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明劫》:「明末鍾南山」的堅守和無奈,瘟疫可醫,人心難治

2021-02-21 凝三品

我的第 10 篇原創文章 

2020年似乎賦予了《大明劫》更多的隱喻性和歷史厚度。

如果之前看這部影片,只是唏噓感慨於民間疾苦、王朝興替。那現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網友集體口誅筆伐某團體,悼念「吹哨人」,「闢謠」第一次失去了正當性,還有瞞報、闖關、製售假口罩等等層出不窮的防疫小插曲,國人多少會有些恐慌、擔憂或憤怒。

再看《大明劫》,會發現他的可貴之處,選擇冷門題材的勇氣,沒有「高大全」的英雄敘事,是一部以嚴肅的認知態度來直面歷史的良心之作。

《大明劫》鋪陳了一幅末世人心的圖景,描繪身處絕境而堅定決斷、堅守責任的人物畫像。

電影《大明劫》2013年上映,以紀念抗擊「非典」10周年為契機,以抗擊「非典」時起到重要作用的中藥「達原飲」的發明者——明末清初傳染病學家吳又可的生平事跡為創作靈感。電影講述的是江湖遊醫吳又可(馮遠徵飾)和明末名將孫傳庭(戴立忍飾)在亂世中,共同治療瘟疫的故事。故事發生在1642年,即大明崇禎十五年,距離明朝滅亡還有兩年。此時全國瘟疫橫行,無法控制,後果慘烈。李自成的起義軍勢如破竹,《大明劫》開篇就是開封城被圍。無奈之下,崇禎皇帝啟用已被關押兩年的名將孫傳庭,急赴陝西,整軍出潼關救援開封。而本片的另一位主人公便是吳又可,此時因看不慣太醫院的官僚做派而辭官成為遊醫,來到此地。吳又可臨危受命,赴軍中抗疫,打破醫道陳規,提出「癘氣說」,解釋了病毒在空氣中傳播的事實,反常規用藥,最終有效抑制了瘟疫。
孫傳庭是一個悲劇人物,面對兵疲、糧缺、劣紳豪情和腐敗將領勾結侵吞,以及皇帝的猜疑、催促,他雖極力挽回,最終只能帶著必死的覺悟,率兵倉促出潼關,戰死沙場,以身殉國。此後,明朝在對抗內部農民起義方面再無良將。《明史》有言:「傳庭死,而明亡矣」。另一位主人公吳又可,懷著對於現實和人性的失望,離開軍營,歸隱田園。他回到老家蘇州東山,著書《瘟疫論》,開我國傳染病學研究之先河,奠定了中醫治療傳染病的理論基礎,領先西方兩百多年。但是影片沒有交代的是,吳又可最後因為反抗清廷的「剃髮令」而遭殺害。當年煙雨江南、吳儂軟語,嘉定**、揚州十日,又是何等悽烈。在影片中,吳又可對於自己提出的「癘氣說」,有一個解釋,從我們常在陽光中看見飛塵說起:「病邪就像這些飛塵一樣,在空氣中來無影去無蹤,聞不到也看不到,我給它起名叫做癘氣。如果我吸進癘氣,再呼出去傳給你,你呼出來再傳給別人,這就是瘟疫的傳播途徑。」
雖然解釋很樸素,但確實如此。於是吳又可治病的第一步驟,便是裁剪布頭蒙面,劇中稱「面巾」,讓很多人疑惑不解,但實際效果確實抑制了疫情的蔓延。

《大明劫》上映後廣受好評,獲譽很多,在豆瓣上評分8.0,國產電影中算是上乘之作。男主角吳又可,由「老戲骨」馮遠徵飾演,也是一大看點。這部電影投資不大,只有2千萬,票房更少,454萬,差距甚遠,知名度不高,也不受市場追捧。再說說導演王競,中國現實主義電影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2020年,與武漢有著莫名的緣分。2012年執導的以武漢為背景的電影《萬箭穿心》,如今在武漢疫情的環境中,成為了「堅強武漢人」的一種象徵而爆紅,《大明劫》也因為新冠肺炎的出現而受到人們的關注。

《萬箭穿心》劇照

影片的真實,首先便是視覺直觀上的「服化道」。比如,《大明劫》中服裝顏色樸素,是因為考慮到明朝衣物染料的實際情況,不似影視作品明朝衣物常見的華麗。弗朗機火炮、火銃等道具因為製作的精益求精,而被中國電影博物館收藏。從故事編排來看,吳又可治療方法的樸素;孫傳庭身為將領,軍情危急的關頭,在懲治貪腐和地方豪強劣紳時的乾脆利索甚至是弒殺;明朝政府軍中新兵甚多、軍械損耗嚴重的羸弱不堪,都讓人印象深刻。而影片最讓人稱道的所謂真實,是對於明末社會矛盾的揭示。除了官軍搶劫姦淫、殺良冒功、軍隊糧餉長期虧空,還有地方上的劣紳豪情和腐敗軍士相互勾結私佔軍田、冒領陣亡補貼、只進不出。而追求寫實的畫面,去表現民眾因瘟疫而大量死去的社會慘狀,也很有衝擊力。這也確實符合明末崇禎年間多地因瘟疫爆發而「十室九空」的記載,只是因明末紛繁的戰爭掩蓋而不被當代人熟知。村莊中虎狼橫行,也契合中國對於亂世民生凋敝的描述傳統。還要從反面說一下,為什麼標題要用「試圖」這個詞。因為《大明劫》的故事並非完全真實,兩個主角的個人行動,基本參照歷史史實。但是兩人歷史上未曾相遇,所以電影故事還是有大量虛構的情節。編劇安排兩人相遇,將治療瘟疫和英雄末路兩條線索結合,放置在明末戰亂和家國飄零的歷史背景下,讓人唏噓感嘆。《大明劫》沒有集中矛盾,治疫和治軍兩條線並行,也沒有突顯主人公的個人成長。影片情緒表達比較克制,甚至有些壓抑,缺少渲染情緒的配樂和鏡頭剪輯,更別提什麼飛簷走壁的動作戲和山盟海誓的感情戲。沒有迎合市場審美,確實很難讓人花錢買票專門去一趟電影院。豆瓣評論裡,很多人都說這是一部「電視電影」。確實如此,雖然整部影片的劇本、表演、調度等方面都可圈可點,但是依然不夠好看。

《大明劫》有太多匠氣,離真正的好電影尚有距離。譬如電影感的欠缺,王競總是缺乏想像力,難以把電影拍攝得更好看———充滿才華、不乏稜角的那種好看。因為看完仔細回想,我跟朋友都有這樣的發現:幾乎想不起哪一場調度、哪一個技法或者是哪一場戲能讓人印象深刻,疏於節奏,難以挑動情緒。看下來,就只記得戴立忍的放和馮遠徵的收,這不能不說是《大明劫》的遺憾了。

《大明劫》只是將一個故事娓娓道來,講完拂袖而去,留韻味給觀眾,到了後臺拍著大腿自我陶醉。

然而在臺下,動心者以為意蘊悠長,很多人會覺得索然無味。

隱喻,也稱暗喻,作用通過另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當前事物。一部好的電影必然會有隱喻和象徵。更簡單的解釋是,電影裡說一件事,同時委婉含蓄地表達、增強另一件事。比如姜文電影裡面的臺詞:「讓子彈飛一會」,被普遍認為有隱喻存在。如果之前看《大明劫》,只是唏噓感慨於民間疾苦、王朝興替。那現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網友集體口誅筆伐某團體,悼念「吹哨人」,「闢謠」第一次失去了正當性,還有瞞報、闖關、製售假口罩等等層出不窮的防疫小插曲,國人多少會有些恐慌、擔憂或憤怒。這時再看《大明劫》,則有了更多的隱喻性和歷史宿命感。片中有這樣一場戲,夜晚孫傳庭出帳散心,與出診的吳又可相遇,便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孫傳庭

帳內悶熱煩燥,出來透透氣……又可先生,就我粗通的醫道,大黃乃虎狼之藥,我見你給重症病人用量如此之大,箇中道理,可否告知一二?

吳又可

大黃性烈可以殺人,故而醫家也叫它「將軍藥」。重症用險藥,鋌而走險方有生機。

吳又可

這世上什麼藥都有,就是沒有後悔藥。當斷則斷,錯過一線生機,就是生死之隔。

孫傳庭

說得好,說得好!

用藥如同用兵,需有膽有識。值此亂世,得遇先生,實屬萬幸。

吳又可

督師明知又可所持醫理與常理定規相悖,仍放手讓又可一搏,又可謝這份信任。

似乎與這段對話有關,孫傳庭在心中暗暗做出了決定。當副將匯報說,地方上的地主豪強不願意退還侵佔的軍田,還阻撓丈量田畝時,孫傳庭道:「收不回侵佔的軍田,就收人。」
到了晚上,地主豪強設宴,為即將出徵的孫傳庭踐行,卻依然不肯歸還侵吞的軍田。已經掌握證據的孫傳庭與他們對質,旁座曾經在京城任職高官的顧老爺說道:「你想幹什麼?你能幹什麼?」孫傳庭杯酒下肚,答「問得好!」於是,旁邊的士兵抽刀上前,抹了顧老爺的脖子。孫傳庭隨即宣布家產充公,清退田畝,補充軍餉。面對眾人求饒,孫傳庭也道出了明亡的根本原因,和他的決心:

天下糜爛,流賊四起。百姓從賊,全因饑寒所致。百姓饑寒,全因無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你以知道什麼是人心嗎?人心,就是糧食,就是源源不絕的後備兵員。這就是為什麼他李自成他可以輸輸個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一回都輸不起!」

解決了軍田糧餉問題之後,即將拔營出關的孫督師,因為擔心尚未治癒的病患,會引發新一輪的瘟疫,影響戰事。於是,又在一個夜晚,他一邊請吳又可來家中喝酒,一邊派人結果了營中一百多位患病士兵的性命。就在當晚,孫傳庭又問了吳又可一個問題:「你覺得大明朝氣數已盡了嗎?」吳又可回答道:「《黃帝內經》有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歷朝歷代,皆是始興終衰,其中道理,皆是重馭世之術,而輕經世之道。我朝積弊已久,非一味猛藥就可痊癒。」而第二天,當吳又可回營,看到一地灰燼,似乎正應了他昨晚說的話。吳又可滿懷失望,悄然離開,回蘇州老家歸隱,並給孫傳庭留下一封信,相信「世代更替,唯醫道長存,也提到自己「有心無力」。

於是,這副「將軍藥」「虎狼之藥」——大黃,變成了一個隱喻,縱貫全篇,留與觀眾思考。

《大明劫》鋪陳了一幅末世人心的圖景,描繪身處絕境而堅定決斷、堅守責任的人物畫像。
提及自己的恩師,在治疫中染病而亡的趙提領,吳又可說:「大疫之年,也許這就是醫者的宿命吧。

吳又可雖然一直希望為自己提出的「癘氣說」正名,但是當孫傳庭請他出山時,面對嚴重的疫情,而自己只是治癒過單個病患,吳又可畏縮不敢應。

孫傳庭只能以「面對國家存亡卻只說而不做」,「沒有學會恩師捨身濟世的精神」,以及「多年所學有何用?」這樣的激將法,讓他下定決心,入軍中抗擊疫情。

軍情緊急,軍中無戲言。吳又可也知道,許下軍令狀後,如果治疫失敗 ,他將面對的是什麼。

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醫護工作人員、各部門執勤人員還有志願者奮戰在防疫一線。他們舍小家為大家,迎難而上。

致敬身處抗疫一線的醫護工作人員和各崗位的執勤人員,你們是「最美的逆行者」!

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電影《大明劫》:明朝的滅亡與瘟疫
    電影《大明劫》,故事背景是明末,孫傳庭在出擊李自成前,軍隊遭遇瘟疫,醫師吳又可治療瘟疫的故事。這部電影上映於2013年,可以在視頻網站上直接看。趙提領的學生吳又可從蘇州到潼關投奔老師,於是和趙提領一起入營給士兵看病,吳又可和趙提領給出截然不同的藥方,趙提領認為士兵的病是傷寒之症,吳又可認為:&34;,趙提領認為《傷寒論》歷經千年,為世代的醫家遵循,不能因為僥倖治好了幾個患者,就對醫聖不敬。於是,吳又可默默離開了老師。
  • 歷史劇︱《大明劫》:一場瘟疫的表與裡
    這些天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人心,一部七年前的電影《大明劫》也被頻頻提起。這部電影的背景設定在明崇禎十五年,全國瘟疫,十室九空,李自成起義軍又猛攻開封,崇禎帝不得已重新起用孫傳庭赴陝領軍平叛,期間偶遇醫士吳又可。吳又可治病,孫傳庭治軍,兩人在末世之變中發生交集,共同經歷這場「大明劫」。
  • 電影《大明劫》:大明帝國的悲歌
    近日上映的電影《大明劫》取材於明亡兩年前的郟縣之戰前夕的歷史事件,講述了彼時恰逢時疫大發,孫傳庭與中醫醫師吳又可聯合撲滅瘟疫的故事,為觀眾呈現了一幅末日劫爭的圖像,讓人感受到瘟疫所帶來的破壞力。中醫大師吳又可對瘟疫進行了全面研究,他所著的《瘟疫論》提出「戾氣」說,首次將空氣傳染途徑揭示出來,成為醫學史上的重要發現。
  • 《大明劫》給人留下的啟示(圖)---治癒瘟疫有妙方
    2013年10月25日在中國及北美首映的電影《大明劫》,在第九屆中美電影節上榮獲最佳影片獎。影片講述了明朝末年瘟疫流行,明軍隊失去戰鬥力,將軍孫傳庭臨危受命,起兵中起用民間郎中吳有性(字又可),吳又可在軍中和民間治瘟疫的故事。
  • 《大明劫》一部關於378年前戴口罩、建方艙、防瘟疫的電影
    但當時王競似乎並沒有向商業妥協的意思,把資金一股腦的全都花費在了電影本身,沒有了宣發的費用,使觀眾對電影毫無關注和預期,導致院線排片量極低,全國上線一天即下線,僅僅收穫了慘澹的454.1萬票房,讓3000多萬的投資血本無歸,從此王競就淡出了大眾的視野,再無新片問世。
  • 中醫治療傳染病的歷史電影《大明劫》《醫痴葉天士》
    推薦一部中醫治療傳染病的歷史電影—《大明劫》影片發布會現場,製片人兼編劇謝曉東表示,自己和搭檔共花費兩年半的時間完成劇本創作,中間多次易稿。與觀眾之前看過的電影作品相比,本片最大的特點就是幾乎沒有戲說。謝曉東說:「我們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基本窮盡明末相關史料,吳又可和孫傳庭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片中故事幾乎全部來自一手史料。
  • 《大明劫》給人留下的啟示
    展現歷史真實故事,電影《大明劫》榮獲第九屆中美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 看《大明劫》:大明王朝真亡於瘟疫嗎?
    賈仁江前兩天,應朋友們的呼籲,看了電影《大明劫》。看完已經是夜深,有很多想法要一吐為快。一部好的電影,往往能引發人們的深入思考。《大明劫》就是這樣的好電影。該電影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在劫難中有著不同表現的各種人物的形象,但最主要的兩個形象是醫生吳又可和將軍孫傳庭。作為醫生,吳又可素來有一個抱負,那就是治病救人,回歸醫者本色。他曾在太醫院作過醫官,但是,因為看不慣太醫弄權,就毅然辭掉了公務員職位,成了一名雲遊四方的遊醫。做出這樣的人生選擇,說明他有點「傻」,是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一個不忘初心的善良的人。
  • 《大明劫》:一部被嚴重低估的國產片,瘟疫肆虐與國運的歷史輪迴
    吳又可一路走向關中,投靠恩師,在途中不斷發現死屍。此時的關中,無論是百姓生活的村莊,還是軍營之內,瘟疫已經橫行肆虐起來。電影還通過潼關士紳的醉生夢死和歌舞昇平,來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給人一種激憤的情緒。這樣看來,大明的國運,似乎與這群人毫無關係,治下百姓的存亡,似乎也與他們無關。
  • 《大明劫》中的大疫之劫
    2013年在中國及北美首映的電影《大明劫》,影片講述了明朝末年瘟疫流行,明軍隊失去戰鬥力,將軍孫傳庭臨危受命,起兵中起用民間郎中吳有性
  • 《大明劫》講述378年前就戴口罩、建方艙的電影
    但當時王競似乎並沒有向商業妥協的意思,把資金一股腦的全都花費在了電影本身,沒有了宣發的費用,使觀眾對電影毫無關注和預期,導致院線排片量極低,全國上線一天即下線,僅僅收穫了慘澹的454.1萬票房,讓3000多萬的投資血本無歸,從此王競就淡出了大眾的視野,再無新片問世。
  • 《大明劫》:淺談男主孫傳庭戰死沙場的幾大原因與現實思考
    前言:《大明劫》是一部由王競執導,馮遠徵、戴立忍、馮波等主演的劇情、古裝類型的電影。2013年11月,第九屆中美電影節開幕式暨金天使獎頒獎典禮舉行,《大明劫》獲最佳影片獎。2014年,該片獲得第14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百家傳媒年度致敬電影提名。
  • 電影《大明劫》與劇中吳又可的專著《溫疫論》
    1,電影《大明劫》梗概:  這是中國少有的一部以瘟疫防治為主題的電影,時代截取了明末時期,將蘇州籍醫生吳有性(字又可)治療瘟疫的故事嵌入到了電影中孫傳庭帶領明兵對闖王的戰爭準備時期
  • 帝國將亡非「一劑猛藥」所能救也——細品高分電影《大明劫》
    《大明劫》上映於2003年,豆瓣評分8.0,是一部難得的歷史題材電影!真實還原了歷史,深刻的闡述了一個帝國將傾的徵兆!,他用藥不刻守常理,善於找病因病根,且敢於對症下猛藥,非一般醫者所能及,他在那個時期就發現了瘟疫是以空氣傳播,利用隔離,分治之法來治瘟。
  • 被忽略的真正好電影——《大明劫》
    但是今天要講到的這個電影,通過另一種方式,幾乎把明朝滅亡原因給講透了。 這個電影就是《大明劫》,在2013年上映,看過的人不多,算是被遺忘的明珠。 《大明劫》以名將孫傳庭出關抗擊闖軍和遊醫吳又可治療瘟疫兩條線展開。電影開頭闖軍進攻開封,崇禎皇帝匆忙啟用孫傳庭帶兵去鎮壓,原因無他,幾年前正是孫傳庭把李自成打到只剩十八個人躲進深山。
  • 最適合疫情期間看的電影《大明劫》
    為了不給國家添亂,為了不影響他人,也為了保護自己,從除夕至發稿時的24天的日子,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靠著春節前的食物儲備勉強度日,在家百無聊奈之際,便以一部部電視劇和電影打發時光。看了那麼多的電視和電影作品,總有那麼幾部是讓人印象深刻而又發人深省的,比如電影《大明劫》,的確值得我推薦給大家!
  • 《大明劫》,良將和良醫都無法挽救大廈將傾的明王朝
    最近宅在家,想起了幾年前看過的一部電影《大明劫》,於是找出來重溫了一遍。影片講述了大明崇禎15年(1642年)瘟疫橫行,李自成攻打開封,明朝江山內憂外患,孫傳庭與吳又可分別誓死抗擊闖軍與瘟疫的故事。影片在真實歷史的框架下進行了戲劇化的創作,藝術性的虛構了身處亂世和瘟疫中的一文一武救國救人的故事 。
  • 《大明劫》一曲英雄的悲歌,真實還原大明的覆滅。
    《大明劫》是由王競指導,謝曉東製片兼編劇,馮遠徵、戴立忍、馮波、餘少群領銜主演的歷史災難題材作品。電影從籌備到開始拍攝總共花費了四年的時間,該劇以大量的明末相關史料為基礎,儘可能的為觀眾們呈現出一個真實的明末。
  • 全球瘟疫電影鑑賞 | 新冠全球大流行下看什麼?
    確實某種程度上,電影具有濃縮的現實表現力。所以閒不住的我從各國電影裡挑選了12部瘟疫題材的佳片,加以推薦和簡評。瘟疫電影算不上傳統類型片,沒有統一清晰的模版,所以整理出的這個片單刻意突出了類型和風格的多樣化,除紀錄片外各主要類型均有涵蓋 。願宅在家的你,能找到你喜歡的,從中收穫些慰藉。
  • 這個春節最值得看的電影,馮遠徵用演技填補了一塊歷史電影空白
    第二個目的:馮遠徵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演員,他演活了一個兩肩挑起如泰山般重擔的偉大醫者吳又可(本名吳有性,字又可),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研究和治療大規模傳染病(瘟疫)的專家。電影的主人公與背後的歷史真實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有兩位,遊醫吳又可在明朝大廈將傾之際,遇上了臨危受命的名將孫傳庭(戴立忍飾演)。他們相遇的機緣,是當地一場在軍隊和百姓中悄無聲息傳播的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