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非產銀大國,為什麼是「白銀帝國」?

2021-02-10 歷史小愛好者

 「歷史小愛好者」這個公眾號一直專注於給大家分享各種有趣的歷史知識,小編也是一位歷史小愛好者,就希望每天能把更多的歷史知識分享給更多的歷史小愛好者們,各位看官朋友如果覺得這個公眾號有意思的話可以點個關注哦,各種有趣的歷史知識都是小編精選的喲。

提起明清時的白銀,印象最深的要算《馬關條約》中2億兩與《辛丑條約》中4.5億兩的戰爭賠款。當時皇帝為何不用黃金,而要改用白銀?中國非產銀大國,哪來那麼多的白銀?
中國使用白銀的歷史悠久流長,根據《史記》的記載:虞夏時代的貨幣之一「白金」,很可能就是白銀,但秦朝「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可見,漢朝之前,白銀可能被用作貨幣,但不像黃金一樣是人們心目理所當然的貨幣。又據加藤繁在《唐宋時代金銀之研究》中考證:漢武帝時曾一度流通「白金」(白銀),但由於盜鑄、冶煉技術的不足,「白金」純度不夠,市價跌落,最後退出。武帝之後,白銀一般被用來儲藏、賞賜之物,與貨幣範疇還有一段距離。自隋唐以降,由於國家的統一,商業的發展,錢幣的使用已非常發達。宋代商業之繁榮在《清明上河圖》中得到了最為直觀的展現,汴京的繁華在當時舉世無雙。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曾做過精細的估計:1021年北宋的國家收入總數合計相當於1500萬~1800萬盎司黃金——如此龐大的財貨流通,在當時世界上亦是絕無僅有。

北宋真宗時期,錢幣使用的盛況空前,但鐵錢「小錢每十貫重六十五斤,折大錢重十二斤,街市買賣,至三五貫文,即難於以攜持。」《宋朝事實類苑》。於是,川蜀地區出現了世界歷史上的首枚紙幣--交子。據《文獻通考錢幣考》載:「初,蜀人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說明最初交子是由民間商戶自主發行的,即「私交子」。由於發行交子獲利快且多,發行者多「廣置邸店、屋宇、園田、寶貨」《宋朝事實類苑》,致使交子信譽斷崖式下降並引起擠兌風潮,面臨著嚴重的信譽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交子就轉為經濟實力較強、信譽較好的「富人十六戶」(《文獻通考錢幣考》)主持發行。據《宋朝事實類苑》載:「益州豪民十餘戶,連保作交子,諸豪以時聚首,同用一色紙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鋪戶押字,各自隱密題號,朱墨間錯,以為私記。書填貫,不限多少,收入人戶見錢,便給交子。」因交子體輕、價廉、攜帶方便,迅速獲得商人的認可,它既能流通,又可與鐵錢兌換,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的交流。但後來富商大戶私產衰落後,交子無法兌現,時時引起爭訟,又無力調解,當時北宋政府看到經營交子有利可圖,於是趁機將「私交子」改為「官交子」。據費著《楮幣譜》載:(交子)「表裡印記,隱秘題號,朱墨間錯,私自參驗書緡錢之數。」可見,交子採用同一種紅、黑兩色紙張印刷,為雙面印刷;其紋飾為屋、木、人物;上面還有發行者的私押和隱密題號,作為防偽勘驗之用;不過沒有印面值,而是根據收入人戶見(現)錢多少而臨時填寫。後為增加交子的信譽,在上面加蓋了益州官印。不過,儘管兩宋市面上流通的主要貨幣還是銅錢,但是鐵錢、白銀、交子等也都能在市場上流通,由於當時無「銀監會」與「央行」的機構監督和調控,很容易造成價格衝突,爆發嚴重的通貨膨脹,致使經濟繁榮的宋朝,終被「冗官冗兵冗費」「拖垮」。金代所發行的交鈔,最早是在海陵王貞元二年印製。據《金史·食貨志》載:(金貞元二年(1154年),海陵王遷都後)「戶部尚書蔡松年復引鈔法,遂制交鈔,與錢並用。」可見,交鈔「襲沿」北宋的交子。又《金史·食貨志》載:「交鈔之制,外為闌,作花紋,其上衡書貫例,左曰某字料,右曰某字號。料號外,篆書曰偽造交鈔者斬,告捕者賞錢三百貫。料號衡闌下曰中都交鈔庫、準尚書戶部符,承都堂付,戶部覆點勘,令史姓名押字。」說明鈔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金額,其右為字料,其左為字號;下部為發行機關地區,年月日以及各級負責人的押印。

元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紙幣最為盛行的時期,甚至得到馬可·波羅的特別稱道:「大漢國中商人所到之處,用這種紙幣來給賞賜,購買貨物,接受買貨方的付款,居然和純金沒有什麼區別。」但與宋金相比,元朝更好戰,財政發行紙幣更甚,通貨膨脹也更劇烈。財政虧空嚴重就專靠增發寶鈔來彌補,從1265年至1289年短短二十四年間,頻繁的戰爭使貨幣發行量增加了近70倍。當1310年政府發行一種新幣(至大鈔)時,貨幣總量相比第二套紙幣(至元鈔)發行時幾乎增加了900%。(Tullock,G.,「紙幣:國泰的周期」,《經濟歷史評論》)實際上,從兩宋到明朝,白銀作為一種「調控」貨幣來使用。當紙幣因發行過多而通貨膨脹時,為穩定紙幣價值,朝廷禁止白銀流通,強制民眾使用紙幣。當然,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白銀將自然而然的成為中國各地流通的主要貨幣,且購買力有逐漸增強的趨勢。朱元璋建立明朝前後,民間商品交易多用金銀。洪武八年(1375年)發行寶鈔後,政府屢次下令禁止民間以金銀為交易貨幣,違者治罪。但政府發鈔鑄錢還是以銀價為基準。這樣一來,銀鈔之間、銀錢之間就有一定比價:同年定價,銀一兩換錢一千文,當鈔一貫。致使由於紙幣貶值快,銀錢成為民間交易的主要貨幣。儘管政府強行使用寶鈔,但隨著紙幣的貶值,會必然逐漸退出流通。1436年,明英宗取消用銀禁令,可見當時民間將白銀作為流通貨幣化的程度化較高,自此開始,中國以銀為主要貨幣。成化之後,在田賦、商稅、鹽鈔、匠役以及官俸等項收支裡,均為折銀的範圍,即銀兩成為主要的支付手段。當然,雖然銀兩和銅錢並用,但銅錢的價值太小,發行量又不大,無法適應大宗交易的需要。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朝廷下詔「準販東西二洋」,一時間,東南沿海的海上貿易蓬勃發展。貿易中,外國對中國商品的渴望遠超中國對外國物品的需求,外方只能用白銀換取中國商品。有專家根據相關史料估計,隆慶四年(1570年)的市場交易中,九成以上用銀支付,用錢不過一成,銀在政府的財政收支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而萬曆九年(1581年),太倉銀庫歲入銀3704281兩,錢21765400文,按錢一千文折銀一兩換算,此項錢僅合銀21765兩,不及銀數1%。原來,就在萬曆九年(1581年),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規定所有的朝廷賦稅一律以白銀結算,白銀從此正式成為官方結算貨幣。

根據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中估算:自從張居正實施「一條鞭法」之後的一百年間,由歐亞貿易流入中國的白銀有7000噸到1萬噸,約佔當時世界白銀總產量的1/3。據東印度公司統計,從清康熙三十九年到道光十年(1700~1830年),流入中國至少有5億元白銀;這些外國銀元價值合1億英鎊。當時中國人所不知道的是,這些白銀幾乎全部來自美洲,且多數是通過歐洲人販奴貿易所取得。十六世紀中期,南美洲發現了藏量極為豐富的銀礦。秘魯、墨西哥等國都開採出數量驚人的白銀。十六世紀初,世界白銀年均生產約1510000萬盎斯,到了十六世紀中期,即明嘉靖二、三十年間,年均產量已提高到10000000盎斯。此後直到十八世紀中葉,即清乾隆年間,世界銀產量保持在9000000至1700000盎斯之間。南美洲十六至十八世紀期間的白銀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約80%。實際上,在美洲白銀流入中國之前,日本早在16世紀40年代就已經開始向中國大量的輸入白銀。對於被歐洲人譽為「銀島」的日本,十七世紀前,白銀產量約佔世界的20%。而中國物產豐富,單缺白銀,中日貿易,白銀流入。李德霞在《日本德川幕府與明朝的貿易關係論》中認為:「16、17世紀的日本,手工業尚不如中國發達,許多生活必需品,均需仰賴中國供給。」至於入中國的白銀總量,錢江在《十六—十八世紀國際間白銀流動及其輸入中國之考察》中提到:「據日本幕府官方的調查,從1601年到1764年的一百六十餘年間,從日本共輸出白銀四百二十一萬兩千二百九十五公斤,其中絕大部分是流入了中國。」葡萄牙。正德十一年(1516年),葡萄牙人RafaelPerestrello駕船來到中國,中葡貿易開始。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攝取澳門作為定居點,並以此為基地廣通貿易,每年僅交納明朝官府的船課稅就有20000餘兩白銀。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明朝官府準葡萄牙一年兩次進入廣州直接貿易。主要以槍炮、玻璃等物品換取中國的瓷器、絲綢、綿、手工藝品、農副產品,但大部份以白銀來補足。

西班牙。萬曆四年(1576年),西班牙完全控制菲律賓,發現該島的自然資源不足以滿足日常所需,就支持菲律賓與中國擴大貿易,中菲間的貿易因之迅速發展。為了支付中國貨款,西班牙人只能從殖民地墨西哥調運白銀來交換。根據相關史料估算,1570年至1760年間,在殖民地時期經菲律賓輸入的白銀至少約為2億比索,按每比索為白銀36克算,這一時期輸入中國的白銀總計約為7200噸。巨額美洲白銀的輸入,明清時中國的社會經濟受到影響,商品經濟與貨幣經濟迅速發展,銀荒危機得到緩解,國家貴金屬的儲備量得到增加,但是也引起了物價的上漲。荷蘭。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七月,荷蘭佔據澎湖為定居之地,要求與明通商,但未獲成功。後佔中國臺灣的雞籠、淡水等地,與廣東、浙江、福建商人進行走私貿易。中荷貿易早期,荷蘭控制的南洋諸國盛產中國所需的熱帶產品,如胡椒、錫、香料等,交易方式多為以貨易貨,輸入的白銀微乎其微。十八世紀初期,胡椒、香料等產品在歐洲供不應求,但歐洲對中國茶葉的需求又急劇膨脹,荷蘭只能調運白銀來交換茶葉。1728~1734年,九艘荷蘭商船從歐洲駛往廣州,總貨值達2530000萬荷盾,其中白銀佔96%。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儘管節儉勤政,卻是個守財奴,連年用兵,卻堅決不肯動用國庫銀子,橫徵暴斂,激起民變,最後兵敗自戕。李自成進京後,發現國庫裡積壓的銀子竟有37000000錠之多。據學者梁方仲估算:「由萬曆元年至崇禎十七年的七十二年間,合計各國輸入中國的銀元由於貿易關係的至少遠超過一萬萬元以上」。明帝國積累了巨額財富,成為延長壽命的資本。

美國。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美國的「中國皇后號」首航中國。船上滿載人參、毛皮、羽紗、胡椒、棉花、鉛等物品,換取了中國的茶葉、瓷器、土布、絲綢、肉桂。此次航行的利潤有25%。此後,美國貨船經常出現在廣東沿海港口。1784-1789年間來華美國商船達到十五艘。1792年,美國在廣州口岸的貿易額已超過了荷蘭、法國、丹麥,僅居英國之後。英國。康熙後期,英國正式與中國進行貿易。雍正初,英國到廣東「互市」,不斷擴大規模。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使節馬噶爾尼來華「表請派人駐京,及通市浙江寧波、珠山、天津、廣東等地」,與清政府建立全面貿易關係。雙方交易前期,英國用「黑鉛、番錢、羽緞、哆羅、嗶嘰諸物」、棉花、錫等換取中國的絲、綢、瓷等。出現的巨額出入差,則以白銀補足。除了上述這些大銀元之外,在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還流入了一些外國銀質的輔幣。郝延平在《中國近代商業革命》中寫道:「其種類複雜,數量很難估計。有人認為,合大銀元能達到1.8億元,顯然太多。」大量的白銀湧入中國,逐漸形成了「銀本位」的貨幣制度,使中國貨幣體系得以完善。中英貿易後期,為扭轉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的局面,英國以鴉片作為白銀的替代品,使中國從白銀進口國淪為白銀出口國。鴉片戰爭前後,白銀流失非常嚴重: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國庫儲備的白銀是7000萬兩,到了1820年,也就是嘉慶駕崩、道光即位的時候,國庫儲備只有1000萬兩。19世紀第一個10年,英國向中國出口983噸白銀;戰爭後的第一個10年,中國反而向英國出口了366噸白銀。曾參加鴉片戰爭的英國海軍軍官艾略特·賓漢在《遠徵中國紀實》中描述道:「實際上,鴉片戰爭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中華白銀外流』。」

白銀又大量流失,中國整個貨幣體系面臨崩潰的危險,不僅動搖了整個經濟體系,也嚴重危及清王朝的統治。
1931年,深陷金融危機的美國出臺《白銀法案》,國際銀價隨之成倍上漲,引發中國「白銀風潮」,銀元體系瀕臨崩潰。《中美白銀協定》籤署後,國民政府宣布於1935年推行法幣改革,中國通用貨幣--白銀,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相關焦點

  • 劉鏞:半部「白銀帝國」史
    不盛產白銀的中國在明清時卻成了「白銀帝國」,全賴大國子民參與商品生產流通。同時,由於白銀的終極財富地位確立(明朝實行實銀通貨制時),庶民第一次有了翻身豪門的可能。因為白銀價值由全球市場決定,間接擺脫了階層桎梏。
  • 「白銀帝國」時代要到來嗎?(白銀的前世今生)
    親愛的讀者: 前兩天我看了《白銀帝國》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早已上映,但我一直沒來得及看。影片講的是清末民初富可敵國的山西票號天成元父子之間的家業傳承和三角戀情。 說實話,影片中的三角戀情倒沒有觸動我的神經,但是,當義和團暴動、八國聯軍入侵和清朝的坍塌帶來的社會動蕩發生時,人們湧入票號拼命想贖回自己的白銀時的場面確實震撼到了我。 另外,康三為了仁義和信用拿出自家九窖銀子發放給儲戶的義舉也深深地震動了我。 從古代到近代,不論國內外,像白銀這樣的貴金屬一直是硬通貨。
  • 明朝貨幣史裡一朵瓊花,白銀帝國的貨幣化實踐
    《白銀帝國》一書的作者著名青年經濟學者徐瑾認為,貨幣的本質是信用,某個物品的信用只有被廣泛建立起來之後,它才有可能成為大家普遍接受的貨幣,而貨幣信用又需要有政府的強大背書。關於這一點,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是如此。
  • 紙幣和白銀是怎麼影響帝國命運的—帝國貨幣史
    市井平民的金銀、銅錢交易仍然在地下存在,明帝國的貨幣政策只是使得白銀的市場價格大為提高。《劍橋中國明代史》總結說:「由於早期明朝政府勸說中國人使用其紙幣的努力普遍遭到失敗,因此限制採礦政策的最嚴重的後果是遏制了貨幣的增長,並使中國白銀的價格保持在大大高於世界的水平上」。這才是明代白銀價格高昂的真正原因。
  • 大明王朝生死劫:最後77年,白銀如何摧毀帝國?
    由此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顯著的一點是,世界上的白銀,終於源源不斷、堂而皇之地流入中國。從此時起,到帝國覆滅,大約77年間,大明王朝迎來了它的「白銀時代」。一個帝國,生死繫於白銀。11542年,從日本駛向中國漳州的三艘商船,在中途被俘獲,船上滿載白銀3000公斤。
  • 泰和白銀之銀耳環系列
    在材料上,古代耳環是以金屬為主,也有石頭、木、或其他相似的硬物料,發展到現代,也有用塑料作為材料的耳環,而金屬中的白銀耳環從古至今一直都是被人們喜愛和推崇的飾品之一,那麼它究竟有何種魅力能一直被大家喜愛呢?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佩戴銀耳環相較於其他材質耳環的好處吧。
  • 周末電影 從《白銀帝國》看晉商
    周末跟大家推薦一部電影——《白銀帝國》,2009年由女導演姚樹華執導,改編自成一的小說《白銀谷》,由郭富城、郝蕾
  • 魏源為什麼被稱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有一個享譽四海的稱號,他被稱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麼,魏源為什麼會得到這樣一個稱號呢?魏源第四,魏源認為「中國智慧無所不有」,中國「人才非不足」,「材料非不足」,如果能掌握西方的新式生產技術,多年之後,必然「風氣日開,智慧日出,方見東海之民,猶西海之民」,從而使中國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 買珠寶先學會看金屬之銀篇
    ◆銀是一種應用最廣泛的貴金屬,白銀早在4000~前就被中國發現和使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銀飾品和銀制器出現。以銀為原料,經過各種加」工藝製作而成的器皿、飾件稱為銀器。銀器自古就是為皇親貴戚、王公大臣、富商巨賈等人服務,被少數人擁有。
  • 中國的白銀產量有多少?南宋之後竟然大都靠外國輸入
    中國雖然早就有用銀作支付工具的歷史,但真正的白銀貨幣化,還是在明代正統年間放鬆銀禁開始。而白銀在中國成為貨幣,使得中國產品在世界的流通有了統一的交易工具,對提高明代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福建廣東一帶,由於對外貿易頻繁,萬曆年間已完全使用白銀。中國素來白銀產量有限,產量最大時是北宋,南宋後礦藏多已枯竭。
  • 影評:《白銀帝國》/啟示錄
    宏大主題,當然也可以微觀敘事,譬如《白銀帝國》,以情畫人,乃及時代。>電影海報01/末世的飄零晚清時代的中國乞憐的小手,誰比誰更傷心的對話,令人不期然想起《駭客帝國》關於虛擬實境的設定,你我皆虛妄而在。如斯景象,或許就在昭示著末世的飄零,不可以更替的世象流轉,以及那註定的命運。
  • 《大秦帝國之崛起》豆瓣評分9.0是虛高?「強勢生存」精神契合2017中國「大國崛起」關鍵年
    恢復中國電視劇固有的文化特性或保持中國電視劇所固有的文化尊嚴,這是解決當前困擾電視劇發展所有問題的根本出路。大秦帝國第三部《大秦帝國之崛起》豆瓣評分高達9.0分,萬千「秦」粉們大呼「終於等到你」!最近收視與口碑兼具的良心劇《大唐榮耀》豆瓣評分僅為7.1分,而同時代超火超高收視率的《羋月傳》豆瓣評分竟為5.2分,為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距?
  • 一萬元買一裡路:公債風潮來了——文學作品中的近代上海金融業之六
    個中緣由與中國實行的是銀本位制有關,20世紀20年代以後,許多歐洲國家放棄銀本位制,改用金本位,並且大量拋售從通貨中退出的白銀,增加了世界上白銀的供應量,銀價因此開始持續下跌。而中國是用銀大國,所用白銀幾乎都是進口,卻又是黃金出口的大國,造成中國金貴銀賤的局面。
  • 人文化成|營口近代金融發展史的縮影
    到1861年開闢為通商口岸,東三省及蒙古東部與中國內地、日本、朝鮮、歐美各國的貿易皆經由營口進行,營口更是一躍成為了東三省重要的交通樞紐、商業中心。伴隨著商業貿易的發展,營口的金融中心地位也隨之確立。營口近代市場經濟的支柱——爐銀近代營口的金融機構既有傳統的銀爐、典當行,也有新式的銀行。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對營口經濟起到非常重要支撐作用的當屬銀爐。
  • 近代列強:德意志帝國篇
    德國帝國時期分為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第三帝國(納粹德國)。 現在要講的是近代的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的統一之路! 19世紀中期,德國還未統一,形式上還是將近40個邦和自由市的聯合體。
  • A股也漲出一個「白銀帝國」:會不會繼續漲?專家分析來了
    早盤滬銀大漲超8%,豆粕、澱粉等小幅上漲;滬鎳、玻璃等跌超1%,滬銅、PVC等小幅下跌。截至下午收盤,滬銀漲幅略有收窄,報漲7.91%,滬金漲幅為1.11%。當日,紐約黃金、白銀盤中價格一度衝高后現小幅回調,但截至北京時間23日17時,紐約黃金期貨漲至1882美元/盎司,紐約白銀期貨也回暖至23美元/盎司位置。
  • 6.3分的《白銀帝國》場面大度,可惜故事給講小了
    《白銀帝國》這個名字,乍一聽還以為是什麼魔幻大片,其實這就是一部講述晉商的電影。晉商作為中國明清十大商幫之首,從運糧販鹽起家,現代觀眾從很多影視作品中了解過晉商,不過晉商傳奇已經成為眾多中國影視劇導演的「創作難點」,畢竟太宏大,要把握一個度總是不容易。
  • 有《大國崛起》的讀後感嗎?
    以史為鑑,可知興衰------ 讀《大國崛起》有感中國古代有這樣的一句話:「以史為鑑,可知以興替。」這是唐太宗的一句話。中華名族2000多年的歷史中,以史為鑑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近期,與這本書同名的歷史節目《大國崛起》,短短12集,卻歷時三年。一放送便得到了巨大的轟動和觀看熱潮,足以看出國人也非常在意全球的大國以及中國的發展命運。
  • 從「白俄羅斯中國古代貨幣展」說起
    北宋的交子、錢引、小鈔,金代的交鈔、寶券、銀鈔,南宋的關子、會子,這些在馬可•波羅出生之前就已流通的中國古代紙幣,發展到了忽必烈統治的蒙元時期已日臻成熟,其建立「大元」帝國前發行了「中統元寶交鈔」,這也是目前我們能夠見到的年代最為久遠的古代紙幣。
  • 《大秦帝國》為什麼有持續至今的力量?
    劉復生不可否認,《大秦帝國》自有其政治上的清醒。但是,也有讓人擔憂之處。當它強調「民族血氣與大爭之心」,頌揚「糾糾老秦,共赴國難」的老秦精神之時,似乎也將世界的叢林法則自然化了,和施米特一樣,它將近代以來五百年的全球經驗放大為了永恆衝突的歷史。大國崛起無非是世界霸主的改朝換代。在不改變既有世界規則的情況下,《大秦帝國》只是幻想以強力搶佔世界體系的中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