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縣城地處長江北岸,位於長江與大寧河交江處的西側,歷朝歷代都是巫山郡長治地為全縣的攻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巫山老縣城解放前名為中和鎮,1950年改名域關鎮,1981年更名巫峽鎮。巫峽鎮名稱來歷,《巫山縣地名錄》載「因地處巫峽口而得名」。圖為巫山城、文峰山江段航拍。
香溪本是一條小溪。千百年來,從神農架綿延的叢山峻岭間源起,經山體裂縫滲濾、由洞穴暗流沉澱後,來到了長江三峽西陵峽入口的兵書寶劍峽的北岸。圖為香溪峽及新灘航拍。
新灘灘長約2公裡,由頭灘、二灘與三灘(也稱上灘、中灘、下灘)組成。頭灘的雞心石與二灘的天平石將江水分成三個航漕。《秭歸縣交通志·航道》中載「枯水季節,水落石出,形成陡坎跌水,落差竟3米多。靠北又有三尖石臥江心阻截中流,還有狀如天平的天平石阻截江水正流,航行必走『S』航道才能過灘。」也就是說,新灘兩岸都是險灘。圖為新灘江段航拍。
長江三峽又名峽江或大三峽,位於中國重慶市、恩施州、宜昌市地區境內的長江幹流上,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193千米,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嘉慶重修一統志·夔志府一·大江》:「舊《志》:自瞿唐而下,謂之峽江 。圖為峽江航拍。
衝出三峽崇山峻岭的長江航拍。
峽江航拍。
三鬥坪鎮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鎮政府駐地,三鬥坪鎮地處「三峽畫廊」之稱的西陵峽畔,是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壩址所在地,譽稱三峽壩首第一鎮,西與偉大詩人屈原故裡—秭歸新縣城接壤,東與宜昌市點軍區毗鄰。圖為宜昌蓮沱天柱山以下、橋邊上峰尖、三鬥坪東部一帶江段航拍。
平善壩位於長江西陵峽右岸的松門溪入江處,上距石牌約2.5公裡水路、下距葛洲壩碼頭約13公裡水路。平善壩又名平喜壩,《方與紀要》卷78夷陵州「大江條下「今州西北ニ十五裡有平喜壩。凡自蜀出峽至比相慶。故名。老平善壩在葛洲壩畜水後沒於水中,村民就地後移後是為現平善壩。圖為黃貓峽平善壩江段航拍。
西壩位於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是長江中心的一個小島。長約3500米,寬約900米。葛洲壩水利樞紐它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長江三峽末端河段上,距離長江三峽出口南津關下遊2.3公裡。它是長江上第一座大型水電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水頭大流量、徑流式水電站。1971年5月開工興建,1972年12月停工,1974年10月復工,1988年12月全部竣工。圖為宜昌西壩、葛洲壩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