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始,引領京劇旦角戲的一直是梅尚程荀四大名旦,直到三十年代中期,才湧現出以張君秋為代表的四小名旦。到了五十年代末,張君秋以他出色的藝術表演,贏得京劇界專家和廣大觀眾的喜愛,被稱為「張派」,觀眾們認為可以和四大名旦媲美。直到今天,也沒再現具有獨特風格,被普遍認可的自成一派的旦角流派。張君秋先生是當之無愧的大師級藝術家。今年張先生誕辰一百周年,隆重紀念他,是廣大觀眾的心願。
圖文無關 資料圖,新華社供圖
我有幸和張君秋先生接觸過幾次,聆聽過他的講話。1977年初打倒「四人幫」後不久,北京市文藝界在東郊工人體育場召開批判會,我認識了張君秋先生,在一次散步時還和他聊了約半個小時。
先生當年已57歲,「文革」中還受到殘酷迫害,可是看著還是那麼年輕,就像40多歲的樣子。交談中我提到了這個問題,他和藹地笑著說:「我是個演員,自幼練功,平時注意保養身體,遇事儘量保持心態平靜。畢竟我也快六十了,體力一天不如一天。」「『文革』中您十年沒有演戲,還練功嗎?」他很認真地說:「當然要練,演員不練功怎麼成,不光練功,還要吊嗓子,我總認為我會重新走上舞臺的。京劇是我們的國劇,誰也禁止不了,我是個有點名氣的演員,不少觀眾還是願意看我演戲的。您看過我演戲嗎?」「我在長安戲院看過您演的《鳳還巢》。」「您感覺怎麼樣?有意見儘管提。」我說:「您唱得很好,只是那天我的票靠後邊,我又是高度近視,看得不太清楚。」他笑了笑說:「很快您就能看到我演戲,您爭取往前排坐。」
張先生待人謙和,毫無大藝術家的架子,而是處處考慮他人。我和他同桌吃過幾次飯。每桌應坐十個人,可是有時才入座七八位,有人就動筷子要吃,張先生總是溫和地勸說:還缺幾個人,等都到齊了一塊吃。同時他伸出手,招呼新過來的人入座。人到齊後他主動給鄰近的人布菜。臨散席時,看桌子上還有飯菜,他就勸大家再動動筷子,不要浪費。
會議中間,要演幾場戲。第一場是梅尚程荀四派演員演的折子戲。第一出是梅葆玖、李萬春合演的《霸王別姬》片段,梅葆玖演虞姬,李萬春反串霸王。梅葆玖是梅蘭芳先生的小兒子,「文革」中受盡打擊,久久不能上臺演戲;李萬春是楊小樓之後的著名武生,1957年錯劃為「右派」,調出北京到了內蒙古。他們的聯袂表演當然很受歡迎。第二出是程硯秋的大弟子趙榮琛先生表演的《荒山淚》片段。程先生自認為他最具有代表性的劇目是《鎖麟囊》,可是《鎖麟囊》一度被宣告是抹殺階級矛盾的戲劇禁止上演。程先生在拍攝舞臺藝術片電影時,演的是《荒山淚》,從此後《荒》劇就成了程派的代表劇目。第三出是尚派演員表演的《昭君出塞》片段,演員的名字我忘了。第四個節目是荀派花旦孫毓敏表演的《紅娘》片段。幾齣戲表演得都很精彩。人們看久了樣板戲,忽然看到幾齣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弟子表演的傳統戲,頓覺耳目一亮,倍感新鮮。傳統劇目不但富有歷史知識,而且有高超的藝術水平。
知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也到會了,由於長期遭到無情的迫害,她已不能行走,由兒子背上了舞臺。她作了簡短的講話,之後放映了她主演的影片《花為媒》。聽著她動聽的唱腔,看著她美妙的表演,大家都如痴如醉,感佩不已,同時也為她不能再登臺演唱而惋惜。
第三場戲由張君秋先生主演他的名劇《望江亭》,消息一傳出,大家都非常高興。當時我對張先生知之甚少,忙向與會的京劇界朋友打聽張先生的以往。
張君秋先生原名滕家鳴,出身貧寒,14歲跟隨李凌楓老師學唱青衣,後又拜在王瑤卿門下學戲。1935年15歲時在吉祥戲院首次登臺,演唱《女起解》,一炮打響,成為名角。次年他和李世芳、毛世來、宋德珠被評為四小名旦。已經唱紅的張君秋並不滿足既有成就,他先後求教於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四位藝術大家對張君秋的天賦、刻苦、謙虛和已取得的成績都很欣賞,梅蘭芳親自為他說戲,尚小雲到劇院去看他的演出,主動認他為徒,教他唱戲,並和他合唱了自己的拿手劇目《福壽鏡》。幾位恩師的厚愛和諄諄教導,使張君秋的演藝水平又有了進一步提高。張先生對老師的無私傳藝,終生不忘。他曾多次說:「在那『藝不輕傳』的舊社會,幾位先生如此主動、熱情提攜後進,實在令人感動。」
張先生吸收諸名家所長,充實自己的藝術技巧。他扮相俊美,做工大方,唱腔甜潤清新。他音域寬廣,高低舒展自如,既有梅派的華麗,又兼備尚派的剛勁,程派的輕柔,荀派的婉約。他還利用中音強健的優勢,使唱腔增加了跌宕險峭的旋律,更是悅耳動聽,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使京劇青衣的唱腔達到了高峰,繼梅尚程荀四大流派之後,成為一個新的流派——張派。
大家正熱切等待著張君秋先生的演出,突然傳來消息:張先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暫時不能演出。但傳話說,張先生一定讓與會者看上他演的戲。會議很快散了,我以為張先生的戲看不成了,想不到兩個多月後,忽然接到了北京文聯寄來的通知和戲票:張君秋同志病已痊癒,要在西城豐盛胡同中直禮堂演出《望江亭》。真是想不到的美事。
那天晚上不到七點鐘,豐盛胡同中央機關直屬禮堂外就陸陸續續來了不少觀眾,大家都很高興,有人還談論著張先生的為人和藝術。七點半鐘演出準時開場,整個劇院座無虛席,錄音者、攝影者眾多。大幕拉開,張先生扮演的譚記兒一出場就贏得滿堂喝彩,十多年沒演戲了,大病初癒的張先生扮相還是那麼年輕、秀美,表演巧妙傳神,唱腔美妙動聽,劇院裡不時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張君秋先生誨人不倦,有眾多門徒,不少人已經成為當今京劇界的臺柱。北京的王蓉蓉、天津的趙秀君都是全國知名的京劇旦角明星,深受廣大觀眾喜愛。
張君秋先生對京劇藝術的貢獻已載入史冊。難忘張君秋先生。
(原標題:難忘張君秋)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胡天培
流程編輯:u00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