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十月份,哈囉出行宣布與新疆烏魯木齊等多地同時達成合作,旗下單車、助力車等業務正式進駐。從2016年9月在浙江寧波投放首批車輛,而後最南至海南三沙,最北至呼倫貝爾,最東至牡丹江、最西至伊寧……再到近期阿克蘇、阿勒泰、北屯等城市正式投入運營,哈囉方面宣布,4年時間哈囉單車和助力車均已完成400座城市的規模覆蓋。
除了達成全國400城的覆蓋規模外,哈囉出行同時宣布旗下共享單車的註冊用戶已突破4億。根據交通運輸部2019年公布的數據,共享單車註冊用戶數彼時才超過3億,哈囉幾乎穩坐共享單車行業的頭把交椅。曾被詬病錯失網際網路的上海,本土培育出的哈囉出行已經成為網際網路下半場的後浪。
頭把交椅意味著領軍,不僅是在明面上的規模數量與用戶規模,更為重要的支撐在於能夠
滿足消費者需求,暗地裡用戶無從看見但卻能夠感知的技術苦功。哈囉出行副總裁任亮亮透露,目前哈囉的硬體研發投入已經佔到營收的20%。
如今,紮根於上海,已擁有120餘項自主研發專利技術的哈囉,正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多個尖端領域發力,將其與出行場景相結合,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用戶提供綠色便利的出行體驗和服務,為智慧城市提供立體化的、可持續發展的共享出行解決方案。
解決鎖的問題
2018年4月初,上海街頭的出現了一種藍白色的共享單車。主打「好騎」且此前只在二三線城市運營的哈囉單車開始在上海試運營。彼時,距離哈囉單車項目成立的那一天,已經過去了一年半。
在市場炙熱的2018年,初生的哈囉沒有選擇冒然燒錢拼規模,而是著手在供應鏈技術研發與應用上下功夫。
哈囉出行負責技術研發的副總裁任亮亮告訴經觀新聞,當時是否要研發電子鎖在內部進行激烈的討論,因為電子鎖在成本上要比機械鎖高出很多。「但公司內部會議基本上還是可以做到民主決策,我們還是看得更長遠一些。如果當時選擇做機械鎖,後續所有關於精細化運營的東西無從談起。」
「一開始做單車這門生意,每一個公司的認知不一樣,我們覺得這個生意長久來看基於精細化運營,你要對這些資產通過技術手段做一些強管理,所以我們一開始就覺得鎖作為一個物聯網的終端設備,以後依託的肯定是通過各種技術有效的管理車輛。其實講起這個,哈囉還是有這種傳統。」任亮亮告訴經觀新聞。
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是,在投放初代哈囉單車投放前,聯合創始人江偉在車廠整整蹲了兩個月,只為研發雙向通信智能鎖,且由於時間的關係,他只有兩次試錯機會。在幾個月後,第一批裝有雙向通信鎖的300輛哈羅單車投放市場。
「我們一直到現在對於智能鎖方面的堅持,技術路徑的堅持沒有改變。」任亮亮說,公司對整個智能件定義了三個比較大的核心能力:功耗、連結、定位。
哈囉的智能鎖一直採用的方案是長連接,通過這項技術,每輛單車終端會和伺服器進行頻繁聯繫,公司後臺就可以實時掌握車鎖和車輛位置情況等信息。
這項技術至關重要,不談上述數據帶來的商業價值,這更使得公司的精細化管理和運營得以實現。「現在有一些同行早期走了很多藍牙模式,發現這對於鎖的管理,車輛的管理比較滯後,我們現在可以通過算法實時知道這個車在哪裡,這些信息對我們來說基本可以實時得到。如果你不堅持長連接的技術路徑,好多管理上的動作,好多基於算法的分析根本沒有辦法做。」任亮亮告訴經觀新聞。
科技創新 自主研發
目前,哈囉擁有2000人左右的研發團隊。據任亮亮透露,硬體研發每年有20%的費用做預研,軟體部門也是20%,「一些短期看起來不太能夠落地的項目,但是鼓勵你先去做研發。還有一些項目看上去不太需要,但是一年兩年之後會需要。」
據了解,在哈囉推出第3代單車之前,公司還是採用外部的方案,「因為那個時候研發能力非常弱。我們從一代用的OTA差分升級方案,一開始設計的架構各方面,兼容性都是支持的,當時主要的問題還是基本功不行。」
兩年半以前,任亮亮加入哈囉後將外部方案全部推翻,內部開始建設研發隊伍,但是自己做硬體方案。
「因為當時外部的OTA有一個大的問題,升級成功率比較低,大概只有60%,這種升級在我看來不太可以接受,包括掉電保護等功能都沒有。」硬體團隊大概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到目前哈囉推出的最新智能鎖將上述功能基本全部實現,包括車服業務的開鎖成功率做到99.3%。
「對於規模這麼大的業務來說,研發成本很後邊,邊際成本比較低,主要還是這一家公司信仰的是什麼,這一家公司看重的核心能力是什麼。如果你純粹把硬體產品作為業務的閉環,我覺得找外包未嘗不可,外包的好處一定是快。」任亮亮表示。
科技屬性是哈囉誕生以來就一直貼在身上的標籤。堅持走科技創新之路也是哈囉接下來的目標與方向。
「我們目前思考的是,共享單車怎樣用技術的手段,幫助城市把單車管理得更有序可控。我們希望通過用技術賦能業務,使之做得更加高效、便捷。」任亮亮說。
例如,共享單車曾給城市管理帶來許多問題,但在控制共享單車總量後,很多人們卻開始感到在需要單車的時候找不到,除了單車總量不足,單車效率變低也是重要原因,需要解決位置、時間與需求分配不均的問題。
為此,哈囉自主研發智能調度系統,可以基於某一站點的站點屬性、歷史騎行數據、天氣等因素,通過算法和人工智慧對某一點位的車輛進行供需預測;同時基於調度人員的實時位置、載具運力,生成不同點位的調度任務,並為調度人員規劃出相對最優的調度路線。同時,通過技術手段和硬體設計,讓單車每天對每個智能硬體做一個智能檢查,並根據檢查結果,將故障車輛信息通過大數據平臺智能派單到運維人員手上,以便及時修理,極大提高了報障及維修效率,最終的目的是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讓用戶騎到車,提高整體車效。
哈囉的「新基建」護城河
哈囉正不斷增強其科技屬性,而4G Cat.1通訊網絡以及北鬥三號的全面部署完成等重要生態夥伴的利好消息又反過來幫助哈囉滿足了其新的需要。
今年8月,哈囉出行公布了三大成果:聯合中國聯通、紫光展銳、廣和通三家企業共同宣布哈囉率先在其共享兩輪出行服務中應用4G Cat.1通訊網絡;與上海聯通物聯網研究院共同發布《共享單車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演進及其生態價值》白皮書;首次公開展示與千尋位置共同研發的「車輛高精度定位及電子圍欄停車技術」。
在北鬥三號全面部署完成後,國內商業航天衛星領域的競爭也進入了新的階段。今年,我國更是將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範圍,並上升為國家戰略性工程。與千尋位置的合作就是依託千尋位置提供的北鬥高精度時空智能服務,讓共享單車和共享助力車對空間形成更高解析度的感知能力達到更高解析度,定位精度可以達到亞米級。
而基於4億註冊用戶的體量以及單車數量規模與市場佔有率的支持,一臺小小單車成為了拉動的4G晶片以及衛星網際網路「新基建」產業鏈上的重要支持力量。
除了共享單車作為物聯網終端設備外,兩輪新能源充電樁、換電櫃也是哈囉出行落實「新基建」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依賴於技術的積累與供應鏈方面形成的良好合作關係,哈囉出行正在將單車業務經驗延伸至電動車等業務上。
2019年6月,哈囉出行與動力電池系統提供商寧德時代,及科技生活服務平臺螞蟻金服宣布達成戰略合作。當時三方約定,首期共同出資10億人民幣成立合資公司福建寧德智享無限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定位兩輪電動車基礎能源網絡的「哈囉換電」服務。事實上,「哈囉換電」服務並不只針對哈囉旗下的電單車,而是所有符合新國標,以及電池標準化的兩輪電動車都能使用。
「這樣一來,這一換電服務就不僅能為自身電單車業務提供的配套服務,而是能夠為所有符合標準的兩輪電動車提供便利安全的換電服務,也能夠有效減少了因用戶自行充電所帶來的安全隱患。」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同樣標準化尺度的建立也為上下遊供應鏈和整個換電行業提供了電動車準則,此前行業解決了車電櫃標準不一的痛點。
對哈囉出行而言,它不僅僅是提供了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等產品,而是以硬體為載體,利用應用開發方面積累的各種技術、解決方案營建起智慧城市中的實際應用場景,從而在實際商業運用上走在了行業前列。
用技術提高運轉效率,用技術驅動商業模型運轉,這是哈囉出行也是跑贏共享單車下半場的關鍵。其時哈囉單車的運營策略避免了一線城市的白熱化競爭,同時注重減少運營成本。
憑藉智能化技術驅動的精細化運營、差異化策略、成本控制能力和用戶體驗,哈囉出行在共享單車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上海在線新經濟的樣本之一。目前,哈囉出行的註冊用戶已超過 4 億。哈囉從老三到老大用了3年,這是哈囉出行一以貫之的健康發展的商業模式的成功。無論是共享單車初起的野蠻生長時期,還是精耕細作階段,技術一直是哈囉出行最底層的驅動力。現在,哈囉出行正進入企業與政府共建共享階段,即有機融入城市公共運輸生態,成為公共運輸服務的一部分,助力智能宜居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來源: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