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南無阿彌陀佛」,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這可以說是佛教裡最常念到的一句佛號,我們在寺院的各個地方、角落都能看到這句「六字大洪名」。寺院裡的僧人乃至皈依佛門的信眾居士也常常嘴裡不停念這句佛號。
因為「阿彌陀佛」的知名度比較大,很多對佛教不太了解的人都會下意識地將其與「釋迦牟尼佛」等同,認為阿彌陀佛就是佛祖,這就搞混淆了。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到底是誰?相信看完這篇文章,大家對此會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首先,咱們來簡單了解一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亦稱「佛陀」,簡稱「佛」,是佛教的創始人。他有十大名號,分別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陀的弟子通常尊稱佛陀為「世尊」,我們在佛經中看到的佛弟子向佛陀請示佛法時,會先開口稱佛陀「世尊」,以表恭敬。
佛陀不是神靈,佛是覺悟的人。佛陀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是王宮裡的一位太子,俗名喬達摩·悉達多。其父是淨飯王,其母是摩耶夫人。他的母親在他出生七天後便離世往生到忉利天。他剛出生時便會走路說話,下地朝東西南北方向各走了七步、步步生蓮,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後人為了紀念佛誕辰,以每年四月初八在寺院裡舉行浴佛節法會,以香湯為佛像沐浴。
佛陀從小便天賦異稟,展現出非常人的才華。他本在王宮裡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然而後來四次的出宮經歷改變了他的命運軌跡。在四次出宮經歷中,他分別看到了人世間的老、病、死等諸苦,深感悲憫,然而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也在第四次出宮門看到一位出家修行人後,決心選擇出家苦修,為世人尋找解脫之法。
佛陀放棄王宮裡優越的生活,乞食託缽苦修六年,食不果腹、一心苦修,拒絕食物供養,身體消瘦、骨瘦如柴。後悟到縱使身體為假相,不可執著,但也須「借假修真」,身體好才利於修行覺悟。於是接受牧羊女乳糜供養,才逐漸恢復了氣力。之後在菩提樹下端坐進入禪定,七七四十九天,於最後一天前夜見性成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成道後,組建僧團、弘法利生45載,於80歲進入涅槃往生。
我們稱佛陀為「釋迦牟尼佛」,「釋迦」指的是釋迦族,是所屬的部落,有「能、勇」之意;「牟尼」,是對修行成就者的尊稱。「釋迦牟尼」,有「能仁、寂靜」之意。「佛」即覺悟者,是對世間有大智慧者的尊稱。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中央娑婆世界最大的佛,為現世眾生說法,救度苦海眾生離苦得樂。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那麼「阿彌陀佛」又是誰呢?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佛,和其左右兩脅侍「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共同接引眾生往生極樂淨土。尤其是修持淨土宗的眾生,最大的夙願便是臨命終時得阿彌陀佛接引。因此,阿彌陀佛也被稱為「接引佛」,其經典形象就是一手持蓮花,一手呈接引狀,是世間大慈悲父,悲憫眾生,幫助眾生拔離痛苦。
念「阿彌陀佛」除了利益往生,平時多念也可以幫助安住我們的身心。「若人心散亂,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稱佛道」,念念佛號不離心,自會感得佛力加被。阿彌陀佛曾在過去無量劫時就發下大願,要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廣度無邊受苦眾生,成就無量莊嚴功德,其悲心大願為大乘佛教廣為稱頌。
阿彌陀佛代表著無量的光明與無量的壽命,故而亦被稱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 感無不通」,真正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念佛號不要貪圖數量,而應攝心,一心不亂、不生雜念妄想。心無掛礙,則處處都是極樂淨土。一念覺,菩提現前;一念迷,地獄現前。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功德回向:
天下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