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訊!青年京劇名家王奕謌正式拜師歸門——拜張君秋親傳弟子吳吟秋先生為師

2021-02-26 北方戲曲傳媒

      日前,北京京劇院傳來一條喜訊:國家一級演員、青年京劇名家王奕謌正式拜師歸門——拜在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君秋先生親傳弟子吳吟秋先生門下。因特殊時期,決定典儀疫情後補辦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君秋先生親傳弟子吳吟秋與弟子王奕謌

吳吟秋收王奕謌為徒之申明

        本人,吳吟秋,是張君秋大師的親傳弟子,北京京劇院張派青衣。

        2020年適逢張君秋大師百年誕辰,我作為怹的衣缽傳人,有責任將大師的藝術發揚光大!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京劇名家王奕謌,是很有影響力的張派青衣,她具備絕佳的藝術天賦條件和更大的藝術發展空間。近期,她為紀念張君秋大師百年誕辰勇擔重任,在保利院線和北京京劇院的襄助支持下領銜主演,在全國連唱十場張派經典大戲,不但為院團做了應有的貢獻,更為紀念大師和傳播大師藝術不懈努力,可喜可賀!更加可喜的是,她在十場巡演結束後,沒有沉溺於成績,反而沉下心來,拜師深造,不斷提高自己,令人感動!她為人直率質樸,一心一意學習張派藝術,也與我心意相投。我雖已年過耄耋,但得益於張派藝術的滋養,身康體健,願意繼續為張派藝術的再傳做工作。對於王奕謌拜我為師,繼續鑽研張派藝術的請求,我欣然同意!故,藉助北京京劇院公眾號特此聲明:吳吟秋願收王奕謌為徒!

        師徒二人鑑於當下疫情嚴重,不便進行收徒拜師儀式等事務。待等疫情好轉,再行補辦。

         感謝北京京劇院院團領導和社會各界對此的贊同與支持!

        收徒申明人:吳吟秋

            庚子年冬月二十七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君秋先生與親傳弟子吳吟秋先生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吳吟秋先生


王奕謌拜吳吟秋先生為師之申明


         本人,王奕謌,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張派青衣。

       2020年12月—2021年1月在保利院線和北京京劇院的全力支持下,為紀念張君秋大師誕辰百年,我精選張派劇目《秦香蓮》《西廂記》在五個城市進行了十場巡演,通過個人努力和院團上下的通力合作,所到之處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呼應點讚。在收穫喜悅的同時,我更堅定了繼續深造,提升自己的意願。在經過慎重的考慮之後,我決定向張君秋大師的親傳大弟子、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吳吟秋先生拜師學藝。吳吟秋先生藝術成就斐然,為人謙和低調,樸實率真,戲路寬廣,早年受到多位京劇大師的親自傳授和指點,也是繼張君秋大師之後北京京劇院又一位達至藝術高峰的京劇乾旦表演藝術家。我曾經向先生學習張派名劇《雷峰塔》,怹一直是我心中藝術之偶像。當我懷著忐忑的心情致電吳吟秋先生的時候,得到了先生的允肯和讚賞。怹肯定了我巡演的成績和自身的努力,欣然接受我提出的拜師請求,願意收我為徒!未來,師徒二人將攜手為張派藝術的傳承繼續努力。為此,我藉助北京京劇院公眾號特此申明:王奕謌拜吳吟秋先生為師!

         鑑於疫情嚴重,為了不給院團和社會造成負累,師徒二人共同決定,拜師禮在疫情好轉之時再行補辦。感謝北京京劇院院團領導以及社會各界對王奕謌拜師吳吟秋先生收徒的認同和支持。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為更好地弘揚張派藝術和回報國家、院團的培養,不懈努力!

      

   拜師申明人:王奕謌

            庚子年冬月二十七

王奕謌拜師吳吟秋先生感言

      不久前,在保利院線的資助下,北京京劇院王奕謌巡演劇組將近八十人赴青島、濟寧、聊城、太原、瀋陽五城20天連演10場《秦香蓮》《西廂記》。這次巡演,既是對張君秋大師誕辰百年的隆重紀念,也是我作為北京京劇院張派傳人的新徵程。2010年我曾經在梅蘭芳大劇院舉辦兩場專場演出,時隔10年,我用10場連演的方式來回報張派藝術多年來對我的滋養和支撐,來驗證自己在專業上的堅持和努力。

      作為學習張派二十多年的青衣演員,對張君秋大師的藝術無比推崇與痴迷。從99年我踏入到張派這一藝術領域開始,通過自身努力、母校教育、劇院培養成為流派內小有成績的專業演員,這是師爺張君秋大師為我輩留的飯、為我輩鋪的路。

      今年我已四十出頭,作為不再稚嫩的一代演員,我對大師創造的藝術負有使命和責任,要把大師的藝術和精神,儘可能原汁原味的傳承下來,儘可能領悟大師的藝術精髓,儘可能完美的體現在舞臺上。

      北京京劇院是張君秋大師創立張派的發源地、傳承地。我作為北京京劇院的張派傳人,正本清源,歷史使命就顯得尤為突出。如果我不能深入學習,不能把大師的創造精髓和理念儘可能的繼承好,真的是對不起北京京劇院這塊金字牌匾,對不起張君秋大師用藝術給我輩開闢的光明之路。

      巡演驗證了我是否具備進行長期張派演出的實力和條件,驗證了張派藝術的科學性。20天10場戲,對專業演員是非常艱巨的任務。像我師父吳吟秋先生這樣的老藝術家,之前的藝術生產是十分繁重的,一年365天恨不得演365場,經歷了舞臺上反反覆覆的錘鍊,藝術上得以爐火純青、臻入化境。我舞臺實踐機會少,這次要在一個月之內,實現將近25場次的排練和演出,如同登天,所幸嗓音幼功夯實,毫無懸念的完成了整個巡演計劃。

      立足當下,放眼未來,巡演對我的藝術成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傳承者,只有對自己的藝術能量掌控和了解,才能有的放矢的對未來進行規劃和努力,對自己充分認知,對未來的發展和努力方向充滿信心和力量!能夠連續這樣一個工作量對我來講既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因為自己曾經受過嚴格訓練。意料之外是這樣艱巨的舞臺工作自己圓滿的完成了,這使得我信心大增、力量大增,堅信自己在未來能更好的為北京京劇院的張派傳承,做應有的工作和努力。

 

      演員真正的戰場是在舞臺上,能否掌控自己的唱念做打舞,掌控好與樂隊和其他演員的配合,能否掌控好整場演出的節奏,掌控好現場觀眾的觀賞心理,能否與後臺所有演職員默契配合,都是一個主演的全方面體現。巡演的這支隊伍上下同心,和諧共生,一路陽光歡笑的從北京京劇院這一張派藝術發源地走向全國各地的文化市場,走向全國的京劇戲迷,演出場場火爆,觀眾頻頻點讚。

      在紀念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中,我曾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題在《中國京劇》上發文,此次拜吳吟秋先生為師,在我看來是對站立巨人之肩,傳承張派藝術的踐行之舉,我始終認為張君秋大師留存給我們的偉大藝術創舉就是巨人之肩,我們是幸運兒,我們才能夠擁有這樣的巨人之肩。那麼我們如何站立在巨人之肩上,其實就是如何繼承和傳承。我沒有見過大師,但是劇院有大師的親傳弟子,在我們京劇院張君秋大師的親傳弟子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藝術家,京劇乾旦吳吟秋先生是拜師久遠,表現堪似的乾旦弟子。1954年我師父吳吟秋先生拜到張君秋大師門下學習張派藝術,張君秋大師親自把我師父從東北調至北京京劇院參加工作,長期在自己身邊。我師父表現酷似君秋大師,素有「小張君秋」之美稱,他與張君秋大師同為乾旦演員,自身條件極為相似。由於張派聲腔和表演體系皆為乾旦之表演體系,乾旦之間的傳遞和體現就顯得得天獨厚、形神兼備。此外,我師父吳吟秋先生也得到京劇四大名旦的梅蘭芳大師、荀慧生大師的親自指導,這樣的藝術含金量和底蘊厚度,在當今也是無多

      我之前跟從師父學過《雷鋒塔》,他的教育實際上跟現在大學課堂的教學很大不同。他的教學是針對具備一定功力和造詣的成年演員進行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不是一招一式的口傳心授的普通教學,而是更高層面的通過學生自身的悟性和思想境界上的升華來點化。所以我和師父上課很多時候是通過講故事聊天兒的形式進行的。我也盡力捕捉其中極為有用的知識點運用到學習和舞臺展示上面。師父多年謙虛低調,不喜張揚,拜在師父門下的專業弟子極為有限,在當今社會的拜名師與拜明師之間,師父總顯得無欲無求。這正是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藝術沉澱的重要條件。我從未拜過師父,前幾年,朱鎔基總理也曾關心過我拜師之事,當他得知我早在2001年與拜梅葆玖先生和2006年與拜蔡英蓮教授失之交臂,得知2016年杜近芳先生欲收我為徒,而我在考慮流派後也未能成行,笑侃我道:你這是要自成一派啊。其實,我何嘗不想拜師,但是拜師是為什麼,我常常問自己,是拜老師的「名」還是拜「明」老師。拜師即為認祖歸宗,是無比聖潔的事情。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藝術也需要志同道合。經過多年的審慎考量,我終於下定決心,拜入吳吟秋先生門下。

      庚子2020年,是張君秋大師誕辰百年,是張派藝術元年,是我重新開啟新航程之年,在這樣的歷史節點,拜在師父門下,也是最佳的體現與彰顯了。師父為人謙虛低調不喜張揚,他的為人處事的哲學跟張君秋大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張君秋大師本尊也是一位非常謙和低調一心在藝術上努力的人,所以我覺得學習張派藝術也要學習大師的為人處事,因為所有的藝術都是藝術家自身人格和精神層面的寫照。張君秋大師的藝術之所以如此的高雅華貴,如此品性高潔,和他的人品以及精神層面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一個藝術傳承者,不能真正的領悟大師的精神世界,就無法進入大師留下的藝術作品的精神層面當中,所以呢,學戲是一種全方位的學習,而不只是學個數兒,唱個戲詞兒那麼簡單。更多的是要找到他藝術精神的源頭,溯本清源,才能夠得到他藝術靈魂的精髓奧妙。

      巡演對於我的藝術之路只是一個小小的開啟,我應該在這樣的契機下,在紀念張君秋大師百年誕辰的日子裡,重新開啟,揚帆遠航。

      北京京劇院是張派藝術的創立之地、守正之地、傳承之地,北京京劇院是張派的源頭,劇院的張派藝術展現,再傳人的品質,都對全國張派藝術的走向和發展至關重要,京劇院對樹立張派藝術位置和藝術傳人的重視程度都引領本行業。我作為張派弟子能夠在北京京劇院工作,如鳥入山林、萬源歸海。能有這樣的好劇院和院團領導,我一定會在師父的教誨和帶領之下,更多的學習和排演張派劇目,將張君秋大師的藝術很好的傳承下來。努力傳遞北京京劇院張派再傳弟子的藝術水平,將紀念大師變成日常之行動和目標。

      北京京劇院是張派的源頭,劇院的張派藝術展現,再傳人的品質,都對全國張派藝術的走向和發展起著引領作用。 

      拜師不是目的,藝術永無止境。我想,作為傳統文化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下,在國家的強有力的支撐下,我應該盡全力把國家文化京劇藝術從事好。將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戲曲所提出的「守正創新」精神和目標堅守下去。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投稿——郵箱:422345221@qq.com

聯繫方式——電話.微信:13780517244

本平臺承接各類廣告文案信息推廣!

相關焦點

  • 京劇名家王奕謌:十場巡演展實力 傳承國粹謀擔當
    2020年12月17日—2021年1月4日,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青年京劇名家王奕謌與巡演劇組赴青島、濟寧、聊城、太原、瀋陽五個城市院線,分別上演京劇張派經典劇目《秦香蓮》《西廂記》,十場演出均獲圓滿成功。正值京劇大師張君秋先生誕辰百年之際,本次巡演是紀念張君秋先生各類劇目展演、研討等系列活動的收官重筆,由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獨立出資促成。
  • 梅蘭芳先生親傳弟子羅惠蘭駕返瑤池
    「京劇大連」今晚從多處渠道獲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親傳弟子羅惠蘭先生,於2016年11月28日逝世,享年83歲。這是今年繼梅葆玖,李毓芳兩位梅門弟子過世後的第三位老梅派傳人。羅蕙蘭,1933年出生於梨園世家,京劇旦角演員,原名秦蘭英,曾用藝名玉芙蓉,原籍北京,生於南京,滿族。
  • 郭德綱弟子拜訪新師,相聲評書京劇書畫多棲發展,日子過得真瀟灑
    李雲傑自幼學習京劇,後加入德雲社拜師郭德綱學習相聲、評書,業餘時間又喜愛鑽研書畫。如今李雲傑事業有成,不必每天為生計打拼,而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日子過得實在瀟灑。李雲傑1981年生於北京,原名李偉,2004年加入德雲社,2009年正式拜師郭德綱,是郭德綱早期弟子之一,現搭檔孔雲龍在德雲社三隊說相聲。雖說現在是一名職業相聲演員,但李雲傑最開始卻是學京劇的,學相聲是半路起家。
  • 張君秋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對京劇藝術的貢獻已載入史冊
    梅葆玖是梅蘭芳先生的小兒子,「文革」中受盡打擊,久久不能上臺演戲;李萬春是楊小樓之後的著名武生,1957年錯劃為「右派」,調出北京到了內蒙古。他們的聯袂表演當然很受歡迎。第二出是程硯秋的大弟子趙榮琛先生表演的《荒山淚》片段。程先生自認為他最具有代表性的劇目是《鎖麟囊》,可是《鎖麟囊》一度被宣告是抹殺階級矛盾的戲劇禁止上演。
  • 第四屆深圳戲曲名劇名家展演 ▎京劇《魔俠吉訶德》
    「銅獎」2013年獲第二屆北京青年京劇演員擂臺賽「新星擂主獎」。侯丹梅貴州京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1982年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工青衣、刀馬旦1984年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關肅霜為師中國戲曲學院第三屆「全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研究生享受國務院津貼,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文藝系統先進個人,貴州省管專家,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貴州省文聯副主席,貴陽市戲劇家協會主席,貴州省政協委員,貴陽市政協常委,貴陽十傑青年,科技帶頭人,兩次榮獲貴州省「德藝雙馨演員」稱號。
  • 盤點:京劇旦角的八大流派
    ▲ 點擊「京劇」關注,全球京劇愛好者的精神家園經典唱段 名家訪談  梨園動態票友互動論壇——《梨園好聲音 》
  • 【戲曲藝術】京劇旦角八大流派
    他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代表作有《二進宮》、《祭塔》、《昭君出塞》、《梁紅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經典劇目:《昭君出塞》王昭君傳人:尚小雲較著名的親傳弟子有張蝶芬、趙曉嵐、雪豔琴、張君秋(後自創「張派」)、孫榮蕙(天津)、楊榮環(天津)、尚長麟(次子)、李喜鴻(北京)、孫明珠(陝西,學生,未拜師)、王紫苓(天津,主攻荀派,尚派戲演出不多)、董玉苓(北京)、李翔(北京)、包啟瑜(內蒙古)、周百穗(貴州)
  • 名家薈萃「紀念京劇大家李金泉先生誕辰百年」演唱會
    Q1 名家薈萃「紀念京劇大家李金泉先生誕辰百年」演唱會 中新網北京11月4日電 (記者 應妮)國家京劇院將於11月21日在梅蘭芳大劇院舉辦「紀念京劇大家李金泉先生誕辰百年」演唱會。
  • 2004年,郭德綱即將爆紅,為何仍拜侯耀文為師?
    ,常寶豐是馬三立的弟子,當時已經成為大師級相聲演員,郭德綱此後經常去常寶豐先生家裡學藝。起初,郭德綱是很想拜常寶豐為師的,登門的時候還會帶些點心補品之類的禮物,但遭到了常寶豐的批評:你一小孩,弄這些幹什麼?以後別帶了,屋裡頭的書想看就看,有什麼想問的就問。
  • 紀念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
    2020年10月是京劇藝術大師張君秋先生百年誕辰的日子。 張君秋先生的藝術人生創造了京劇藝術新的鼎盛輝煌;他為京劇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做出了巨大貢獻。張派藝術是繼梅程荀尚四大流派之後出現的最大最重要的旦角流派;張派藝術是京劇發展進程中創立的一座新高峰;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張派藝術是形成創立在新中國時期。60年來保持著旺盛的精神風貌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傳揚歌唱。張派聲腔,魅力無限,隨唱之眾,遍布各地。
  • 郭德綱拜已故京劇大師為師,這下他又多了一個身份
    郭德綱一直有一個心願,那就是他一直想加入到京劇的麒派,也就是說一心想拜京劇麒派名家趙麟童老先生為師。趙麟童老先生也在臺上許諾過要收下郭德綱為徒,讓他正式進入麒派。但是趙麒童老先生在2018年4月的時候病逝了,這件事也就一直擱淺了,但是在郭德綱心裡這件事總是過不去,因為他加入麒派再唱戲的話就是麒派傳入,也就是正兒八經的唱戲的了。
  • 臺灣相聲名家吳兆南逝世 曾拜侯寶林為師
    臺灣相聲名家吳兆南逝世 曾拜侯寶林為師 2018-10-16 09:38:00來源:北京青年報
  • 京劇名家名段演唱會將亮相聊城 12月18日起免費領票
    12月17日,記者從市文化和旅遊局了解到,12月20日晚7點10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禮讚新中國 奮鬥新時代」京劇名家名段經典演唱會將在市影劇院火爆上演。從12月18日起,市民可到市影劇院免費領取戲票,領完為止。
  • 紀念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張漫子)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政協京昆室、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紀念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19日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張君秋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畢生致力於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他在汲取、繼承京劇藝術各流派優長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創新發展,形成了別具一格、影響深遠的「張派」表演藝術,創作演出了許多特色鮮明、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
  • 京劇《詩文會》喜盈盈進畫堂 張君秋(附帶唱詞注音)
    fr=aladdin    《詩文會》是一出京劇曲目,改編自明代戲曲家吳炳的著名古典傳統戲劇《綠牡丹》,被譽為「中國十大古典喜劇」之一。此劇情節曲折,張派唱腔華美動聽,至今為張派藝術的代表性劇目之一,受戲迷所喜愛。
  • 【往事】馬連良先生的女弟子--尹月樵
    馬連良先生的女弟子-尹月樵劉新陽 馬連良先生一生曾經收過三位女弟子,一位是越調名家申鳳梅,一位是著名京劇女老生李玉書(藝名翠宛如),還有一位就是長期演出於東北的著名京劇女老生演員尹月樵李盛藻先生在富連成科班學藝時,曾先後得到了蔡榮桂、蕭長華、王喜秀、雷喜福等先生的親傳,可謂無戲不精,特別是由他演出的系列「三國」戲,更是讓關東的京劇演員和觀眾耳目一新,其中也包括當時在華樂唱「帽兒戲」的尹月樵老師。
  • 石巖:張君秋與〈虹霓關〉
    張君秋與《虹霓關》        張君秋先生,離開我們已經21個春秋了,非常的懷念他。張君秋先生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小名旦」之一。張君秋先生創立的「張派」藝術以其別具一格的唱腔,獨特鮮明的表演風格,在戲曲藝術的繼承發展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京劇《虹霓關》,又名《東方夫人》、《伯當招親》、《替夫報仇》。
  • 中國京劇第一美女李勝素最全劇照發布,驚豔了全世界!
    1987年,20歲的李勝素參加首屆全國青年演員電視大獎賽,作為唯一一個梅派青衣獨樹一幟,首次參賽就獲得優秀表演獎,也是這次獲獎引起了梅葆玖先生的關注,也堅定了李勝素為京劇堅守的決心。她以這場演出去角逐中國戲劇梅花獎,並在演出結束後正式拜梅葆玖為師。當時是評委的梅葆玖並未在前場看戲,而是在臺下轉悠,藉此考察觀眾對李勝素演出的反應。李勝素演得精彩,觀眾掌聲此起彼伏,叫好聲聲。梅葆玖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對即將收的徒弟增強了信心。
  • 郭德綱名滿天下,郭麒麟貴為少班主,為什麼不拜自己的父親為師呢
    子女可以跟隨父輩學藝,但是拜師就必須得重新找一個輩分合適的師父才行。但馬志明按照規矩,不能拜馬三立為師,他最後是拜已故的朱闊泉先生為師。同樣,侯耀文說相聲,要拜師,也不能拜自己的父親侯寶林,他只能拜同為「寶」字輩的趙佩茹先生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