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親們,上面有視頻開示喲!)
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南無釋迦牟尼佛(三稱)
諸位法師、諸位蓮友:
很高興跟大家見面!
今天是二〇一八年農曆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我們作為淨土宗道場,仍然是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過,今天我們念了三聲「南無釋迦牟尼佛」,有些人可能會有疑問,「你們是不是太執著、太偏執了?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你們弘願寺好像也沒有供,平常也不怎麼念,只是在釋迦佛誕的時候念三句,是不是太偏執了?是不是對釋迦佛不恭敬?」其實以淨土門來說,這不僅不是不恭敬,反而有極大的恭敬在當中,釋迦佛會非常歡喜。
或者有人說,「我們不是專修念佛嗎?今天念了釋迦牟尼佛,算不算雜修呢?」這不算雜修,這只是在特殊的時間點,我們感念釋迦牟尼佛的恩德,因為他給我們講述了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如果沒有釋迦牟尼佛來此娑婆世界,我們怎麼知道有西方極樂淨土呢?我們怎麼知道有念佛法門呢?所以,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恩德是非常深重的。雖然如此,我們日常的行業仍然是一向專念,因為這是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的。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觀經》中釋迦佛和阿彌陀佛的關係。
在淨土三部經中,有兩處講到阿彌陀佛顯現在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法會上。一處是在《大經》當中,《大經》的結尾「現土證誠」,釋迦牟尼佛講完四十八願成就,講完三毒五惡段之後,說:「阿難,你想見阿彌陀佛嗎?」阿難說:「我想見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啊。」佛說:「那你起來禮拜吧。」阿難就禮拜,這時候就看見阿彌陀佛及西方極樂世界的景象:
即時無量壽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諸佛世界。金剛圍山、須彌山王、大小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沉沒不現,滉瀁浩汗,唯見大水。彼佛光明亦復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皆悉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這個景象就是阿彌陀佛出現在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法會上。這是《大經》當中的。
《觀經》當中也有一處,就是第七觀「華座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正當釋迦牟尼佛要給韋提希夫人說「除苦惱法」的時候,阿彌陀佛就顯現了。這也是阿彌陀佛顯現在釋迦牟尼佛的法會當中。
善導大師說,這部《觀經》是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兩尊佛所講的。當然,主場是在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講得多;阿彌陀佛只在第七觀當中顯現出來,但這對我們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善導大師在《觀經疏》當中所解釋的釋迦佛和彌陀佛的關係。一共有九段法語,這些法語我們不詳細開解,大家知道一個線索就行了。
一、「依教開宗」之文
第一段法語在《聖教集》457頁,十四行偈當中:
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
「二尊」就是此土世尊釋迦牟尼佛、極樂世尊阿彌陀佛。善導大師說,「我是完全乘託著、依靠著、依奉著此土的釋迦牟尼佛以及彼土的阿彌陀佛,這兩土世尊的教導,來廣泛開演淨土法門的」。所以我們就知道,《觀經》是兩土世尊的共同說教。
釋迦牟尼佛說十六觀法、三福九品,這是釋迦佛的講法;阿彌陀佛在第七觀顯現身業光明,這是彌陀佛的講法。所以是兩土世尊,「二尊教」。
二、「觀經教判」之文
「二尊教」以善導大師的教判是這麼說的,《聖教集》459頁:
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
「娑婆化主」是釋迦牟尼佛。他因韋提希夫人「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的請求,就「廣開淨土之要門」;前面也說「廣開淨土門」。
所以,這兩者的關係要清楚,「娑婆化主」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屬於「要門教」;「安樂能人」指阿彌陀佛,「顯彰別意之弘願」,屬於「弘願教」。所以,這兩尊教各有所屬,彌陀佛是弘願教,釋迦佛是要門教。
下面說: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這些法語我們以前學過了,也解釋過了,這裡只是簡單說一下。
釋迦牟尼佛的要門教是說什麼呢?是說定散二善,修十三定觀、三福九品,回向求生極樂世界;也包括一切佛法當中定散二善的修行方法,回向願生淨土。它的最終目標、利益、效果在哪裡呢?「回斯二行,求願往生」。
釋迦牟尼佛要門教的效果和利益,是要我們迴轉定散二善,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讓我們修行定散二善,斷煩惱,在這裡成菩提。當然,如果你有這個根機,就是聖道門。就淨土門來說,是「回斯二行,求願往生」,這句話到這裡就終止了,接下來說: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弘願」就是彌陀教。「一切善惡凡夫得生」,這就不一樣了;前面說「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但是能不能往生,沒有下評論。在要門教當中,釋迦牟尼佛說「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至於怎麼往生、能不能往生,是在下面說的,「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能夠往生,是因為仰仗了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恩德,是指明了西方極樂淨土的方向,說「你要去往生」。那麼他通過什麼來達到這個目的呢?通過宣說定散二善,通過宣說一代教法,一代教法都可以收攝在定散二善當中。所以一代教法都是六字名號的註腳,一代教法都是淨土門的前導引。講一切定散二善的目的,是要「回斯二行,求願往生」。
至於往生的根本原理,釋迦牟尼佛很謙讓,說這不是他的能力,而是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所以我們專念阿彌陀佛,道理就在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是讓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去呢?就是靠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
下面還有兩句話:
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
這裡也有一對淨土宗的專有名相:釋迦教叫作「發遣教」,彌陀教叫作「來迎教」。
「發遣」就是派送,「你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仰惟釋迦此方發遣」,釋迦佛在娑婆世界跟我們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你要去往生啊!你要去啊!」喚醒我們,推我們一把:這叫「發遣」。
發遣之後怎麼去呢?「彌陀即彼國來迎」。釋迦牟尼佛發遣的當下,阿彌陀佛立即從極樂世界來到娑婆國土迎接我們,「我來接你!」
「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彼喚」就是阿彌陀佛在彼岸呼喚我們;「此遣」,釋迦牟尼佛在此岸說「你要去!你要去!」「豈容不去也」,我們不能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這是兩土世尊的慈悲。
這一段是說明兩土世尊的關係,釋迦牟尼佛在這裡說「你要去!」阿彌陀佛說「我來接你!」他們兩個互相配合,對我們有引導的恩德。
這是第二段文。
三、「定散機受」之文
接下來我們看「定散機受」之文,《聖教集》466頁。這一段如果不解釋,看不太懂。
問曰:定散二善,因誰致請?定善散善是誰請的呢?答曰:定善一門,韋提致請;散善一門,是佛自說。
《觀經》中有定善門和散善門。
問曰:未審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備不虛,何機得受?
不知道定散二善是在哪裡講的呢?當然,這裡如果詳細開解的話,有很多細微的地方。
下面一句,「今既教備不虛」,今天既然佛講法,講定善,講散善——定善散善是一種教法,也有人認為是行法——不管怎麼樣,佛講教法是要利益眾生的,不會虛說。
「何機得受」,什麼樣的根機能夠接受定散二善的教法呢?這裡邊就有很多疑問,按說定善就是給定善根機說的,散善就是給散善根機說的,為什麼還要問「何機得受」呢?這一問裡面就大有學問。
下面善導大師就解釋了:
一者謗法與無信,八難及非人,此等不受也。斯乃朽林頑石,不可有生潤之期。此等眾生,必無受化之義。
謗法之人誹謗佛法,以及不相信的人, 還有種種主觀、客觀障礙不得聽聞佛法的人當然就沒辦法了。
接下來說:
除斯以外,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我們一聽到這樣的話,就知道是講念佛的。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就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上盡一形,下收十念」,就是「乃至十念」。
「乘佛願力,莫不皆往」,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裡就有一個疑問:定散二善這個教法,是哪種人來接受、受持呢?是念佛之人。也就是說,念佛就算是受持了定善教和散善教。定善教和散善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但目的不是讓你一定要修行十三定觀或三福九品,而是說「你只要念佛,就是聽了我的話」,是這個意思。
這裡也不詳細解釋,只是給大家梳理一下,這個大方向要明白。就是說這裡有一個疑問,念佛反而是接受了定散的教法。
這怎麼說得明白呢?這要結合《觀經》的最後一段經文來說明,《觀經》的最後說: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整個定散二善都屬於釋迦牟尼佛講的佛語,那麼定散二善怎麼個持法呢?就是「持無量壽佛名」。「持無量壽佛名」就是念佛,所以念佛之人就持受了定散二善的佛語。
所以,善導大師才在這裡解釋說「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這就是「持無量壽佛名」,這樣的人就受持了定散二善的教法。我們專修念佛,豈不就是順應了釋迦牟尼佛講的定散二善嗎?那我們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孝子啊?我們是不是真佛弟子啊?我們是不是對釋迦牟尼佛不恭敬啊?很恭敬,大大的恭敬!釋迦牟尼佛講定散二善,講「回斯二行,求願往生」,我們都在求願往生。
我們講這一段,是為了了解兩土世尊的關係,我們依奉專修念佛的教法是對釋迦牟尼佛最大的恭敬和孝順。
四、「華座觀」之文
接下來看第七觀,第七觀是非常精彩的一觀。《聖教集》第593頁,這段文剛才已經讀過了,再讀一遍: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
「阿難啊,韋提希啊,好好聽,好好聽!我為你們說除苦惱法,你要記住了;不僅自己得利益,還要跟所有人說,到處宣傳。」
但是,釋迦牟尼佛只是把這個話題提出來,還沒開始講,阿彌陀佛就出現了。就好像電影鏡頭一切換,就從娑婆世界切換到了極樂世界。
下面的經文是這樣說的: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說是語時」,釋迦牟尼佛正說到「除苦惱法」的時候。
「無量壽佛住立空中」,阿彌陀佛一下就顯示出來了。
「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一邊一個。
「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這就是我剛才講的,阿彌陀佛突然出現了。
這裡邊的意義是非常深的,是要說明什麼呢?說明阿彌陀佛的本身就是除苦惱法。釋迦牟尼佛說除苦惱法,怎麼能夠除我們的苦惱?我們的苦惱就是六道輪迴之苦、無明煩惱,被煩惱賊所害。靠定散二善能除我們的苦惱嗎?不可能;靠三學六度能除我們的苦惱嗎?不可能。所以阿彌陀佛就說:「別誤解了,我才是除苦惱法。」阿彌陀佛毛遂自薦,「啪!」一閃身,這就是除苦惱法。
當然,第七觀是講「華座觀」,所以也顯示阿彌陀佛的正報佛身和別依報的花座、正覺花是一體的,不分開的。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正覺蓮花就是我們的除苦惱法,「不取正覺」的正覺佛身也是我們的除苦惱法。
這是顯示依正一體,正覺花跟佛身是不離的,所以下面就講了「華座觀」。要這樣來理解。
下面善導大師解釋說:
正明娑婆化主為物故,住想西方;安樂慈尊知情故,則影臨東域。
這兩句話就像一副對聯一樣,很優美。
「娑婆化主」就是釋迦牟尼佛。
「為物故」,為了眾生的緣故。前面釋迦牟尼佛說「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他是為了憐憫我們娑婆世界的苦惱眾生。
「住想西方」,娑婆世界的眾生煩惱特別重,能夠修行的、自力解脫的太少了。為了救度這樣的眾生,釋迦牟尼佛心心念念想著西方極樂世界,要把我們引到極樂世界去。所以「為物故,住想西方」,是要把我們的眼睛、目標引向西方,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叫作「住想西方」。「住」是安住,「想」是我們的念頭,我們的心念要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不僅自己如此,也引導我們要如此。
「安樂慈尊知情故」,安樂慈尊知道釋迦牟尼佛的心意,這是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安樂慈尊知道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情況,知道我們的根機、能力,知道我們業障重、不能做到,他知道我們的狀況。
「則影臨東域」,「影」是影現;「域」是地域,「東域」就是指我們娑婆世界。阿彌陀佛從西方極樂世界來到東土。這顯示兩土世尊的教化是多麼善巧。
下面說:
斯乃二尊許應無異,直以隱顯有殊。
釋迦牟尼佛許我們說除苦惱法,阿彌陀佛就應現在空中,阿彌陀佛的本身就是除苦惱法。
所以,善導大師判第七觀是眾生得益的地方,屬於「得益分」。為什麼說這是眾生得益的地方呢?因為阿彌陀佛的顯現。淨土法門,眾生得利益是得在阿彌陀佛本身。這是個大是大非的問題,要搞清楚,這就是淨土門,不是得益在其他地方。「為什麼要分辨這個?得益分在哪裡不都可以嗎?」不是的,一定要在這裡說明它。
下面善導大師還說:
明彌陀應聲即現,證得往生也。明彌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也。既能不舍本願,來應大悲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也。
這都是說明,阿彌陀佛的顯現,證明我們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能夠除一切娑婆輪迴的大苦惱。
五、「真身觀」之文
再看第九觀「真身觀」。「真身觀」中有一段文,也是很難理解的。《聖教集》615頁: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此經」就是《觀經》,「標」是指向、標明、顯示。意思是說,《觀經》的定善十三觀和散善三福九品,只是顯示專念名號得生。
這句話一般人說不出來;善導大師說了,有的人也不敢相信,聽不懂。為什麼呢?《觀經》的十三定觀說得明明白白,哪一觀你觀成就了,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九品也說得明明白白,每一品回願求往生,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難道善導大師是外國人嗎?他不懂得中國字嗎?為什麼他說定散文中只講了一件事,只講專念名號得生呢?
這就讓我們腦洞大開了,「怎麼回事?經文明明講的是定散二善回向可以往生,善導大師卻說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大家要了解,善導大師對經文的理解是十分透徹的,深入本質;並不是像我們一般人看文字,就死在文字下面。前面善導大師講定散二善的時候,說「回斯二行,求願往生」,話就說到這裡,分寸把握得很好,就說到那裡為止,不往下說了。這裡說「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定散二善只講一件事,就是指向專念彌陀名號往生。然後說念佛之人「持無量壽佛名」「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這樣的人就是受持定散二善的教法。所以,是以定散二善來顯明念佛,是通過定散二善來讚嘆念佛。
定散二善叫作教門,是讚嘆之教;念佛是行門,是受贊之行。這兩句話講起來就太多了,今天不多講,大家把這個答案記下來。這就是答案,通過定散二善指向專念彌陀名號。我們要達到什麼結果呢?在今天釋迦牟尼佛聖誕的日子,我們就是要說明,我們專念彌陀名號就在受持定散二善,就是隨順了釋迦牟尼佛的教導。
六、「深心釋」之文
我們再看「三心釋」。其中「深心釋」裡有這樣一段文,在《聖教集》647頁最後一行:
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贊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
這個意思是一樣的。說定散二善、三福九品的目的、效果在哪裡呢?是要證明、證誠以及讚嘆阿彌陀佛的依報、正報,目的是要我們欣慕極樂世界,使我們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欣求、羨慕西方淨土的功德利益和清淨莊嚴。到底怎麼去呢?還是靠專修念佛去往生,靠彌陀的願力去往生。
總之,釋迦牟尼佛的分寸、分際,定散二善教法的邊界,是指向極樂淨土,證贊彼佛依證二報莊嚴,讓我們欣慕。所以,不可以直接說「我就靠定散二善求往生吧」;即使是以定散二善回向求往生,它的根本原理、動力還是在於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不是靠我們的定散二善和自己修行的功德力。
七、「二河白道喻」之文
再往下看,最有名的「二河白道喻」。在這個比喻當中,也說到了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的關係。比喻就不全說了,從《聖教集》657頁看起:
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
東岸上有人勸聲,這是誰啊?是釋迦牟尼佛勸我們。
「仁者」,給我們帶了個帽子,這帽子暖和不暖和?舒服不舒服?光榮不光榮?這個帽子尊貴啊!釋迦牟尼佛喊我們「仁者」,「仁」就是慈悲、仁愛,這弄得我們很不好意思。
「但決定尋此道行」,在水火二河當中有一條白道,你只要決定順這條白道過去。
「必無死難」,一定沒有死難,不會死的。
「若住即死」,如果在東岸,有人說「我就在這裡度眾生」,釋迦牟尼佛說「若住即死」,你還度什麼眾生啊?你在這個地方,不到西方淨土,就「若住即死」。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你要去,你要去」,也就是「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對岸有阿彌陀佛的呼喚聲。前面說「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這裡也說「此遣彼喚」。
西岸上有人在呼喚我們,「汝一心正念直來」。釋迦牟尼佛對我們很客氣,阿彌陀佛對我們很「不客氣」,直接就喊「你」——這不是不客氣,是非常慈悲,喊「你」,就不是別人,不要搞錯了。「汝」就是「你」的意思,這打得準,比飛彈還準。喊「你」,你就沒有躲閃的地方,佛跟你直接面對面,「汝一心正念直來」。
有人說「這是喊善導大師吧?這是喊祖師吧?這是喊菩薩吧?這是喊龍樹菩薩吧?這是喊出家師父吧?這是喊念佛心清淨的吧?我不行,我還有業障,我還有煩惱」。阿彌陀佛喊「汝」,就是有煩惱的你,「汝」就是罪惡生死凡夫,喊的就是你。所以這個「汝」非常準,非常直接,透徹。
「汝一心正念直來」,這幾個詞對我們都有對治的作用。你正在三心二意呢,「這個佛,那個佛;這個菩薩,那個菩薩;這個法門,那個法門……」阿彌陀佛說「不行,一心!」「正念」,其他的都不是正念,只有念佛是正念。有人說「我有清淨心」,那都不是正念。「直來」,阿彌陀佛知道你想逃跑,想拐彎,「哎,不行,直來!」所以,這六個字就把你抓住了,「一心正念直來」,跑都沒地方跑。
有人說「我退休以後再念佛吧」,那不行,那就晚了,現在就開始念,「直」就是直下,當下就要念佛。有人說「我誦完《地藏經》再來念佛吧」,那就繞彎了,現在就念,直接就念,不要繞彎,不要拐彎,不要拖延,這叫「正念直來」,直接就來了。有人說「不好意思,我打掃乾淨一點,洗洗臉,擦擦腳」,來不及了,醜樣就醜樣,你就來吧,這叫「直來」;不要化妝,說「化妝了,漂亮點再來」,那就不叫「直來」了,就彎了。這條白道是直的,你一彎就掉到河裡去了。「汝一心正念直來」,像我們開車上了大橋,要直著開,彎著開不就撞到橋欄杆了嗎?
我們跟阿彌陀佛,一家人不講兩家話,一家人彼此不用客氣。佛喊我們直接喊「汝」,「你要『直』,要『一』,要『正』」。這幾個字乾脆有力量,「一」,沒有二;「正」,沒有偏;「直」,沒有彎;「汝」,沒有他,就是你。所以我們要有耳,要有耳性,要聽佛慈悲的呼喚。
然後阿彌陀佛又說了四個字,這四個字就在弘願寺的來迎殿上掛著——「我能護汝」,這四個字多有力量,多慈悲,多給我們底氣!我們的腰板不就直了嗎?
「我能護汝」,阿彌陀佛說「我能保護你,你不要怕有煩惱,你不要怕貪瞋水火二河兇猛,我能保護你,你怕什麼呢?」這句話就是給我們壯膽,「眾生你大膽地往前走啊!你大膽地往前走,決定尋此道而去,必無死難」。
「我能護汝」,這四個字多有力量!「我」就是阿彌陀佛;「能」,阿彌陀佛有這個能力,不用懷疑;「護」就是護念、保護;「汝」就是你。所以,佛跟我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就是我和你的關係,我和你的關係還分什麼?「我能護汝」,我有能力,你沒有能力;你需要保護,我能保護你;你業障重,你煩惱重,你心不清淨,你造業多,你修行不行,沒有開智慧,沒有開悟,什麼都不行,但是我能保護你。
下面怕我們不放心,又說「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眾」就是所有、一切;「不畏」就是不要害怕。「眾不畏」就是所有這一切都不要考慮,不用害怕,你不要害怕會墮入水火二河。並不是叫你把水河抽乾,把火河撲滅,你沒那個時間,也沒那個能力。水火二河即使在,也沒有關係,你不會掉下去,不會墮入水火二河當中被燒、被淹。水就代表貪慾,火就代表瞋恨,「水火二河」就代表貪瞋煩惱。
所謂「此遣彼喚」,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恩德是發遣,阿彌陀佛是在彼岸呼喚。
後面還有一段,《聖教集》659頁:
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以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前面說「仰惟釋迦此方發遣」,這裡說「仰蒙釋迦發遣」。「仰」就是在下面高高地看向上面。因為釋迦佛對我們的恩德非常深重,所以我們是低低地在下面仰承。
「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釋迦牟尼佛對我們最大的恩德就是告訴我們「你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要去往生,你要願生彼國,你要決定尋此道往前去」。
「又藉彌陀悲心招喚」,阿彌陀佛在對面招喚我們。
「今信順二尊之意」,前面說「今乘二尊教」,這裡說「信順二尊之意」,這不就是兩土的教法嗎?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就是「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阿彌陀佛的教法就是「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就是指第十八願。「一心」就是「至心信樂」;「正念」就是「乃至十念」;「直來」就是「欲生我國」;「我能護汝」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不要害怕掉到水火二河當中。這都是保護我們。
「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不顧水火二河」,聽明白沒有?我們天天在顧水火,「師父,你看我這麼多煩惱,怎麼辦?」
我小的時候,上學的路上有一條河,叫華陽河,水很大。河上有一座獨木橋,小孩走著走著就掉到河裡去了。為什麼呢?因為底下的水很清澈,小孩一看到水就會擔心,然後就感覺橋在晃,就掉下去了。
我們不要看河水,「不顧水火二河」,「顧」就是照顧、看顧。不要看它,你就順這條道走;如果你順著橋走,你就看著對岸。大人就說「你別看水裡,你一看水就慌了,好像橋在晃,就掉下去了。看著對岸,然後順著橋就過去了」。
我們念佛也是這樣,你看西方極樂世界,指向西方,誰讓你看貪瞋煩惱啊?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善導大師當然了解我們,搞個眼罩給我們遮上,水火二河不讓我們看。「不顧水火二河」,這句話就是給我們戴眼罩。那你還看什麼?有的人把眼罩摘下來去看,天天看自己有多少煩惱,有什麼好看的?不看也那麼多。要是數錢,你還可以看看有多少錢,看看有多少功德法財,煩惱有什麼好看的呢?
佛跟我們說「不顧水火二河」,叫你不顧,你天天在那裡顧。「師父啊,我煩惱這麼多,怎麼辦啊?」怎麼辦?「不顧水火二河」,不要看,不要管,不要討論。為什麼?有佛保護你,你怕什麼呢?你欠了業債,六字名號的錢還不夠還你那點小業債嗎?
所以,你欠了錢,你不要管這件事,有彌陀老爸給你還。你的業債要交給阿彌陀佛,要交出去。我們小凡夫就是捨不得交出去,捏在自己手上。煩惱捏在自己手上有什麼好處?要交給阿彌陀佛,交出去就自在,豁達。
有人說「那我怎麼對得起佛呢?我得把煩惱消滅乾淨了,才好意思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說「汝一心正念直來」,你又繞彎了,又要在臉上塗脂抹粉。
見阿彌陀佛要素顏相見,不要塗脂抹粉。
有的人不會入定,「我雖然不會入定,我還會盤腿啊,我會打坐啊」;沒有開悟,「沒有開悟,我也比你強一點,我還會讀經啊」。這些都沒有必要,一點意思都沒有。
「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每一念都不要離開這條願力之道。所以,我們是眼睛看著西方,腳下走著白道,不要看水火二河,這樣叫「念念無遺」。
「乘」,就像我們乘車、乘船一樣。我告訴大家,二河白道就像飛機場的電動傳送帶,你往上一站,不用走路,它就把你送過去了。二河白道就是這樣,不用你走,這叫「乘」。什麼叫「乘」?乘車,你坐上車後,車幫你運動。二河白道你只要往上一站,也就是打定主意念佛了,傳送帶就送你過去了,這是肯定的。
因為古代沒有傳送帶,所以沒辦法打這個比喻。現在有了,我們就知道,肯定是這樣的,往上一站就過去了。不然這個「乘」字就講不明白,「乘彼願力之道」,「乘」就是乘車、乘船、乘傳送帶。到超市去買東西,往傳送的電梯上一站,人就上去了,還需要自己走嗎?二河白道也是這樣的。
「捨命以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八、「選擇付囑」之文
我們再看一段,《聖教集》709頁: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這一段剛才我們已經簡單說過了。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釋迦牟尼佛真的慈悲,雖然說定散兩門,利益在哪裡?「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但是只到這裡利益還不完整,只講了一半。「我求願往生,得沒得到呢?」就好像東西含在嘴裡沒吞下去,還不是你的東西。所以,「定散兩門」是把食品夾到你嘴裡了,「望佛本願」才吞下去。所以下面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你的肚子才吃飽了,踏實了,安心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定散兩門的利益,是「回斯二行,求願往生」;完整的實現,則是「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就在這裡顯示得非常清楚。
佛自己也說「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不是持十三定觀,不是持三福,「即是持無量壽佛名」。能夠受持無量壽佛名,就是受持了整個定善十三觀、散善三福九品。所有一切定散二善修行的功德利益,都在六字名號裡。所以不要搞錯了,看經一定要依據傳承,一定要依據祖師的解釋。
九、「六字釋」之文
第九段在《聖教集》483頁,就是最著名的「六字釋」: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我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的時候,「南無」兩個字裡就有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因為「南無」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我們念「南無」,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定散二善的功能在我們身上顯示出來。
所以,念這句六字名號,不僅是念佛,也包含了定散二善的作用。因為定散二善的目的和功效是「回斯二行,求願往生」「證贊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我們念「南無」沒有欣慕嗎?沒有歸命嗎?沒有發願往生嗎?所以,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定散二善的教法,都含在「南無」兩個字之內。我們念「南無」兩個字,我們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好弟子啊?
你還說「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沒有念釋迦牟尼佛」,那是你耳朵不靈,你沒有開悟。不要說「我只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念南無釋迦牟尼佛」,非也!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就已經有南無釋迦牟尼佛在裡邊了。因為「南無」就是發願回向,就是定散二善,就是「回斯二行,求願往生」,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就是釋迦牟尼佛指向的西方,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發遣之教;我們就隨順佛教,隨順佛意,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
我們看這段「六字釋」就非常清楚。「南無」兩個字就是釋迦牟尼佛在此土的發遣,當然也有阿彌陀佛在彼土的呼喚,說「汝一心正念直來」,「發願回向」就是釋迦牟尼佛在此土的發遣。「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招喚,「阿彌陀佛就是你的修行,阿彌陀佛就是這條白道,你順著白道而來,我能護汝,不要害怕會墮於水火二河之難」。
所以,這句名號當中就包含了釋迦牟尼佛的發遣和阿彌陀佛的來迎,兩土世尊都在一句名號當中。我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兩土世尊都念到了,甚至十方一切諸佛都念到了。這個道理是非常清楚的。
下面我們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大家念的時候,是不是覺得南無阿彌陀佛裡還有另外一個聲音——「南無釋迦牟尼佛」;然後還有「南無十方諸佛」,聽得多清楚啊!如果沒有這樣理解,「我只念南無阿彌陀佛,還有點遺憾,我畢竟在娑婆世界,本師釋迦牟尼佛我沒有念。但是我又怕雜,我還想往生,可是我還有遺憾」。現在你聽到了,南無阿彌陀佛裡就有本師釋迦牟尼佛,十方佛都在裡邊,你念得多爽啊!
這時候你念一聲佛號,十方諸佛的功德都在裡邊,你念的這聲佛號是盡虛空遍法界,法身都充滿起來了,哪裡會覺得遺憾?哪有什麼遺憾?
如果遇到一個不懂的人,跟你講念八十八佛,拜千佛萬佛,你就知道拜一千佛、一萬佛還是漏掉了恆河沙的佛,「我念這句阿彌陀佛,全都圓滿了」。所以,各位不要覺得有遺憾,這聲佛號真的是不得了!
今天我們依據《觀經》,來說明兩土世尊對我們的大慈大悲,對我們此遣彼喚,以及在《觀經》當中體現出的巧妙度生方法。釋迦牟尼佛發遣,「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阿彌陀佛來迎,「不舍本願,來應大悲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也」。同時也讓大家了解,釋迦牟尼佛就藏在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當中,十方諸佛也隱含在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當中。我們念這句佛,就念了本師釋迦牟尼佛,也念了十方一切諸佛,所以大家不要覺得有遺憾。覺得有遺憾是因為你不了解阿彌陀佛,也不了解釋迦牟尼佛,那就是真正的遺憾了。所以,我們念這句佛信心滿滿。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