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 10 篇原創文章
2020年似乎賦予了《大明劫》更多的隱喻性和歷史厚度。
如果之前看這部影片,只是唏噓感慨於民間疾苦、王朝興替。那現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網友集體口誅筆伐某團體,悼念「吹哨人」,「闢謠」第一次失去了正當性,還有瞞報、闖關、製售假口罩等等層出不窮的防疫小插曲,國人多少會有些恐慌、擔憂或憤怒。
再看《大明劫》,會發現他的可貴之處,選擇冷門題材的勇氣,沒有「高大全」的英雄敘事,是一部以嚴肅的認知態度來直面歷史的良心之作。
《大明劫》鋪陳了一幅末世人心的圖景,描繪身處絕境而堅定決斷、堅守責任的人物畫像。
電影《大明劫》2013年上映,以紀念抗擊「非典」10周年為契機,以抗擊「非典」時起到重要作用的中藥「達原飲」的發明者——明末清初傳染病學家吳又可的生平事跡為創作靈感。電影講述的是江湖遊醫吳又可(馮遠徵飾)和明末名將孫傳庭(戴立忍飾)在亂世中,共同治療瘟疫的故事。故事發生在1642年,即大明崇禎十五年,距離明朝滅亡還有兩年。此時全國瘟疫橫行,無法控制,後果慘烈。李自成的起義軍勢如破竹,《大明劫》開篇就是開封城被圍。無奈之下,崇禎皇帝啟用已被關押兩年的名將孫傳庭,急赴陝西,整軍出潼關救援開封。而本片的另一位主人公便是吳又可,此時因看不慣太醫院的官僚做派而辭官成為遊醫,來到此地。吳又可臨危受命,赴軍中抗疫,打破醫道陳規,提出「癘氣說」,解釋了病毒在空氣中傳播的事實,反常規用藥,最終有效抑制了瘟疫。《萬箭穿心》劇照
影片的真實,首先便是視覺直觀上的「服化道」。比如,《大明劫》中服裝顏色樸素,是因為考慮到明朝衣物染料的實際情況,不似影視作品明朝衣物常見的華麗。弗朗機火炮、火銃等道具因為製作的精益求精,而被中國電影博物館收藏。從故事編排來看,吳又可治療方法的樸素;孫傳庭身為將領,軍情危急的關頭,在懲治貪腐和地方豪強劣紳時的乾脆利索甚至是弒殺;明朝政府軍中新兵甚多、軍械損耗嚴重的羸弱不堪,都讓人印象深刻。而影片最讓人稱道的所謂真實,是對於明末社會矛盾的揭示。除了官軍搶劫姦淫、殺良冒功、軍隊糧餉長期虧空,還有地方上的劣紳豪情和腐敗軍士相互勾結私佔軍田、冒領陣亡補貼、只進不出。而追求寫實的畫面,去表現民眾因瘟疫而大量死去的社會慘狀,也很有衝擊力。這也確實符合明末崇禎年間多地因瘟疫爆發而「十室九空」的記載,只是因明末紛繁的戰爭掩蓋而不被當代人熟知。村莊中虎狼橫行,也契合中國對於亂世民生凋敝的描述傳統。還要從反面說一下,為什麼標題要用「試圖」這個詞。因為《大明劫》的故事並非完全真實,兩個主角的個人行動,基本參照歷史史實。但是兩人歷史上未曾相遇,所以電影故事還是有大量虛構的情節。編劇安排兩人相遇,將治療瘟疫和英雄末路兩條線索結合,放置在明末戰亂和家國飄零的歷史背景下,讓人唏噓感嘆。《大明劫》沒有集中矛盾,治疫和治軍兩條線並行,也沒有突顯主人公的個人成長。影片情緒表達比較克制,甚至有些壓抑,缺少渲染情緒的配樂和鏡頭剪輯,更別提什麼飛簷走壁的動作戲和山盟海誓的感情戲。沒有迎合市場審美,確實很難讓人花錢買票專門去一趟電影院。豆瓣評論裡,很多人都說這是一部「電視電影」。確實如此,雖然整部影片的劇本、表演、調度等方面都可圈可點,但是依然不夠好看。《大明劫》有太多匠氣,離真正的好電影尚有距離。譬如電影感的欠缺,王競總是缺乏想像力,難以把電影拍攝得更好看———充滿才華、不乏稜角的那種好看。因為看完仔細回想,我跟朋友都有這樣的發現:幾乎想不起哪一場調度、哪一個技法或者是哪一場戲能讓人印象深刻,疏於節奏,難以挑動情緒。看下來,就只記得戴立忍的放和馮遠徵的收,這不能不說是《大明劫》的遺憾了。
《大明劫》只是將一個故事娓娓道來,講完拂袖而去,留韻味給觀眾,到了後臺拍著大腿自我陶醉。
然而在臺下,動心者以為意蘊悠長,很多人會覺得索然無味。
孫傳庭
帳內悶熱煩燥,出來透透氣……又可先生,就我粗通的醫道,大黃乃虎狼之藥,我見你給重症病人用量如此之大,箇中道理,可否告知一二?
吳又可
大黃性烈可以殺人,故而醫家也叫它「將軍藥」。重症用險藥,鋌而走險方有生機。
吳又可
這世上什麼藥都有,就是沒有後悔藥。當斷則斷,錯過一線生機,就是生死之隔。
孫傳庭
說得好,說得好!
用藥如同用兵,需有膽有識。值此亂世,得遇先生,實屬萬幸。
吳又可
督師明知又可所持醫理與常理定規相悖,仍放手讓又可一搏,又可謝這份信任。
似乎與這段對話有關,孫傳庭在心中暗暗做出了決定。當副將匯報說,地方上的地主豪強不願意退還侵佔的軍田,還阻撓丈量田畝時,孫傳庭道:「收不回侵佔的軍田,就收人。」於是,這副「將軍藥」「虎狼之藥」——大黃,變成了一個隱喻,縱貫全篇,留與觀眾思考。
《大明劫》鋪陳了一幅末世人心的圖景,描繪身處絕境而堅定決斷、堅守責任的人物畫像。吳又可雖然一直希望為自己提出的「癘氣說」正名,但是當孫傳庭請他出山時,面對嚴重的疫情,而自己只是治癒過單個病患,吳又可畏縮不敢應。
孫傳庭只能以「面對國家存亡卻只說而不做」,「沒有學會恩師捨身濟世的精神」,以及「多年所學有何用?」這樣的激將法,讓他下定決心,入軍中抗擊疫情。
軍情緊急,軍中無戲言。吳又可也知道,許下軍令狀後,如果治疫失敗 ,他將面對的是什麼。
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醫護工作人員、各部門執勤人員還有志願者奮戰在防疫一線。他們舍小家為大家,迎難而上。
致敬身處抗疫一線的醫護工作人員和各崗位的執勤人員,你們是「最美的逆行者」!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