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種子」的季節刻度

2020-11-19 澎湃新聞

踏入川南大山裡,導航就沒有作用了。從一個村,到另一個村,村名就像是散在綠色平面上的小圓點,和眼前的景色完全對不上號。當年,蘇軾進入宜賓地界時,寫下了「朦朧含高峰,晃蕩射峭壁」的詩句,一千年後,這裡仍舊是同樣的風景。

  我們不斷地轉彎,爬坡,再轉彎,信號像是突至的山雨,轉個彎就飄走了。

  ▲ 家住宜賓市冒水村的向家壩水庫移民唐祖東開辦的農家樂。攝影:黎明

  宜賓市地處岷江與長江交匯處,屬於烏蒙山連片特困區,是向家壩水電移民重點區域。如何助力庫區村落脫貧攻堅,推動移民和貧困群眾發展產業,三峽集團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

  多年來,這裡村落與村落的故事大體相似。人們清早出門,上學,種地,日落而息。直到2009年,一顆「種子」落在地裡,一個四季,又一個四季,新的故事冒芽了。

  夏長

  七月,霧氣掛在山腰上,溼漉漉的。

  家住宜賓市圓通村的梁雙家裡正是一年中最忙的時候。他要整飭一茬齊腰高的水稻,接送女兒上幼兒園,還要照顧7000隻小雞。小雞是每年8月,最熱的時候開始養殖,一共養殖3批,直到11月——天氣涼下來。

  ▲ 梁雙家的雞舍。攝影:黃正平

  毛茸茸、溼漉漉的小雞剛剛破殼,便一箱一箱擠著,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從廣西來到近千公裡外梁雙的雞舍。

  兩年前,梁雙偶然想要買些小雞,「剛開始是為了吃。」打聽了一圈後,梁雙發現,附近幾乎沒有養雞苗的農家。雞苗不好養,多病、操心,還不如直接買肉雞來得快。

  但是,一隻雞苗的成本才1元錢,養一個月出欄後,就能掙14、15塊,這讓經濟拮据的梁雙動了心。

  從村民的交談中,梁雙了解到了「三峽種子基金」——為助力金沙江下遊庫區脫貧攻堅,支持移民和貧困群眾發展產業,「三峽種子基金」於2018年將幫扶範圍擴大到圓通村,村級別的幫扶金額達到20萬元。

  很快,梁雙向種子基金借了3萬元,「手續簡單,利率又低,正好能幹點副業。」借到錢後,梁雙花了三個月,拜訪養殖大戶,到廣西學習雞苗養殖。最終,決定投身其中。

  小雞怕熱、怕冷、怕病、怕沒精神。死亡的原因很多,溫度、溼度、營養都要注意。

  最怕的是生雞瘟。

  雞瘟來時,最初的跡象是飼料盆——飼料越剩越多,然後才是雞,發燒、垂翅、步態不穩。很快,幾十隻,幾百隻雞接連死去,不但是直接的成本,還有時間、精力都付之一炬。即使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還沒有應對雞瘟更好的辦法,只能靠消毒、隔離、大量宰殺,防止雞瘟蔓延。

  去年,雞正在賣到高峰期,梁雙卻發現了雞瘟的跡象。接連幾天,食盆裡越來越多的玉米殘渣讓梁雙心裡一驚,「怕是雞瘟來了,沒別的辦法,只能連夜打針」。梁雙和老婆一個人抓,一個人打,幾千隻小雞咕咕叫著躲閃,兩人忙了整整一個通宵,躺回床上,扭頭一看,天快亮了。

  「想起身上還貸著款,沒力氣也有力氣了。」不服輸的梁雙打起精神來,為了熟悉小雞的生命體徵,他一天到晚泡在將近40攝氏度的雞舍裡,呆上一會兒就滿頭大汗。

  一個個難眠之夜過去,他逐漸掌握了養雞的規律。如今,已經養了3年雞的梁雙摸索出一整套應對雞苗生病的成熟措施:接到雞苗後要先「閹」,閹掉的雞,能長到8、9斤,甚至十來斤的都有,接著是打疫苗,然後才到「養」這一環。

  塑料薄膜蓋在雞舍外,裡面是一個暖烘烘、溼呼呼的「暖房」。小雞再長大些,溫度就不用那麼高了,梁雙騰出一間空房,把稍微大點的雞搬過來。

  養一個月後,裝好雞拿到集市上賣,也有的農戶買來養大,最大的個體戶,一次能「買上40、50隻」。

  梁雙爽朗,愛笑。臉龐黝黑,指節寬大,那是常年的農活留下的痕跡,「沒付出過努力,還真是養不了這麼好!」

  「以前出去打工,每個月也就只能掙6000-7000元,現在還能顧家。」種水稻、養雞苗,梁雙陪在妻兒身邊,靠勞動掙來充滿希望的生活。

  女兒大一些,6歲,喜歡追著雞跑,小一點的兒子跟在姐姐後面,一隻腳光著,一隻腳掛著拖鞋,手裡拿著啃了半個的餅,咿咿呀呀的。「希望有條件再多點雞苗,更好的日子就在前頭。」梁雙說。

  秋收

  老曹今年80歲了,還在種葡萄。

  不是市場上那種又大、又甜,顆粒飽滿的巨峰葡萄,而是很小,很酸,用來釀酒的紫秋葡萄。

  紫秋葡萄成熟於深秋,一串串密密實實擠在一起,嘟嚕著,果香散滿整個院子。「到時候一片紫,好看得很呢!」老曹操著本地口音,一臉驕傲。

  老曹家所在的宜賓市敘州區安邊鎮,屬於川南中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這裡高溫、高溼、低光照,具備種植紫秋葡萄的良好條件。

  ▲ 宜賓市敘州區安邊鎮曹益家裡種植的葡萄豐收了。攝影:黎明

  種葡萄那年,老曹72歲。彼時,向家壩水電站建設,宜賓市庫區範圍內的村落因蓄水搬遷,一家人往山上搬了一段,兩間土瓦房改建成雙層樓,文藝的老曹給新居起了名字「益興樓」。

  走進院子,到處可見「墨寶」。葡萄園外的水泥牆上,白色的油漆標語「敬請參觀葡萄園」顯示出主人的好客。為了讓外國友人看懂,還有用英文翻譯的「welcome to putao garden」。堂屋裡,兩口釀葡萄酒的大缸鋪著塑料薄膜,背後貼著老曹寫的詩。

  如今生活恬淡的老曹,回憶起當年,話多了起來。

  剛成為向家壩水電移民時,老曹擔憂過——自己從小學教師的崗位上退休了,恰逢兒子在外做生意被騙了錢,未來怎麼辦。「雖然一直也在打理農活,但畢竟是靠天吃飯,心裡有點擔憂。」老曹的大兒子曹益說。

  就在這時,通過向家壩移民後續服務的項目,曹益接觸到了種子基金,自2014年起,借了4萬元,陸續投入進紫秋葡萄種植中。

  紫秋葡萄成本高,肥料、拉樁、打網都要錢,但收益更可觀。「種子基金對帶動紫秋葡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幾年,我們帶動周邊的30戶農戶也在種紫秋葡萄了。現在我們這個村發展紫秋葡萄已經達到了200畝。」採訪期間,曹益告訴記者。

  小小的葡萄,成了向家壩水電移民區的「幸福果」,老曹作為第一批葡萄種植戶,熟悉園裡的每一塊地方。西北處向陽,葡萄甜一些。東南背陰,葡萄長得小一點。

  早春,多餘的葉子要掐掉,營養就會留在主枝的果子上。夏天修枝,澆水,老曹每天都要在園子裡幹活。立秋後,葡萄長出多餘的枝梢出來,要一個一個細心找出,再剪掉。

  ▲ 向家壩庫區的葡萄園 攝影:黎明

  老曹習慣了赤著腳走在泥地裡。他的腳掌體會著土壤的溼度與溫度,用只有他懂的方式和葡萄對話。一邊走,老曹一邊觀察葡萄藤,手裡握一把上世紀七十年代留下的枝剪器,「咔嚓」一聲,多餘的枝梢就掉了下來,埋入土裡,繼而成為養分。

  「剪枝也好,澆水也好,他都赤著腳,跟泥土特別親。」

  如今,曹益在向家壩水電站當保安,每個周末不上班時,都會幫著父親澆水、打理葡萄園。這更像是父子精神上的凝聚,「我們祖上四代人教書,兄弟姐妹幾個,對我爸特別尊敬。大哥養雞,家裡也挖了魚塘,但我們還是聚在葡萄園周圍,就像聚在父親的周圍。」

  老曹最喜歡秋天。屆時,小顆小顆的綠點點,就像魔術一般,鋪展成大片的紫色。

  當地的釀酒廠來收,一個電話來,當天就要送過去。

  早上3點,村子裡的鄰居摸黑爬起來,幫著採葡萄,把開裂的、發皺的葡萄揪掉,裝箱裝車。

  一車又一車,葡萄被倒進缸裡,釀成了酒。

  苦中有甜,那是歲月的味道。

  冬藏

  天還沒亮,馬雲質趕緊爬起來,豬還餓著。

  女兒還在睡覺,他將苞谷碾碎了,拌上豆粕、麥麩,把豬餵得飽飽的,然後騎著電動車送孩子們上學,再到自家分散在山裡的枇杷林裡做農活。

  初春,枇杷樹上的果子泛著青綠色,一顆顆緊挨著,佔領著山間的小塊平地。

  馬雲質很善於利用每一塊不大的地塊,即使是家門口的一小塊山腳,也種上了一棵龍眼樹。

  早上的空氣溼漉漉的,馬雲質覺得已經離上個冬天很遠了。2016年,女兒到了上學的年紀,在福建打工、搞生豬養殖的馬雲質夫婦回到了宜賓。

  回鄉以後,馬雲質仍舊選擇了生豬養殖,行情正常時,年收入在7萬元左右。近年來,生豬價格波動劇烈,採訪期間,馬雲質告訴記者,「豬肉前兩天還能賣到17.5塊錢一斤,這幾天就跌到了13塊。」

  2018年冬天,宜賓有的地方遭遇到了豬瘟。馬雲質非常焦慮。「消息早就在村子裡傳開了,那時候覺得豬瘟就在眼前,特別害怕,每天都要去打聽消息。」夫妻倆守著豬圈,日夜關注豬們吃得如何,有沒有精神。

  在兩人細心地看護和嚴謹消毒管理下,豬長得很肥,也很精神,可給冬天添了一層寒冷的,卻是受豬瘟影響的生豬價格,一天天拽著夫妻倆的信心一路下跌。

  年底,豬賣了,馬雲質跟著欠了30萬元的債。

  一年辛苦下來的收入只夠餬口,欠了債後,新一年養豬、種枇杷的生產成本也打了水漂。馬雲質記得,那是一個特別漫長的冬天,「特別心酸,本來回來就不想再背井離鄉,但欠了錢,又動了去打工的心思。」馬雲質的老婆童桂榮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配著小孩子沒心沒肺的笑容,「等我把欠的錢還了,也要這樣開心地笑。」

  ▲ 三峽集團移民幹部實地檢查「種子基金」扶持產業情況。 攝影:黎明

  夫妻倆商量著,要不再出去打工?就在這時,大坪村的支書找到馬雲質,用「三峽種子基金」做生產成本,錢到帳快,利率又低,下一年的枇杷和生豬的資金運轉困難緩解了大半。「更重要的是,想著生活還能重新開始,就不那麼怕了。」馬雲質說。

  夫妻倆看準時機,為20畝的枇杷買肥料、學技術,自己摸索著學習修剪、除草的頻率。還弄起了年出欄200頭的自繁自養小豬場,成立了「質榮專業合作社」,帶動起周邊農戶搞枇杷種植。

  如今,馬雲質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餵豬,看著豬一哄而上,撒歡兒發出叫聲,像是看見了新的希望。

  這個五月,枇杷園結出第一批果,個頭不大,卻水靈,甜。種植枇杷,最難的是澆水,馬雲質和村民們配合著,從幾公裡外,把山上的泉水拉過來。「我們大概就是幾個人,用水車拉,每次要拉幾十噸。日子有了奔頭,就不覺得苦,也不累了。」馬雲質說。

  ▲ 屏山縣枇杷養殖基地種植的枇杷鬱鬱蔥蔥,鋪滿山林。攝影:黃正平

  童桂榮外向活潑,眉清目秀,性子也要強。2007年才嫁到大坪村的她,如今已是村幹部。「搞村裡的事務平時很累的!」她要走村串戶,調解張家長李家短,還要為了村子裡的各種事務,和縣上溝通。採訪期間,她正張羅著迎接枇杷種植專家,給村上的種植戶指導枇杷種植。

  前幾天,兒子過生日,童桂榮發了微信朋友圈,配文「不求你大富大貴,只求你平平安安」。

  春生

  小徑蔓生著野草,彎彎曲曲向山頂聚集,像是人腳給山川編織的花紋。

  老書記走在小路上,鞋底沾滿泥巴。

  這條播撒「種子」的路,他走了9年。種子很小,如果比起宜賓市13000多平方公裡,成千上萬的貧困農民來說的話,就像是一個春天的故事,它頑強地生根、發芽了。

  老書記叫袁承禧,曾任宜賓市委副書記,也是宜賓市「企業幫村扶貧種子基金」創始人。

  1994年任宜賓市扶貧開發協會會長後,袁承禧跑遍了宜賓的貧困村。「過去不少扶貧項目粗放『漫灌』,只輸血不造血,送錢送物只能應一時之急。」袁承禧說。

  ▲ 70多歲的宜賓扶貧協會副會長袁承禧實地調研長寧縣種子基金項目。攝影:黎明

  2009年,在國家「工業反哺農業」政策的鼓勵下,許多企業熱心參與「三農」公益項目,種子基金便是其中之一。70多歲高齡的老同志們,協調當地政府部門與企業,推進「種子基金」立項工作,用從企業「化緣」來的錢設立了企業幫村扶貧「種子基金」,初期募集到320萬元。

  「我們希望,基金能像種子一樣,撒在地裡,要發芽,開花結果,年年都有新發展,年年都有新收穫。」宜賓市扶貧基金聯絡組和開發協會秘書長羅永康向記者解釋了「種子基金」的初衷。

  也不是沒有遇到過困難。基金募集期間,來自社會的質疑從未間斷,「有人說,我們是老叫花子要了錢給小叫花子,也有人遠遠看著我們,就說那幫678又來了(年紀在60到80歲)。農民也抱怨,每次只能貸幾千塊,嫌太少了。」羅永康回憶道。

  2012年起,三峽集團為「種子基金」注入了強勁的活力。

  為幫扶向家壩水電站移民後續發展和當地貧困百姓脫貧致富,截至目前,三峽集團捐贈「三峽種子基金」共計1200萬元,佔宜賓市「種子基金」資金總額75%。

  2017年,三峽集團捐贈330萬元,冠名基金為「三峽種子基金」,採取「落實到村、幫扶到戶、集體所有、民主管理、有償借用、滾動發展、長期受益」模式運行。受援村農戶(移民戶)對基金擁有集體所有權、民主管理權、生產自主權,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三峽工程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而向家壩作為繼三峽工程之後建設的大型水電站,我們的紅色基因一脈相承。總結三峽集團的扶貧工作,歸根結底就是主動、擔責。我們不止於捐贈,而是要通過實打實的工作,探索更適合鄉村的扶貧模式,最大化激發村民致富的內生動力。」三峽集團公益基金會工作人員說。

  近年來,三峽集團積極與宜賓市對接,參與到基金使用目的、範圍、方法中來,成立「宜賓市三峽種子基金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出臺《宜賓市「三峽種子基金」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完善帳務帳冊管理機制,對項目負責人進行培訓,並定期回訪指導。

  三峽集團副總經濟師、移民工作辦公室主任姚元軍認為,科學的運行模式、健全的監管組織、嚴密的監管制度、規範的資金流程,使得「種子基金」借款到期回收率達99%以上。

  ▲ 三峽集團公益基金會與移民工作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在宜賓市屏山縣龍口村與當地養雞戶交談。攝影:黃正平

  上個世紀80年代起,宜賓市曾探索過多輪扶貧方式,但過程往往難以令人滿意。除了管理機制不嚴格,操作程序不規範等通病以外,有的項目因為是政府主導,農民能夠自主選擇的空間比較窄,自主性較差;還有的由於政府兜底,各方都沒有動力。

  但「種子基金」充分給予了農民自主選擇權,「小額」、「低利率」也降低了貸款風險,「農民非常滿意這種短、小、快的貸款方式。」羅永康介紹。

  「種子基金」的規模每年都在發生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始終立足小農戶自主選擇產業的需求,秉承著不做救濟,而是精準幫扶的原則,幫助鄉民提升脫貧自生動力,過上美好的生活。

  四季輪迴,川南大地上,從養雞場到農家樂,從枇杷園到李子園,一顆顆小種子生根發芽,借款戶累計接近2100戶,戶均增收5700餘元,帶動2.2萬餘人次直接或間接受益。

  正如屏山縣清平彝族鄉人大主席團主席包運宣所說,「三峽種子基金」最大的意義,在於給村民以希望,「讓他們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心,不再坐等靠,而是敢想,更敢幹了!」

  時在中春,陽和方起。大山褶皺中的人們,低頭撒種,揮灑著力氣與汗水,最終,拾起了生活的奔頭。

  (本文原載於《中國三峽》雜誌 2020年第9期)

相關焦點

  • 夏日已至,又到了臺媒黑三峽的季節
    夏季是長江流域的主汛期,持續性的強降雨很容易造成沿岸多條中小支流及部分縣市出現洪水,建造三峽工程的首要任務正是為了防洪,而為應對上遊的持續來水,三峽樞紐開閘洩洪更是正常之舉。然而,在一些臺媒和「節目嘉賓」眼裡,這些卻成了他們拿三峽大壩造謠的絕佳機會,年復一年,可謂屢試不爽。
  • 三峽工程的8個年度漢字
    以惠澤民生的擔當撼山震河的勇氣風雨不動的堅守淬鍊著一往無前的精神三峽工程2020年度漢字之一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每一粒熬過冬天的種子都有一個關於春天的夢想2020年初春我們在心底埋下一顆頑強抗疫的「種子」期待春暖花開之時它能衝破疫情陰霾
  • 賞美景 逛小鎮 摘蔬果 品柑橘 學橘史 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重慶...
    2017年7月,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重慶·忠縣)通過國家農發辦評審,納入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成為重慶市和三峽庫區唯一一個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全國唯一一個以柑橘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級田園綜合體。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重慶·忠縣)項目規劃面積18.6平方公裡,涉及新立、雙桂等2個鎮10個村(社區),常住人口3.58萬人,總投資約30億元。
  • 榨菜吃多了想喝三峽水?「榨菜哥」黃世聰又來造謠三峽大壩
    作者:Ammo 隨著梅雨季節的來臨,全國絕大多數省份也進入了連續降雨的狀態,在持續降雨中,三峽大壩的水位也在不斷上漲,超過了防洪限制水位將近兩米,對此,臺灣「榨菜哥」黃世聰忍不住進行調侃,引來了大陸人民的一陣嘲笑。
  • 重慶市巫山縣,長江小三峽的起點,有美景和美食
    長江小三峽以其美麗的景色吸引著眾多中外遊客的目光,它南起巫山縣,北至大昌古城,俗稱「巫山小三峽」,與長江三峽的宏偉壯觀相比,小三峽則顯得精巧別致,素有「不是三峽,勝似三峽」之譽。巫山縣位於重慶市東部,地處三峽庫區腹地,常住口為64萬,2019年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8778元,同比上年增長 8.9%,其中水果佔農產品產量同比增長 7.5%,其增幅在農產品產量中名列前茅。現在正是巫山柑橘上市的季節,其中從碼頭運抵的柑橘佔很大部分。清晨天剛亮運送柑橘的貨船集結在碼頭並在此開啟了柑橘批發交易市場。
  • 打好「三峽牌」 唱好「三峽戲」 專家學者為三峽旅遊出計獻策
    中新網重慶12月10日電 (記者 劉相琳)第十一屆中國長江三峽國際旅遊節2020長江三峽旅遊發展論壇10日在三峽庫區腹地——重慶萬州區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文旅界專家學者為三峽旅遊出計獻策。本屆三峽國際旅遊節以「壯美長江、詩畫三峽」為主題,於11月19日正式拉開帷幕。
  • 【NO.95】三峽大壩的「銅牆鐵壁」:神秘的三峽水陸衛士
    「三峽工程的成功建成和運轉,使多少代中國人開發和利用三峽資源的夢想變為現實,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的重要標誌。」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三峽工程並發表重要講話,也讓億萬國人無比榮光自豪。三峽工程聞名於世,每年吸引無數中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2015年,為響應「三峽工程,造福於民」的號召,景區實施「一開一免」政策,年均遊客驟增至100多萬。
  • 三峽大壩的水位落差110米,下面的魚是如何遊到上遊的?
    在當今世界上,說到水電站一般繞不開三峽水電站,因為它不僅是我國工程量最大、發電量最大的水電站,同樣是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從1994年開始動工,到2006年正式竣工,三峽水電站歷時12年最終建成。三峽水電站的主要功能是發電,根據統計每年從三峽水電站輸送出來的電量超過1000億度,佔全國每年發電量的3%左右。
  • 被譽為中華奇觀的小小三峽,雖不是三峽,卻神似三峽,你去過嗎?
    人人只知三峽、小三峽,卻是很少有人知道小小三峽的存在,在大寧河滴翠峽處的支流馬渡河上,由長灘峽、秦王峽、三撐峽組成,它是小三峽的姊妹峽,全長僅15公裡,因此比大寧河小三峽更小,故名「小小三峽」。小小三峽內,奇峰多姿、山水相映、風光旖旎,兩岸懸崖對峙,壁立千仞,河道狹窄,天開一線。山巖上倒垂的鐘乳石,奇形怪狀,形態各異,散發著原始古樸的氣息。舟行其間,夾岸風光無限,滿目蒼翠,甚為美觀,令人唯有返璞歸真、擁抱自然的情趣。特別是那山巖上倒懸著的鐘乳石,奇形怪狀,千姿百態,各有所似。
  • 三峽集團總公司在那裡?三峽集團4總部地址
    三峽集團內部存在的另一問題,則是三公消費的鋪張浪費。在三峽工程籌備開工建設初期,三峽集團總部一直位於湖北省宜昌市,即葛洲壩[0.98% 資金 研報]所在地。此後,三峽集團先後建設了北京總部和成都總部。  相關新聞:三峽集團:一個集團四個總部 親友插手工程建設 三峽集團暴露哪些問題?
  • 我國將上萬條「大魚」養在三峽裡,如今怎樣了?看完不得不佩服!
    我國將上萬條「大魚」養在三峽裡,如今怎樣了?看完不得不佩服!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視頻。如今對於中國來說,攻克了許多的科技難關,在眾多基礎建設項目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現如今建設的三峽大壩,這是在世界範圍內非常重大的一個水利工程。我們也知道三峽大壩的建成,對於周圍的居民生活環境造成了破壞。而且對於其內部魚類的生長環境,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曾將上萬條大魚養在三峽裡,如今怎麼樣了呢?看完不得不佩服,我們去了解一下吧。由於三峽大壩的建設,周圍都有很多居民不得不搬遷到其他的地方。
  • 趙麗穎黃曉明來宜昌三峽開《中餐廳》
    據悉,《中餐廳》攝製組於7月1日乘坐宜昌交運「長江三峽8號」遊輪從巴東前往宜昌,並於1日下午抵達三峽人家龍津溪碼頭。節目錄製期間,黃曉明、趙麗穎、張亮等藝人將走進宜昌農戶和菜市,用本土食材製作美食,帶領觀眾體驗三峽民俗風情。《中餐廳》是湖南衛視推出的青春合伙人經營體驗節目,邀請各具特色的嘉賓開啟餐廳經營之旅。
  • 橙滿三峽愛一一三峽橘香飄全國
    「橙」滿三峽愛——三峽橘香飄全國況當風物一年好,盤薦黃橙並綠橘。初春時節,放眼整個大三峽,漫山遍野,橙香四溢;漫步田間地頭,橙黃橘紅,瓜果飄香。累累碩果壓彎了枝頭,點點金黃甜醉了心窩。「當橙肉化作橙汁,沿食道流淌,著實是沁心脾的水潤之果。」
  • 三峽大壩建成前,長江三峽風景舊照
    點上面免費關注 01 三峽風景甲天下 03 長江三峽西起點-白帝城
  • 長江三峽旅遊小知識,選擇三峽遊輪上下水的優缺點
    長江三峽旅遊,是中國向世界各地遊客重點推出的10大旅遊景點之一。許多年輕人對乘船遊三峽不是很感興趣,覺得它太慢了,但三峽遊輪旅遊卻是最適合中老年人的一種旅行方式,正因為慢,但卻休閒舒適,遊客可以慢慢地住在船上,無拘無束,賞心悅目的觀看長江三峽沿途兩岸的峽谷風光。
  • 1946年長江三峽航拍老照片,感受恢弘壯麗的西壩、葛洲壩等景色
    千百年來,從神農架綿延的叢山峻岭間源起,經山體裂縫滲濾、由洞穴暗流沉澱後,來到了長江三峽西陵峽入口的兵書寶劍峽的北岸。圖為香溪峽及新灘航拍。新灘灘長約2公裡,由頭灘、二灘與三灘(也稱上灘、中灘、下灘)組成。頭灘的雞心石與二灘的天平石將江水分成三個航漕。《秭歸縣交通志·航道》中載「枯水季節,水落石出,形成陡坎跌水,落差竟3米多。
  • 中國首次橫斷長江三峽 三峽工程進入最後攻堅
    1997年11月,為了在長江河床上修築三峽大壩,首次進行了長江截流。為了截流後過往船舶的通行和江流的疏導,早在截流前,三峽建設者以江心小島棗中堡島為依託,在長江右岸與中堡島之間,開鑿了一條寬350米的人工河道,這便專家所說的導流明渠。
  • 宜昌——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旅遊區位於西陵峽中段、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三鬥坪,距下遊宜昌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裡,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大壩旅遊區於1997年正式對外開放,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後三峽時代的長江防洪:過度依賴三峽?短板在哪裡?
    據周建軍介紹,根據三峽的調度規程,三峽不應該過多管下遊,而是只攔截大洪水,主要保荊江安全。荊江是長江自湖北省枝城市至湖南省嶽陽縣城陵磯段的別稱,全長約360公裡。  2010年5月,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在《關於三峽—葛洲壩水利樞紐2010年汛期調度運用方案的批覆》中指出,「當長江上遊發生中小洪水,根據實時雨水情和預測預報,在三峽水庫尚不需要實施對荊江或城陵磯河段進行防洪補償調度,且有充分把握保障防洪安全時,三峽水庫可以相機進行調度運用」。  截至7月12日,三峽的水位為152.16米。
  • 邵煜晟《初訪三峽博物館》
    講解員介紹,三峽博物館有很多珍藏文物。涵蓋了二十三個文物門類,其中的三峽文物、巴渝青銅器、西南民族文物等藏品系列內容豐富,設計精美。每一件館藏文物,都珍藏著歷史和文化。上「壯麗三峽」展廳,迎面是三峽壁畫。一條用玻璃蓋著的長江,被我們踩在腳下。看著形態各異的三峽山石、飛鳥走獸、珍稀植物,仿佛置身於三峽層巒疊嶂的高山峻岭,聽到了江水拍岸和川江號子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