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說說【延遲滿足】。
這個詞兒對大部分家長來說不陌生吧?好像各種跟這個有關的教育理念都在滿天飛。
但是,你們真的了解它嗎?
換言之,你們真的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延遲滿足嗎?
再換個說法,你們真的知道延遲滿足是什麼嗎?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我每個月都有很多講座,而且大部分講座的受眾人群是月子會所的新手爸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經常會有很多家長糾結一個問題:
【孩子哭了要不要馬上關注?】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不一定非得抱起來,但是一定要安撫。
大家就疑惑了,不是說孩子哭了的話先不要理他嗎?說好的延遲滿足呢?這樣的話是不是會寵壞孩子?如果一哭就抱起來會不會放不下了?
當然不會。
我給出了比較言簡意賅的解釋:
1、小寶寶,尤其是三個月甚至六個月以內的小寶寶,他們的哭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不是有目的的。
2、這是小寶寶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
3、這是建立親子信任關係的最佳時期。
沒看明白?沒關係,咱們繼續細說。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延遲滿足】這個定義的由來。
1968年,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位於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比英幼兒園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在32名成功參與了實驗的孩子中,最小的3歲6個月,最大的5歲8個月。
實驗開始時,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塊棉花糖。
孩子們被告知,他們可以馬上吃掉這塊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會兒(15分鐘)再吃,那麼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
結果,有些孩子馬上就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會兒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夠長的時間,得到了第二塊棉花糖。
在那之後,先後有600多名孩子參與了這項實驗。
這項實驗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麼年齡會發展出某種自控能力。
然而,18年之後,在1988年的跟蹤調查中卻獲得了意外的發現:當年「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也就是說,當年「自我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更出色。
1990年第二次跟蹤的結果提供了更客觀的依據:
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SAT(美國高考)的成績更優秀。
2011年,當初參加實驗的孩子已經步入中年,他們接受了最新的大腦成像檢查,結果發現,早年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大腦前額葉相對更為發達和活躍,而這個區域負責這人類最高級的思考活動。
於是,人們興奮不已,似乎找到了成功教育孩子的法寶,以至於在解釋和傳播的過程中斷章取義,甚至添油加醋。
OK,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棉花糖實驗。
一、實驗從一開始就明確定義了「延遲滿足能力」的含義是:為了獲得將來的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動延遲或放棄眼前較小的利益。
也就是說,哪個利益更大,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斷;是否延遲滿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決定。
而在我們身邊大量進行的所謂延遲滿足,其實都是基於父母的判斷和父母的決定。
二、實驗者的邏輯原本是:
如果孩子在4、5歲時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那麼,他在長大以後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會更大。但是並沒有提到「如何讓孩子在4、5歲時發展出延遲滿足能力」的問題,更沒有建議「為了這個能力,父母要從小隊孩子進行這種延遲滿足的訓練」。
三、年齡的影響,5歲是分界。
Mischel的研究小組在1992年的報告中明確指出:5歲似乎是一條重要的分界線,4歲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而5歲以上的孩子就明顯出現了早期萌芽。大多數孩子在8-13歲的時期,都可以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這一結論也與最新的神經發育研究的結果相吻合。
四、誰是控制者,主動延遲和被動延遲的差異很大。
當孩子覺得【自己在掌控著延遲的過程】,即他可以隨時停止延遲的時候,他主動延遲的時間會更長;相反,如果孩子發現【外人在控制延遲】,即自己是被動的時候,他的延遲時間就會大幅縮短。
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對此的解釋是:被動感,會激活憤怒情緒系統(先天的本能情緒之一),進而幹擾了自控能力。
五、大人是否可信,非常重要。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延遲滿足再研究」小組於2012年發表了他們的成果,他們把實驗改為兩步,在第一步中告訴孩子,如果等待,將得到「更好的蠟筆」;第二步則沿用傳統的棉花糖實驗。
實驗者把孩子分成兩組,A組由「可信的大人」主導,即在第一步中兌現了「更好的蠟筆」的承諾;而B組孩子則由「不可信的大人」主導,這個大人在第一步中食言了。結果在第二步的實驗中,A組孩子延遲滿足的平均時間達到了12分鐘,而B組只有3分鐘。
六、眼前棉花糖有多稀缺,不同孩子有不同判斷。
我們都會有一個常識性判斷,對於一名具體的孩子,眼前的這塊棉花糖越是珍貴(因為以前很難得到),那麼他延遲滿足的時間就會越短。
也就是說,平時比較容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不會把眼前的誘惑看得過重,因而也更容易主動延遲滿足。
相反,以前經常被訓練,經常無法輕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會把眼前的利益看得更加寶貴,一旦沒有外人控制,就更可能馬上佔有這一稀缺物品。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屢見不鮮:父母在場時,孩子顯得格外「有自制力」,而一旦父母不在,孩子就會大把大把地往嘴裡塞巧克力,並懇求旁人「不要告訴我媽媽「。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隨時滿足孩子在物質上的需要」?
NO,NO,NO!
這裡討論的重點是:從小對孩子刻意進行延遲訓練,不僅誤解了理論,而且會誤傷孩子。
可是為什麼錯誤的「延遲滿足理論」會這麼大受歡迎?
因為,它悄悄地滿足了大人們內心的控制欲。
【以上理論支持來自:重慶交大心理健康素質教研室】
理論的文字是不是有些拗口難懂?
沒關係,我還是用我家小妞兒來舉例說明一下。
嗯,就從讓家長們都深惡痛絕的手機遊戲開始吧。
其實手機遊戲是近年才大肆流行起來的,再往前捯幾年,流行的應該是電腦遊戲。
比如曾經風靡一時的開心農場。
千萬別跟我說你沒偷過菜噢,我是不會信的(*^__^*)
我記得最早的開心農場叫開心001,種菜收菜偷菜;養雞養豬養牛;用種的菜餵雞餵豬餵牛;再收雞蛋收牛奶收豬肉;再偷雞蛋偷牛奶偷豬肉;然後賣了換錢買房;還搶車位開飯店.天天忙得不亦樂乎,就跟自己真有這麼個農場似的。
更有入戲太深的居然定好鬧鐘,半夜三更地爬起來偷隔壁農場的東西。
那年Milk四歲多。
當時我也是龐大的農場主大軍中的一員虎將,不但忙活開心001,還忙活另一個開心農場。因為那時出了好多山寨的,但是因為跟正品有很多不同的植物,所以我同時擁有兩個農場。
熱火朝天的日常讓小妞兒也特別感興趣,4歲的她個子還沒有寫字檯高,她就踮著腳,倆手扒著桌邊,一臉羨慕地看我在農場裡揮汗如雨。
她問我:「媽媽,你幹什麼呢?」
我說:「玩兒啊,我在管理我的農場。」
她說:「我也想看看。」
於是我就抱著她,教她怎麼玩兒,還教會了她不少農作物和馬牛羊的知識。
這之後,她比我還緊張我農場的收成,每天都會過問,特別認真負責。
再後來我就專門給她申請了一個屬於她自己的開心網帳號,教她開關電腦、教她登錄、教她規則和玩法兒。
她每天都特別精心地管理她的農場。一開始還總跟我討教,再後來就基本不用我管了,她自己安排得特別好,頂多有不認識的字讓我幫忙念給她聽。
我這人比較隨心所欲,種東西的時候也是這樣,沒什麼計劃性。但她不是,她種什麼都有規劃,有時是為了成熟之後的畫面漂亮;有時是為了牧場裡的家禽家畜的食物;而且她還養了一隻看家護院的小花狗。
最最有意思的是,她每天都盼著有人來偷她的菜和雞蛋什麼的,簡直就是刷存在感的完美體現,哈哈。
我很正式地跟她協商了玩兒遊戲的時間,每天不超過45分鐘,只要她能嚴格遵守,以後我們還可以繼續玩兒更好的遊戲,好玩兒的東西還多著了;要是不能遵守,那就到此為止,以後也再不許玩兒了。
小孩子對時間沒有概念,為了時間管理方便,我們還特意一起選了一個計時器,綠色的蘋果造型的,我們會調好計時器的時間,鈴聲一響就結束;再後來,只要我說時間到了,她就會馬上停止。偶爾趕上正好到了收割的時間,她就會跟我商量,說明原因,我會網開一面,特事特例。
4歲多的孩子為什麼能這麼懂事?
原因就在於我們彼此信任。
這個遊戲在她玩兒到85級的時候結束的,一是玩兒得挺久了,二是因為我們又發現了一款更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遊戲:摩爾莊園。
不得不說哈,這款遊戲非常適合小孩子玩兒,可以從遊戲中了解社會。
摩爾莊園之後,這種類型的遊戲她還玩兒過:賽爾號、植物大戰殭屍、奇蹟暖暖、節奏大師等等.直到現在的陰陽師和王者榮耀。
每一段遊戲的開始她都會告知我,跟我講一下遊戲的大致內容,徵求我的同意,而且她每天玩遊戲的時間長度也基本上是固定的。
也許因為她從來不用在我面前偷偷摸摸地做事情,一切都是光明正大的,她的需求也得到了健康的滿足。所以,別看她這麼玩兒,但是並不上癮,更不痴迷,在她眼裡,這只是個遊戲而已。
再說說購物。
Milk小的時候我總帶她去逛超市,最長去的就是奧城的易買得,一是近,二是商品配置很好(來自我的專業評價),三是這裡面有一個設施相當不錯的淘氣堡。
每次在去超市之前我都會寫張小紙條,列出我要買的東西的明細單。列清單的時候我都會很認真地問小妞兒有什麼需要,誠摯地把她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看待。Milk很喜歡吃健達的奇趣蛋,因此大部分時間她都會說:「我想要一個奇趣蛋。」然後我都會說:「好的,你確定只要一個嗎?」她很認真地點頭。我又問:「別的還有什麼需要嗎?」有她就說有,沒有就說沒有。
到了超市之後她真的只會拿一個奇趣蛋,別的什麼都不要,勸也沒有用。毅哥寵女兒,經常會說:「喜歡吃就多買幾個,買一盒。」但每次她都會拒絕,說好幾個就是幾個,從不多要。事後我會單獨教育毅哥,別總想越俎代庖,要讓孩子按照她自己的想法去做。
Milk從來沒有那種到了超市就大開殺戒,拼命往購物車裡面搬東西的情況;也從來沒有因為買東西的事情撒潑打滾無理取鬧過;不會暴飲暴食;不會盯著別人吃東西盯到目不轉睛;更不會接受別人給的任何東西(除了我跟毅哥)。
因為她知道,如果她有需求,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跟爸爸媽媽說,只要是合理要求,爸爸媽媽都會滿足她;倘若不行的話,爸爸媽媽也會清楚明白地告知她被拒的原因。
所以她從來不會有「過了這個村兒,就沒有這個店兒」式的焦慮,因為她在生活裡有足夠自主的機會,父母也能夠充分接受並回應她的情感。
當然,滿足需求≠放任自流。
如此,這裡面又出現了一個新問題,就是如何拒絕。
李雪老師有一段話說得特別好:
父母不是神,他們總會有無法滿足孩子要求的時候,但這會讓父母內疚,尤其是自我價值感低的父母。於是拒絕孩子時,附加一堆道理證明自己的拒絕合情合理,孩子的要求不合道理。這樣做雖然避免了內疚,但卻讓孩子體驗到【被拒絕=我是錯的】,長大後就有可能成為既不會提要求,也無法拒絕別人的「老好人」。
總結一下:
孩子很小的時候還不具備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這個過程中,父母及時地回應和陪伴能幫助他學會自控。
父母對孩子情感的及時回應,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有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孩子的成長有很多階段,在3歲以前,建議給孩子充分的滿足和情感上的回應,這是孩子學習認識情緒和平復自己情緒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給孩子打好足夠的根基,在孩子五六歲的時候適當地限制孩子的一些不當行為時,就不會那麼困難了。
嬰兒的微笑、哭鬧、尋找母親等表達越及時得到回應,越零延遲,孩子長大後越具有延遲滿足能力。因為孩子對世界充滿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表達並且會被滿足,自然會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提出合理的要求。
而幼時需求經常「被延遲」的孩子,出於得不到的恐懼,會迫不及待甚至歇斯底裡地要求自己的需求立刻兌現,Ta無法判斷環境和時機是否合適。這樣的孩子成人後在爭取利益時壓抑又怯懦,容易成為「濫好人」;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成為內心空虛、欲求無度的人。
如上。
就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