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秋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對京劇藝術的貢獻已載入史冊

2020-12-19 北晚新視覺網

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始,引領京劇旦角戲的一直是梅尚程荀四大名旦,直到三十年代中期,才湧現出以張君秋為代表的四小名旦。到了五十年代末,張君秋以他出色的藝術表演,贏得京劇界專家和廣大觀眾的喜愛,被稱為「張派」,觀眾們認為可以和四大名旦媲美。直到今天,也沒再現具有獨特風格,被普遍認可的自成一派的旦角流派。張君秋先生是當之無愧的大師級藝術家。今年張先生誕辰一百周年,隆重紀念他,是廣大觀眾的心願。

圖文無關 資料圖,新華社供圖

我有幸和張君秋先生接觸過幾次,聆聽過他的講話。1977年初打倒「四人幫」後不久,北京市文藝界在東郊工人體育場召開批判會,我認識了張君秋先生,在一次散步時還和他聊了約半個小時。

先生當年已57歲,「文革」中還受到殘酷迫害,可是看著還是那麼年輕,就像40多歲的樣子。交談中我提到了這個問題,他和藹地笑著說:「我是個演員,自幼練功,平時注意保養身體,遇事儘量保持心態平靜。畢竟我也快六十了,體力一天不如一天。」「『文革』中您十年沒有演戲,還練功嗎?」他很認真地說:「當然要練,演員不練功怎麼成,不光練功,還要吊嗓子,我總認為我會重新走上舞臺的。京劇是我們的國劇,誰也禁止不了,我是個有點名氣的演員,不少觀眾還是願意看我演戲的。您看過我演戲嗎?」「我在長安戲院看過您演的《鳳還巢》。」「您感覺怎麼樣?有意見儘管提。」我說:「您唱得很好,只是那天我的票靠後邊,我又是高度近視,看得不太清楚。」他笑了笑說:「很快您就能看到我演戲,您爭取往前排坐。」

張先生待人謙和,毫無大藝術家的架子,而是處處考慮他人。我和他同桌吃過幾次飯。每桌應坐十個人,可是有時才入座七八位,有人就動筷子要吃,張先生總是溫和地勸說:還缺幾個人,等都到齊了一塊吃。同時他伸出手,招呼新過來的人入座。人到齊後他主動給鄰近的人布菜。臨散席時,看桌子上還有飯菜,他就勸大家再動動筷子,不要浪費。

會議中間,要演幾場戲。第一場是梅尚程荀四派演員演的折子戲。第一出是梅葆玖、李萬春合演的《霸王別姬》片段,梅葆玖演虞姬,李萬春反串霸王。梅葆玖是梅蘭芳先生的小兒子,「文革」中受盡打擊,久久不能上臺演戲;李萬春是楊小樓之後的著名武生,1957年錯劃為「右派」,調出北京到了內蒙古。他們的聯袂表演當然很受歡迎。第二出是程硯秋的大弟子趙榮琛先生表演的《荒山淚》片段。程先生自認為他最具有代表性的劇目是《鎖麟囊》,可是《鎖麟囊》一度被宣告是抹殺階級矛盾的戲劇禁止上演。程先生在拍攝舞臺藝術片電影時,演的是《荒山淚》,從此後《荒》劇就成了程派的代表劇目。第三出是尚派演員表演的《昭君出塞》片段,演員的名字我忘了。第四個節目是荀派花旦孫毓敏表演的《紅娘》片段。幾齣戲表演得都很精彩。人們看久了樣板戲,忽然看到幾齣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弟子表演的傳統戲,頓覺耳目一亮,倍感新鮮。傳統劇目不但富有歷史知識,而且有高超的藝術水平。

知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也到會了,由於長期遭到無情的迫害,她已不能行走,由兒子背上了舞臺。她作了簡短的講話,之後放映了她主演的影片《花為媒》。聽著她動聽的唱腔,看著她美妙的表演,大家都如痴如醉,感佩不已,同時也為她不能再登臺演唱而惋惜。

第三場戲由張君秋先生主演他的名劇《望江亭》,消息一傳出,大家都非常高興。當時我對張先生知之甚少,忙向與會的京劇界朋友打聽張先生的以往。

張君秋先生原名滕家鳴,出身貧寒,14歲跟隨李凌楓老師學唱青衣,後又拜在王瑤卿門下學戲。1935年15歲時在吉祥戲院首次登臺,演唱《女起解》,一炮打響,成為名角。次年他和李世芳、毛世來、宋德珠被評為四小名旦。已經唱紅的張君秋並不滿足既有成就,他先後求教於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四位藝術大家對張君秋的天賦、刻苦、謙虛和已取得的成績都很欣賞,梅蘭芳親自為他說戲,尚小雲到劇院去看他的演出,主動認他為徒,教他唱戲,並和他合唱了自己的拿手劇目《福壽鏡》。幾位恩師的厚愛和諄諄教導,使張君秋的演藝水平又有了進一步提高。張先生對老師的無私傳藝,終生不忘。他曾多次說:「在那『藝不輕傳』的舊社會,幾位先生如此主動、熱情提攜後進,實在令人感動。」

張先生吸收諸名家所長,充實自己的藝術技巧。他扮相俊美,做工大方,唱腔甜潤清新。他音域寬廣,高低舒展自如,既有梅派的華麗,又兼備尚派的剛勁,程派的輕柔,荀派的婉約。他還利用中音強健的優勢,使唱腔增加了跌宕險峭的旋律,更是悅耳動聽,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使京劇青衣的唱腔達到了高峰,繼梅尚程荀四大流派之後,成為一個新的流派——張派。

大家正熱切等待著張君秋先生的演出,突然傳來消息:張先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暫時不能演出。但傳話說,張先生一定讓與會者看上他演的戲。會議很快散了,我以為張先生的戲看不成了,想不到兩個多月後,忽然接到了北京文聯寄來的通知和戲票:張君秋同志病已痊癒,要在西城豐盛胡同中直禮堂演出《望江亭》。真是想不到的美事。

那天晚上不到七點鐘,豐盛胡同中央機關直屬禮堂外就陸陸續續來了不少觀眾,大家都很高興,有人還談論著張先生的為人和藝術。七點半鐘演出準時開場,整個劇院座無虛席,錄音者、攝影者眾多。大幕拉開,張先生扮演的譚記兒一出場就贏得滿堂喝彩,十多年沒演戲了,大病初癒的張先生扮相還是那麼年輕、秀美,表演巧妙傳神,唱腔美妙動聽,劇院裡不時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張君秋先生誨人不倦,有眾多門徒,不少人已經成為當今京劇界的臺柱。北京的王蓉蓉、天津的趙秀君都是全國知名的京劇旦角明星,深受廣大觀眾喜愛。

張君秋先生對京劇藝術的貢獻已載入史冊。難忘張君秋先生。

(原標題:難忘張君秋)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胡天培

流程編輯:u00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紀念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張漫子)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政協京昆室、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紀念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19日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張君秋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畢生致力於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他在汲取、繼承京劇藝術各流派優長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創新發展,形成了別具一格、影響深遠的「張派」表演藝術,創作演出了許多特色鮮明、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
  • 紀念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
    2020年10月是京劇藝術大師張君秋先生百年誕辰的日子。 張君秋先生的藝術人生創造了京劇藝術新的鼎盛輝煌;他為京劇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做出了巨大貢獻。張派藝術是繼梅程荀尚四大流派之後出現的最大最重要的旦角流派;張派藝術是京劇發展進程中創立的一座新高峰;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張派藝術是形成創立在新中國時期。60年來保持著旺盛的精神風貌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傳揚歌唱。張派聲腔,魅力無限,隨唱之眾,遍布各地。
  • 張君秋誕辰百年紀念活動今起展播
    7月至10月北京等地將舉行「秋實滿園——紀念京劇大師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的系列活動,由於疫情原因,此次紀念活動率先啟動紀念張君秋大師百年誕辰網絡演出,於7月1日至10月19日進行網絡展播。  張君秋是京劇歷史上的一座豐碑,他所創立的「張派」藝術影響深遠,他去世後,《望江亭》《狀元媒》《秦香蓮》《西廂記》等生平傑作依舊常演不衰,至今仍為傳唱的經典劇目。
  • 張君秋大師百年誕辰紀念活動網上先行
    張君秋大師是京劇歷史上的一座豐碑,他所創立的「張派」藝術影響深遠,《望江亭》《狀元媒》《秦香蓮》《西廂記》等生平傑作至今在行內外常演不衰。2020年是大師誕辰100周年,今年7月至10月在北京等地將舉行《秋實滿園——紀念京劇大師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
  • 青年京劇名家王奕謌正式拜師歸門——拜張君秋親傳弟子吳吟秋先生為師
    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京劇名家王奕謌,是很有影響力的張派青衣,她具備絕佳的藝術天賦條件和更大的藝術發展空間。近期,她為紀念張君秋大師百年誕辰勇擔重任,在保利院線和北京京劇院的襄助支持下領銜主演,在全國連唱十場張派經典大戲,不但為院團做了應有的貢獻,更為紀念大師和傳播大師藝術不懈努力,可喜可賀!更加可喜的是,她在十場巡演結束後,沒有沉溺於成績,反而沉下心來,拜師深造,不斷提高自己,令人感動!
  • 網上視頻紀念張君秋逝世23周年
    5月27日是京劇大師張君秋先生逝世23周年紀念日。今年,還將迎來京劇大師張君秋先生百年誕辰。由於疫情影響,不允許聚集,因此張君秋京劇藝術研究會將通過網絡轉播方式,將紀念張君秋逝世20周年的演出視頻奉獻給廣大觀眾和朋友們以示懷念。
  • 【藝術微談】天津舉辦紀念京劇大師馬連良先生誕辰117周年演出
    今年2月25日(農曆正月初十),是京劇大師馬連良先生誕辰117周年。
  • 他是張派創始人,15歲登臺、16歲成名,是京劇旦角藝術的集大成者
    張君秋挑班謙和社之後,藝術之路漸於成熟,他每天在陶然亭練功喊嗓,雖然他已成名,但依然練功不輟。今年適值京劇藝術大師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張君秋先生是京劇旦角藝術最後一個主要流派——張派的創始人,也是繼民國京劇旦角藝術四大流派梅、尚、程、荀之後的一位集大成者。
  • 張君秋北京市京劇三團時期編排的新戲
    張君秋從香港回到北京之後,先是以北京聯誼京劇團的名義演出了一段時間,1952年改制為「私營公助」。從1952年到1957年初四大頭牌合團為止的這個階段,張君秋以挑班的形式領導北京市京劇三團在北京以及其他城市巡迴演出。在這五年中,張君秋的舞臺藝術更加成熟,加之受到新社會整體積極氛圍的影響,張君秋的藝術思想也得到促進和催化。排新戲既是每一個挑班演員的重中之重,也是形勢使然。
  • 名家薈萃「紀念京劇大家李金泉先生誕辰百年」演唱會
    Q1 名家薈萃「紀念京劇大家李金泉先生誕辰百年」演唱會 中新網北京11月4日電 (記者 應妮)國家京劇院將於11月21日在梅蘭芳大劇院舉辦「紀念京劇大家李金泉先生誕辰百年」演唱會。
  • 本周六晚CCTV空中劇院播出 紀念京劇大師張君秋先生百年誕辰系列...
    京劇《秦香蓮》是京劇張(君秋)派的經典代表性劇目,其來源可追溯至《琵琶記》,是戲曲舞臺上廣為流傳的經典劇目之一。 張君秋 飾 秦香蓮 張派的秦香蓮,遠看清秀,近看則是質樸的。表面看秦香蓮好像處處無奈,但實際上她又是果決而勇敢的。
  • 紀念李金聲先生誕辰95周年 京劇名宿訪談錄
    >「洪」生第一傳人京劇名宿李金聲先生訪談錄封傑:李先生,您好!提到朱鴻聲,他是馬連良先生的大弟子,其祖父是相聲界赫赫有名的朱少文,藝名窮不怕。  後來, 我們團定點到朝陽區,改名為朝陽京劇團。我仍任團長兼主演。這時我當選為朝陽區第三屆政協委員。最後我們團下放到的廣西柳州。62年,我調回北京後,應解放軍總政治部的邀請,進了中國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授京劇表演。78年調入了北京戲曲學院任教直到現在。
  • 京劇名家王奕謌:十場巡演展實力 傳承國粹謀擔當
    2020年12月17日—2021年1月4日,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青年京劇名家王奕謌與巡演劇組赴青島、濟寧、聊城、太原、瀋陽五個城市院線,分別上演京劇張派經典劇目《秦香蓮》《西廂記》,十場演出均獲圓滿成功。正值京劇大師張君秋先生誕辰百年之際,本次巡演是紀念張君秋先生各類劇目展演、研討等系列活動的收官重筆,由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獨立出資促成。
  • 京劇藝術家馬連良誕辰120周年紀念展亮相首都博物館
    「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 (攝影 陳毓娟)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毓娟):12月22日,「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幕。
  • 石巖:張君秋與〈虹霓關〉
    張君秋與《虹霓關》        張君秋先生,離開我們已經21個春秋了,非常的懷念他。張君秋先生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小名旦」之一。張君秋先生創立的「張派」藝術以其別具一格的唱腔,獨特鮮明的表演風格,在戲曲藝術的繼承發展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京劇《虹霓關》,又名《東方夫人》、《伯當招親》、《替夫報仇》。
  • 宣宣說吧丨「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
    今天上午,由首都博物館、北京馬連良藝術研究會主辦,北京京劇院、梅蘭芳紀念館、上海京劇院協辦的「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展覽開幕式中國京劇傳承悠久,歷經近二百年的發展衍變,成為中國傳統藝術中的「國粹」。馬連良先生是中國京劇裡程碑式的代表人物,「馬派」藝術創始人,列入京劇「前後四大鬚生」,給世人留下了許多經典劇目和寶貴文化遺產。
  • 紀念京劇大師尚小雲先生誕辰120周年 京劇《秦良玉》首演一年後升級再登臺
    11月29日晚,由重慶市京劇團研究整理改編的失傳劇目京劇《秦良玉》在國泰藝術中心成功上演。距今120年前的1900年,一個男孩出生在北京市安定門內法通寺草廠大院。他7歲投身梨園,隨後用長達76年的人生譜寫了一段與京劇有關的傳奇。他就是中國現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四大名旦」之一——尚小雲。
  • 張君秋影像留存
    張君秋先生留下的影像資料還是比較豐富的,而且分不同的階段都有留存,使我們可以看到張君秋青年、中年和晚年的舞颱風貌,可以藉此認識張君秋藝術繼承、創造的路徑。1948年張君秋隨馬連良去香港演出,不想受困香港,拍電影是無奈之舉。朋友幫忙暫時解決部分財務問題,卻留下了馬連良、張君秋、俞振飛在五十年代初難得的電影資料。張君秋彼時正好30歲,在繼承傳統的路上已經非常成熟。
  • 【人物】碩果僅存的傳承人:記京劇表演藝術家李金泉先生
    為發展、振興京劇老旦藝術,李金泉先生始終不渝地在幕後默默無聞地做著傳藝育人的教學工作。特別是在他的晚年,仍扶病繼續培育傳人。著名的「老旦三王」——王夢雲、王晶華、王曉臨和趙葆秀、劉莉莉、袁慧琴、郭躍進、周力、柳素霞、譚小令、溫娜等弟子,均已是當代京劇老旦之翹楚,她們開創了京劇的女老旦時代。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舉辦「紀念曹天欽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
    他在肌肉蛋白、神經蛋白、蛋白水解酶和抑制劑、馬王堆古屍的保存、植物病毒、植物類菌原體、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等方面曾獲重要研究成果,為我國生物化學、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學研究和解決農業病害問題等做出了重要貢獻。  座談會前,與會人員集體觀看了紀念曹天欽院士誕辰100周年檔案圖集,追憶先生平凡而偉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