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地貌多樣,因此不同地區利用當地的地形地貌進行發展,三峽水電站的建立就是基於巨大的水位落差。在當今世界上,說到水電站一般繞不開三峽水電站,因為它不僅是我國工程量最大、發電量最大的水電站,同樣是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從1994年開始動工,到2006年正式竣工,三峽水電站歷時12年最終建成。
三峽水電站的主要功能是發電,根據統計每年從三峽水電站輸送出來的電量超過1000億度,佔全國每年發電量的3%左右。這些由三峽水電站產生的電能不僅輸送到長江下遊地區的上海、江蘇等地區,還輸送到了廣東、廣西等10個省市。然而如此惠民的工程也存在問題,其中備受關注的就是三峽的生態問題。
當三峽大壩建立起來後,就相當於將該生態系統一分為二。而且大壩的蓄水高度為160多米,大壩下遊的水位只有60米左右,那麼下遊的魚如何洄遊到上遊去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為什麼魚類要洄遊。在三峽大壩未建立起來之前,那裡的生態是一個整體。大壩建立起之後,生態被一分為二,導致兩個生態系統的生存空間有限,因此有些魚類為了尋找食物鋌而走險去洄遊。
除此之外,也有魚類洄遊是為了產卵,因為下遊水域的含鹽度要比上遊高一些,因此為了讓魚卵的生存率更高一些,一些待產的魚通常選擇逆流而上。還有些魚類對水溫十分敏感,一旦季節變化引起了水溫變化,它們就會往更加合適的上遊遊去,這就是所謂的「越冬洄遊」。由此看來,大壩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原生態情況,難道設計師在設計之初沒有考慮這個問題嗎?
並非如此,設計師正好考慮了魚類洄遊的問題,在大壩的兩邊設計了供它們洄遊的通道,這些通道被稱為「魚梯」。從外形上來看,魚梯和住宅樓的樓梯相似,只不過魚梯的坡度要緩得多,而且每隔一定的距離會出現提供休息的地方。但是在魚梯建立之後,大壩投入使用之後,生態專家發現依然很少有魚類能通過魚梯洄遊到上遊,因此不得不採用人工的方法來解決這個生態問題。
為了避免長江流域魚類多樣性的減少,該區域已經建立起了自然保護區、馴養救護中心,並有節律地人為製造洪峰以及養殖放流。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壩建成對長江流域造成的生態問題,但至今有些生態問題仍然存在。根據不完全統計,三峽大壩建立之前該流域存在108種魚類,大壩建成之後至少有40種魚的種群數量出現了減少現象。
當然我們並不能因此一概否定三峽大壩的存在意義,畢竟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魚和熊掌不可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