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本煜飾演的歐陽修,是《清平樂》觀眾比較喜歡的角色之一。在本劇中,張本煜完全跳出了以前《報告老闆》窠臼,以全新的形象出現在屏幕上,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歐陽修劇照
陽修在劇中,主要是在慶曆新政前後以及結局時有所展現,其餘時間則一直淡出劇情,未能再獲得更多出鏡的機會。
為了讓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這位巨擘的更多人生側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段仁宗慶曆年間保州兵亂的歷史。歐陽修在此次兵亂中,曾一句話救活了二千多人,可謂功德無量。
◇ 保州兵亂的起因
從五代時開始,在保州、廣信、安肅等地一直保有一定的兵力。北宋開國以來,沿續了這一建制,以當地知州為主將,皇帝派來的宦官作為副將,分為三部分駐紮,人數大約一萬人左右。其管理機構叫做緣邊都巡檢司,也叫做天策先鋒。
這部分士卒在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曾立過很多功勞。趙匡胤對他們格外賞識,下令讓主管部門給予他們特殊待遇。他們每次出巡執行完軍事任務時,在正常的俸祿外,還能額外得到一份朝廷增加賞賜的錢財和糧食。
趙匡胤劇照
趙匡胤去世後,這一待遇遂被引為定例,一直沿續到仁宗年間。仁宗繼位後,當地知州不再領兵,士卒全由內侍宦官負責管理。
宦官們每年都要找各種藉口出巡好多次,以藉此換取更多賞賜。國內其它軍隊都認為賞賜不公,紛紛要求朝廷統一待遇。
此時保州通判、秘書丞石待舉向當地都轉運使張顯之建議廢除宦官帶兵制度。將三部兵力合而為一,以軍人出身的武將領兵。每三個月出巡一次,除了這次出巡可以得到額外錢糧外,其餘時候不再允許他們外出,張顯之採納了他的建議。此時領軍的宦官是楊懷敏、韋貴等人,他們對此頗為不滿,有煽動縱容士卒們鬧事的行為。
楊懷敏劇照
巡檢司下轄雲翼卒聲言將要叛亂,當時的保州知州劉繼宗心懷不安,就讓士卒們上交兵器及閱兵使用器仗。這一下更加激怒了心懷不滿的士卒們,他們心懷叛心,形勢一觸即發。
有一天,領兵宦官韋貴邀石待舉比賽射箭,兩人約定輸者飲酒作罰。士卒們都來圍觀,他們仗著人多,有侮辱石待舉的行為。
韋貴借著酒氣,也乘機謾罵石待舉說:「你只會削減士卒的俸祿來為自己立功!」這句話引發了士卒們積蓄已久的怒火,保州兵亂因此而暴發。
保州兵亂的根源在於北宋朝廷對武將及軍人的不信任,用內侍宦官監視武將。而內侍宦官領兵制度則是這次兵亂的直接誘因。張顯之對保州長期存在問題推行改革,並沒有什麼問題。但這一改革觸犯了宦官們的即得利益,保州兵亂的發生,與宦官們的縱恿與推波助闌脫不開干係。
◇ 保州兵亂的過程
士卒們因為韋貴的話徹底失控,開始作亂。當時朝廷正在向士卒們發放軍衣,軍械庫敞開。亂兵們一擁而入,搶劫兵器衝入牙門。
石待舉、劉繼宗帶著家人逃出保州東門,進入無敵軍軍營。發動無敵軍的士卒列陣把守關城,以抗拒亂兵。亂兵攻城,劉繼宗與石待舉抵擋不及兵敗,關城失守。
劉繼宗情急之中從城牆上跳下,跌入護城河中淹死。石待舉躲入防禦用的鹿角工事中,想伺機逃脫。卻被亂兵搜查時發現,被殺身亡。宦官劉宗言曾與石待舉商議過消減俸祿的事,也被亂兵殺害。
亂兵們逼迫時任緣邊巡檢都監的宦官王守一為首領,領導這次兵變。王守一不答應,被亂兵殺害。亂兵們奉韋貴為首,佔據保州城池,公然叛亂。
朝廷得到保州兵亂消息,下詔令各路軍卒趕赴保州平叛。定州知州王果組織士卒攻城,卻遇叛軍頑強抵,沒能取得進展,還損失了很多兵力。
都轉運使張顯之聞變連夜趕赴城下,召集各路軍隊前來平叛。內侍宦官楊懷敏進軍緩慢,張顯之遣人送信告訴他:「如果不馬上來,就對你軍法從事!」。
楊懷敏到達後,張顯之召他議事,楊懷敏帶著大批士卒前往保護自己。張顯之下令說:「諸將集會議事,你帶這麼多兵來,是想反叛嗎?」。不讓他的護衛進入帳中,楊懷敏因此對張顯之恨之入骨。
楊懷敏劇照
張顯之派禮賓副使兼閤門通事舍人、知廣信軍劉貽孫與走馬承受宋有言,冒險來到保州城下,向叛兵喊話。叛兵並非鐵板一塊,有些人心中有所觸動,有投降的想法。
不過,他們還沒來得及做決定就得到了各路兵馬已經趕來進剿的消息。叛軍們在共同的壓力和恐懼下,重新團結在一起,在保州堅守不出。
此時,正值慶曆新政失敗,讒言四起,晏殊、範仲淹、韓琦、杜衍等紛紛落職。富弼時任樞密副使,當時的樞密使夏竦讓人偽造書信,誣衊富弼欲行廢立之事。為自證清白,富弼堅決請求外任。仁宗便派富弼任河北宣撫使,節制各路兵馬,全權處置這次兵變。
富弼劇照
隨後仁宗下詔對保州的叛軍進行招安,楊懷敏捏造叛軍口信,稱只要殺掉張顯之就會投降。仁宗派宦官攜詔書及劍前往軍中斬殺張顯之,途中被富弼截下。
富弼上書為張顯之辯誣,稱:「我剛到過保州,沒聽說叛軍說這種話。這必定是張顯之的仇家所為。就算是有,為了叛軍而斬都轉運使的頭,傳揚出去何以號令天下?」仁宗被富弼說服,收回了成命,只是將張顯之貶官了事。
在富弼的統一指揮下,真定路都總管李昭亮、右正言田況以及右侍禁郭逵相繼渡過護城河到達城下。他們向叛軍喊話,讓叛軍用繩索將他們拽上去。入城後,經他們勸說,叛軍心理防線崩潰,同意投降。
◇ 歐陽修一句話救活兩千餘人
在李昭亮等人的鼓動下,叛軍紛紛從城牆上沿繩索爬下城來,向官軍投降。隨後,城內的叛軍也打開城門,迎官軍入城。
城門打開後,楊懷敏縱兵入城,大開殺戒,將後出城的四百二十九人全部斬殺,其心腸之刻毒,令人側目。投降的士卒共有二千多人,則被打散編制,分別安置在各州宣撫麾下任職。
歐陽修時任以右正言、知制誥,在諫官任上,直率敢言,不恤私情,得罪了很多人。慶曆新政失敗,範仲淹等人被指為朋黨,歐陽修作《朋黨論》為他們辯白,也受到了牽連,被外放為河北都轉運按察使。
歐陽修劇照
仁宗欣賞他的直率敢言,臨行之際召見他,對他說:「你看到什麼不合規的事,還要象以前那樣上奏啊!」
歐陽修回答道:「以前臣身為諫官,可以風聞言事,現在身任外官,再象以前那樣做恐怕會有越職的嫌疑!」
仁宗寬慰他道:「此次出居外任只是短期任職,要是看到需要參奏的,不要以任職外官而顧慮不言,直接上奏就是了!」從這裡可以看出,仁宗還是相當信任歐陽修的。
宋仁宗劇照
歐陽修上任河北都轉運按察使途中,與富弼在內黃相遇。富弼置酒給歐陽修接風,酒酣之後,已到半夜。富弼引歐陽修到密室,屏開從人,秘密與歐陽修商議。
富弼說:「保州投降的二千降卒,已安置到各州宣撫使麾下任職。我擔心他們降而復叛,造成後患。想發文給各州,讓他們在同一天突然發動,殺掉這些叛卒,以絕後患!」
歐陽修聞言大驚,忙勸阻說:「殺降是最失人心的事,何況朝廷並沒有這樣的命令。各州中萬一有一個地方沒有依令行事,事情洩露出去,後果不堪設想!到時候天下大亂,就悔之莫及了,請您趕快打消這樣的想法!」富弼聞言後,突然醒悟,便沒有繼續實施這個恐怖的計劃。
歐陽修劇照
事後,朝廷對兵亂死難人員及平亂有功之臣進行了表彰與追封。不過,由於仁宗的包庇,當事宦官們並沒有得到應有懲處,就是罪魁禍首韋貴也不過是被貶官了事。陷害忠良,濫殺無辜的楊懷敏甚至因功被升遷,可見仁宗對待這次兵亂只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並沒想徹底解決問題。保州兵亂的核心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因此,不久後又發生了貝州王則的叛亂。
◇ 結語
保州兵亂緣于于北宋朝廷對武將及軍人的不信任,內侍領兵制度則是這次兵亂的誘因。宦官們嘗到了帶兵的甜頭後,不願放棄到手的即得利益,是不可忽視的潛在原因。宦官們在保州兵亂的發生過程中的縱恿與推波助闌,是負有不可推卸責任的。
富弼的殺降計劃,稱得上是慘絕人寰。參與叛亂的士卒只是極少數,且已經被楊懷敏全部殺死,其餘大部份其實是被攜裹的無辜人員。富弼一生功業彪炳,只有這一件事,可稱得上是其人生的汙點。不過,幸得歐陽修勸阻,才未真正釀成悲劇。歐陽修一句話救得二千多人活命,也可謂慈悲心腸,功德無量了。
不過,由於仁宗的包庇,當事宦官們並沒有得到應有懲處,就是罪魁禍首韋貴也不過是被貶官了事。陷害忠良,濫殺無辜的楊懷敏甚至因功被升遷,可見仁宗對待這次兵亂只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並沒想徹底解決問題。保州兵亂的核心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因此,不久後又發生了貝州王則的叛亂,這是後話不提。
參考資料:《宋史》《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續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