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生死劫:最後77年,白銀如何摧毀帝國?

2021-01-17 最愛歷史

公元1550年的春天,浙江巡撫朱紈,服毒自殺了。

三年前,這名軍事才華出眾的帝國官員,被嘉靖皇帝任命為浙、閩兩省最高軍事指揮官,負責平息東南沿海的「倭寇之亂」。

為官清正的朱紈,一上任就收到了各種暗示。有人許他富貴,有人許他升官,朱紈不為所動,來了個釜底抽薪,「革渡船,嚴保甲,一切禁絕私市」,把東南沿海的走私貿易壓得死死的。

當時整個帝國都知道,所謂的「倭亂」,絕大多數是亦商亦盜、以海外貿易為生的浙閩兩省人,只有極少數的日本浪人參與其中,而且這些日本人往往受僱於中國大海商。

朱紈嚴格執行帝國的海禁政策,並採取強硬的軍事措施,先後俘獲了當時最大的兩大海商集團頭目——許棟和李光頭。

朱紈在給朝廷報捷的奏疏中,指責浙閩兩省的世家大族與「倭寇」有勾結。

這項指控,相當於在浙江、福建沿海的豪強家族中扔下一顆炸彈。

兩省的豪門大族,立馬動用各自的官場資源,對朱紈展開反擊。浙閩籍的朝廷言官紛紛彈劾朱紈,一方面說被俘的許棟、李光頭等人都是良民,不是賊黨,更不是倭寇,要求從輕發落;另一方面說朱紈污衊浙閩士人,惑亂視聽,請求皇帝擼掉他的軍事權力。

結果是,朱紈下令對96名被俘的「倭寇」和「海盜」,處以死刑。

這一下,浙江、福建兩省士大夫十分驚恐,再次彈劾朱紈「擅殺」——帝制時代,生殺大權必須掌握在中央特別是皇帝的手裡,朱紈擅自殺伐,給了別人彈劾他謊報軍功、僭越權力的理由。

轉瞬之間,「禁海」名臣朱紈,變成了帝國的待罪之徒。

他無限感慨地說:「去外國盜易,去中國盜難;去中國瀕海盜猶易,去中國衣冠之盜尤難。」

絕望中,朱紈喝下毒藥自殺。臨死前,他頗為無奈:「縱天子不欲死我,閩浙人必殺我。」

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一個為官清正、能力很強的官員,在死守一條落後於時代的國家政策(海禁)時,連同自己的性命,也為時代所吞噬。

朱紈死後17年,1567年,隆慶皇帝即位後順應時勢,開放了海禁。由此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顯著的一點是,世界上的白銀,終於源源不斷、堂而皇之地流入中國。

從此時起,到帝國覆滅,大約77年間,大明王朝迎來了它的「白銀時代」。

一個帝國,生死繫於白銀。

1

1542年,從日本駛向中國漳州的三艘商船,在中途被俘獲,船上滿載白銀3000公斤。當時,在海上從事中日貿易的這樣的商船,大約有10—20艘,進口到中國的白銀不少於20000公斤。

而這都屬於非法的走私貿易。

嘉靖時期,聲勢浩大的「倭亂」,很大一部分誘因,是由於日本發現了產量巨大的銀礦。來自浙江、福建、廣東沿海的商船,於是不斷航行到日本九州,跟日本「以物易銀」。

1544年,一艘中國商船在海上遭遇風暴,漂到朝鮮。朝鮮方面問船主,為何事而來。船主回答說:「以貿銀事往日本,為風所漂而至此。」

這說明,中國商人以獲取白銀為目的的中日海上走私貿易,已經開始了。

根據歷史學者的估算,在1540年—1644年的100年間,平均每年有75噸白銀從日本流入中國,總計有7500噸左右。

需要說明的是,這僅僅是白銀進入中國的一個來源。

白銀的另一個來源,是美洲。

1545年(嘉靖二十四年)和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西班牙殖民者相繼在波託西(今屬玻利維亞)和墨西哥的薩卡特卡斯發現特大型銀礦。此後,大量低成本的美洲白銀,通過國際貿易、金融操作、走私、海盜掠奪以及戰爭賠款等多種渠道,源源不斷地注入西班牙和歐洲其他主要國家。

但是,流入歐洲的美洲白銀,最終,大部分都被裝運到了中國,用於購買中國產品。

其中一條路線是:西班牙著名的「無敵艦隊」裝載白銀,自墨西哥、巴拿馬和秘魯等地出發,經葡萄牙裡斯本港和西班牙本土南部港口,繞過非洲好望角,到達印度果阿港。沿途有買有賣,有裝有卸。在果阿港又增載來自地中海和中近東市場流入印度的大量白銀,再經馬六甲運至澳門。然後由葡萄牙人用這些白銀購買日本、印度、中東、近東、中歐和西歐各地市場所需的大宗中國貨物。

僅僅葡萄牙商船,每年自果阿港運至澳門的白銀,就有6000—30000公斤。

1571年,隆慶五年,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賓馬尼拉建立殖民首府。此後,美洲白銀直接航越太平洋,運到馬尼拉,再經過貿易轉至中國,這就是著名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這條路線,成為明朝晚期美洲白銀輸入中國的主要渠道。

一項數據研究顯示,在1590年—1644年的50年間,通過美洲—菲律賓—中國這條路線流入中國的白銀總量達到4620噸。

數據表明,明朝晚期,包括日本和美洲在內的世界白銀產量,佔總額的1/3至1/2最終都流入了中國。

明朝中國因此被形容為世界白銀的「吸泵」,吸納了當時全球巨量的白銀。

沒辦法,中國製造的競爭力太強了,天下無敵。當時,整個世界都受益於中國輸出的物美價廉的商品,茶葉、瓷器、絲綢、棉布、藥材等等。而站在中國,放眼世界,其他地方能夠售予中國的貨物,卻非常有限,這就逼迫他們只能用白銀貨幣來跟中國做生意。史載,當時的外國商船來中國貿易,「所載貨物無幾,大半均屬番銀」。

難怪後來的清朝皇帝會習慣性地聲稱「天朝上國,啥都不缺」,這是中國在1800年之前的三四百年一直維持大幅度貿易順差的思維慣性使然吧。

說個有意思的小例子。1637年,崇禎十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首次到達中國,英國人很興奮,以為從此可以狠狠賺中國人的錢了。結果,他們連一件英國貨都賣不出去,只是拋出了8萬枚西班牙銀元,滿載中國貨而歸。

明朝對洋貨沒興趣,但為何對洋元(白銀)這麼有興趣呢?

2

在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之前,明朝法定的貨幣,已經崩潰了。

明朝建國後,最初的法定貨幣,也是唯一的法定貨幣是銅錢。7年後,洪武八年(1375)起,明朝發行「大明通行寶鈔」,開始了明朝的紙幣時代。

為什麼要改銅錢為紙幣?

明朝的官方說法有三點:

一是如果用銅錢鑄幣,由於銅礦缺乏,民間不得不以銅器上繳國家,這是勞民傷財;

二是當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盜鑄銅錢的現象,擾亂國家貨幣秩序;

三是銅錢分量重,長距離交易、攜帶和運輸,遠遠不如紙幣方便。

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明朝發行紙幣,竟然沒有準備金的概念。

有多少儲量的銅錢,就發行相應數值的紙幣用於兌付,這在當代是一個基本的金融常識。而在當時,包括最早發行紙幣的宋、元兩代,基本都沒有準備金的理念,想著用紙一印錢財就滾滾來。元朝的崩潰,一大原因就是濫發紙幣引發通貨膨脹造成的。

朱元璋只想著學宋元兩代印錢,想印多少就能印多少,多爽,但他從未想過元朝真正的死因是什麼,以為只是被自己的雄才大略打垮了而已。

不難想像,大明寶鈔從面世之日起就開始貶值。

由於發生不可控的貶值,朝廷就加大發行量,從而造成更迅速的貶值,這是一個無解的惡性循環。

洪武二十三年(1390),大明寶鈔僅僅發行了15年,鈔值已經貶到官方定價的1/4。到宣德十年(1435),大明寶鈔發行60年之時,寶鈔對白銀的市場比價,降到了1000貫抵1兩(官方定價是1貫抵1兩)。也就是說,明朝的法定貨幣在60年間,貶值千倍,形同廢紙。戶部經過調查後表示,民間交易,只用金銀,寶鈔沒人用。

面對大明寶鈔剎不住車的貶值,朝廷的應對也很奇葩:一開始是用權力,禁止民間使用銅錢、金銀交易,後來想到要回籠舊鈔,但回籠過程還想著以新鈔來搜刮社會上的白銀,導致徹底失敗。

直到大明寶鈔發行大約100年的時候,即正統至成化年間,寶鈔在民間流通中徹底絕跡。這個時間點,跟元朝的壽命(97年)差不多,但明朝沒有因此滅亡,只是多虧了朝廷的變通。

從正統到成化年間,朝廷逐步放開「銀禁」,「朝野率皆用銀」,相當於政府被逼放棄了已經崩潰的法定貨幣,重新錨定了具有硬通貨性質的白銀,從而拯救了明朝的經濟體系。

到嘉靖末年,明朝的賦稅幾乎都是通過白銀收取,甚至國家的各項財政支出,包括軍餉、工程營建、政府採購等,也都用白銀。

這說明,在1560年代左右,雖然朝廷仍未承認白銀是法定貨幣,但在現實中,白銀已是整個帝國的第一貨幣。

白銀一旦成為明朝的首要貨幣,它的產量就變得至關重要,重要到可以影響帝國安危。但是,中國本土的白銀產量非常有限,即便明朝中後期在廣西、雲南等地加大開採力度,所產仍然遠遠不足以應付整個社會的貨幣需求。

救命稻草來自於我前文所說的海外白銀,包括日本產和美洲產白銀。

這裡有一個非常巧合的時間節點:當明朝需要大量白銀的時候,日本和美洲的銀礦剛好被發現了,大航海時代也剛好來臨了。

嘉靖時期雖然厲行海禁,其實對走私貿易禁而不止,仍有大量沿海人民以中國製造換取世界白銀。而且,浙、閩兩省人從這種海外貿易中獲利甚巨,從大海商、大海盜、地方豪強富戶,到朝中士大夫、官員,形成強大的利益共同體。

但也正是在嘉靖時期,海上走私貿易的問題,以「倭亂」之名被當成政治問題提了出來。

從嘉靖二十六年(1547)朱紈受命巡撫浙閩開始,明朝對之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走私貿易進行收緊。無論是朱紈處死大海商許棟、李光頭,告發浙閩士大夫勾結「倭寇」,還是後來胡宗憲誘捕縱橫東南海域、在日本叱吒風雲的大海商汪直,都是政策管制趨嚴的表現。

然而,這是一把雙刃劍。嚴禁海外貿易,相當於切斷了白銀輸入的路徑,引起浙閩兩省的內部反抗不說,光是對於明朝貨幣的供給而言,就已經造成了白銀緊缺的惡果。

所以,1567年,隆慶皇帝上臺後,帝國已經有撐不住的跡象,趕緊開放了「海禁」和「銀禁」,以寬鬆的政策,促進白銀流入。巨量的白銀,最終緩解了明朝的經濟窘迫,並促成了後來張居正的改革,增強了朝廷的財政實力,使其能夠為之後的「萬曆三大徵」買單。

如果嘉靖再活10年,或者沒有隆慶開關,繼續執行嚴苛的海禁政策,明朝能不能撐到17世紀,真的很難講。

可以說,明朝最後的命,是白銀給的。

3

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明朝續命依靠白銀,明朝的死,最終也因白銀而起。

稍微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一個很著名的論斷: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於明朝中後期。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資本主義萌芽,正是中國對白銀的需求和進口催生出來的。

白銀類似於當代的外匯,為了換取外匯,明朝發展出了成熟的外向型經濟,促進整個社會向著專業化、商業化,甚至跨國、跨區域的方向發展。特別是江南地區,隨著國內外對絲織品、棉布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土地從糧食作物改種桑麻等經濟作物,越來越多的人改行進入到紡織生產和貿易行業。這些地方的人民得風氣之先,遊走在海外貿易的灰色地帶,賺得盆滿缽滿,成為最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

傳統理解的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江南、東南沿海地區被衝擊得七零八落。

白銀大量進入中國社會,財富暴漲,也改變了當時人的金錢觀念、消費觀念以及社會關係。

我們熟知的,《金瓶梅》等情色小說在晚明的泛濫與暢銷,正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市民閱讀情趣的產物。這引起了一些觀念保守者的警惕,他們認為,拜金主義、奢靡消費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表現,而歸根結底是整個社會對白銀的渴望引起的。他們呼籲大家回到明初那種純粹的自然經濟時代。

回去是不可能回去了。

但朝廷真正的隱憂,並不在於白銀引起的商業發展和風氣演變,而在於國家徹底失去了貨幣的控制權。

早在弘治時期(1488—1505),戶部尚書丘濬就從明朝的統治需要出發,主張應該由君主壟斷貨幣權,如果朝廷放棄貨幣鑄造權,就會造成社會混亂。

我在前面說過,明朝的法定貨幣大明寶鈔,因為無限制發行而崩潰,白銀於是取代大明寶鈔成為國家的主要貨幣。但由於中國自產白銀十分有限,明朝政府無法行使白銀鑄幣和發行權。雖然很長時期內朝廷並未承認白銀的法幣地位,但實際上,國家已經默認了白銀的流通及其重要性。而政府手裡又沒有白銀貨幣,大量的進口白銀貨幣由外貿巨商掌握,這相當於國家把金融命脈委之於商人。

以丘濬為代表的一些官員,預見到國家壟斷貨幣權的歷史,在明朝中後期結束了。國家權力,將被極大削弱。

果然,明朝晚期政府一步步向操控了進口貨幣的商人妥協,制定了一系列重商政策。著名的「一條鞭法」,就是帝國內部,政府與商人、社會相互博弈的產物。張居正曾說,「一條鞭法」乃「勢所必然,勢所必行」。順應了白銀貨幣化的趨勢,明朝國家財政收入,在「一條鞭法」全面實施後,提升了整整一倍,從國庫一年收入200萬兩白銀,飆升到400萬兩左右。

然而,一場巨大的危機悄悄降臨。

關於明朝覆滅的原因分析,我們已經寫過很多,比如氣候因素、自然災害、民變頻發、滿洲崛起、朝廷黨爭,甚至最後一任皇帝努力自救但使錯了方向等等。應該說,任何朝代的淪喪,都是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白銀,也參與了埋葬明朝的整個過程。

雖然明朝皇帝自始至終抗拒海外貿易,不到絕路不會開放海禁(隆慶開關),但事實上,基於白銀這種介質,明朝在15世紀末以後的大航海時代中,扮演了世界經貿中心的重要角色。有學者指出,在「絲(絲綢)銀(白銀)對流」的貿易中,形成了以明朝中國為中心的南海經濟共同體。

明朝由此自覺或不自覺地捲入了世界經濟體系中,與寰球共冷暖。

1620年代起,歐洲市場爆發了貿易危機,西班牙等國家重商主義盛行,開始採取措施遏制白銀外流。中國商船原來每年有40多艘停泊於馬尼拉,到1629年,僅剩下6艘。貿易萎縮,輸入中國的白銀銳減。

1634年,西班牙頒布了緊急限制貿易的徵稅令。

1639年,中國商人在馬尼拉遭到西班牙人和土著的大屠殺。

1640年,日本斷絕了與澳門的所有貿易往來。

1641年,馬六甲落入荷蘭人手中,印度果阿港與澳門的貿易線也被切斷。

流入中國的白銀總量,急劇下降。

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崇禎時期。

朝廷早已喪失貨幣控制權,常年對後金、對內亂的戰爭都需要巨額財政,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世界卻不太平,經濟危機來襲,白銀輸入的通道幾乎都斷了。這就是崇禎統治時期,朝廷一直處於缺錢狀態的深層原因。崇禎朝的悲劇,真是一半在人,一半在天。

明朝政府採用的應對辦法,是加稅。從1618年至1636年,18年間,連續七次增稅以應付滿洲人的入侵和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這些新增的稅收,從社會中抽取了大量白銀,讓處於經濟衰退期和自然災害頻發期的整個社會雪上加霜。由此觸發更多的民變和反抗,明朝逐步走入死循環。

帝國的貪官和巨商,原來就有窖藏白銀的習慣,巨額白銀被藏入地窖,退出流通領域,如同進入黑洞。如今,白銀緊缺,民間惶恐,也紛紛窖藏白銀自保。結果,一方面海外流入的白銀少了,另一方面國內流通的白銀也少了,造成了嚴重的銀荒。

1642年,崇禎要求戶部發行5000萬貫紙鈔,每貫兌換白銀0.97兩。這是想赤裸裸地從老百姓手上搶劫白銀,時人評論說,「百姓雖愚,誰肯以一金買一紙」?

1643年,安徽桐城人蔣臣赴京出任戶部主事。他經歷過家鄉民變,在日記中說,如今天赤如血,流民萬裡,無外乎就是貧戶去搶富戶的白銀罷了。

一年後,明朝覆滅。死因之一,被診斷為「白銀中毒」。

參考文獻:

全漢昇:《中國近代經濟史論叢》,中華書局,2011年

[德]弗蘭克:《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美]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

樊樹志:《明史講稿》,中華書局,2012年

晁中辰:《明後期白銀的大量內流及其影響》,《史學月刊》,1993年第1期

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中國與世界連接的新視角》,《河北學刊》,2004年第3期

相關焦點

  • 白銀中毒|不可忽視的死因:大明王朝的最後77年
    朱紈死後17年,1567年,隆慶皇帝即位後順應時勢,開放了海禁。由此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顯著的一點是,世界上的白銀,終於源源不斷、堂而皇之地流入中國。從此時起,到帝國覆滅,大約77年間,大明王朝迎來了它的「白銀時代」。
  • 什麼是世界性帝國?大明王朝算是世界性帝國嗎?
    導讀:這個問題有點意思,但是經過仔細查詢才發現世界性帝國不是一個特定稱謂。所以世界性帝國我們可以靈活理解為當時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帝國,通常表現為幅員遼闊、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影響力的大帝國。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我們來看一下大明王朝是否具備這個條件?是否可以算世界性帝國?
  • 10個關鍵詞,20部電影,看穿大明王朝
    從一個出身貧寒、好幾次都差點餓死的農民,到農民起義軍裡一呼百應的絕對領袖,再到大明帝國的創始人,朱元璋花了十六年的時間。這十六年裡,他到底靠什麼本事,才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功呢?02 明教:大明王朝來自於明教?金庸的小說《倚天屠龍記》是一部經典作品,它講的是元末明初的故事,整個大背景,就是朱元璋揭竿而起,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 成也白銀,敗也白銀:看明朝政府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在這一時候,大量白銀也得以湧入到了大明王朝。但是隨著白銀大量流入大明,大明這個白銀帝國,卻最終走向了覆滅之路,最後原因竟然是政府財政嚴重虧損,無力再對社會進行穩定化治理。對於大明王朝來說,為什麼原本有著如此繁榮的白銀收入,但最終卻因為白銀的緣故覆滅?
  • 大明王朝最後的救命稻草會是他嗎
    1644年,歷經276年的大明帝國走到了盡頭。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明史有云:傳庭死,而明亡矣。大凡每個朝代即將結束,都有能夠力挽狂瀾的人物出現,來挽救這個沒落的王朝。而在明朝末年,這個決定大明王朝命運的人物應該是孫傳庭。
  • 明朝貨幣史裡一朵瓊花,白銀帝國的貨幣化實踐
    《白銀帝國》一書的作者著名青年經濟學者徐瑾認為,貨幣的本質是信用,某個物品的信用只有被廣泛建立起來之後,它才有可能成為大家普遍接受的貨幣,而貨幣信用又需要有政府的強大背書。關於這一點,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是如此。
  • 紙幣和白銀是怎麼影響帝國命運的—帝國貨幣史
    大宋王朝的四川地方官只能一方面承認「自來交子之法,久為民便」,四川缺乏銅錢,不能沒有交子,一方面則把交子行業完全納入到官府的控制之中。⑦民間的智慧於是成為了官方的偉績,這也是帝國歷史上的「傳統藝能」了。大宋帝國「四大發明」之官辦紙幣既然官吏宣稱民營交子信用不夠,滋生奸弊,那麼帝國交子信用如何呢?
  • 《大秦帝國之崛起》、《大明王朝》成為口碑與質量齊飛的網紅,歷史正劇真的迎來了春天?
    緣何《大秦帝國》雖然三部前後跨越了8年之久,但劇迷們依舊熱情不減?難道歷史正劇已迎來了春天?例如2007的播映的《大明王朝1566》,豆瓣分高達9.5分,可以說除了老版《紅樓夢》等寥寥幾部電視劇外,已是頂級分數。
  • 從《朱元璋》到《大明劫》,影視劇中大明王朝的面孔越來越清晰
    另一方面,「小農意識」桎梏了他在頂層設計上的想像力,恢復分封制、廢丞相,給帝國留下不少隱患。晚年更是「與人鬥,其樂無窮」,殺孽太重。但是,《大明王朝1566》卻讓嘉靖皇帝的知名度大為提升,而陳寶國高超的演技,也讓這位深諳帝王之術的嘉靖皇帝牢牢刻在觀眾心中。 作為一部經典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在2007年湖南衛視播出之後,基本上就在公眾視野中銷聲匿跡了。然而,經過十多年沉澱,《大明王朝1566》成為豆瓣網上排名最靠前的國劇,是當之無愧的國劇門臉。
  • 12年了,我們為何還掛念《大明王朝1566》?
    2016年11月20日,《大明王朝》在北京舉行了開播發布會,在首播十周年之際,這部經典歷史劇將於2017年在重慶衛視黃金檔重播。導演張黎、編劇劉和平,以及演員陳寶國、黃志忠、趙立新、倪大紅等主創悉數亮相發布會現場。然而,就在2017年2月17日,重慶衛視官博告知,「非常抱歉,原定於本月播出的電視劇《大明王朝》暫時延後。」此後再無消息。
  • 大明王朝:1566年的那些人
    46集的《大明王朝1566》我看完了,可我再無勇氣看第二遍,「蒼生」二字太過沉重!《大明王朝》一巧破千鈞。雖然劇中有不少虛構成分,但表現得更像真實歷史,陳寶國把嘉靖帝飾演的活靈活現,而《雍正王朝》《唐明皇》《漢武帝》等劇也只能排在後面了,它們皆因過度美化帝王而導致與歷史上政局的真相拉開了距離。
  • 小冰河時期塑造出大明王朝
    近年來氣候變遷的議題相當熱門,然而姑且不論古早恐龍時代地球表面的均溫遠高於現代,或是演化出長毛象等動物的冰河時期,根據新的研究,人類進入歷史時代的這幾千年,已經歷經多次的氣候變遷,只是當年沒有足夠的測量技術,去測量和記錄這些改變而已。
  • 明朝時期的世界,還有比大明更強大的帝國嗎?
    帖木兒幾乎與朱元璋同時崛起,當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驅逐北元建立大明之時,帖木兒也在公元1370年取代西察合臺汗國,建立了帖木兒帝國。而同時期的奧斯曼帝國、馬穆魯克王朝(當年曾擊敗蒙古人)、東察合臺汗國、金帳汗國都成為了帖木兒的手下敗將。 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帖木兒帝國在當時都是一個一流的帝國,尤其是在軍事方面,而帖木兒在擊敗奧斯曼帝國之後也確實決定東徵大明。只不過,帖木兒最終在公元1405年病死在了東徵大明的路上,兩大帝國最終沒有交手。
  • 中國歷史劇排行榜,《大明王朝》《雍正王朝》,還有哪些劇能上榜
    中國歷史劇排行榜,《大明王朝》《雍正王朝》,還有哪些劇能上榜中國歷史劇排行榜前十名,如果要讓普通觀眾列舉,肯定能夠列舉很多。因為中國幾千年歷史,朝代太多,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歷史典故無數。這也導致中國近代化過後,在影視劇產生後非常熱衷於拍攝歷史劇。尤其在中國加入市場化前的古典歷史劇時期,可以說經典歷史劇無數。
  • 深夜悟透《大秦帝國》《大明王朝》:明白了一個幹大事的道理
    大秦帝國之裂變》、《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大秦帝國之裂變》講的是從10-100(整合戰略成型期)的故事。《大明王朝》講的是N~0(業務、人才衰退期,組織及文化崩潰期)的故事。《走向共和》講的是0~-N(業務、人才潰敗期,新人才萌芽期)到-N~1(新業務萌芽期,新人才生成期)交叉轉換的故事。絕大部分的中國民企的核心挑戰都在10~100這個階段,也即《大秦帝國之裂變》這個劇所描述的階段。
  • 電影《大明劫》:大明帝國的悲歌
    通過一場瘟疫,《大明劫》考驗的不只是大明王朝的最後承受力,還有亂世中的複雜人心與人性。並非每個人都是亂民,但在生存面前每一個人都有做亂民的潛質。同樣,面對搖搖欲墜的時局,最大的患者並不是個體,而是整個大明王朝。《大明劫》中吳又可控制住了疫情,可是結局還是孫傳庭用暴力殺死最後的患者。這一結局是相當有象徵意義的,這既是孫傳庭瘟疫救治的失敗,也是政治救治的失敗,同時更是挽救人心的失敗。
  • 看大明風華,夢回明朝,打造一個所向披靡的帝國王牌精銳軍隊
    近期熱播的《大明風華》將觀眾的目光引向了漢人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明朝,文章以永樂帝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以及皇后胡善祥,太后孫若微為主軸線索所展開的劇情,既有皇家後宮的恩怨情仇,又展示了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的恢弘盛景。
  • 如果《香蜜》也有生死劫,芸芸眾生相,誰又是誰的劫?
    在《花千骨》中,讓無數觀眾接解到了一個有趣的名詞,生死劫,而女主角花千骨,就和男主角白子畫互為生死劫。 關於生死劫,劇中的解釋是這是人的一種劫解,本為「婆娑劫」,指當這兩個人一旦遇上就厄運纏身,如果無法破解,不傷不死便成魔。
  • 《大明王朝1566》古怪的模範官員
    歷時近三個月,斷斷續續地把《大明王朝1566》重新看了一遍。正如《雍正王朝》,或者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不管什麼時候看,也不管看了幾遍,每次都有新的感觸。萬曆十五年正好是歷時18年的隆萬大改革的結尾,而這部《大明王朝1566》則正是開啟了這場改革的序幕。
  • 大明王朝內部,風雲再起
    文:季詩魂大明王朝之中,在崇喜皇帝身邊的大紅人劉奎太監。挑撥離間之下,昏君帝王崇喜皇帝。他,就昏庸無道的老毛病又犯了啊!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穩定。和,天下蒼生的和諧幸福。海瑞,也是蠻拼的啊!他,不辭辛苦。日夜兼程,到處巡視。只是,希望早日剷除嚴嵩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