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們在分析明朝滅亡的原因時給出許多理由:皇帝、太監、宗室、邊軍、文官、勳戚、流民、邊患……幾乎所有的問題都集中在一起。而隨著自然環境歷史研究的展開,明末小冰川氣候造成的連年自然災害也被看作是一個重要原因。可以說,明朝的滅亡既是內憂外患的結果,也是天災人禍的結果。而在這眾多原因之外,瘟疫的橫行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大軍之後,必有兇年。」明末陝西農民起義長達17年,其中所歷大小戰爭無數,這為瘟疫的爆發提供了充足條件。崇禎9年開始的連年瘟疫造成華北諸省眾多州縣十室九空死屍枕藉,嚴重削弱了該地區的經濟基礎與政治凝聚力;同時由於軍隊中也爆發鼠疫,使得軍隊的戰鬥力也大幅下降,客觀上加速了明朝的滅亡。近日上映的電影《大明劫》取材於明亡兩年前的郟縣之戰前夕的歷史事件,講述了彼時恰逢時疫大發,孫傳庭與中醫醫師吳又可聯合撲滅瘟疫的故事,為觀眾呈現了一幅末日劫爭的圖像,讓人感受到瘟疫所帶來的破壞力。
中醫大師吳又可對瘟疫進行了全面研究,他所著的《瘟疫論》提出「戾氣」說,首次將空氣傳染途徑揭示出來,成為醫學史上的重要發現。儘管史料無證,但《大明劫》將吳又可發現瘟疫空氣傳播途徑與當時軍隊時疫爆發的歷史事實結合起來,還是具有非常強的歷史真實感。
瘟疫如鬼魅,在奪取人的性命的同時更給這個世界留下恐慌氣氛。《大明劫》逼真地描繪了當時的殘酷圖景,幾乎整個村子的毀滅給活著的人帶來極大的精神壓力。好多患者在沒有完全確診時已精神崩潰,這給救治帶來極大困難。通過表現軍營中患者的眾生相,《大明劫》進而提出較之瘟疫本身,更可怕的是人心崩壞。它對軍隊的打擊不僅是戰鬥力的削弱,更重要的是士氣。或許士兵不憚於正面的鬥爭與死亡,但沒法不恐懼這種來自身邊的不定時死亡。因而瘟疫的危害並不僅是死亡本身,而是對整個社會秩序的破壞,在死亡的威脅下形成的混亂比瘟疫更可怕。因而,在由吳又可與孫傳庭組成的治瘟疫聯盟中,首要的就是如何穩定人心。吳又可所採取的隔絕患者的方式就醫學上來說是一種有效控制疫情的方式。然而隔離本身卻可能帶來更大的恐慌,在此種情況下,吳又可不避危險堅持在隔離區與患者交流,鼓勵患者的行為對疫情的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很多時候瘟疫並不單純是自然災害,也是政治後果的延續。福柯就乾脆把瘟疫與政治等同起來,認為它是一種權力模式,定義為「規範人的多樣性的手段」。隔離制度在吳又可眼裡是一種單純的控制病情的手段,在孫傳庭眼裡則是實現其政治、軍事目標的方式。對於孫傳庭來說,患者是否得到救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瘟疫不再蔓延。在他看來瘟疫同民軍、地方官僚等一樣是自己完成平叛任務的障礙,只需要清除,不需要救治。
孫傳庭一再宣稱自己並非嗜殺之人,卻一再舉起屠刀指向無辜的人;孫夫人更是心懷慈悲的女子,但卻不得不幫助丈夫完成殺人的工作。瘟疫不僅考量著人們的精神承受力,同時也考量著當事者的人心與人性。很顯然,在這場人性的戰場中,孫傳庭未戰已敗,過分執著於自己的政治理想使得他喪失了基本的道義準則。同樣,在人心的爭奪上他亦未曾成功,先是使詐殺掉劫持夫人的患者,後又再次使詐調開吳又可殺掉未愈的患者。雖然最終他控制住了瘟疫,卻失去了人心,吳又可的離去即是一種無聲的譴責。相比而言,作為民軍首領的李天佑在劫持吳又可破壞官軍控制軍隊疫情失敗時,因為念及吳又可曾救過自己而不忍殺掉對方,雖然行動上失敗了,但無疑顯示出民軍在道義和人心上勝了一籌。
通過一場瘟疫,《大明劫》考驗的不只是大明王朝的最後承受力,還有亂世中的複雜人心與人性。並非每個人都是亂民,但在生存面前每一個人都有做亂民的潛質。同樣,面對搖搖欲墜的時局,最大的患者並不是個體,而是整個大明王朝。《大明劫》中吳又可控制住了疫情,可是結局還是孫傳庭用暴力殺死最後的患者。這一結局是相當有象徵意義的,這既是孫傳庭瘟疫救治的失敗,也是政治救治的失敗,同時更是挽救人心的失敗。
本文轉載自《 光明日報 》( 2013年11月08日 15 版),引用請參考原文及出處。
在我國歷史上,有三大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一個是五胡亂華,一個是蒙元滅宋,一個就是明朝滅亡。
後世之人,針對這三個問題做了很多研究和反省,「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此來鞭策自己,莫要重蹈覆轍。在這些反省裡面,對明朝滅亡的問題反省得最多,因為明朝滅亡這個事情的性質最嚴重,其不良影響直到現在依舊存在。
五胡亂華,雖然中原大地生靈塗炭,漢族人第一次遭遇到了種族存亡的危機,但是還有衣冠東渡的東晉繼承道統,華夏正統的政權傳承並沒有斷掉。而蒙元滅宋,則是我華夏第一次嚴格意義上的亡國,異族入侵,直接摧毀了一脈相承的中央政權,使其斷了傳承。
儘管如此,相比其之後的明朝滅亡,蒙元滅宋的惡劣影響依舊要小很多。因為雖然趙宋王朝被終結了,但是平民老百姓的世俗習慣、文化行為並沒有受到幹擾。華夏文化真正的底蘊還在,漢民族還是保有著自己的衣冠服飾以及文化思想。
而明朝滅亡之後,建奴乘虛而入竊取神器,強制漢人剃髮易服,穿上夷狄衣服,遵循周禮的華夏衣冠傳承被斷絕。清朝前期很多入京進貢的朝鮮使者會故意問漢族大臣們,你們穿的是什麼衣服?你們留的是什麼髮型?符合你們的周禮嗎?漢族大臣被問得一臉尷尬,之後碰到朝鮮的使者只能繞著路走。而當時很多隨船到了日本的水手,也會被日本人追著問,你們穿的什麼衣服?怎麼穿上了夷狄的衣服?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在東亞中華文明圈的地位開始搖晃,自己的文化特徵都不能保留,自然便會喪失文化上的領導者地位。
除此之外,一個更加惡劣的影響就是滿清在中華當政了200多年。而滿清政權對待人民的態度則是血腥高壓,火器不鼓勵使用也不研究,讀書人都被驅趕成了咬文嚼字的腐儒,鄉裡異姓結拜兄弟都能被定為謀反罪。
200多年下來,溫水煮青蛙,華夏民族的民族性,被扭曲得很厲害,到現在甚至也沒恢復過來,這就是上文所說的,為什麼其惡劣影響,延伸到了現在。
現在很多史學家,研究明朝末年的歷史都會經過一段不敢相信的心理時期。因為明朝末年,中原漢人接近兩億,雖然北方一帶鬧饑荒,但是南方還是風調雨順,完全有打仗的物資,最後是怎麼被人口不足百萬的女真入侵還建立政權的呢?令人費解。
原因多種多樣,很多文章、很多書也都寫了不少。但是今天要講到的這個電影,通過另一種方式,幾乎把明朝滅亡原因給講透了。
這個電影就是《大明劫》,在2013年上映,看過的人不多,算是被遺忘的明珠。
《大明劫》以名將孫傳庭出關抗擊闖軍和遊醫吳又可治療瘟疫兩條線展開。電影開頭闖軍進攻開封,崇禎皇帝匆忙啟用孫傳庭帶兵去鎮壓,原因無他,幾年前正是孫傳庭把李自成打到只剩十八個人躲進深山。
被重新啟用的孫傳庭在皇帝面前誇下海口,「僅需精兵5000,便可滅掉闖賊」,可到了駐軍衛所的孫傳庭調查完實際情況後卻傻了眼,士兵們裝備落後,火銃根本沒法用,兵部也不撥款更新換代;衛所周邊的軍屯土地皆被當地豪強所侵佔,軍戶大量逃亡,軍員數量稀缺;而存貯戰略資源的糧倉則因為守吏常年的監守自盜,已經大量虧空,糧倉底部的麻袋裡面,裝的全都是土和石子……
一代名將,此時也只能仰天長嘆,沒裝備、沒兵源、沒糧食,這仗,怎麼打?而非常不湊巧的就是,軍中此時爆發了瘟疫,可謂是雪上加霜。治療瘟疫的過程並不順利,孫傳庭最後找到了吳又可做軍中的醫官整治瘟疫。
在吳又可之前,好幾任醫官都沒有治好這個瘟疫,其中還包括吳又可的師父,以吳又可師父為代表的醫生們,迷信祖宗經方,而對瘟疫的具體成因缺乏深入的研究,最後治療不到點子上,導致瘟疫蔓延,自己也搭上了性命。
而遊醫吳又可經過反覆研究和思考,發現了瘟疫傳播的方式,可當時的人們都理解不了這種傳播方式,吳又可給這種傳播方式起了個名字,叫做「癘氣」,用現在的知識來理解,也就是病毒、細菌通過空氣傳播,其實兩者揭露的本質是一樣的。
在治療瘟疫上,吳又可重用大黃,開虛去邪氣,這種治法起到了效果,軍中的瘟疫漸漸被控制了下來。而另外一邊,孫傳庭聚集當地的豪強開會,想要他們捐獻一些家當幫忙抗擊闖軍,可是地方豪強們只做表面文章,實則一毛不拔。
孫傳庭在吳又可治重病用猛藥的方法中得到了靈感,將豪強悉數絞殺抄家,將沒治好的瘟疫病人全都燒死以免拖累全軍。
電影到了這個地方也接近了尾聲,孫傳庭出關抗擊闖軍戰死沙場,吳又可逃難到蘇州將自己治療瘟疫的經歷寫下來成書,也就是《瘟疫論》。至此電影正式結束,一切盡在不言中。
在電影中,孫傳庭問吳又可醫術如何,吳又可答曰:「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鄙人只是下醫之術也。」
孫傳庭又問吳又可行醫之道,吳又可答曰:「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只已病。大道難求。」
答完兩人皆不說話。
一個國家、一個政權,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一個生命體,有其生發、繁榮、壯勝、衰老和滅亡的過程,國家也會生病,國家的病就是它所展現出的各種問題。比如現在我們國家的高房價、高醫療成本、高教育成本,這些疾病使我們的人民生活得很幸苦、很不幸福,婚也結不起了孩子也不想生了,那麼自然,這就傷害到了國家本體的健康。
明朝末年,可以說是一個王朝病入膏肓、行將就木的時期,整個國家上下,哪哪都是問題,孫傳庭作為皇帝派出來的一個「醫生」,了解各種病灶之後只能仰天長嘆。因為,無從治起。這也叫,氣數已盡吧。
在我們一脈相承的文化中,士大夫有一種精神,那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孫傳庭後來的行為,便是這一精神的寫照。
饑荒、瘟疫、農名起義、黨爭、豪強資本壟斷、建奴犯邊,每一個問題,都有令王朝動蕩的力量,這些問題一起到來,就將大明王朝擊沉了。
故國有明。
這是一部明史題材電影,講述了明朝大廈將傾之際的一段醫人醫國的故事.
崇禎15年,也就是明朝滅亡前兩年,闖王李自成包圍開封.
本是階下囚的明朝大將孫傳庭臨危受命率兵前往潼關抵禦李自成.
同時,懷有濟世救人理想的醫官吳又可前往潼關投奔自己的恩師
正在此時,軍中遇上了十年不遇的瘟疫
城內城外一時間死人無數.
就連吳又可的恩師也在軍中治病時感染了瘟疫而死.
吳又可臨危受命為孫傳庭的軍隊治療瘟疫
最終,吳又可成功的控制了瘟疫的蔓延、但率兵出徵的孫傳庭卻沒能挽救大明朝的頹勢,孫傳庭死,則大明亡,大明亡則天下亡!
而吳又可則留下了名著《瘟疫論》,早於西方近200年提出了病毒學說及病毒的傳播方式,奠定了中醫治療傳染病的理論基礎
影片的劇情並不複雜:
一個是醫者吳又可救人,一個是兵者孫傳庭救國
熟悉明史的朋友一定都知道,這兩個人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著名人物,只是並沒有交集,只是影片將他們的時空匯聚在了一起
崇禎15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包圍了河南境內最後一座孤城——開封。如果開封陷落,則整個中原地區將全部落入李自成之手。在此危急關頭,崇禎皇帝不得不重新啟用已是階下囚的孫傳庭。
重見天日的孫傳庭臨危受命,率領大明朝最後一批精部隊督師開封。此時,一位名為吳又可的遊醫也來到了開封。吳又可原本是大明朝的高級御醫,因為受不了太醫院領導的弄權,辭官而去,成為一名江湖遊醫。
當時的開封,瘟疫橫行。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孫傳庭對此束手無策,而吳又可此時的治瘟則稍見成效。然而,在疫情並未徹底解除的時候,崇禎的聖旨接連來到開封,催促孫傳庭出戰。
剿匪心切的崇禎並非對前線的情況一無所知,只不過自信的他認為孫傳庭可一戰而滅李自成。崇禎的自信並非痴人說夢,因為孫傳庭是名將,而且是李自成的剋星。在孫傳庭被下獄之前,就與李自成有過多次交手,並曾一度全殲李自成部,逼得李自成僅率十七騎狼狽逃脫。
然而,自信的崇禎不知道的是,孫傳庭入獄三年之後的形勢已然大變,李自成不但東山再起,而且已成大勢。在李自成凌厲的攻勢下,官軍已是節節敗退。當孫傳庭督師開封的時候,他面臨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敗局。
為了迎戰李自成,孫傳庭首先斬將立威,處決了擁兵自重的陝西總兵賀人龍。此後,孫傳庭一面整頓軍紀、打造器械,一面鎮壓地方豪強,補充軍餉。突如其來的瘟疫讓孫傳庭雪上加霜,面對日益緊逼的戰事和不斷惡化的疫情,孫傳庭鐵血治軍,鐵腕防疫——殺部下、殺豪強、殺醫生、殺染病士兵。
最後,在崇禎的一再催促下,孫傳庭被迫倉促出關迎敵,結果戰敗身死。他死後,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在起義軍的怒吼中覆亡。
縱觀全片,有幾處亮點非常精彩,尤其是孫傳庭與吳又可的兩處討論更是引人深思,堪稱神來之筆。
因為軍餉不足,孫傳庭向潼關當地豪強募捐,但是卻遭到豪強的萬般推諉。無可奈何的孫傳庭只好用侵佔軍田的罪名將這三十多家豪強悉數處斬,並沒收其家產充公。
在行刑前,面對跪地求饒的豪強,孫傳庭慷慨陳詞地說道:「你們都是害國之賊。天下糜爛,百姓從賊,皆因飢餓,百姓飢餓,皆因無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你們知道什麼是人心嗎?人心,就是糧食,就是源源不斷的後備兵源。這就是為什麼他李自成可以輸個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連一回都輸不起。」
孫傳庭慷慨陳詞地解說人心
孫傳庭的這一番話很值得深思。他知道,所謂的闖賊其實是百姓,百姓之所以變成了闖賊,是因為活不下去,之所以活不下去,是因為沒有田地可耕,之所以沒有田地可耕,是因為田地都被豪強和官吏所侵佔和剝奪。
在當時的農業社會裡,土地是唯一也是最大的生產資料,而這個唯一的生產資料卻被豪強所霸佔,百姓無地可耕,成為流民就是唯一的活路,當流民達到一定的數量,揭竿而起就順理成章。簡言之,反賊之所以造反,乃是官逼民反,百姓從賊,是絕望中的鋌而走險。
孫傳庭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在他看來,正是因為大明朝失掉了人心,所以才沒有了賦稅(糧食)和兵源,因而官軍只許勝不許敗,而得人心的李自成卻可以在大敗之後東山再起。
敗不起的孫傳庭深知自己已經走上了一條不能回頭的絕路,要麼絕處逢生,要麼萬劫不復。所以,為了目的他可以不擇手段,為了戰場上的勝利,他可以拋棄任何人,包括身染瘟疫的部屬和傷殘的士兵。
在最後決戰的前夕,孫傳庭與名醫吳又可有一段尤為精彩的對話。
面對危急的局勢,孫傳庭對吳又可悲壯地說道:「為臣者,別無選擇,唯有馬革裹屍。」然後,他又以一種近乎哀嘆的語氣問道,「又可兄,你覺得大明朝氣數已盡了嗎?」
吳又可沒有正面回答孫傳庭的問題,引用《黃帝內經》中的話說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歷朝歷代,皆是始興終衰,其中道理,皆是重馭世之術而輕經世之道,我朝積弊已久,非一味猛藥可以痊癒。」
聽完吳又可的回答,孫傳庭默然良久。其實,作為一名儒將,飽讀史書的孫傳庭何嘗不知其中道理。不治已亂治未亂固然是最佳良方,然而如今已是天下大亂,人心盡失,整個大明王朝的統治根基已經鬆動,明帝國開始搖搖欲墜。面對這樣的局勢,他孫傳庭就是再有能耐,也是獨木難支大廈將傾,大明帝國的悲歌早就在農民失去土地的時候就已敲響。
在亂世之中,如果說能打仗的孫傳庭是位英雄,那麼也只能是一個悲劇英雄。他對手有很多,無奈的皇帝,貪婪的官吏,廢弛的軍紀,失散的民心,這些對手的殺傷力遠勝於吞噬士兵生命的瘟疫和摧枯拉朽的義軍。對於孫傳庭而言,前者才是導致大明王國和他本人戰身死的根本原因。
正如孫傳庭所言,「得人心者得天下」。大明失掉了人心,所以淳樸的百姓百姓變成了兇悍的反賊,官軍的剿匪也才越剿越多。此時的孫傳庭,面對的不再是李自成一個人,而是數以億萬計飢餓且憤怒的百姓。至此,明王朝已是窮途末路,孫傳庭更是困獸之鬥,任何人已是無力回天。
一代名將孫傳庭的命運最後以悲劇收場,勵精圖治的崇禎沒過多久也落得個自縊煤山的結局。悲劇往往只能用更大的悲劇來終結,所以驍勇的孫傳庭獨木難支明帝國將傾的大廈,自信的崇禎帝無力挽回大明朝的末日悲歌。
《大明劫》是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也是一個充滿悲壯情緒的故事。孫傳庭的慷慨陳詞,吳又可的一語道破天機,都是我們民族用苦難抒寫的悲壯歷史,這歷史不但警示著後世的歷代之君,而且告誡著當世的有權之人——民心,是帝國的基石,更是共和國的目的。
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鑑以往可以知未來!
點擊 閱讀原文 看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