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要譏笑古人多愁善感,倒不妨捫心自問,在匆忙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的心情與自然的物候之間還能否有如此密切的感應,我們的心腸是否已經太硬,對於自然界的生命節奏是否已經太麻木?
—— 書房書話
文/周國平
春來春去,花開花落,原是自然界的現象,似乎不足悲喜。然而,偏是在春季,物象的變化最豐富也最微妙,生命的節奏最熱烈也最急促,詩人的心,天下一切敏感的心,就不免會發生感應了。心中一團朦朧的情緒,似甜卻苦,乍喜還悲,說不清道不明,我們的古人稱之為「愁」。
細究起來,這「愁」又是因人因境而異,由不同的成分交織成的。觸景生情,仿佛起了思念,卻沒有思念的具體對象,是籠統的春愁。有思念的對象,但山河阻隔,是離愁。孤身飄泊,睹景思鄉,是旅愁和鄉愁。因季節變遷而悲年華的虛度或平生的不得志,是閒愁。因季節變遷而悲時光的流逝和歲月的無常,便是短暫人生的萬古大愁了。
宋祁 玉樓春
東城漸覺風光好,彀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紅杏枝頭春意鬧」——這一個「鬧」字,用得出人意料,卻又極其貼切,把春天蓬勃的生機一下子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了。因為這一個「鬧」字,宋祁當年一舉成名,後世備受評家讚譽。
面對燦爛的春光,作者的感悟是:在短暫的人生中,真正值得珍惜的不是金錢,而是快樂。對於今天看重財富的時代,這不失為一個提醒。
李清照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若要推中國古今第一才女,大約非李清照莫屬。她的大部分作品已散失,流傳下來的只有幾十首詞和詩,鄭振鐸先生曾感嘆道,這個損失不亞於希臘失去了女詩人薩福的大部分作品。不過,流傳下來的幾乎都是精品,已經足夠我們為她舉辦一臺專場朗誦音樂會了。
李清照的詞以大手筆寫小女子情態,清麗又大氣,在兩宋詞壇上獨具一格。最好的抒情詩人,第一情感真實,決不無病呻吟,第二語言質樸,決不刻意雕琢。李清照正是這樣,善於用口語化的尋常語言表達深刻的人生感受。在這一點上,能和她媲美的詞人,也就李煜、蘇軾、辛棄疾三人而已。
生活在兩宋之交的這位貴族女子,一生被靖康之變斬為兩截,前半生是天堂,後半生是地獄。人到中年,她接連遭遇北方家國淪陷、恩愛丈夫病故、珍貴收藏失盡的災難,由名門才女淪落為亂世流民,從此悽涼而孤單地消度殘年。然而,正是在人生的逆境中,她的創作進入了最佳狀態。比如這一首《武陵春》,我們所看到的,完全不是一個詞人在遣詞造句,而是一個嘗盡人世辛酸的女人在自言自語,句句都從心底裡流出來。面對狂風后的滿地落花,她心灰意懶,了無生趣。她生命中的花朵也已經被狂風打盡,她的餘生似乎註定不會有新的花朵開放了。她的境況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物是人非事事休」,這個哀傷的旋律貫穿在她後期的全部作品之中。她沒有想到的是,這些作品正是她生命中最美麗的花朵,會永遠開放在人類藝術的花園裡。
辛棄疾 鷓鴣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
平崗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這首《鷓鴣天》是辛棄疾鄉居田園詞的代表,把鄉村景物寫得細緻真實,歷歷在目。
請注意最後兩句。春的源頭在鄉村,而不在城市。英國詩人庫柏也曾寫道:「上帝創造了鄉村,人類創造了城市。」在今天大規模城市化的進程中,我們不妨反省一下,我們是否毀掉了上帝的作品,截斷了春的源頭?
《浣溪沙》/秦觀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鉤。每一次春來,就是一次傷春的體驗。它以輕淺的色調、幽渺的意境,描繪一個女子在春陰的清晨裡獨自登上小樓,雖然是春天,卻有深秋的絲絲涼意。屋內的畫屏上輕煙淡淡,流水潺潺。滿天飛舞的花瓣輕得好象夜裡的美夢,飄灑的雨絲細得好象心中的憂愁。在漠漠春寒中,嫋嫋而升的是作者那輕輕的寂寞和淡淡的憂愁,這種愁,無來由,由春而起,所以叫「春愁」。
春天裡,每個敏感的詩人都會擁有自己的一份春愁。不知何時何處,它從你心底無端地升起,說不清也拂不去。詞人們總是能敏銳地感受到它,捕捉住它,並流諸筆底。而此時,又必然會滲透進他對生命人生的獨特感受。
《赤棗子》/納蘭性德
風淅淅,雨纖纖。難怪春愁細細添。
記不分明疑是夢,夢來還隔一重簾。
這首詞是以少女的口吻寫春愁。以春日之風雨烘襯,遂不單自憐幽獨,且懷思之情又添,由愁濃而致似夢非夢的幻覺生起了,這是一種朦朧恍惚的境界,這境界表達了一種莫可名狀的惆悵。小詞深而婉,清麗自然。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
景物依舊,春天依舊,而面對春天的人又老了一歲。眼前又是夕陽西下,落花流水春將去也。詞中的夕陽既表示日之夕的自然現象,也暗喻了年華流逝、盛年不在的苦樂人生。美好的春天和美好的年華一樣終究都將會流逝,但是花謝還會再開,春去還會再來;而人呢?青春象小鳥一樣不回來。
面對永恆的浩瀚宇宙和個人渺小、短暫的生命,這如何不使人頓生無可奈何之惆悵呢!一切美好事物都會消逝的,所有的良辰美景,如花美眷都不會長存,任何人也逃脫不了永恆的,冰冷的自然宿命。
晏殊還有「當時共我賞花人,如今檢點無一半」的傷感,但是卻並沒有陷入虛無,而更多採取現實的觀點,「滿目山河空念遠,不如憐取眼前人」。晏詞之美,正在於這種溫潤節制,幽微深曲,對各種情緒都是點到為止,這首詞正體現了這種美學風格。
本文選自《生命的品質》浙江人民出版社
推 薦 閱 讀
▼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書房記
知識 | 思想 | 文學 | 趣味
小編:書房菌(微信 wwwww0515)
合作郵箱:qinke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