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歌劇院音樂會版歌劇《馬可·波羅》劇照(張正東/攝)
文 | 王蕊
10月22日晚,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上演了中央歌劇院音樂會版歌劇《馬可·波羅》。此次演出距該劇1991年的首演已經時隔29年,作曲家王世光再次出馬,攜導演金小山、指揮許知俊,以及主演李爽、麼紅、趙一巒、王紅等人,歷時兩個多月排練,得以將這部經典劇目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觀眾面前。
中央歌劇院音樂會版《馬可·波羅》故事主要從馬可·波羅與索侖以及蘭賽兒的三人感情關係展開,並加入了阿合馬這個反派角色,以此形成了錯綜複雜的戲劇人物關係。歌劇講述馬可·波羅與索侖的愛情被想篡權的阿合馬等人阻撓,促使馬可·波羅參與了王澍等人假傳真金太子之命召喚並刺殺阿合馬的歷史故事。情感線與刺殺線一虛一實齊頭並進,以歷史為依託,以戲劇表達為手段,豐富了人們對馬可·波羅在中國經歷的想像。
該版《馬可·波羅》融合了多民族的藝術元素。在音樂方面,其借鑑蒙古、中原、新疆及西方不同的地域特色,加之異域舞蹈相輔,充分表現了故事中多元化背景下的特殊性和複雜性。
本次演出可謂經典新貌。這首先體現在用音樂會版的舞臺方式進行了演繹,這也是中央歌劇院自疫情後首次公開售票的現場歌劇演出。導演金小山在舞美的表現以及演員的表演調度上,完全是按照劇場版的高規格進行塑造和打磨的,舞臺也加入了影像多媒體的運用。「千裡江山圖」作為背景的舞臺,檯面上有景物臺階,居後的空中還吊著一面「大鏡子」,上面呈現著多媒體形象。人物上場的每一件服裝和道具也都是按照劇場版進行打造的。甚至在樂隊、合唱團方面,他們在燈光的明暗處理、色彩轉換中都成為了演出中的景,與整個戲劇表達連為一體。可以說,舞臺從舞美藝術角度高度地還原劇情人物,協助演員們更好地詮釋了角色。而「千裡江山圖」和那面「鏡子」,或多或少在其中承載了歷史的色彩。它們告訴我們,要以史為鏡,以藝術為鏡。
本次演出是新老兩代演員同臺演出,老一輩演員包括麼紅、王紅、田浩等,新一代演員包括李爽、趙一巒、韓鈞宇、李想等。女主角索侖由麼紅扮演,她的聲音穩定又透徹,其音色以及表演上把一個十幾歲少女的稚嫩與不屈表現得惟妙惟肖。蘭賽兒的扮演者王紅自1991年首演開始就扮演這個角色,對角色駕輕就熟,即便是過了29年,她還是能把一個貴族大小姐對愛情的執著以及失掉愛之後的狠辣表現得淋漓盡致。李爽的形象和聲音很符合馬可·波羅這個人物,在塑造上,他既有家國情懷中剛正不阿的一面,也有愛情中柔情似水的一面,在音樂的烘託下,兩種性格都拿捏得遊刃有餘。許知俊帶領的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在本次演出中擺脫了音樂會版表演空間與指揮之間溝通的障礙,毫無保留地釋放了精準的音樂表達,這也是難能可貴的。
正如作曲家王世光說的那樣:「一部好的歌劇,既要展現一個民族的優秀文化,又要具備恆久的價值。」無論從文化層面上,還是戲劇的表達上,或是音樂的塑造方面,這部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馬可·波羅》都是成功的,傳達著人們懲惡揚善、崇尚和平的美好心願。馬可·波羅來自歌劇的故鄉義大利,而歌劇《馬可·波羅》儼然也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體現。正如唱詞中說的那樣「再回到威尼斯故鄉」,希望中央歌劇院版歌劇《馬可·波羅》能踏上新的「絲綢之路」。
- THE END -
熱門文章精選
孩子鋼琴彈不好,是家長自己沒努力!
劉沙:時代變了,不能讓大眾再認為民樂「土」 | 人物
西方媒體給郎朗新專輯《哥德堡變奏曲》都打了多少分?
為中國合唱擠一擠「泡沫」,理一理亂象
鋼琴「基本練習」:練什麼、如何練?
第12所音樂學院來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8月開建
亞健康!中國歌劇之現狀
好的合唱團,好在哪裡?
聲樂老師,你的聲樂理論從哪裡來?
Q:想訂閱《音樂周報》?
A:請進入「音樂周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