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前說過了德惠翁主的悲劇人生,這次再來說說另外一起悲劇,朝鮮國王親自下令把親生兒子關進米櫃活活餓死的故事。
韓國電影《思悼》講述的就是這段真實的歷史,由影帝宋康昊和劉亞仁主演。
這起悲劇的主角人物:朝鮮國王是李氏王朝第21代國王英祖,被餓死的是莊獻世子。
世子之位相當於中國的皇太子,皇帝駕崩後太子要登基成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但朝鮮是中國的屬國,奉中國為正朔,所以領導人只能稱之為國王,他的兒子稱為世子。
有人說成大事者不應被凡夫俗子的感情所困擾,當斷則斷。
強權總要帶血,而不是淚。
所以玄武門兵變,李世民弒兄殺弟,康熙九子奪嫡,步步心機,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手段。
英祖把莊獻世子李愃活活餓死,這也是必要的手段嗎?為何他要下如此狠手?
悉心栽培的接班人
李愃出生的時候,英祖尤為高興。因為之前他所立的孝章世子不幸身亡,而他又沒有其他兒子,所以朝鮮王室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問題。此時,這個兒子的出生帶給他一片光明。
李愃出生滿一年後,英祖就封他為世子。在世子小時候,英祖如同一位普通家庭的父親一樣,期待兒子成才成人,還熬夜親自為兒子抄寫裝訂學習書冊,關心他的飲食起居。
隨著世子慢慢長大,英祖頗感欣慰,希望他的人格和理政能力都達到完美。
但恰如歷史上諸多悲劇一樣,被給予厚望的人在有遠大希望的同時往往也承擔著巨大的壓力。
巨大壓力之下,世子只好尋求其他娛樂方式來解壓,沉迷遊戲打獵,不專注學業,惹怒英祖,遭到他連連批評。
雖然有失望,但是英祖還是給予了世子很大期待,希望他迷途知返,改過自新。
因此英祖很早就讓世子參與朝政,處理國家事務。但世子畢竟年輕,處理手法不如父王那麼老練,也沒有顧忌到平衡朝中的各方勢力。
所以,世子越是想在父王面前表現自己,就越會遭到嚴厲呵斥,這樣世子就很是猶豫,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去詢問父王該如何處理。不左不右,不上不下,立在原地,這還是惹怒英祖。他覺得兒子沒有做君王的主見。
英祖對世子的期望越大,得到的失望也越大。對於年輕的世子而言,他永遠做不到讓父王滿意。
高壓之下,世子的精神狀況變得很糟糕,肆意毆打內廷宮人,還虐殺宮女…民間流傳著世子已瘋的傳聞。
終於,英祖為了王室的尊嚴和李氏王朝的國運,將兒子廢為庶人,令其自裁。這樣可以保全世子的妻兒不被牽連,也是為了保護世孫(後繼位為朝鮮王位,為朝鮮第22代君主正祖大王)。
但世子自縊不成,不想死,英祖只得下令把兒子關進了米櫃,活活餓死。
背後的秘密:兒子是繼承人也是敵人
有人說思悼世子心理抗壓能力太弱,才會陷入到精神崩潰的地步,導致後面慘劇的發生。
但深究一下原因,英祖在這件事上僅僅是因為對兒子要求太嚴格了嗎?
非也。對於英祖,他對長大成人的世子的情感是複雜的。
一方面,他希望兒子優秀,能夠繼承王位,成為一代明主。另一方面,兒子太優秀,則威脅了他的王位。這裡要介紹一下英祖如何登上王位的。
英祖能夠成為朝鮮國王,不是繼承父親的王位,而是兄終弟及,他的哥哥沒有子嗣,在朝中老論派的支持下,英祖繼位。
這個王位,不是按照傳統的繼承法則來,遭到很多人的反對。
所以暗地裡很多人都傳言英祖貪戀權力,殺死了自己的哥哥。英祖為了顯示自己並非貪戀王位,很早就讓世子來參與朝政的討論,這樣給人的感覺就是如果世子表現得成為一名優秀的繼承人,他自己就退下王位,並不貪戀權力。
初期世子表現優異,這讓英祖心裡很滿意。他為世子規劃了一條清晰的道路,成為最優秀的王。
可慢慢地,英祖感受了危險,世子太優秀,自己又該怎麼辦?他似乎看到了朝中大臣在為新王而準備,他這個王要被拋棄了。
英祖感到空前的窒息。特別是世子輕判了少論派的大臣,而這些人當初是極力反對英祖繼承王位的。
無論是自願還是被迫,這都是危險的信號:我的兒子或許已經和我的敵人站在一起了。
所以,英祖開始有意識地打壓世子。世子無法理解父王的心,陷入到自我懷疑中。父子間的隔閡越來越大,最終父子相殘。
英祖和莊獻世子的關係第一層是明顯的東方式父子關係。
在傳統的父權社會裡,父親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塑造子女的型,打壓和摧殘子女的個性發展,以為自己盡了做家長的責任。他們很少去關心子女的精神世界,不知那個世界因為他們塞滿了痛苦、壓抑、黑暗。
孩子要麼變得唯唯諾諾,沒有主見,正如莊獻世子在朝堂之上,說多錯多,最後只能看著父王臉色行事,要麼走向另外的極端,憤而反抗,通常表現為疏離父母。如果子女強大起來,力量一旦超過父親,他們還會選擇訴諸武力。
英祖和莊獻世子的關係第二層是明顯的異化的父子關係。
在君權社會裡,兒子既是兒子,又是臣子。
作為王朝接班人,他必須足夠優秀,才能讓這個政權繼續維持運轉下去。
作為臣子,他又必須表現得絕對服從。對於迷戀權力的人來說,優秀的兒子是潛在的威脅,權力的有力競爭者。
漢武帝晚年因聽信讒言,誤認為太子會謀反,派兵平叛緝拿太子,導致皇后衛子夫自殺,太子自縊身亡。康熙幾次廢立太子,內心舉棋不定,當聽到下屬稟告,太子曾在營帳外窺視,最後下定決心廢了太子。
英明神武如他們這般的父親,也避免不了這樣的悲劇。做兒子的,只能是做嘉慶帝那樣的兒子,雖然坐在龍椅上,但拱手將權力讓給太上皇乾隆,隱忍蟄伏,等到父皇駕崩,立馬收拾了和珅。
壬午禍變是歷史的悲哀,對李氏王朝的王室一家又何嘗不是悲哀呢?王權讓父親不再是父親,而是高高在上的父王,讓所有人都臣服於他,讓兒子成了兒臣,最終走向自我毀滅。
現在沒有了君王,沒有了臣子,可中國的家庭這個小單位體裡,依然存在著君權至上。
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別讓我們成為孩子的仇人。
贊助一杯咖啡錢
批註:天天立flag,下一篇我們真的講溥儀!!!別取關。
隨手拯救不紅的公眾號,歡迎轉發
回復「思悼」,給你資源
(ง •̀_•́)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