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是京劇藝術大師張君秋先生百年誕辰的日子。
張君秋先生的藝術人生創造了京劇藝術新的鼎盛輝煌;他為京劇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做出了巨大貢獻。張派藝術是繼梅程荀尚四大流派之後出現的最大最重要的旦角流派;張派藝術是京劇發展進程中創立的一座新高峰;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張派藝術是形成創立在新中國時期。60年來保持著旺盛的精神風貌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傳揚歌唱。張派聲腔,魅力無限,隨唱之眾,遍布各地。推動了京劇藝術的向前發展。為偉大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黨的文化藝術事業的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績。是新中國文化藝術發展成就的重要標誌。
斯人已逝二十餘載。他留下的藝術精神與創造的藝術財富永載史冊,永留人間。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紀念他,是為了表示對這位大藝術家的崇敬與懷念;紀念他,是為了表示對國粹藝術的尊重與熱愛;紀念他,是為了激勵今人為藝術作奉獻的奮鬥精神,促進文化藝術更大的發展!
張君秋京劇藝術
研究會會長
張學浩
京劇大師張君秋先生簡介
張君秋(1920——1997)張派創始人,四小名旦之一,且是四小名旦中藝術生涯最長、成就最顯著者。先師從李凌楓學戲,後向王瑤卿請教,並得到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的指導。1935年首次登臺,與雷喜福在北京吉祥戲院合作演出《女起解》,一炮而紅。1936年與李世芳、毛世來、宋德珠被選為「四小名旦」,報界評價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條好喉嚨,似尚;腔調,婉轉多音,似程;做工,穩重大方,似荀。」與孟小冬、王又宸、譚富英、馬連良合作演出。1941年延緩謙和社挑班,1947年他與馬連良、俞振飛在香港演出數年,1951年返京,1956年加盟北京京劇團。60年代前後,張君秋創作了新劇目,創作了大量新唱腔,張派藝術風靡海內外。形成旦行藝術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的新流派。經歷文革,張派藝術自70年代後期,再度熱潮興起,聲勢浩蕩,幾乎無旦不張。1990年被美國林肯藝術中心和紐約美華藝術協會授予終身藝術成就獎和林肯大學人文學榮譽博士學位。晚年還擔任了《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的藝術總顧問,為京劇藝術的留傳做出了巨大貢獻。
張派於50年代後期初具規模,60年代定型,是繼四大名旦之後,旦行中最有影響、流播最廣的流派。張派唱腔雖定型較晚,卻是經近半個世紀的廣收博採、擷取精英,反覆凝鍊而成的。他音域寬廣,高低自如,早、中期剛健清新、柔俏多姿,晚年減少了高音區的行腔,在中音區增加了跌宕、險峭的旋律,節奏也趨向自由和自如,由醇美中顯示出華麗、舒展。
張派代表劇目有《四郎探母》《龍鳳呈祥》《紅鬃烈馬》《打漁殺家》《審頭刺湯》《四進士》《三娘教子》《蘇武牧羊》《詩文會》《狀元媒》《金山寺·斷橋·雷峰塔》《劉蘭芝》《望江亭》《漢明妃》《西廂記》《秦香蓮》《趙氏孤兒》《楚宮恨》《憐香伴》《珍妃》《秋瑾》《蘆蕩火種》《彩樓記》《楚宮恨》以及《春秋配》《銀屏公主》《大保國》《二進宮》《玉堂春》《別宮·祭江》等等。
張派自70年代後期再度展現輝煌,門徒甚眾,近百名之多,有吳吟秋、李瑛、季小蘭、吳玉萍、楊秋玲、夏美珍、李玉芙、郭正秋、王婉華、薛亞萍、李近秋、李蘭蓀、王金娥、溫如華、楊淑蕊、關靜蘭、蔡英蓮、王蓉蓉、程青、董翠娜、張萍、張學敏、李芸香、馬忠月、侯勝梅、趙秀君、朱晉玲,張曉紅,張靜琳、王小軍、翟萍、魯霞、陳瑛……等等。
近年,由張君秋之子張學浩發起並獲批,成立了由文化部作為業務主管單位的張君秋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