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即便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現在也沒人喜歡,因為嚴肅的姑娘沒有瓜。說到姑娘,感覺這稿子又懸了,因為全篇只有幾張老男人的臉。
所以是時候積累真正的文化底蘊了。
你可千萬別走,就假裝正經這麼一回。我會原原本本的告訴你,明朝到底是怎麼沒的,你準愛聽。是不是越來越像瓜?
明思宗崇禎17年(1644年),李自成大兵攻陷了北京城,崇禎帝朱由檢精神崩了,殺了宮中所有的姑娘,逃到煤山,在一棵歪脖樹上上了吊,大明王朝從此滅亡。就在兩年前,垂死掙扎的崇禎還信誓噹噹的給積弊已久的大明朝下了最後一劑猛藥,但結果可想而知。
這就有了根據史實改編,由王競執導,2013年上映的大型古代戰爭劇情片《大明劫》。但當時王競似乎並沒有向商業妥協的意思,把資金一股腦的全都花費在了電影本身,沒有了宣發的費用,使觀眾對電影毫無關注和預期,導致院線排片量極低,全國上線一天即下線,僅僅收穫了慘澹的454.1萬票房,讓3000多萬的投資血本無歸,從此王競就淡出了大眾的視野,再無新片問世。
儘管如此,從服化道、演員表演、人物塑造、劇情主題等電影的製作維度來講,《大明劫》可謂是近年來全方位被低估和忽視的國產歷史片。
現在回頭看來,這段拍攝於7年前,真實與虛構交織,距今已378年的明朝歷史橫截面,仍頗具強烈的現實意義。
只能遺憾的說,一部好的電影或許經不住商業金錢的考驗,但一定能積蓄口碑耐得住時間歲月的考量。下面就來看一下這部低開高走,豆瓣高達8分,講抗擊疫情和王朝覆滅的《大明劫》。
崇禎15年,李自成的闖軍圍攻開封已久,連年戰火、時疫橫行、民不聊生的大明王朝危在旦夕,崇禎帝(餘少群)迫不得已釋放了含冤羈押獄中的孫傳庭(戴立忍),任兵部尚書(督師),命其率明朝最後一支精銳部隊南下陝西潼關,攻打李自成解圍開封,平復戰亂。
與此同時,不慣太醫院搬弄權術,敗於辦公室政治的吳又可(馮遠徵)辭了醫官當了一名遊醫,卻因給病人開猛藥方遭到大眾誤解,被府衙驅逐,只能去陝西潼關投奔師傅醫藥提領趙川(錢學格)。
臨危受命的孫傳庭仍抱有力挽狂瀾、匡扶大明社稷的愛國理想信念。怎奈地方割據專權、官員貪腐瀆職、劣紳蛀蟲橫行的現實著實骨感。而朝廷非但不予補給糧餉還再三逼其火速出關,不容他戰前從容布局練兵。
處處受挫、步步險棋、進退兩難卻不容有失的孫傳庭為保大明朝的一線生機,只能果斷採取以下非常兇狠之手段。
第一步打老虎:受命督師潼關前,崇禎大殿上問孫傳庭有什麼要求。孫提出有五千精兵加之當地駐軍足以。崇禎卻以&34;語調,懟了孫傳庭一番。足以見得,此時的崇禎已經人格分裂。自己的天下卻難以差遣將臣是誰之過錯?因此孫傳庭到潼關的第一件事就是乾淨利落的斬殺總兵賀人龍這個大老虎,捕其親信,奪回軍權。
第二步沙場點兵:隨後孫傳庭去到兵營,視察兵士訓練和武器裝備情況。孫懂得強有力的兵源和精良的裝備才是出徵保勝的根本。沙場秋點兵後的他大失所望,大明軍隊的腐濁程度遠比想像的還要糟糕百倍,兵源不足,操練缺乏,武器殘次,彈藥短缺,完全不具備出徵應敵的硬體條件。
第三步查驗軍糧:糧草是軍隊的生命線,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檢查糧草時,孫傳庭慧眼識破了當地糧官企圖以無充有矇混過關,掩蓋糧草不足的詭計。憤恨中孫將糧官斬殺於糧倉,要穩軍心、得民心就要籌措糧餉。
第四步清退屯田誅殺蛀蟲:朝廷國庫空虛無糧餉補充,崇禎又忌憚孫傳庭成為第二個賀人龍,只一味命其火速出關,不予補給。背著千瘡百孔的大明負重前行的孫只能從當地豪強劣紳下手,讓他們清退屯田補繳錢糧。而這些侵蝕大明朝多年的蛀蟲只在乎眼前利益,全然不顧江山社稷安危,勾結軍隊統領,使出萬年不變的手段——毀屍滅跡、死無對證。再次陷入絕境的孫傳庭,只能斷然使出殺招,清除內鬼、法辦劣紳、充公家產。
第五步選人治疫:軍需軍備已初見端倪,但潼關的疫情早已從民間蔓延至軍中。趙川依照《傷寒論》的傳統手法醫治時疫病症並不見效果,加之軍隊統領仍對軍士染病治癒抱有幻想,不顧事態緊急,蓄意隱瞞疫情,直至軍中大規模擴散,減員無數。孫傳庭見狀只能鋌而走險、孤注一擲,啟用與傳統醫道向左的遊醫吳又可。
吳又可是片中唯一給孫傳庭排憂解難的人。他通過對時疫病例的長期觀察研究,主動求變,改良手法,果斷用藥,開創了一整套防治瘟疫傳染病的手段,有效穩住了疫情,下面再來看一下吳是怎麼為孫傳庭出關平亂送去一線曙光。
《每分鐘120擊》丁達爾效應的名場面
第一步確定人傳人:吳又可通過200多年後才被現代科學發現的丁達爾效應也就是光的散射現象,發現時疫在人際間迅速擴散是依靠一種所謂癘氣(即病毒)的東西在空氣中傳播,從而確定了人傳人的傳染途徑。
明朝N95口罩
第二步戴口罩防護:針對人傳人,吳又可要求軍營中與病患接觸時,必須以面巾遮掩口鼻防止癘氣侵染,最大程度的阻斷傳染途徑,降低病毒感染概率,應該說早在明朝,我國就已經有了醫用外科口罩的雛形。
明朝健康碼
第三步健康分級制:以各色布條為記,將輕症、重症、健康兵士區分開來,針對人群的輕重緩急對症分級下藥,優化藥劑供給和人員類別,有益於治療期間的統籌管理,像不像健康碼?
明朝方艙醫院
第四步建方艙隔離:染病軍士按病症程度,在兵營中畫地為界建立&34;,分別在指定區域內隔離治療,不得隨意走動,焚燒染病士兵遺體,有效的防止二次傳染機率。
擅自出營
第五步防止二次傳染:在診病中吳發現一些原本健康的兵士卻無故病情加重。原來他們貪念錢財,擅自違反隔離制度,去亂葬崗挖人以百姓冒充士兵騙領撫恤,形成時疫二次傳染。吳快速將情況上報孫督師,及時避免軍營疫情的二次復發。
瘟疫得到控制,武器糧餉也在有序補充之中,但開封告急,朝廷一再催促孫傳庭出關迎戰。聖命難為,臣子別無他選,硬著頭皮拔寨出徵的孫傳庭只能狠心火燒方艙中的病症兵士,以免時疫再起殃及後方。
吳又可見此情此景,深知大明氣數已盡無可挽回,唯有不告而別,遊走江湖行醫者之事,整理病例手稿最終編撰成傳世之作《瘟疫論》。而孫傳庭的命運與大明王朝的結局一樣,從被釋放的那刻起就早已註定。
為讓你對兩個歷史人物有更全面的了解,這裡擅自主張與搜尋引擎公司合作,提供以下兩段信息。
孫傳庭
孫傳庭(1593-1643),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鎮武衛人,明末著名愛國將領,最終在率兵鎮壓李自成民變時,兵敗戰死潼關,馬革裹屍,年約51歲。《明史》記載稱&34;足以見其在明朝軍事上的歷史地位。
吳又可
吳有性(1582-1652),字又可,江蘇東山人,明末清初傳染病學家,著有《瘟疫論》,開創中國傳染病之先河,最終因拒絕清朝&34;而被處死。其經方&34;用於2003年非典治療取得奇效。
《大明劫》是嚴格按照史實走向呈現兩個人物的,不過這兩條人物線是否在真實的歷史時空中生產過交集、發生過碰撞,並沒有明確的史料佐證。
但不可否認的是,明末的孫傳庭和吳又可無論身處何地相遇與否,命運都緊扣風雨飄搖的明王朝,裹挾在王朝興衰的歷史洪流之中。
說回本片類型——古代戰爭片,似乎必須與場面宏大、氣勢恢宏、經典史詩這些詞語掛鈎,但王競導演並沒有在這些&34;和內政宮鬥上做文章。開場寥寥幾分鐘攻城戰之後,便轉向細緻紮實的文戲。據說在《大明劫》開拍前,王競已經潛心研究明朝歷史和片中人物達兩年之久。
放棄大眾喜聞樂見的視效大場面和強戲劇衝突等類型片元素,四平八穩的將鏡頭聚焦到孫傳庭和吳又可兩個真實的歷史人物的刻畫上,用過分充足的篇幅著墨並不為世人所熟知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王競選擇了與商業屬性背道而馳,這有悖於古代戰爭片收割票房的慣常套路的做法,也正是《大明劫》票房慘敗的根本原因。
這劍走偏鋒的做法當然是王競導演的刻意為之。他或許就是想拍一部突顯文人氣質,折射社會現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這樣做註定要得罪投
縱觀王競導演的作品不難看出,不論是展現春運的《一年到頭》,還是揭露醫療黑幕的《我是植物人》,以及大家最為熟知的顏丙燕主演的反應離異婦女艱難生活的《萬箭穿心》,都是社會現實題材和注重觀點表達的電影。
當然相比以上作品王競導演在《大明劫》的商業化上還是做出了一些讓步,但還遠遠不夠。回首2013年國產片票房10佳,我們不禁要問是要《小時代》《富春山居圖》動輒套取幾億人民幣的商業模式,還是要做一件關於電影本身的事呢?這個話題多少有些悲觀,但值得肯定的是就在疫情肆虐全球的當下,我們回顧的不正是《大明劫》這種被貨幣數字淘汰的影片嗎?
而《大明劫》也正是秉持了導演的創作慣性,在一年的時間內(1642年),展現兩個封建王朝的精英人物堅貞的與害國蛀蟲和癘氣瘟疫死磕的故事脈絡,來反襯出已是&34;的明朝萬箭穿心前註定難以魔改的劫數。
《大明劫》在不觸碰歷史紅線的前提下,將孫傳庭金戈鐵馬、整裝出關前,解決軍需之憂、肅清害國蛀蟲的用兵行事之道與吳又可診斷雜症、判定時疫,有悖常規下猛藥去疾救人之道,虛構拼接,形成武將和遊醫、救國和治疫兩個人、兩種道之間的呼應和對比,揭示出在王朝興衰中人物們不同的歷史使命和命運抉擇。
孫傳庭和吳又可在各自行業同樣是犀利的下猛藥者,但猛藥能救人性命卻不能扶正救國。治人一者可為,醫國一者難為。愛國武者唯有馬革裹屍來報效國家,而明醫道者唯有著書立說使醫道長存。
歷史的車輪總是驚人的相似,無論是疫情還是其他,無論是吳又可還是孫傳庭,總會有一個老年人跳出來給你講述那位小姑娘的「音容笑貌」,不見,大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