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延遲滿足嗎?

2021-02-15 Milk小妞兒的成長記錄

今天我想說說【延遲滿足】。

這個詞兒對大部分家長來說不陌生吧?好像各種跟這個有關的教育理念都在滿天飛。

但是,你們真的了解它嗎?

換言之,你們真的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延遲滿足嗎?

再換個說法,你們真的知道延遲滿足是什麼嗎?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我每個月都有很多講座,而且大部分講座的受眾人群是月子會所的新手爸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經常會有很多家長糾結一個問題:

【孩子哭了要不要馬上關注?】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不一定非得抱起來,但是一定要安撫。

大家就疑惑了,不是說孩子哭了的話先不要理他嗎?說好的延遲滿足呢?這樣的話是不是會寵壞孩子?如果一哭就抱起來會不會放不下了?

當然不會。

我給出了比較言簡意賅的解釋:

1、小寶寶,尤其是三個月甚至六個月以內的小寶寶,他們的哭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不是有目的的。

2、這是小寶寶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

3、這是建立親子信任關係的最佳時期。

沒看明白?沒關係,咱們繼續細說。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延遲滿足】這個定義的由來。

1968年,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位於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比英幼兒園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在32名成功參與了實驗的孩子中,最小的3歲6個月,最大的5歲8個月。

實驗開始時,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塊棉花糖。

孩子們被告知,他們可以馬上吃掉這塊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會兒(15分鐘)再吃,那麼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

結果,有些孩子馬上就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會兒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夠長的時間,得到了第二塊棉花糖。

在那之後,先後有600多名孩子參與了這項實驗。

這項實驗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麼年齡會發展出某種自控能力。

然而,18年之後,在1988年的跟蹤調查中卻獲得了意外的發現:當年「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也就是說,當年「自我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更出色。

1990年第二次跟蹤的結果提供了更客觀的依據:

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SAT(美國高考)的成績更優秀。

2011年,當初參加實驗的孩子已經步入中年,他們接受了最新的大腦成像檢查,結果發現,早年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大腦前額葉相對更為發達和活躍,而這個區域負責這人類最高級的思考活動。

於是,人們興奮不已,似乎找到了成功教育孩子的法寶,以至於在解釋和傳播的過程中斷章取義,甚至添油加醋。

OK,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棉花糖實驗。

一、實驗從一開始就明確定義了「延遲滿足能力」的含義是:為了獲得將來的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動延遲或放棄眼前較小的利益。

也就是說,哪個利益更大,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斷;是否延遲滿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決定。

而在我們身邊大量進行的所謂延遲滿足,其實都是基於父母的判斷和父母的決定。

二、實驗者的邏輯原本是:

如果孩子在4、5歲時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那麼,他在長大以後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會更大。但是並沒有提到「如何讓孩子在4、5歲時發展出延遲滿足能力」的問題,更沒有建議「為了這個能力,父母要從小隊孩子進行這種延遲滿足的訓練」。

三、年齡的影響,5歲是分界。

Mischel的研究小組在1992年的報告中明確指出:5歲似乎是一條重要的分界線,4歲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而5歲以上的孩子就明顯出現了早期萌芽。大多數孩子在8-13歲的時期,都可以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這一結論也與最新的神經發育研究的結果相吻合。

四、誰是控制者,主動延遲和被動延遲的差異很大。

當孩子覺得【自己在掌控著延遲的過程】,即他可以隨時停止延遲的時候,他主動延遲的時間會更長;相反,如果孩子發現【外人在控制延遲】,即自己是被動的時候,他的延遲時間就會大幅縮短。

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對此的解釋是:被動感,會激活憤怒情緒系統(先天的本能情緒之一),進而幹擾了自控能力。

五、大人是否可信,非常重要。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延遲滿足再研究」小組於2012年發表了他們的成果,他們把實驗改為兩步,在第一步中告訴孩子,如果等待,將得到「更好的蠟筆」;第二步則沿用傳統的棉花糖實驗。

實驗者把孩子分成兩組,A組由「可信的大人」主導,即在第一步中兌現了「更好的蠟筆」的承諾;而B組孩子則由「不可信的大人」主導,這個大人在第一步中食言了。結果在第二步的實驗中,A組孩子延遲滿足的平均時間達到了12分鐘,而B組只有3分鐘。

六、眼前棉花糖有多稀缺,不同孩子有不同判斷。

我們都會有一個常識性判斷,對於一名具體的孩子,眼前的這塊棉花糖越是珍貴(因為以前很難得到),那麼他延遲滿足的時間就會越短。

也就是說,平時比較容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不會把眼前的誘惑看得過重,因而也更容易主動延遲滿足。

相反,以前經常被訓練,經常無法輕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會把眼前的利益看得更加寶貴,一旦沒有外人控制,就更可能馬上佔有這一稀缺物品。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屢見不鮮:父母在場時,孩子顯得格外「有自制力」,而一旦父母不在,孩子就會大把大把地往嘴裡塞巧克力,並懇求旁人「不要告訴我媽媽「。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隨時滿足孩子在物質上的需要」?

NO,NO,NO!

這裡討論的重點是:從小對孩子刻意進行延遲訓練,不僅誤解了理論,而且會誤傷孩子。

可是為什麼錯誤的「延遲滿足理論」會這麼大受歡迎?

因為,它悄悄地滿足了大人們內心的控制欲。

【以上理論支持來自:重慶交大心理健康素質教研室】

理論的文字是不是有些拗口難懂?

沒關係,我還是用我家小妞兒來舉例說明一下。


嗯,就從讓家長們都深惡痛絕的手機遊戲開始吧。

其實手機遊戲是近年才大肆流行起來的,再往前捯幾年,流行的應該是電腦遊戲。

比如曾經風靡一時的開心農場。

千萬別跟我說你沒偷過菜噢,我是不會信的(*^__^*) 

我記得最早的開心農場叫開心001,種菜收菜偷菜;養雞養豬養牛;用種的菜餵雞餵豬餵牛;再收雞蛋收牛奶收豬肉;再偷雞蛋偷牛奶偷豬肉;然後賣了換錢買房;還搶車位開飯店.天天忙得不亦樂乎,就跟自己真有這麼個農場似的。

更有入戲太深的居然定好鬧鐘,半夜三更地爬起來偷隔壁農場的東西。

那年Milk四歲多。

當時我也是龐大的農場主大軍中的一員虎將,不但忙活開心001,還忙活另一個開心農場。因為那時出了好多山寨的,但是因為跟正品有很多不同的植物,所以我同時擁有兩個農場。

熱火朝天的日常讓小妞兒也特別感興趣,4歲的她個子還沒有寫字檯高,她就踮著腳,倆手扒著桌邊,一臉羨慕地看我在農場裡揮汗如雨。

她問我:「媽媽,你幹什麼呢?」

我說:「玩兒啊,我在管理我的農場。」

她說:「我也想看看。」

於是我就抱著她,教她怎麼玩兒,還教會了她不少農作物和馬牛羊的知識。

這之後,她比我還緊張我農場的收成,每天都會過問,特別認真負責。

再後來我就專門給她申請了一個屬於她自己的開心網帳號,教她開關電腦、教她登錄、教她規則和玩法兒。

她每天都特別精心地管理她的農場。一開始還總跟我討教,再後來就基本不用我管了,她自己安排得特別好,頂多有不認識的字讓我幫忙念給她聽。

我這人比較隨心所欲,種東西的時候也是這樣,沒什麼計劃性。但她不是,她種什麼都有規劃,有時是為了成熟之後的畫面漂亮;有時是為了牧場裡的家禽家畜的食物;而且她還養了一隻看家護院的小花狗。

最最有意思的是,她每天都盼著有人來偷她的菜和雞蛋什麼的,簡直就是刷存在感的完美體現,哈哈。

我很正式地跟她協商了玩兒遊戲的時間,每天不超過45分鐘,只要她能嚴格遵守,以後我們還可以繼續玩兒更好的遊戲,好玩兒的東西還多著了;要是不能遵守,那就到此為止,以後也再不許玩兒了。

小孩子對時間沒有概念,為了時間管理方便,我們還特意一起選了一個計時器,綠色的蘋果造型的,我們會調好計時器的時間,鈴聲一響就結束;再後來,只要我說時間到了,她就會馬上停止。偶爾趕上正好到了收割的時間,她就會跟我商量,說明原因,我會網開一面,特事特例。

4歲多的孩子為什麼能這麼懂事?

原因就在於我們彼此信任。

這個遊戲在她玩兒到85級的時候結束的,一是玩兒得挺久了,二是因為我們又發現了一款更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遊戲:摩爾莊園。

不得不說哈,這款遊戲非常適合小孩子玩兒,可以從遊戲中了解社會。

摩爾莊園之後,這種類型的遊戲她還玩兒過:賽爾號、植物大戰殭屍、奇蹟暖暖、節奏大師等等.直到現在的陰陽師和王者榮耀。

每一段遊戲的開始她都會告知我,跟我講一下遊戲的大致內容,徵求我的同意,而且她每天玩遊戲的時間長度也基本上是固定的。

也許因為她從來不用在我面前偷偷摸摸地做事情,一切都是光明正大的,她的需求也得到了健康的滿足。所以,別看她這麼玩兒,但是並不上癮,更不痴迷,在她眼裡,這只是個遊戲而已。

再說說購物。

Milk小的時候我總帶她去逛超市,最長去的就是奧城的易買得,一是近,二是商品配置很好(來自我的專業評價),三是這裡面有一個設施相當不錯的淘氣堡。

每次在去超市之前我都會寫張小紙條,列出我要買的東西的明細單。列清單的時候我都會很認真地問小妞兒有什麼需要,誠摯地把她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看待。Milk很喜歡吃健達的奇趣蛋,因此大部分時間她都會說:「我想要一個奇趣蛋。」然後我都會說:「好的,你確定只要一個嗎?」她很認真地點頭。我又問:「別的還有什麼需要嗎?」有她就說有,沒有就說沒有。

到了超市之後她真的只會拿一個奇趣蛋,別的什麼都不要,勸也沒有用。毅哥寵女兒,經常會說:「喜歡吃就多買幾個,買一盒。」但每次她都會拒絕,說好幾個就是幾個,從不多要。事後我會單獨教育毅哥,別總想越俎代庖,要讓孩子按照她自己的想法去做。

Milk從來沒有那種到了超市就大開殺戒,拼命往購物車裡面搬東西的情況;也從來沒有因為買東西的事情撒潑打滾無理取鬧過;不會暴飲暴食;不會盯著別人吃東西盯到目不轉睛;更不會接受別人給的任何東西(除了我跟毅哥)。

因為她知道,如果她有需求,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跟爸爸媽媽說,只要是合理要求,爸爸媽媽都會滿足她;倘若不行的話,爸爸媽媽也會清楚明白地告知她被拒的原因。

所以她從來不會有「過了這個村兒,就沒有這個店兒」式的焦慮,因為她在生活裡有足夠自主的機會,父母也能夠充分接受並回應她的情感。

當然,滿足需求≠放任自流。

如此,這裡面又出現了一個新問題,就是如何拒絕。

李雪老師有一段話說得特別好:

父母不是神,他們總會有無法滿足孩子要求的時候,但這會讓父母內疚,尤其是自我價值感低的父母。於是拒絕孩子時,附加一堆道理證明自己的拒絕合情合理,孩子的要求不合道理。這樣做雖然避免了內疚,但卻讓孩子體驗到【被拒絕=我是錯的】,長大後就有可能成為既不會提要求,也無法拒絕別人的「老好人」。

總結一下:

孩子很小的時候還不具備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這個過程中,父母及時地回應和陪伴能幫助他學會自控。

父母對孩子情感的及時回應,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有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孩子的成長有很多階段,在3歲以前,建議給孩子充分的滿足和情感上的回應,這是孩子學習認識情緒和平復自己情緒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給孩子打好足夠的根基,在孩子五六歲的時候適當地限制孩子的一些不當行為時,就不會那麼困難了。

嬰兒的微笑、哭鬧、尋找母親等表達越及時得到回應,越零延遲,孩子長大後越具有延遲滿足能力。因為孩子對世界充滿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表達並且會被滿足,自然會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提出合理的要求。

而幼時需求經常「被延遲」的孩子,出於得不到的恐懼,會迫不及待甚至歇斯底裡地要求自己的需求立刻兌現,Ta無法判斷環境和時機是否合適。這樣的孩子成人後在爭取利益時壓抑又怯懦,容易成為「濫好人」;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成為內心空虛、欲求無度的人。

如上。


就醬~~~

相關焦點

  • 談戀愛,你要學會「延遲滿足」
    雖然這四個階段沒有固定的時間限制,但是,如果發生的太快,彼此之間連足夠的了解都沒有,就迅速的相愛,那麼這種愛情大概率是不科學的,不牢固的,不可長期持續的。 所以,大叔想對小夥伴們說:你們可以同居,但最好不要太早;你們可以相愛,但最好不要太猛。 你們要學會「延遲滿足」。
  • 享受即時滿足,拒絕延遲滿足
    一、延遲滿足其實是壓抑當下的欲望,壓抑欲望會引起欲望反彈這是上個世紀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 實驗並未就此結束。米歇爾和其他研究人員繼續對當年的實驗參加者進行研究,直到他們35歲以後。研究表明,當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後有更高的體重指數並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問題。而耐心等待的人擁有了更大的成就。
  • 北大才女劉媛媛:想要人生更多的可能,你要學會「延遲滿足」
    一 你聽過」延遲滿足」這個詞嗎?那你知道什麼是延遲滿足感嗎?上世紀 60 年代,美國有個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馬上獲得一樣獎勵,比如 1 個棉花糖,或者等待一段時間,得到 2 個棉花糖。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真的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其實,沃爾特·米歇爾老爺子在初代「棉花糖實驗」中的本意,也並非我們現在看到的那樣,將「延遲滿足」如此神話、功利化。那,到底我們該怎麼看待延遲滿足,它對於孩子的成長有什麼樣的作用,新、老版棉花糖實驗又分別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今兒,咱們就一起來好好聊一聊唄。
  •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延遲滿足
    所以,每當我們刷著某音,看到那些有趣的短視頻的時候,就會停不下來,這是因為你的大腦在這個過程中分泌了大量的多巴胺,於是你覺得非常開心。這個時候,你就在體驗一種「即時滿足」。也可以說即時滿足可以讓人很快樂,但是這種快樂和滿足往往停留在一個比較表面的層次。
  • 讓男人放不下你,有一個關鍵: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讓他心心念。一開始,為何男生會主動展開追求呢?因為女生的容貌,對男人產生吸引,於是他希望進一步了解對方,發現這位女生很有魅力,於是在不由自主中,希望與對方交往下去。第一:追求你的時候,女生可以欲拒還迎。
  • 《阿甘正傳》:在強調延遲滿足的時代,為什麼即時滿足更重要?
    而且,你的思緒很難真正的從吃火鍋這件事上移開,即便吃完飯了,你還是總惦記得那一口。而解決辦法其實也很簡單,去完成對這些事情的體驗,體驗過後,也就能真正放下了,轉而就會集中精力就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目標。所以,當我們真的想去做某事時,只要不影響大事,就儘量滿足自己,這樣,我們才能把寶貴的自控力用在真正對我們重要的事情上。
  • 真正的高手,都在「延遲滿足」!
    作者:水木然當很多人還在用舊地圖尋找明天的新太陽時,殊不知那些真正的高手早已發現了未來成功的秘密,那就是四個字——「延遲滿足」。」延遲滿足「包括兩種,一種是商業上的,一種是人性上的,一個是做事,一個是做人。
  • 2022年會實行延遲退休嗎?往年延遲退休時間表
    1982年我國將計劃生育定位基本國策,強制要求了每個家庭只能生育一個子女來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長,現在,我國人口老年化不斷加劇,到2025年超過65歲的老年人可能達到2億元,社會勞動力急劇下降,延遲退休政策呼之欲出,2022年延遲退休政策會實施嗎?人社部回答了。
  • 川崎NinjaH2SX真的好嗎?續航是否能滿足需求?你真的了解嗎
    就像我現在說的這款川崎 Ninja H2 SX,它是川崎 Ninja H2 SX真的好嗎?續航是否能滿足需求?你真的了解嗎。川崎 Ninja H2 SX是川崎在旅跑中的王牌摩託車產品,依靠其漂亮驚豔又不缺少厚重大氣的外觀設計,與當下大家購車首先看顏值的需求相符,也是如此,順利成功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 延遲退休真的來了!你怎麼看?
    「研究」了8年之後 延遲退休這一次真的要來了 歷經8年, 「研究」變「實施」 延遲退休真的來了 據《中國經濟周刊》,目前我國的退休制度,男女退休的年齡並不一樣。
  • 巾幗聚力幸福家 | 被充分及時滿足過的孩子更有延遲滿足的能力
    延遲滿足者較多的成為適應性強,具有冒險精神,受人歡迎,自信獨立的少年,在學業能力上延遲者比不等者,在數學和語文成績上平均高出20分。如何培養寶寶的延遲滿足能力,給大家兩點建議:延遲滿足的能力來源於前語言期的充分滿足三歲以前的寶寶語言能力還沒有完全建立,自我意識也還沒有形成,這個時期是不適合延遲滿足訓練的。
  • 明白「延遲滿足定律」的真實原理,你就知道如何讓男人深愛著你
    生活和愛情的本質終歸都要是平淡的,所謂的激情終歸會被這些小事所磨礪掉,但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迷戀程度,是否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逐漸遞增,關鍵點在於你如何去維繫這段關係。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如果兩個人能夠相互滿足的話,那麼他們才會產生愛慕之情,就是因為滿足才會產生依賴和吸引,但是過度的滿足和沒有原則的滿足,並不會使兩個人的關係變好。
  • 延遲滿足的魅力
    今天坦坦想強調的一點是其實在投資的時候,你們要遵循的一種思維,這種思維我們把它稱之為延後滿足,什麼叫延後滿足?我賺錢就是一種滿足,對不對?但是你們不要把當下急著賺錢作為一種目標,很多事情你要把它延後,要從長期的思維角度來看這些問題。
  • 哭就不抱,不哭才抱,「延遲滿足」早已過時,為何還在毒害中國人
    我就問她:「孩子都哭成這樣了,你怎麼也不看看啊。」她居然不緊不慢的說:「你沒聽過一個育兒觀念嗎?孩子哭的時候不要抱,等不哭了再抱。這樣孩子知道自己哭也沒有用,以後就不愛哭了。」我說:「別聽外國人瞎說,什麼延遲滿足教育法都是騙人的。
  • 關於延遲退休問題的答案來了,你需要了解!
    記者採訪了解到,不同職業、不同行業的從業者,對延遲退休的期待也不一致。總體看,體力勞動者擔憂較多,腦力勞動者反應沒那麼強烈。一些醫學專家、大學教授、科學家等「退而不休」,有的甚至七八十歲還在奮戰。「會不會出現一些領導幹部不讓位子、年輕人就業更難的問題?」面對記者這一提問,多位專家給出了否定答案。
  • 徵服男人的最佳方法:延遲「滿足」
    而延遲滿足,就是「慢工出細活」的關鍵過程,現實生活中,很多女人為了儘快得到男人的愛,往往會錯誤地採取急功近利的方式,自認為只要能滿足男人的生理與物質需求就來留住男人,抓住愛情。可這樣的滿足,並非長久之計。當激情過後,反而會被對方嫌棄與厭煩。1、別愛得太輕易人有的時候就是這樣,得不到的就更加愛,太容易來的就不理睬。
  • 快時代下,延遲滿足和即時享受,你是哪一類人?
    有一期《奇葩說》裡,李誕說人類的發展史是一個壓抑欲望的過程,即延遲滿足,而如今,至少在網際網路狂歡中,大家追求的,都是即時享受。為什麼有人明知,吸菸有患肺癌的風險,嚼檳榔容易引發口腔癌,還會這麼做?因為這些風險可能會在十年後才發作,但它讓你在當下得到了快樂。快時代下,我們只要打開抖音,就可以刷到好聽的歌曲,有趣的視頻,美麗的皮囊,以及喜歡看的一切一切。玩玩網遊,看看爽文小說,刷刷無腦電視劇,一件比一件爽。我們對即時享受的偏好揭示了一件事,大多數人都在尋求即時享樂的機會,而迴避延遲滿足的事情。
  • 這屆年輕人越來越墮落了,只知「立刻要爽」不懂「延遲滿足」
    如果不刷,寂寞無聊空虛冷真的會如蛆附骨一樣啃噬掉人的靈魂,讓人坐臥不安嗎?到底是為了刷視頻還是為了借視頻打發自己的寂寞無聊空虛冷?可能後者居多。這就陷入了視頻直播編織的讓自己「立刻就爽」的大網當中。我之所以拼命刷,刷到自己想吐也要刷,只是因為我在「立刻就爽」的生活模式裡不能自拔了。當沒有「立刻就爽」的題材來源填充自己時,自己會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 平常偷懶未來打臉,棉花糖實驗告訴你,延遲滿足才能過好一輩子
    依據這種等待中展現的自我控制能力,米歇爾教授提出了「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無法抵制誘惑,是我們諸多痛苦的來源之一。而需要更大的滿足感,是即時享樂給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