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精品再現」 免費關注
前不久,思增兄的父親——梨園泰鬥、88歲的著名京劇老旦表演藝術家李金泉先生,被文化部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看到這則遲來的消息,我頗為欣喜,這顯然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喜事!欣喜之餘,便想寫些什麼了。
得名師真傳 與大師同臺
李金泉先生1920年出生於北京。原名李景泉。他13歲時考入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始學老生,後專老旦。從藝期間先後得到文亮臣、徐壽祺、孫甫亭、劉俊峰、時青山等前輩大師的嚴格施教,打下了深厚的基本功。他先後學習了老旦傳統戲《釣金龜》、《望兒樓》、《打龍袍》、《太君辭朝》、《徐母罵曹》、《四郎探母》、《甘露寺》等,同時還學會了一些老旦裡子戲和老生戲。在中華戲校的十年,他始終以高材生的身份活躍在京劇舞臺上。
1940年畢業後,他以愛徒兼義子的雙重身份,得到著名老旦藝術家李多奎的真傳。李多奎乃龔雲甫的得意門生。龔雲甫的嗓音清脆蒼勁,善用「腦後音」,在老旦唱腔內糅合了青衣腔,增強了女性感,身段表情細膩傳神;李多奎則以工勝,嗓音高亮,善於用氣,在亮音中加以柔音,脆音中摻以潤音,唱到悲涼處,還加入一些沙澀之音,唱來神完氣足,極富聽覺之美。李金泉先生則遠學龔派,近學李派,兼收龔、李兩家之長,使其嗓音和行腔既高亮清冽,圓潤甜脆又有韻味;既具有龔派的「衰音」、「嬌音」、「脆音」,又具備其它流派的「寬音」、「醇音」、「蒼音」、「澀音」,為繼承、發展老旦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藝以來,李金泉先生先後與楊寶森、奚嘯伯、周信芳、譚富英、梅蘭芳、馬連良、荀慧生、金少山、程硯秋、張君秋、李萬春、袁世海、李少春、李盛藻等眾多名師大家搭班演出,因而在菊壇久負盛名。
涉獵行當廣 獨創新唱腔
新中國成立後,李金泉先生於1951年加入了中國戲曲研究院京劇實驗團,後轉為中國京劇院。他常演的保留劇目有《釣金龜》、《遇後龍袍》、《太君辭朝》、《罷宴》、《宋景詩》、《穆桂英掛帥》、《六月雪》、《響馬傳》等。他在一系列新編的京劇中,塑造了更多的新形象:從《柳蔭記》中富態安康的祝安人,到《李逵探母》中飽經風霜、雙目失明的窮苦老婆婆,再到《謝瑤環》裡蕭慧娘的母親和《嶽母刺字》裡的民族英雄之母。尤其他在現代戲《白毛女》裡扮演的王大嬸和《林海雪原》裡扮演的常獵戶之妻,每次演出,儘管戲份不多,卻十分出彩,常常引得掌聲一片。
李金泉先生是一位獨到的京劇唱腔設計家,他功底深厚,又不斷加強自己的藝術修養,因此,他創造出的新唱腔無不燴炙人口,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由他所主演的戲均由他自己設計唱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李逵探母》中創造的 (反二六〕,這是老旦行裡從來沒有過的板式。李金泉先生以其嶄新的聲腔,表達出李逵的老母想念兒子,哭瞎了雙眼,一旦母子相逢,悲喜交集的感情。李金泉先生在《罷宴》、《李逵探母》、《響馬傳》等諸多劇目中創編的老旦新唱腔、唱段,早為業內外人士所共知和稱道。他曾在1965年2月應北京京劇院之邀,參加了現代樣板戲《沙家浜》的唱腔設計。而現代樣板戲《紅燈記》、《平原作戰》、《紅色娘子軍》中主要人物的唱腔,也大多出自他手。特別是《紅燈記》中他所設計的「李奶奶」唱段以及《沙家浜》中的「朝霞映在陽澄湖上」和「聽對岸響數槍」等唱腔更是廣為傳唱。他還應邀參加過中國京劇團《火醒神州》、《北國紅姑娘》;北京京劇院趙葆秀主演的《三關宴》、《八珍湯》、《金龜記》;戰友京劇團劉莉莉主演的《一飯千金》、《清風亭》、《火焚錦山》等眾多劇目的整理、改編或唱腔設計及藝術指導。
李金泉先生的一專多能,在中華戲校學藝的時候就已顯示出來。他不僅精於唱、念、做、表,武功也有相當的基礎。在新劇《美人魚》裡,他扮演雲婆;能耍一套很漂亮的「棍下場」,還能摔錁子。另外,他還精於操琴,還能為老生、青衣、花臉、小生等行當創腔。當年李玉茹、侯玉蘭所演的《美人魚》、《風雙飛》等戲裡的唱腔,杜近芳所演《謝瑤環》中的〔娃娃調〕以及《一飯千金》中韓信的小生唱腔等,都是李金泉先生創作的。他在本工老旦之外,還能反串老生角色。他在《黑旋風》裡的宋江、《大鬧天宮》裡的太上老君、《金田風雷》裡的馮雲山等精彩的反串表演,都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由於他創造設計的唱腔唱段,大多「感心動耳」,因而傳唱開來,並保留至今。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他始終創腔不輟,樂此不疲。其作品之多,成功率之高,尚無人能及。他的這些韻味濃鬱、盪氣迴腸的佳品傑作,除了為京劇音樂殿堂增添了悅耳動聽的旋律外,更重要的是他「因戲設腔、因人創腔、以情創腔」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為京劇音樂史獻上了一筆極為寶貴的藝術財富,為京劇音樂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名副其實的「當代老旦藝術卓越的革新家」。
扶病育傳人 桃李滿天下
李金泉先生不僅對京劇老旦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是一位誨人不倦的老旦表演教育家。為發展、振興京劇老旦藝術,李金泉先生始終不渝地在幕後默默無聞地做著傳藝育人的教學工作。特別是在他的晚年,仍扶病繼續培育傳人。著名的「老旦三王」——王夢雲、王晶華、王曉臨和趙葆秀、劉莉莉、袁慧琴、郭躍進、周力、柳素霞、譚小令、溫娜等弟子,均已是當代京劇老旦之翹楚,她們開創了京劇的女老旦時代。
在李金泉先生所教的學生中,既有「門」裡的,也有「門」外的;既有專業的,也有業餘的;既有六七十歲的,也有剛剛十幾歲的;既有近在北京的,也有遠在邊疆城鄉的;既有眾多女性,也有不少男性,真可謂「枝繁葉茂、桃李天下」。他所教授的學生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正如京劇表演藝術家高玉倩所說:幾乎他培養一個,成功一個。僅從全國歷屆各種京劇大獎賽來看,名列前茅的老旦演員,基本上都出自他的門下,或曾受教於他。一位演員有如此多的學生,又有如此高的教學成果,這在京劇藝術教育的歷史中,不是絕無僅有,也是極為罕見。
著名老旦演員趙葆秀,有幸於1981年2月正式拜李金泉先生為師,近30年來與李金泉先生結下甚篤的師生情誼。想當年,是趙葆秀自己登門拜師的。當時,趙葆秀既不知道李金泉先生家的詳細地址,也沒有熟人引薦,只聽說李金泉先生住在珠市口一條胡同裡。趙葆秀尋師心切,一個人坐車來到珠市口,一條胡同一條胡同地打聽、尋找,從烈日炎炎的中午一直到太陽西下,終於找到了心儀已久的李金泉先生家。李金泉先生一聽這位不速之客的來意,非常感動。趙葆秀的執著換來了豐厚的回報。李金泉先生善於因材施教,他根據趙葆秀的音質、對戲的悟性等多項綜合條件為出發點,專門為其設計了一出出飽含自己大量心血的傳統戲中的新唱腔。在學戲過程中,李金泉先生對一個腳步、一個指法、一個眼神、一個唱腔,都要求很嚴格,不僅教怎樣演唱,還要講為什麼這樣演唱,使趙葆秀受益匪淺。李金泉先生為傳授趙葆秀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有一次,為了編創一段新唱腔,李金泉先生沉浸其中,老伴給他熱了6次晚飯,他都沒顧得上吃一口……口授心傳是梨園中古老的學習方式,學生既能學戲,又能學會怎樣做人。李金泉那種治藝嚴謹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趙葆秀,傳統戲劇中中華民族歷史人物的浩然正氣、道德人倫也深深陶冶了她。在李金泉先生的精心啟發和指導下,趙葆秀進步很快,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以富有現代美感的唱腔、表演打動了觀眾,也拓展了老旦表演的新領域。《風雨同仁堂》是趙葆秀付出極大心血排演的大型歷史劇,在第二屆中國京劇藝術節上,《風雨同仁堂》和《駱駝祥子》並列為金獎。得知這一消息,趙葆秀沒有忘記她藝術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領路人,她連忙趕到醫院,把這一喜訊告訴了病中的李金泉老師。李金泉先生握住趙葆秀的手,欣慰地說:「祝賀你!」兩代京劇人為京劇老旦行當所付出的汗水和辛勞在霎那間似乎已得到回報。李超先生有詞贊曰:「秉賦好歌喉,金泉一脈流……喜見老旦扛大軸,講完整,益精求。」
2001年9月19日,中國京劇院、北京京劇院在北京人民劇場聯合舉辦了「李金泉藝術創作暨戲曲教育成就展示演出」。這是我國戲劇界的一件大事。《人民日報》總編輯王晨來了,文化界老領導高佔祥來了,眾多的戲劇界名流也來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高玉倩、劉長瑜、王晶華、趙葆秀以及眾多「新李派」弟子和學生,以各種形式的精彩演唱,展示了李金泉先生的藝術創作及教學成果……
融多家之長 獨創新「李派」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不同歷史階段中,李金泉先生分別在京劇表演藝術、唱腔音樂設計和戲曲藝術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所矚目的成就,為振興京劇藝術事業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最值得稱道的是,李金泉先生在如饑似渴地吸收、融化龔、李兩派優長的基礎上,又結合自身藝術條件和對藝術上的理解與追求,在幾十餘年的舞臺實踐過程中,逐步創立出了在京劇老旦行當中以激越醇厚、細膩委婉、清新俏麗、聲情並茂而特立獨行、卓而不群的藝術流派——李金泉派。
多年來,在戲劇界,眾多的戲曲表演藝術家、理論家和業內同仁將李金泉派稱之為「新李派」。相對而言,「新李派」的演唱風格、特點,更適合女性演員的生理條件。所以,一時間(約從上世紀80年代後至今)新李派老旦藝術風靡大江南北,成為京劇老旦演員和京劇愛好者爭相宗法追求和學習仿效的對象。戲劇家馬同駒評論說:就京劇老旦行當發展歷史而言,新李派藝術風格由上世紀50年代始至80年代後逐漸形成期間,恰逢老旦行當由男演員主宰舞臺逐漸過度到女演員所取代這一重要的歷史變化階段,而在李多奎之後又一代老旦行當的代表人物李金泉及其藝術風格和流派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承前啟後的作用。高玉倩在老旦藝術上創造的「高玉倩現象」;「老旦三王」之一王晶華的崛起;上世紀80年代後具有「狀元老旦」之稱的趙葆秀創造的多臺老旦專場戲的奇蹟,以及再後來的郭躍進、袁慧琴,直至更晚些時候的譚曉令等一批批不同年齡段的後學者 「學李」的股股」洪流」,都無不在反覆印證了新李派藝術的感染力、影響力和生命力,也無不反覆說明了李金泉先生及其藝術流派,在這一重要歷史時期做出的重要貢獻。如果說龔派的形成,使老旦藝術邁上了一條成熟的道路,李派的出現,展示了老旦藝術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那麼,新李派的崛起,則標誌著京劇老旦藝術的發展已掀開了「新時期」的一頁。
……
因為患病,李金泉先生離開他準備畢生為之獻身的戲曲舞臺,離開熱愛他的廣大觀眾,屈指算來,已經有很多很多年了。然而,時間雖久遠,可是李金泉先生及其所創立的老旦藝術光彩,不但未因他多年離開舞臺而有絲毫減退和被人們所淡忘,相反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京劇藝術的不斷發展,他的藝術風範,他獨步一時的藝術成就,在戲曲業內及京劇愛好者中的影響,卻始終是在與日劇增地不斷擴大與深化。李金泉先生是當之無愧的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唱腔音樂設計家和戲曲教育家。他對京劇藝術的改革發展所做的突出貢獻,是可以載入京劇史冊的。
目前,像李金泉先生這樣在藝術上的成就、貢獻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全國京劇界碩果僅存的大師級藝術家,健在的已越來越少。衷心盼望抱病在床的李金泉先生——早日康復!
編者絮語:本文發表於《海內與海外》雜誌 2008年第8期,四年後,李金泉先生去世,他留下的戲曲寶貴遺產薪火相傳,被越來越多的熱愛京劇老旦藝術的人所接受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