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這是李白在長江三峽乘舟而下之時發出的感慨。早上辭別白帝城,一天時間就到達了千裡之外的江陵,這也太快了。在古時候,每位遊歷了長江三峽的文人,在瀏覽如畫風景時,無不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這水也忒快了些。
長江三峽從古代就備受矚目,我們在先輩們描寫長江水的湍急背景下,又引發了新的思考。即如何利用這水位人民造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要物盡其用,為人民謀幸福,答案顯而易見,那就是建造水電站。
就這樣舉世聞名的三峽水電站被認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單一工程,其主體是三峽大壩和水電站,規模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該工程開工於1994年12月分,2006年5月20日全線修建成功,至今已經有14年多的時間,自從三峽大壩修建至今,都成為了人們飯後茶餘討論的焦點,更是被外媒紛紛報導,可以說,三峽水電站的修建就是一個人間奇蹟。
三峽大壩作為一個大型民生水利工程堪稱新世紀的標杆工程,其不僅僅綜合規模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水電工程,建築的金屬結構也是位居世界第一。而三峽大壩建造也是和10左右就會發生一次的長江大洪有著直接關係。據悉三峽大壩到現在已經運營了13年之久,在防洪、供電、補水以及航運上都有著卓越功效。
三峽大壩整體是分為主體建築物及導流工程這兩大部分,全長其實是達到2308米,而計劃耗費資金就在900億多左右,但最後長達10多年的工期各方面總體耗費預計超2000億,當時算是巨額投資了。
目前三峽大壩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高達2250萬千瓦,目前年發電量超過1000億千瓦時,按照上網電價0.25元/千瓦時來計算,一年發量產生的收益就是多250億,而發電量還在增加,收入還在增加。截止到2018年,三峽累計發電總量超過1.2萬億千瓦時,算0.25元/千瓦時計算,這一項上收入就超過了3000億元。
更重要的是,三峽建成這14年,為上下遊的防洪減災,以及水利灌溉產生了多少便利?又為航運帶來了多少效益?至少惠及上下遊上千萬人口,這個經濟效益無法用錢來統計。
但是從三峽大壩這個項目的提出到現在,外界一直存在著批評與質疑的聲音,這些聲音認為三峽工程嚴重破壞了長江流域的生態系統。很多人不禁在想,三峽大壩建成之後,在這裡生存的上萬條魚又該如何生存呢?其實建築師在把三峽大壩計劃提上日程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在這裡生活的魚類該如何處置了,為了避免毀滅現象的發生,政府也是再三考慮,想出了好辦法。
設計師考慮魚類的需求,在建造的時候,特地為魚類開闢了一個特殊通道,這個特殊通道就在大壩的周圍,魚兒可以從這個特殊的通道來回穿梭、繁殖,而且比之前的環境更加容易,所以三峽到現在依舊能看到非常多的魚。中國設計師的這一偉大設想,就連外媒都表示:這簡直是神來之筆,所以不得不佩服設計師的頭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