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的力量 ——貴州修文龍場遊學有感
作者:吳思源
2020年12月11日,我們來到龍場,雖不見陽光,眼前卻格外明亮,雖霧雨綿綿,心中卻格外溫暖。眼前的山川草木瞬間都清晰了起來,耳畔的山泉鳥鳴頓時婉轉了起來,我這尋尋覓覓的心也歡悅了起來。
在報到處,當看到「龍場悟道,戰略十年」的主題會標時,我無比激動心生一種慷慨。當見到同來龍場的老師和同學,我仿佛是回到了家,一切都那麼熟悉親切,一切都那麼夢繞魂牽。睡的也香,吃的也甜,聽的也真,聊的也歡!每一雙手都那麼有力讓我不忍鬆開,每一張面孔都那麼可親象我兒時玩伴,每一句問候暖了又暖都能把我點燃,每一個擁抱都令我不能自已熱淚漣漣。我想哭,我想笑,我想唱,我想跳,我仿佛一個嬰兒在媽媽的懷抱裡任性自情的嬉戲,而後又在媽媽啍著的小曲中入夢。面對陽明先生悟道的龍場,我仿佛是一位漂泊的遊子終於回到故土,端起一碗水舉起一杯酒,抬眼一條河抬頭一片雲,都是我濃濃的鄉愁。
早晨,我們懷著無比崇敬莊嚴的心肅立在「遁卦」廣場上,聽白老師給我們揭示遁卦的奧秘。當老師說你腳下的土地也許就是當年先生駐立之處時,驀然之間,一股電流從腳下直衝頭頂,全身一個震顫,眼前一陣朦朧復更清明,如醍醐灌頂如佛光乍現。也許,我的心,此際與先生有了一次生命的際遇!
隨著立平老師的腳步,來到陽明先生研易洞廬,百感交集不可勝言。手拂冰冷巖壁,卻讀懂了志堅如磐,手捧粘溼黃土,卻明白了厚德載物,仰觀洞上天際卻讀懂了浩然正氣,俯看洞口草木更明白了要心系蒼生。魯迅先生說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當所有的大門都已關上,當人生只剩生死一命之懸之際,先生卻洞中玩易成大統,始悟春夏與秋冬!苦難即是輝煌,鳳凰即此涅槃!天亦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此時此刻,張載的橫渠四句躍然心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就是對先生最好的詮釋與總結!不能高聲朗誦,我就在心中一遍一遍的默念默誦,漸漸的一有種衝動,繼爾形成了堅定有力激越豪邁的旋律,就像一條小溪,慢慢的匯成一條大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久久徘徊在我心頭的旋律,此時一下子觸景觸情噴薄而出無法自已。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此時此刻,我一下子想到了我身後的幾千學生,我要把這首《立心立命開太平》唱給我的學生,讓他們通過音樂銘記聖人之訓,讓他們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
天色微暗如素服,細雨溫潤如師語!在熹微晨光中,我們排著長長的隊伍徐徐前行。在莊嚴肅穆的祠堂前我俯首靜立,目不敢直視先生容顏,仿佛一位流浪四海一事無成的孩子回到家,不敢面對父母的眼睛,心卻如颶風挾滄海無片刻安寧,如凜風掠山林不住哀鳴。我從何處來?我欲何處去?我已有何為?我欲有何為?我心在何處?家國有多重?
苟安之處心自亂,志立之處心自安!以先生為尊,以天地為證,立一個志向,植一棵大樹,以丹田之氣,以黃鐘之聲,詠之誦之黙之銘之,志在氣在,志存氣存!當年,先生在這與世隔絕之地卻養的浩然之氣,獨與天地之來往,在這蠻荒原始之地愛民如子大啟文明。處於國困民難之時又能領兵討賊智取平叛,做下三不朽之功業!鳴呼,吾輩生於太平盛世,尚無三寸三日之志,羞也愧也!男兒何不帶吳勾,收取關山五十州,男兒何不立長志,直掛雲帆濟滄海!
心事重重下山來,心意誠誠對先生。下山後,大家齊聚陽明先生塑像前,與先生合影。先生氣宇軒昂手執毛筆,他文韜武略,上馬安天下下馬濟蒼生,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在與先生合影之際,心中默想,斯人已長逝,其德布萬方,斯人已長逝,後繼有來人!
歸去來兮,志滿情激。臨行之際,白老師諄諄教導有志必行,立平老師循循善誘功在當下。大家許下一個志願,收拾行囊準備上路。來不及跟老師道謝,來不及跟同學告別,我們又勿勿坐上大巴奔赴機場。已是黃昏,卻不見夕陽,心卻又更加溫暖更加明亮。看著車窗外淅淅瀝瀝的雨和朦朦朧朧的霧,看著那朦朧中連綿起伏的龍場山水,耳畔迴蕩縈繞著《立心立命開太平》的歌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遠處,停在機場上的那架飛機,猶如一隻大鵬,正在靜靜的等著我們,它會載著我們的夢,一飛沖天。遠處,停在軌道上的那列高鐵,猶如一條巨龍,正在靜靜的等著我們,他會載著我們的夢,朝向光明。
也許,這就是朝聖的方向!
也許,這就是朝聖的力量!
作者簡介:
吳思源:淮北市黎苑小學音樂兼書法教師。中國音樂教育學會會員、安徽省音樂舞蹈家協會會員、安徽省音樂教育理事。安徽省音樂高級研修班特聘授課專家、安徽省「省培計劃」小學音樂骨幹教師培訓授課專家,淮北市學科帶頭人,教壇新星、骨幹教師。曾榮獲全國唱歌教學大賽一等獎、安徽省中小學音樂優質課大賽一等獎、全國第六屆中小學音樂優質課大賽指導教師獎等。創作歌曲200多首,其中《青青的白楊》《金河·銀河》《圓夢小康》《希望的田野好風光》等歌曲先後在國家和省、市級徵歌評選中獲獎,並有多首歌曲在全國發表、發行或被定為校歌族歌、企業歌曲。
責編: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