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槊棍棒拐子流星……
是不是很熟悉的話語?
中餐,即指中國風味的餐食菜餚。
其中有粵菜、川菜、魯菜、淮揚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東北菜、冀菜、豫菜、鄂菜、本幫菜、客家菜、贛菜、京菜、清真菜等菜系"。
而中餐的做法,炸、爆、燒、炒、溜、煮、汆、涮、蒸、燉、煨、燜、燴、扒、焗、煸、煎、塌、滷、醬、拌、熗、醃、凍、糟、醉、烤、燻。 ……
這些是不是更熟悉?中餐的十八般武藝,可以說是深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各自引以為傲,發揚光大自身的同時,也讓中餐在世界美食的大陣營裡熠熠生輝。
1、烤。烹飪中萬法之祖,這應該是人類最先使用的烹飪方式了。以前,說到烤必須有火,使用火不但能防禦、禦寒還能烤熟食物,這也標誌著人類邁入了文明社會。
2、煨。烤過食物的火快熄滅了,但還可以繼續使用,丟幾個紅薯進去,用碳灰埋起來,過段時間扒開,就可以吃了。
3、燻。前兩種是燒著的和燒剩下的,這個燻,就是沒燒著的,利用沒完全燃燒的物體散發的煙讓半成品食物具有一定的風味,常用到煙燻料也有不少,柏樹葉、茶葉、橘皮、咖啡渣等等都可以。
4、燒。傳統紅燒肉的做法,其定義就是先用大火燒開,再用小火慢慢加熱,色香味俱全,美味撲鼻而來。
5、燜。和燒差不多,只是要蓋鍋蓋。
6、烘(焙)。中餐裡更多是烤的另一種說法。
7、焗。焗和煨比較相近,但焗要持續加熱,而且食物被密封的,常用顆粒鹽、小石子等,如鹽焗雞。
8、炒。這個不說了,中國人都知道,先炒個小炒肉開開胃。
9、熗。猛火,油冒煙,下調料,再下食材,翻兩下出鍋。有名的就是熗腰花。
10、溜。和炒、燒、燜類似,但溜要勾芡。如糟熘魚片。
11、爆。和熗差不多,油溫稍微低一點,更強調食材的味道。
12、炸。沒幾個不知道的,特點是油用量多,炸油條,炸雞翅等。
13、烙。這做法就是鍋裡不放油,直接來,如烙餅。
14、貼。食物放在鍋中,加油,有的還需加水,蓋上蓋子。
15、煎。和炸最大區別是油少,不會漫過食材,如煎雞蛋、生煎包;還有種叫幹煎,只是油更少,幹煎帶魚。
16、炕。和貼類似,放水,但不放油,也叫水煎,蓋鍋蓋。
17、淋。一種是熱湯或者熱油不停的淋在食材上,讓食材變熟;另一種是,熟食材裝盤,熱油炒好調料後淋在主材上。
18、灼。沒有字面上那麼火辣,完全是清水煮一下。
19、煮。和燒一樣,範圍比較廣,煮飯、燒飯,火候控制也差不多,先大火後中小火。
20、燉。和煮差不多,都是用大量的水或者高湯,只是燉用的時間更長,有直接燉和隔水燉。
21、燴。燴的原材料都是易熟或者已熟,所以它和煮、燉最大區別是湯不多。
22、汆。一種和焯水一個意思,另一種是清水燒開,下食材,調味出鍋,比燴時間更短。
23、蒸。用蒸汽來加熱食物。
24、熬。熬成一鍋粥,熬成糊但不能熬糊。阿膠也是熬的,應該可以做灌湯包。
25、滷。和燉類似,區別是食材是整的,且加入大量的香料,讓香料的味道滲入食材裡。
26、醬。用醬料泡製、醃製或者煮製食物。
27、醃。用食鹽或者食鹽與其他材料塗抹食物四周,密封保存。
28、臘。和醃類似,但不密封,後期需要風乾或者曬乾。
29、泡。容器中加入食材,調味料,加水沒過食材,密封儲存。
30、拌。拍個黃瓜,拌個拉皮,下酒菜齊了。
31、涮。說到這個詞想起以前奶奶在河裡洗衣服,把衣服在水裡來回擺動涮洗,涮羊肉也是這樣的動作吧。
32、燙。比涮省事,不需要擺動。
33、醉。醉蝦,聽這個名字就知道一切。
34、蜜汁、掛霜。兩個一起,水炒糖,剛冒小泡,澆在熟南瓜上就是蜜汁南瓜;小泡變成打泡,關火,倒入食材不停的翻,就是掛霜。
35、拔絲、琥珀。上面兩個是水炒糖,這兩個是油炒糖,小泡變大泡,再轉小泡,糖色出來了,加入食材翻炒出鍋,熱吃就是拔絲,涼了,分開就是琥珀。
中餐裡的做法手藝,就像兵器一樣,每一樣都有自己獨特的奧秘所在。
而至於運用的熟練,就需要時間來檢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