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和李萬春誰最講禮貌?聽汪曾祺講京劇大家趣聞往事

2020-12-27 中國網文化

汪曾祺老師名頭太大,生前「火」,死後「火」,如今更「火」!皆因為,老頭學問太大:弄劇,填詞,做小說,寫散文,皆上乘,而且琴、棋、書、畫,無一不能,無一不精,由是人於仰慕尊敬之外,又眤稱汪老先生為「風雅才子」。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作者與汪曾祺在密雲水庫賓館

汪老先生還有一手絕活,能「哨」京戲班的各種趣聞。這也難怪,汪先生的崛起就在1956年。那時,汪老師弄了一個戲叫《範進中舉》,後來這個戲由四大鬚生之一的奚嘯伯先生演出,一下就「火」了,成為文人戲的典範。汪老師早在五六十年前就和京劇結緣,故此他的肚子裡面裝有一肚子京劇戲班的故事,存了滿腦子的梨園掌故……這些事兒,要是讓別人說,也許是老和尚的帽子——平平塌塌,可經他口一「哨」,那就與眾不同了,絕對令你樂不可支,尤其是在他酒後,談資更足,風頭更健!

汪老最愛魚頭佐酒

汪老師愛喝兩盅白酒,但並無大酒量。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筆者和汪老師同屬北京市文化局的劇本創作人員,雖然高下之分甚殊,可每年七八月份在密雲水庫賓館召開的戲曲戲劇創作會議,卻都是榜上有名須要參加的,於是便有了傾聽汪老爺子談天說地的機會。

開會固然是開會,餐桌上有時也能端上來幾瓶啤酒,但老頭總是未雨綢繆,懷裡揣著個小酒壺——大概頂多能盛下三兩二鍋頭吧!汪先生善烹調,吃上很講究,在此他最喜歡吃的,卻是密雲水庫裡產的胖頭魚的魚頭。每頓晚餐他總「壓桌」,走得最遲。每到此時,他打開俗稱「酒嘟嚕」的小酒壺,以清鮮白鰱魚頭佐酒,自斟自酌,看著特有滋味!有時也有人陪他一起吃魚頭,這固定是兩位,一位是《新劇本》的主編潘德謙,上海人;一位是劇作家郭啟宏,廣東人。這兩位吃魚頭的技巧,北方人是沒法比的。

汪老師喝酒的時候,我呢,就在旁邊瞅著,看老頭兒微醺以後,便先去水庫賓館二樓他的單人房間坐等。當他帶著一絲酒香歸來後,我便尋個緣由,故意裝成傻呵呵樣子,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瞎問一通,以進行「勾引」。他也知我來意,因此他也並不隱瞞,咳嗽兩聲後便正式「開」起「書」來。一時多少老戲班的陳芝麻爛穀子由他娓娓道來,便都是一篇絕妙好辭!筆者實不願這些極佳小品文,湮沒無聞,故擇其中可令讀者噴飯者數則,記錄於下,庶幾可使奇事共享之。

「姜聖人」路遇劫匪贈手錶

汪曾祺老師敘述:梅蘭芳大師終身搭檔姜六爺妙香,老實巴交是出了名的,人稱「姜聖人」。舊社會藝人為多掙點錢養家餬口,一個晚上可以去幾個戲館子演戲,這就叫「趕包」。有一回,姜六爺先在前門外鮮魚口內的華樂戲院(即後來的大眾戲院)演出,完了事後又趕至馬路對面的大柵欄內的三慶戲園再唱一出,這樣,就可以掙兩份包銀(即計件工資),姜六爺卸妝比較慢,出了戲館子可就大半夜了,姜老夫子僱了輛「洋〞車(即人力車)回家,走在半路上,從黑燈影兒裡蹭蹭竄出兩個人來,手裡都端著黑乎乎的傢伙,一聲低沉的喝斷,把車給攔住了,姜聖人一看,身上可就篩起糠來了,心說壞了,遇見劫道的土匪了,趕緊下了車往旁邊規規矩矩一站,那倆賊可不管你有沒有禮貌,壓低破鑼嗓子喊道:「把錢都拿出來,不然要你的命!」可把姜夫子嚇壞了,趕緊從懷裡掏出兩個包來,顫顫巍巍地對賊說:這個包是華樂園開的戲份,那個包是三慶園開的戲份……您費點勁兒都拿去吧……賊把兩個包拿過來往兜裡一揣,抹頭轉身就跑,姜先生卻細聲細氣地喊了一聲,「您給我回來……」賊真回來了,把槍口對著姜先生的鼻子一聲吼道:「你要幹什麼?」只見姜先生一捋胳膊,幹嘛?把手錶摘下來跟賊說:「這兒還有塊表呢。您要不要?」

得!表也歸了賊啦!事後有人問姜聖人:「賊已經走了,您還把表給他幹嘛?」

您猜咱們這位聖人怎麼說:「唉!他們也不容易呀!我這兒讓他們多得著點,別人不就少損失點兒嗎?」這邏輯也只有姜聖人想得出來。也許這一段掌故有曾祺先生的加工。但姜先生極善極厚的性格,不是躍然紙上了嗎?

師父講究禮節竟嚇壞徒弟

汪老師述:姜妙香和梅大爺(梅蘭芳),都是梨園界最講究禮貌待人的。有一天,姜聖人的得意高徒名小生劉雪濤到宣武門外姜府上去看望老師,雪濤一進屋就看見他們先生正坐在太師椅上,端著小紫砂壺品茶呢!剛要請安問好,話還沒說出口呢,就見他們先生「噌」地從太師椅上站起來,滿臉賠笑說:雪濤您來了?快請坐請坐……」嚇得雪濤趕快欠著半拉屁股坐了下來,爺兒倆談了會兒有關唱戲用嗓的話,學生晚上還有戲,就跟老師告辭了,沒想到姜聖人親自把徒弟送到大門口,又笑著說:「怠慢怠慢,下回您早點來……」

學生受不了了,雪濤一轉身不走了,對著他們先生,眼眶子裡閃著淚花說:「先生,我是您學生啊,您別對我這麼客氣啊,您這是怎麼了?」聖人一聽嚇了一跳,趕緊說:「喲,我就是這麼學的,我不會不客氣,要不您先教我……嗯,不客氣怎麼做得了……」

可惜如今有許多人只學會了不客氣!中國人禮貌待人的好傳統卻不會了。

汪先生當然也要說說雪濤先生的趣事。有一年北京京劇院的著名旦角表演藝術家張君秋領銜到哈爾濱演出,報紙上登了演出廣告,篇幅挺大,演員的名字都用了醒目的黑體字。劉雪濤是張君秋的搭檔,京劇團裡的當家小生,名字當然要上報紙,並且會登在顯著位置上。報紙來了,劉雪濤拿起來,尋摸自己在哪兒呢?一眼就看見了,挺大的黑體字:「嗯?不對呀,這兒登的是劉雷濤,怎麼給我改名啦?豈有此理,太不像話,不成!我得打電話給報社,要他們改……」

第二天,報紙來了。劉雪濤早等著呢,急急忙忙打開一看,嘿!還真改了,劉雪……嗯?哪兒來的劉雪壽呀……唉,還是不對呀!

誰是梨園最講禮貌的人

一天,我又上二樓找汪老師聊天,請他再講點什麼,於是他就給我講了一個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和李萬春誰最講禮貌的故事。他說這不是他的專利,而是聽李萬春的夫人,著名旦角李硯秀女士說的。

汪老先生娓娓道來:「要說咱們京劇戲班的演員,包括大藝術家,最講禮貌的是梅蘭芳博士,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無論冬夏,如果你在外面見到梅蘭芳先生,他總是穿著一身整潔的西服,裡面的襯衫領子硬挺挺的,領子上的領帶被打得整齊堅挺,即使在夏天,你見到這位大藝術家,不管天有多麼熱,梅先生依然是這個裝束,這既是對自己負責,同時也是禮貌待人,對旁人尊敬的表現。」

說到此,汪先生忽然呵呵一笑,話鋒一轉,說道:「這是在外面,你看到的風度翩翩、衣帽整齊的梅大師,但是據李硯秀女士講,如果是夏天中最炎熱的三伏天呢?梅先生在家是什麼樣裝束的呢?」汪先生用他那細尖的嗓子說:「其實在天最熱的時候,梅先生也不在屋裡待著,特別是晚上,他會在他那護國寺一號梅宅中的院子裡面乘涼。」據說梅先生在最熱的時候也會脫下長衫,穿個背心,手裡拿一把扇子,坐在當院的竹椅子上迎風消暑。但這個時候如果有人來拜訪。一聽到敲門聲,這時不管天氣有多麼熱,梅大師也會立刻就穿上一件長衫,並且一定要把長衫上的所有紐扣都系好,包括脖子上的第一個紐扣。衣帽整齊後,才開門接待。而且不管談的是公事還是私事,都不帶出任何不耐煩的態度。直到最後談完,客人告辭,這時梅大師還有最後的一手,就是不管來的是什麼人,一定要親自送到大門外,絲毫沒有大藝術家高高在上的姿態,真是平等待人,不以自己是舉世聞名的大藝術家自居。

說到這兒時,汪老師又呵呵一笑,話鋒又一轉:「這時,在旁邊聽我們說話的大武生藝術家李萬春先生發言了。他說,梅先生待人禮貌有加,來客人以後必定衣帽整齊接待,而且要親自送到大門外,這一點絕對是事實,也確實令人尊敬。」但是,李先生說:「要和我比起來,梅老師還差一點。」差在哪兒呢?「我在三伏天接待客人,也會衣帽整齊接待,不過我比梅大師還多一手——客人不管是誰、年歲大小,我也一定要親自送到大門外,這一點和梅老師是相等的,但是不同的呢,就是我送到大門外之後,必定要有一個九十度的大鞠躬,我可以說,除去我以外,似乎沒有人能夠做到。」

我曾經在李萬春先生任團長的內蒙古新華京劇團當過編劇,為李老師寫過戲。聽完汪老師的敘述以後,我閉眼一想,這場面就浮在眼前:我每次到宣武門外大吉巷李宅拜訪李萬春團長,我走時,李團長必然將我送出大門外,而且必然要鞠一個很深的90度的大躬。這一點別人確實沒有,確實他是獨一無二。不過呢,他是名武生,腰腿上有功夫,那腰才能彎得下去。 換一般人,即使想這樣有禮貌也達不到,因為那腰彎不到這麼深的90度啊!來源: 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王慶祥:溥儀和梅蘭芳的往事
    所以才有「國事興亡誰管得,滿城爭唱叫天兒」這兩句歌謠流傳。溥儀與梅蘭芳的關係,是清宮與梅家幾代關係的繼續,也反映了皇族中京劇傳統發展的狀況。    1922年11月30日深夜,散戲後梅蘭芳在東興樓吃晚飯時,正好看見溥儀迎娶婉容的儀仗從街上走過。嗣後,清宮從12月2日到4日為慶祝溥儀大婚演戲3天。楊小樓、譚小培、俞振庭等名角都進宮演戲,共演34出,梅蘭芳並沒有參加這次演出。
  • 【人物】民國大家之梅蘭芳: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臺。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戲。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 京劇名旦梅蘭芳、上海灘大亨杜月笙,梨園冬皇孟小冬更愛誰
    中年梅蘭芳,事業順利、家庭美滿,是別人眼裡的完美男人。平靜的外表,掩飾不了男人內心的騷動。電影《梅蘭芳》劇照一場應酬,梅蘭芳認識了戲劇新秀孟小冬。舞臺上的梅蘭芳,男扮女裝,氣質高貴,是當時最紅的旦角;舞臺上的孟小冬,女扮男裝,楚楚動人,是當時最紅的生角。
  • 戲曲巨匠 |梅蘭芳與京劇之美
    今天京劇舞臺上的李勝素、董圓圓等都是「梅派」再傳弟子中的佼佼者。《思凡》梅蘭芳飾色空        由於「三大賢」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在京劇各行當之間,橫向的繼承、借鑑與影響開始廣泛出現,因此,「三大賢」不僅是京劇步入第二次輝煌期的見證,而且是京劇表演藝術水平發展最高時期的代表,同時還是一直影響到今天的宗師與大家。
  • [大家]梅蘭芳為什麼不敢養「小三」
    所以,《孟小冬》表面上雖然講的是「冬皇」一生的故事,但實際上的重點,卻是《四郎探母》《遊龍戲鳳》《搜孤救孤》《大登殿》等經典京劇選段。在不知不覺中,觀眾已經欣賞了一遍經典。《孟小冬》的故事,上半場以孟小冬和梅蘭芳的故事為主線,下半場則以她與杜月笙的故事為主線。看上半場的時候,筆者常常忍不住在心底發笑。
  • 梅蘭芳女弟子、京劇大師杜近芳,是孟小冬和梅蘭芳的女兒?謠言!
    1933年9月5日,孟小冬在天津《大公報》的頭條上發布了和梅蘭芳離婚的公告,她說道:「經人介紹,與梅蘭芳結婚。冬當時年歲幼稚,世故不熟……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冬皇孟小冬和京劇大師梅蘭芳這段為期七年的婚姻,至此,就正式宣告分手。
  • 觀《梅蘭芳·蓄鬚記》:京劇照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10月2日下午,作為2020紫金文化藝術節重點劇目,廣受好評的京劇原創劇目《梅蘭芳·蓄鬚記》在荔枝大劇院再度上演。京劇《梅蘭芳•蓄鬚記》的戲核是選擇——利刃懸頂下的選擇,是智慧、是氣節,是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今天下午的荔枝大劇院觀眾非常多,喝彩聲、叫好聲不絕,南方觀眾對於京劇也是愛的。不能登臺,對於梅蘭芳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一段獨白足以說明。「我多想拍彩拍紅貼花鈿,鶯啼雁啼伴胡琴;我多想迎風拂雲出素腕,水袖翩飛著舞裙」。
  • 他是他……那些京劇舞臺之外的「梅蘭芳」
    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以嗓音圓潤、唱腔柔婉、身段優美、表演細膩位列「四大名旦」之首,是國粹京劇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對京劇的傳承與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和作用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戲劇) 第六講:中國近代戲曲與日本——京劇走向海外和京劇史研究的開端(上)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20世紀京劇在日本的傳播與接受研究」等多項課題。曾獲得第七屆王國維戲曲論文獎(2016年)、廣東省第八屆優秀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2019年)。已出版專著《近代日本對京劇的接受與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即將出版學術譯著《北平的中國戲》。  大家好!我是華南師範大學的李莉薇。
  • 梅蘭芳,一生孤獨,梨園風雨也痴狂,為京劇而生,為京劇而活!
    出生於京劇世家的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父,學習青衣,也時常跟著秦稚芬和胡二庚學習花旦戲。在梅蘭芳10歲的時候,他便第一次登臺在北京廣和樓演出,那是一場《天仙配》的劇目,小梅蘭芳演的是花旦。1908年的秋天,喜連成班主葉春善帶領他的弟子們在吉林表演。某一天早晨,葉春善和牛子厚到吉林的北山爬山。
  • 京劇大師梅蘭芳的精湛書法
    梅蘭芳(1894年-1961年),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生於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梅蘭芳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藝術創始人。梅蘭芳有愛好畫國畫,並且受業多師,在繪畫圈交際甚廣,這對「梅迷」而言大概已是耳熟能詳了。
  • 【連載】李萬春與李少春(7)
    她那時正搭奚嘯伯的班兒,也偶和別的老生合作,正以程派青衣蒸蒸日上的紅起來。在感情不如意的心緒下,就一度輟唱,青燈禮佛,開始抽起大煙來。因為她的母親、舅舅都抽大煙,自然而然地就以此自遣了。當時這事傳遍梨園,大家都知道侯玉蘭消極是為什麼?這把李少春可急壞了。他那時正在上海演出,抽個機會捏個詞兒,休息三天,坐中國航空公司的飛機,北上探望侯玉蘭。兩個人當然山盟海誓一番,少春溫言撫慰,不久即可實現鴛盟。
  • 清末至今京劇界梨園世家譜
    王家五代:    第一代,王順福為旦角演員,是梅蘭芳大師的嶽父。    第二代,王毓樓工武生,梅蘭芳大師的內弟,餘叔巖先生的把兄弟。    第三代,王少樓是餘叔巖先生的弟子、義子, 曾任北京戲校教務主任(郝壽臣先生任校長)。    第四代,王學棟,是國家京劇院的鼓師。王學棟的伯父是王少樓。
  • 愛之深,情之切,誰是梅蘭芳的最愛?
    福芝芳是梅蘭芳的第二任妻子,但卻是他所有孩子的親生母親。眾所周知,梅蘭芳一共有三任妻子,分別是原配王明華、二太太福芝芳和三太太孟小冬。這三個不平凡的女人都鍾愛大師梅蘭芳,不知在大師的心中,誰是最愛?王明華是梅蘭芳的第一任妻子,比他大2歲,出身京劇世家。王明華本人也特別的漂亮能幹,既是丈夫事業上的經紀人,又是生活中的好妻子。可惜天有不測風雲,他們的兩個孩子生病夭折,而當時王明華已經做了絕育手術,已經註定無後的王明華鬱鬱寡歡,臥病在床。
  • 張君秋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對京劇藝術的貢獻已載入史冊
    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始,引領京劇旦角戲的一直是梅尚程荀四大名旦,直到三十年代中期,才湧現出以張君秋為代表的四小名旦。到了五十年代末,張君秋以他出色的藝術表演,贏得京劇界專家和廣大觀眾的喜愛,被稱為「張派」,觀眾們認為可以和四大名旦媲美。
  • 最愛穿西裝,舞臺下的梅蘭芳有多時髦
    梅蘭芳雖然是傳統京劇演員,但臺下卻非常喜愛西裝革履,極其時尚。在上海的二十年是梅蘭芳藝術的巔峰時期,也是他時尚表現的耀眼時刻。一身西裝上身,完全不像是舞臺上的京劇演員,帥氣瀟灑,風流倜儻。 嶺南大學學生會印製的《梅蘭芳歌曲譜》封面在梅蘭芳的人物關係譜中,薛覺先並不是他關係最為親近、交往時間最久的人物,但在那個年代裡他們際遇交往,結下了真摯深厚的友誼,譜寫了一曲梨園佳話。
  • 【連載】李萬春與李少春(2)
    武生班最重要的配角,便是武淨、武丑、二路武生和武旦了。像楊小樓之有遲月亭、錢金福錢寶森父子、王長林王福山父子、範寶亭、許德義、傅小山、劉硯亭等基本人員追隨多年,武戲才顯得出色。尚和玉手下則有沈三玉、何連濤、韓長寶、婁廷玉、朱小義、張德發一班人,開打才能精彩。李萬春在這方面,自然也特別注意,要有幾個基本傍角兒的自己人。
  • 京劇大師梅蘭芳誕辰125周年:四大名旦之一 曾蓄鬚明志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22日電(記者 上官雲)今年,是京劇大師梅蘭芳誕辰125周年。在中國,「梅蘭芳」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位居「四大名旦」之首,通過不懈努力將京劇藝術發揚光大。梅蘭芳於1961年辭世。他的一生,也如同一出餘韻悠長的戲曲,值得後人品味、懷念。八歲學戲,十一歲登臺1894年,梅蘭芳出生在一個梨園世家。
  • 專訪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梅蘭芳的文化自覺與歷史擔當
    在時代的浪潮下,一代名伶梅蘭芳,沒有隨波逐流,而是逆勢而上,以一己之力肩負起傳播民族文化的使命,而他的名字也深深地鐫刻在歷史的巨石之上。本期,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做客《人民藝術家》,將帶領大家走進伶界大王梅蘭芳的京劇人生。
  • 小學四年級《梅蘭芳蓄鬚》,讀老師課文筆記,認識著名京劇大師!
    同學們好,好久不見啦,因為個人原因,停更了十來天,今天更新啦,我們今天要講解的是四年級上冊第23課,一篇略讀文章《梅蘭芳蓄鬚》。文章中一共講了好幾個故事,這是需要我們一起來探尋答案的哦,包括梅蘭芳是什麼樣的人也是我們要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