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經典新貌 | 樂評

2021-02-13 音樂周報

中央歌劇院音樂會版歌劇《馬可·波羅》劇照(張正東/攝)

文 | 王蕊

10月22日晚,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上演了中央歌劇院音樂會版歌劇《馬可·波羅》。此次演出距該劇1991年的首演已經時隔29年,作曲家王世光再次出馬,攜導演金小山、指揮許知俊,以及主演李爽、麼紅、趙一巒、王紅等人,歷時兩個多月排練,得以將這部經典劇目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觀眾面前。

中央歌劇院音樂會版《馬可·波羅》故事主要從馬可·波羅與索侖以及蘭賽兒的三人感情關係展開,並加入了阿合馬這個反派角色,以此形成了錯綜複雜的戲劇人物關係。歌劇講述馬可·波羅與索侖的愛情被想篡權的阿合馬等人阻撓,促使馬可·波羅參與了王澍等人假傳真金太子之命召喚並刺殺阿合馬的歷史故事。情感線與刺殺線一虛一實齊頭並進,以歷史為依託,以戲劇表達為手段,豐富了人們對馬可·波羅在中國經歷的想像。

該版《馬可·波羅》融合了多民族的藝術元素。在音樂方面,其借鑑蒙古、中原、新疆及西方不同的地域特色,加之異域舞蹈相輔,充分表現了故事中多元化背景下的特殊性和複雜性。

本次演出可謂經典新貌。這首先體現在用音樂會版的舞臺方式進行了演繹,這也是中央歌劇院自疫情後首次公開售票的現場歌劇演出。導演金小山在舞美的表現以及演員的表演調度上,完全是按照劇場版的高規格進行塑造和打磨的,舞臺也加入了影像多媒體的運用。「千裡江山圖」作為背景的舞臺,檯面上有景物臺階,居後的空中還吊著一面「大鏡子」,上面呈現著多媒體形象。人物上場的每一件服裝和道具也都是按照劇場版進行打造的。甚至在樂隊、合唱團方面,他們在燈光的明暗處理、色彩轉換中都成為了演出中的景,與整個戲劇表達連為一體。可以說,舞臺從舞美藝術角度高度地還原劇情人物,協助演員們更好地詮釋了角色。而「千裡江山圖」和那面「鏡子」,或多或少在其中承載了歷史的色彩。它們告訴我們,要以史為鏡,以藝術為鏡。

本次演出是新老兩代演員同臺演出,老一輩演員包括麼紅、王紅、田浩等,新一代演員包括李爽、趙一巒、韓鈞宇、李想等。女主角索侖由麼紅扮演,她的聲音穩定又透徹,其音色以及表演上把一個十幾歲少女的稚嫩與不屈表現得惟妙惟肖。蘭賽兒的扮演者王紅自1991年首演開始就扮演這個角色,對角色駕輕就熟,即便是過了29年,她還是能把一個貴族大小姐對愛情的執著以及失掉愛之後的狠辣表現得淋漓盡致。李爽的形象和聲音很符合馬可·波羅這個人物,在塑造上,他既有家國情懷中剛正不阿的一面,也有愛情中柔情似水的一面,在音樂的烘託下,兩種性格都拿捏得遊刃有餘。許知俊帶領的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在本次演出中擺脫了音樂會版表演空間與指揮之間溝通的障礙,毫無保留地釋放了精準的音樂表達,這也是難能可貴的。

正如作曲家王世光說的那樣:「一部好的歌劇,既要展現一個民族的優秀文化,又要具備恆久的價值。」無論從文化層面上,還是戲劇的表達上,或是音樂的塑造方面,這部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馬可·波羅》都是成功的,傳達著人們懲惡揚善、崇尚和平的美好心願。馬可·波羅來自歌劇的故鄉義大利,而歌劇《馬可·波羅》儼然也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體現。正如唱詞中說的那樣「再回到威尼斯故鄉」,希望中央歌劇院版歌劇《馬可·波羅》能踏上新的「絲綢之路」。

 

 

- THE END -

 熱門文章精選 

孩子鋼琴彈不好,是家長自己沒努力!

劉沙:時代變了,不能讓大眾再認為民樂「土」 | 人物

西方媒體給郎朗新專輯《哥德堡變奏曲》都打了多少分?

為中國合唱擠一擠「泡沫」,理一理亂象

鋼琴「基本練習」:練什麼、如何練?

第12所音樂學院來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8月開建

亞健康!中國歌劇之現狀

好的合唱團,好在哪裡?

聲樂老師,你的聲樂理論從哪裡來?

Q:想訂閱《音樂周報》?

A:請進入「音樂周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

相關焦點

  • 馬可·波羅,在這座城市復活
    無論疫情將以何種方式與人類共存,歌劇終究還需要劇場這個在場體驗,《馬可·波羅》的回歸,讓舞臺表現的魅力又重回劇場。在積極配合相關防疫要求的同時,廣州大劇院正在為復工復演做積極的準備。作為行業重啟後全國首部在劇場復演的歌劇,院慶十周年特別版《馬可·波羅》確定於6月25日、27日、28日在廣州大劇院上演。
  • 歌劇《馬可·波羅》公開彩排 精彩搶先看
    開幕前接受檢驗 東西方攜手打開泉州歌劇之門《馬可·波羅》通過深度演繹十三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與父親尼科洛·波羅、叔父馬泰奧·波羅,自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往返中國的傳奇經歷,展現波瀾壯闊的史詩格局、盪氣迴腸的愛恨情仇,抒發了對人類和平、世界和諧的讚美和祈頌。
  • 《馬可·波羅》:西方思維打造東方版「權力的遊戲」
    《馬可·波羅遊記》在西方的影響力和民眾基礎,足以讓這個威尼斯人成為歷史傳奇的主角,戰爭與外交,權術與政治,英雄與奸臣,再加上一些神秘的「異域情調」,構成一部熱播劇所必需的「收視元素」。野心勃勃的Netflix投巨資開播的《馬可·波羅》,製作精細的布景和服飾,亞裔明星的傾情演繹,軟硬體上本有清晰的定位和賣點,可開播後卻遭遇爭議。
  • 《馬可·波羅》成為全國第一部在劇場復演的歌劇
    原標題:《馬可·波羅》復演 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出品,中演院線、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廣州大劇院主辦的院慶十周年特別版歌劇《馬可·波羅》確定於6月25日、27日、28日復演,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第一部在劇場復演的歌劇。   6月24日晚,為向抗疫英雄們致敬,廣州大劇院策劃組織了公益專場,邀請抗疫英雄代表免費觀看歌劇《馬可·波羅》。
  • 你說馬可·波羅是義大利人?NO,NO,NO......
    這位外國小哥,他叫馬可·波羅,小編我喊他小馬哥。小時候,並不覺得小馬哥有多牛,因為光衝著他的顏值去了。後來有了點文化,我才發現,這哥們是真牛。當17歲的小編還埋頭在題海中找不到北時,17歲的小馬哥就已經找到東了,真是人比人氣死人啊!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可偏偏小馬哥一卷書都沒讀過,就行了萬裡路。
  • 胡嘉琪:理性視角下的歌劇《馬可·波羅》
    在深沉恢宏的曲調中,清脆的馬蹄聲雀躍而出,似是帶領著劇院座下觀眾,跟隨著馬可·波羅的足跡,翻山越嶺,開啟通往東方的徵程。     這,是廣州大劇院原創歌劇《馬可·波羅》給觀眾帶來的初印象。      原創歌劇《馬可·波羅》是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聯合出品,廣州大劇院、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中演院線主辦的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是一部具有戰略創新性的藝術作品。其戰略創新主要體現在如下:      首先,這是個跨文化合作的項目。
  • 原創歌劇《馬可·波羅》拉開廣州大劇院復演序幕
    廣州大劇院院慶十周年特別版歌劇《馬可·波羅》於6月25、27、28日復演,成為全國甚至是全球第一部在劇場復演的歌劇。24日晚,廣州大劇院還策劃了公益專場,邀請抗疫代表免費觀看。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特別版的《馬可·波羅》將線下演出與線上直播同步進行,引入多視角直播和VR技術,讓高雅藝術走進更多市民生活,在新形勢下對演出行業形態進行新探索。
  • 復排歌劇《馬可·波羅》,他拒絕了劇院演唱《長江之歌》的致敬環節 | 人物
    在原創歌劇蓬勃發展的今天重聽29年前的原創劇目,人們發現並感嘆,王世光的全宣敘調對白且詠嘆調和宣敘調之間沒有分割「唱念一體」的寫作方式,在上世紀90年代初堪稱大膽而前衛,即便在今天依然稱得上是教科書級的經典佳作。演出後,記者採訪了今年80歲的王世光。閒不下來的王世光
  • 廣州大劇院復演,歌劇《馬可·波羅》門票被搶光
    日前,廣州大劇院正式啟動復演,《馬可·波羅》成為全國第一部在劇場復演的歌劇。今年是中意建交50周年,同時為迎接廣州大劇院院慶十周年,製作方邀請曾在《聲入人心》中表現不俗的王凱、洪之光、劉彬濠、戴宸四位青年歌劇演員主演此次特別版《馬可·波羅》。
  • 尤長靖版《連名帶姓》上線,尤氏唱腔讓經典作品再換新貌
    新版《連名帶姓》製作上著重強調歌曲的張力,延續了原曲的慢板節奏,尤長靖保持了克制內斂的唱法,沒有追求大起大落的炫技起伏,唱出了新生代少年對待情感時,不舍卻坦然面對的雲淡風輕讓經典作品再換新貌。男生版的演繹出不同感覺,尤長靖很有情感的聲音述說著故事,感情的拿捏真是一絕。尊重原作的情況下融入自己的風格,痛徹心扉的全新演繹遺憾的愛情。
  • 周蕙《不被遺忘的時光》:潮流與經典混搭 展老歌新貌
    但不同於五年前所發表的《我看見的世界》,久違的她這次再度選擇了以一個極為別致的形式,去將很多人都能耳熟詳的華語經典時代曲拿來重新演繹,給很多人共有的音樂回憶與共鳴賦予出新的質感。是一張極為別致、懷舊而又不失潮流質感的唱片,當中周蕙把屬於鄧麗君、蔡琴、甄妮、歐陽菲菲、蘇芮、鳳飛飛等歌后,極為具有個人標記色彩的經典拿來重新翻唱。
  • 《馬可·波羅》線上直播來了!還有定妝美圖請查收!
    本次歌劇《馬可·波羅》來到廣州,得到中國光大銀行廣州分行的大力支持,並命名為光大之夏。為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把光大優秀的「陽光」文化特質融入南粵文化,增強光大服務南粵的核心動力,中國光大銀行廣州分行與廣州大劇院攜手搭建文化傳播的「光大·陽光大舞臺」。光大之夏歌劇《馬可·波羅》講述古絲綢之路的故事,再現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與「陽光大舞臺」的核心理念充分契合。
  • 《馬可·波羅》復演提振市場信心,廣州大劇院回歸市民文藝生活
    隨後6月25日、27日、28日,歌劇廳也將在歌劇《馬可·波羅》的復演中重啟,這標誌著廣州大劇院全面回歸廣州市民的文藝生活。根據疫情防控的要求,30%的上座率不能覆蓋投入的成本,但廣州大劇院總經理何鷹表示:「《馬可·波羅》的復演可以提振所有文藝工作者的士氣,同時也增強了大眾恢復正常生活的信心,非常有意義,所以我們還是堅持把它做下來。」
  • 「最出圈」歌劇《馬可·波羅》唱響廣州大劇院,線上聯動打造復演新體驗
    事實上,《馬可·波羅》在今年的特殊情勢下,一直沒有遠離媒體和大眾的視線,在防疫新常態下的每一步堅守和探索,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也為業界豎立了新標杆。,也提振了演藝市場的復甦信心;南風窗以《馬可·波羅,在這座城市復活》為題,發文肯定了「以《馬可·波羅》為序幕,廣州的演出市場逐漸復甦,並且呈現出令人欣喜的、欣欣向榮的景象。」
  • 廣州大劇院以歌劇《馬可·波羅》拉開線下復演序幕
    廣州大劇院將於6月25日和27日、28日上演原創中文歌劇《馬可·波羅》。記者10日從廣州大劇院了解到,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廣州大劇院首個復演的線下演出,目前正在進一步復工和籌備新的演出劇目。「觀眾熱情很高,開票的幾分鐘內,前兩天的票就售賣一空。」
  • 一個超大製作的歌劇要來了……這就是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的《馬可·波羅》!
    繼「劇院聯盟」總部落戶西城區後,「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首部原創演藝精品歌劇《馬可·波羅》也是強強聯手、大師雲集:1、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前歌劇總監卡斯帕·霍爾滕執導!施耐德表示非常享受《馬可·波羅》的創作過程,尤其是在歌劇的戲劇性把控上,波瀾壯闊的史詩格局,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哀感頑豔的壯士悲歌,盪氣迴腸的愛恨情仇等都讓施耐德先生非常著迷。施耐德先生還表示,在歌劇排練中受到很多鼓舞,非常喜歡同伴們的默契合作,對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原創歌劇的現場首演非常期待。恩約特·施耐德坦言,「最大的挑戰是語言,不過困難都克服了。」
  • 馬可·波羅說中國遍地黃金,為何古人還要使用銅錢?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在他的著作《馬可·波羅遊記》裡頗為誇張說,中國遍地黃金。他寫了很多關於中國的地方,目前我們知道的中國的省份,幾乎都有他的足跡。他甚至稱古時杭州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發達的工商業、繁華熱鬧的市集、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宏偉壯觀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驛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紙幣等等。都是馬可·波羅大加讚嘆的。
  • 「失控」的樂評人
    但一場吵鬧過後我們總該靜下來去思考,到底誰需要樂評人?樂評人為何總惹爭議?樂評人的職責到底是什麼?從李佳航發的截圖來看,丁老師確實參加了不少音樂綜藝節目,幾乎每一次都會引發些爭議。無論業餘還是專業,喜歡音樂的人都可在各個平臺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再那麼依賴媒體和樂評人的評價,樂評人評論的權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音樂評論由專業化向大眾化發展。一首歌曲、一場演出,包括繪畫、雕塑等藝術品,不可能打動所有人,褒貶不一很正常。但在競演類節目中,我們需要樂評人儘可能客觀公正的專業點評,來增加節目的專業性和比賽的公正性。
  • 行舟樂評:北極熊的災難?邁克《Earth Song》警醒世人
    行舟:中國90後學院派歐美音樂樂評人 專注90後音樂聽眾行為的研究者今天行舟樂評來聊幾首歌,主題是關於地球的,也借這幾首歌來審視人為之下全球環境的變化。到目前為止,《Earth Song》(地球之歌)也依然經典,因為它足夠震撼、足夠勁爆。MV中原本美麗的地球被摧毀,到處是破壞、戰爭、屍體。片中從一開始質問,到MJ狂風中的怒吼和世人的祈禱,再加上音樂的完美旋律,深深的震撼了每個人的心,無不為之淚流滿面。行舟樂評:真作為熱衷公益的代表,邁克一直在盡最大努力通過自己的影響力號召更多的人關愛環境,愛護地球。
  • 樂評人已「死」?
    被打上「選秀歌手」標籤的白舉綱對搖滾樂的這番「表白」,沒有贏得樂評人的好感,他的演唱被樂評人批評為「沒有靈魂」。最後投票階段,只有一位專業樂迷給他投了票。五條人、白舉綱和水木年華遭遇的爭議,讓樂評人群體罕見地被推到臺前。早期的樂評人是活在紙媒和電臺裡的,他們的點評看上去一團和氣;如今,樂評人迭代,成為綜藝節目中爭議的「製造者」。這一切的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在一個人人皆可吐槽、發表言論的時代,是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樂評人」,專業樂評人還有存在的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