坤負責後勤的阿里袞、永貴下旨,讓他們儘快挑選三千匹馬,送到庫車,給兆惠備用,「亦使回人知我兵力,若非迎降相繼,自必陸續調撥,斷不中止。」

就是說讓南疆的回人看看我軍兵力雄厚,要不是南疆各城相繼投降,我大清的兵馬自會源源不斷,還多著呢。

 

兆惠自然這時候對乾隆的這些安排還一無所知,這健銳營什麼的也等不來,只能是在現有基礎上儘量充分準備,然後進軍。鄂實這時候是在兆惠軍中,也覺得這樣進軍葉爾羌有點太過倉促。

《嘯亭雜錄》上說。鄂實在兆惠決定進軍葉爾羌之前,專門勸說過兆惠。鄂實說:我軍對地形、道路都不熟悉,就這樣冒險前進,非常危險。倘若敵人利用地利,截斷我們的退路,到時候就會有全軍覆沒的可能。

其實兆惠何嘗不知這一點,但是這架不住皇上催啊。此前就因為進軍南疆,平定回部的事兒,已經被乾隆批評過一次懦弱了。而且雅爾哈善就是前車之鑑,所以怎麼地也得上。

 

在兆惠出發前給乾隆的奏報中,兆惠匯報,自己是儘量的帶滿洲兵、索倫兵、察哈爾蒙古兵和額敏和卓的回兵出徵。至於漢人組成的綠旗兵,則主要用於守城。但這樣兵力還是不夠,所以兆惠說:

「查綠旗兵不嫻戰陣,馬匹亦甚痩弱,臣酌量挑選五百名,令髙天喜領隊隨行,其二千餘名,令閻相師、五福等隨後進發,俟克取回城,即酌派數百名協同防守及收穫谷石」。

就是說綠旗兵打仗不行,馬匹也不行。我只能酌情挑選出五百名,讓高天喜率領。其餘的兩千多名,讓閻相師、五福隨後再跟來,主要還是等攻下回城後讓他們駐守和收糧食。

 

那麼隨兆惠進軍的高天喜,是甘肅西寧人。但他不是一個漢人,而是一個準噶爾人,雍正年間的時候,被清軍俘虜,當時大概還是個孩子,因此被西寧一家姓高的收為養子,後來就參加了綠旗兵。在隨兆惠平定伊犁的時候,因為驍勇善戰,被提拔為副將、西寧鎮總兵、領隊大臣。

這樣,兆惠帶著霍集斯、額敏和卓、鄂實、高天喜等人,率領四千人馬,穿越戈壁,直奔葉爾羌而去。

 

然而兆惠和乾隆都沒有想到的是,兆惠這一去,將會身陷絕境,遭遇到自己生命中最為兇險的一幕,拉開了平定大小和卓之亂中,最為慘烈和傳奇的一場戰役——黑水營之圍。

 

敬請留意《大小和卓之亂(二十三)黑水營》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特此說明)

律師聲明

 

本微信公眾號「一刀西域圖志」的所有原創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均受《著作權法》及相關法律保護,未經許可不得擅自使用,不得轉載、摘錄和編輯,不得傳播或與其它產品捆綁使用、銷售。如果用於非商業用途,應明確標明來源和作者;如果用於商業目的,那麼應提前徵得作者的書面同意。

凡侵犯本公眾號版權的,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本律師受權利人委託,特此鄭重聲明!

 

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  陳棟律師

相關焦點

  • 大小和卓之亂(八)「屠夫皇后」:哈尼木·帕的沙
    1694年,阿帕克和卓死,關於阿帕克和卓是怎麼死的,《和卓傳》沒有說明,只是說阿帕克和卓後來就去世了,似乎是壽終正寢,但是《大和卓傳》卻說:「和卓伊斯哈克之孫,和卓夏迪之子,對阿帕克和卓心懷舊恨,進行報復,他暗施詭計,毒死了阿帕克和卓閣下,後逃竄至阿克蘇。」而阿帕克和卓的妻子,也就是阿卜都·裡什特汗與穆罕默·額敏汗的妹妹哈尼木·帕的沙,立即派人抓獲了兇手,「兇手被投入河裡淹死。」
  • 大小和卓中的「和卓」是什麼意思?一種神化的尊稱!
    熟悉清朝歷史的小夥伴都會知道大小和卓叛亂,那麼大小和卓中的「和卓」是什麼意思呢?原來,和卓是一種神化的尊稱,翻譯成漢語就是「聖裔」,專指伊斯蘭教創始者穆罕默德的子孫!和卓和卓(Khwaja)是伊斯蘭教對有威望人物的尊稱,不過傳至中亞和新疆時,一般專指「聖裔」,也就是伊斯蘭教創始者穆罕默德的子孫!在新疆,「和卓」一詞則成為「喀什噶爾和卓家族」的別稱或特稱,以表明他們即是聖裔。
  • 清廷統一新疆中的重大失誤:斬草未除根,大小和卓家族不斷作亂
    經過:清廷統一新疆卻浪費了四次徹底解決大小和卓的機會  1745年,準噶爾汗國統治者噶爾丹策零死去,貴族們為了爭奪最高權力互相徵伐,準噶爾汗國陷入全面內亂,乾隆皇帝決定抓住這次機會平定新疆。1755年,清軍揮師西進,大小和卓擺脫準噶爾汗國控制,向定北將軍班第表示願意歸順清廷,協助平定天山南路,乾隆皇帝大喜過望。
  • 喀什的人頭骷髏塔,滿清即將迎來一場「暴風驟雨」般的大變亂
    但是前面三代人鼓動騷亂時由於宗教關係,還經常能裹挾大批白山派信徒參與起事,但到了七和卓之亂以後,由於倭裡罕等人的恐怖血腥行為,當地民眾不僅漢人而且維、回各族也視之為禽獸。因此,和卓們前赴後繼了一百多年的「聖戰」偉業終於要走到盡頭了,儘管還有一次迴光返照。
  • 被郭敬明誇過的男生陽兵卓變化太大,來虎牙《聽見大牌》一探究竟
    出生於東北的他,有著東北男人獨有的坦蕩和勇敢。在2018年,陽兵卓參演戀愛幻想微劇《小哥哥有妖氣》,在yoo上播出,正式出道。隔年參加優酷綜藝節目《以團之名》,最終與周藝軒、苟晨浩宇、洪暐哲、蘇勳倫、宗贏、龔言脩、張鎬濂組成冠軍隊。2020年6月以學員身份參與了男團選拔節目《少年之名》的錄製,並在優酷播出。
  • 乾隆為之傾倒,小燕子紫薇卻奮力救出
    電視劇終歸是電視劇,僅可當茶餘飯後閒談之用。那歷史上,乾隆真的有散發異香的香妃嗎?我們先來看看民間故事是怎麼說的。 傳說,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回部大、小和卓發動叛亂,清軍前去平叛,定邊將軍兆惠攻城拔寨,戰功赫赫。一次戰鬥結束,他俘虜的人中,有一個年輕貌美的回部王妃,身上還散發著如沙棗般的香氣,讓人如痴如醉。
  • 以團之名每天靠迷惑行為出圈?那個再次參加又退出的陽兵卓回來了
    最近發現,《以團之名》真的是非常神奇的一檔綜藝,別的選秀綜藝例如《偶像練習生》《創造101》都是辦得如火如荼的,結果到了《以團之名》這裡,綜藝選秀播完,從節目到選手都糊得不行,但每次他們又可以靠著迷惑新聞突然出圈。
  • 歐陽修一席話救活二千人,還原《清平樂》背後的保州兵亂
    他們每次出巡執行完軍事任務時,在正常的俸祿外,還能額外得到一份朝廷增加賞賜的錢財和糧食。亂兵們逼迫時任緣邊巡檢都監的宦官王守一為首領,領導這次兵變。王守一不答應,被亂兵殺害。亂兵們奉韋貴為首,佔據保州城池,公然叛亂。朝廷得到保州兵亂消息,下詔令各路軍卒趕赴保州平叛。定州知州王果組織士卒攻城,卻遇叛軍頑強抵,沒能取得進展,還損失了很多兵力。都轉運使張顯之聞變連夜趕赴城下,召集各路軍隊前來平叛。
  • 20170822 聊聊電影《二十二》
    那些來自日本農村、年紀輕輕就走上了戰場的日本兵,在中國人眼裡是可怕的,然而,對於這些年輕人的日本人來說,每天面對鮮血與死亡的戰爭生活,對於他們自己仍舊是可怕的,他們也每日生活在恐懼之中。正是這些偏執的、希望以自己的價值觀改造世界的少壯派,把日本、中國、朝鮮,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都拖進了恐怖的戰爭歲月,也就出現了無數個像《二十二》中提及的慰安婦的噩夢人生。然後一旦走在了戰爭的高速公路上,就沒了回頭路,只好頂著噩夢,一路走下去,直到失敗。有時候想想,想要改變世界,或許不是一件壞事,但最好是你自己去改變,不要拖上別人,因為即便是改壞了,頂多是你自己倒黴。
  • 真正的馬爾地夫之樂土-卓美亞維塔維麗酒店Jumeirah Vittaveli
    最多入住人數 體驗 房間大小 2 位成人和 2 名 12 歲以下的兒童,或者 3 位成人和 1 名 12 歲以下的兒童同時入住潔白如銀的沙灘和蔚藍靜謐的印度洋日出/日落美景,令人倍感放鬆、煥發活力。184 平方米
  • 《千王之王》卓莉:被仇恨和野心左右的人生
    後來,譚升得到卓一夫和羅四海的真傳,成為千王之王,回來找卓莉報仇。兩人互相廝殺,最後譚升綁架了她的兒子,想用炸彈炸死她們母子。卓莉的一生都是在仇恨和野心中度過的,她的高智商成為了她殺人的利器,但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卻是極為悲哀的。
  •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真故事
    於是挑了一個黃道吉日,發出數百張請帖,把縣裡大小名人請了個遍,要一睹司馬相如的風採。宴請這天,王吉縣令先到,上百位賓客已經入席。到了中午,卓王孫又派人去請司馬相如前來赴宴。但是,司馬相如卻推說有病不能赴宴。卓王孫和在場客人難堪了。王吉縣令一聽司馬相如不來,立即登門去請。這下可吊足了客人們的胃口。司馬相如見王縣長盛情,只好勉強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