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對黑羊效應的定義是: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其他好人卻坐視不管的詭譎現象。這種現象在人群中極其常見,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幾乎都可以窺見它的影子。無數人深受它的困擾,卻沒有人能破解,只能任由它恣意橫行,破壞關係平等,踐踏人格尊嚴。
心理學認為黑羊效應中有三個角色:無助的黑羊——受害者,沒做錯什麼無緣無故就受到周圍人群的攻擊和欺凌;持刀的屠夫——加害者,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不自覺地加入到攻擊者的隊伍;冷漠的白羊——旁觀者,雖然同情黑羊,卻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制止屠夫。
這樣的描述好像並不是十分準確。如果是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執刀的屠夫」怎麼能算好人呢?白羊們又怎麼敢制止呢?
不如把角色重新分配一下。假設黑羊效應就發生在羊群裡,和屠夫沒有關係;且一共四個角色,全部由羊擔任:無助的黑羊——受害者,沒做錯什麼無緣無故就受到周圍羊群的攻擊和欺凌;強壯的頭羊——加害者,在羊群中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威望;聰明的臣羊——加害者,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不自覺地加入到攻擊者的隊伍;冷漠的白羊——旁觀者,雖然同情黑羊,卻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幫助它。
這樣我們就可以演繹出一個新的「劇本」。
首先,黑羊不會無緣無故成為受害者。它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它和別的羊不一樣,別的羊都是白的,唯獨它是黑的;第二,它不太認同羊群的「主流價值觀」和做事規則,對頭羊和臣羊不太尊重,不怎麼把它們放在眼裡;第三,它有點清高,不怎麼合群,羊際關係不是很好;第四,沒有什麼後臺背景(即使有也不太直接,有時候不如沒有);第五,能力、智力還不錯,具有(或別的羊以為它具有)做頭羊的潛質和野心;第六,其實它心裡一直為自己長得黑而感到自卑,就怕別的羊不喜歡自己;第七,心理素質不強,「羊格」不是很成熟,敏感脆弱。
其次,頭羊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成為加害者。頭羊是羊群的核心領袖,為羊群做了許多好事,手下有一群忠心耿耿的臣羊。頭羊的內心並不總是那麼強大,但是作為頭羊它卻要時時做出強大的樣子,不能讓別的羊看出它的怯懦。一旦看出,它的頭羊地位就將不保。所以當它的地位受到挑戰、冒犯或威脅,或者羊群遇到危險,或者它自己做錯了事情需要承擔責任時,它會感到焦慮或不舒服。它需要尋找一隻「替罪羊」來為自己擔責或者消氣。
頭羊很快發現黑羊是最佳羊選。因為黑羊很特別,又有點能力,又沒有群眾支持,上面也沒有「大人物」為其撐腰。欺負黑羊不會讓它背負恃強凌弱的罵名,也不用擔心後果,而且很容易找到藉口——大家都是白的,就它長得黑。何況它還那麼自以為是,目中無羊。
臣羊們早就對黑羊看不順眼。因為黑羊太特別了,站在它們當中就像鶴立雞群,倒讓它們顯得普通而且平庸。最可惱的是臣羊們想和它套套近乎,它竟然不給面子。臣羊們非常生氣,想給點顏色它瞧瞧,苦於沒有合適的機會——其實也不敢輕舉妄動,因為這黑看上去還有兩下子——只好在背地裡對它議論紛紛。
羊是經不起議論的。就算是一頭白羊,都有可能被說成是黑的,何況它本來就是一頭黑羊,自然有說不完的話題。於是各種有的沒的負面消息不脛而走,四下傳播,終於傳到頭羊的耳朵裡。
頭羊一開始可能還不完全相信。可是當它帶著懷疑的眼光去看黑羊時,卻發現所有的傳聞都能得到證實。而這些消息中最讓頭羊不能忍受的就是黑羊居然敢藐視和反對它。
頭羊又恨又惱,決定收拾這頭不知天高地厚的黑羊。但是它需要臣羊們的支持,於是在收拾黑羊的過程中頭羊和臣羊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它們空前地凝聚在一起,結成牢固的聯盟。它們的創造力也空前高漲——妙思泉湧,高招迭出。可憐的黑羊不知不覺中成了它們的「眼中釘」、「肉中刺」,被它們無情地打擊、排擠、嘲諷或戲弄。
這時候如果黑羊膽敢反抗,一定會招來更嚴厲的打擊。那麼如果黑羊放棄反抗,轉而向它們妥協、示弱或討好,日子會不會好過一點呢?也不會的。那樣做做通常只會招來更大的打擊——羞辱、剝削或者奴役。這時候只有真誠的溝通才能消除隔閡化解誤會,可惜他們永遠做不到,因為它們的羊格都不夠成熟。
有時候白羊們攻擊黑羊的方式非常巧妙,表面上根本看不出來它們有在攻擊黑羊。黑羊一點也沒覺察到有羊故意陷害自己,甚至還對它們充滿感激。因為每頭羊對它都是那麼客氣,那麼友好,見到它都優雅地摘下禮帽笑臉相迎——它只是奇怪為什麼自己總是時運不濟,接二連三地遇到晦氣的事情。即便覺察到了,也拿它們沒辦法。它們會說:為什麼所有的白羊都對你有意見?一定是你自己有問題!
旁觀的白羊卻看得清清楚楚。有的羊幸災樂禍,有的羊悲憫同情,可是誰也不會把真相說破,更不會有哪只羊站出來為黑羊打抱不平。它們知道誰要是敢這麼做馬上就會得到和黑羊一樣的下場。所以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與黑羊劃清界限並保持沉默——不落井下石就已經是它們最大的仁慈。
假如有一天黑羊時來運轉做了頭羊,或者頭羊不幸變成了黑羊,或者成立了新的羊群,同樣的劇情還是會重複上演——就像設定好的程序一樣自動運行,沒有人可以阻止或改變。
人類看到這個情景頗感困惑:為什麼會發生「一群好羊欺負一頭好羊,其他好羊卻坐視不管的詭譎現象」呢?
如果我們只觀察羊群,這個問題確實讓人匪夷所思。但是如果我們想到黑羊效應並不僅發生在羊群裡,同樣發生在狼群、獅群和豹群裡,甚至在安徒生童話中的鴨群裡也有,那麼問題馬上就迎刃而解了。
原來黑羊效應不只發生在好人的群體裡,同樣也發生在壞人的群體裡。它與善惡好壞沒有關係,只是一個生存法則而已。社會性動物都有嚴格的等級制度,每個成員都會在各自的層級上扮演相應的角色。如果所有成員都能安分守己,恪守群體規則,那麼大家就可以彼此相安無事,黑羊效應就不會發生。但是只要有一個成員想改變秩序——哪怕只有一念之想都可能引起其他成員的不安,黑羊效應就會發生。這是必然的。
假如群體足夠大,想打破秩序的個體足夠多,就會發生劇烈的騷動,如同禽類的炸窩一般。那就不是一般的黑羊效應,而是超級版的黑羊效應——將有更多成員在騷動中受到傷害。
人類社會由無數群體組成,每個群體中都有「黑羊效應」發生。有的也許不像其他動物那麼殘忍,有的也許比其他動物更殘忍。我們無法阻止它發生,只能儘量減少傷害與被傷害。
但我們並沒有太多選擇。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實現自我成長。只有實現自我成長,才能得到內心安寧;只有人人實現自我成長,才能徹底消除人格欺凌。
關注知心堂,關注心理成長。
作者簡介:關心,知心堂創始人,首席心理諮詢師,心理成長學創立者,中國心理學會會員。潛心研究心理成長學二十餘年,善於解析各種心理問題,化解各種心理矛盾,著有心理雜文集《生命在於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