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武漢市一個個拔地而起的方艙醫院,建成時間都以「天」為單位。目前,武漢市方艙醫院開艙的有13家,下一步,將再建19家方艙醫院。
這些方艙醫院接連完工並投入使用的背後,是成千上萬人不眠不休、揮汗如雨的奮戰。
在這些人中間,有一個台州人帶領的建築小分隊,團隊中有二十餘人,他們承擔著方艙醫院裡隔板以及門窗的安裝工作,24小時不停歇地在方艙醫院裡周轉。從1月底自願加入醫院建設至今,他們已經參與並完成了武漢市7個方艙醫院的火速建成。
一家人準備回老家過年
看到援建通知他帶領工友衝到一線
今年45歲的馬彩利是台州臨海杜橋人,是一名主要從事門窗安裝和維修的技工師傅。20年前,他便帶著妻兒來到武漢闖蕩。
今年春節臨近,馬彩利一家人商量好,回趟老家,陪老人過個年。「後來因為疫情突然爆發,武漢封城,我們一家人就回不去了。」馬彩利說。
很快,馬彩利就接到了集團在招募志願者援建方艙醫院的通知,他當即報名。
「我們的施工隊那時候早已放假了,我就趕緊挨個給工友們打電話,問他們願不願意和我一起去支援,所有人都很支持。」一天時間,團隊裡二十多號人集結完畢。
1月31日,馬彩利團隊趕到武漢火神山醫院時,醫院的基礎施工已經完成,緊接著是室內裝修。
「火神山醫院規模大,但要求建成的時間前後只有10天工期,一進到裡面,所有人立刻打起十二分精神投入工作。」馬彩利他們負責的是門窗安裝工作,此外,他們還分到一項任務,要把醫院內部每個病床位置之間裝上隔板,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
因為時間緊任務重,加上條件有限,施工過程遇到很多麻煩。
「那段時間武漢時不時下大雨,醫院頂都還沒裝好,外面下大雨,我們裡面下小雨,這邊在全力裝門窗,那邊還要提防樓頂有雜物掉下來,避免砸傷。」馬彩利最擔心,有時候工地供電不穩定,時不時斷電,「不少用電的工具沒法啟動,最後全靠人工一點一點安裝起來。」
三天完成一個方艙醫院建設
誰捨得花時間睡覺
火神山醫院建成,首批病人得到安置和治療,馬彩利和團隊們開心得互相擊掌慶祝。然而,火神山並不是工作的結束,相反,更多的方艙醫院要快速建設起來,以滿足更大的醫療需求。
「三天!三天時間就要完成一個方艙醫院的建設。」馬彩利說,這種感覺,像是打仗,「建得越快,意味著患者越能及時收治。」
三天能夠從平地上建出一座質量過硬的醫院嗎?
「場地我們去看過,是一處坑坑窪窪的泥地。」建設現場,幾千號人來來往往,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看著一塊塊磚變成一堵堵牆,再變成一間間房間。
基礎構架一完成,馬彩利他們立刻進駐,聞著牆壁還沒幹透的水泥味,開始組裝門窗和隔板。
「條件非常艱苦,現場人來人往,風險也很大。我反覆提醒工友們,一定要戴好口罩,和其他人員保持距離,儘量先選人少的位置優先安裝。」用這樣「沒有辦法的辦法」,馬彩利和工友們完成了一個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對團隊成員們來說,他們最懷念的是能吃上一口熱騰騰的飯菜。「這麼多天,我們吃飯都是在工地拿飯盒吃,但因為運輸困難加上大家比較忙,基本上頓頓都是吃已經涼透了的飯菜。」
每天能席地睡兩小時
問及他們怎麼睡覺的,馬彩利苦笑:「總共3天時間,72個小時,誰捨得用來睡覺?」
但人畢竟不是鐵造的,為了保持戰鬥力,團隊中的成員輪流席地休息,每個人每天平均能分到2小時的休息時間,「經常是一個夢還沒做完,就被叫起來幹活了。」
因為長時間工作,工人連洗漱的時間都沒有,幾天不洗澡,工作中出一身臭汗,渾身都癢。「我就隔天在附近開一家賓館,讓『撐不住』的員工輪流過去洗個熱水澡。」馬彩利的話語中透著心疼。
已參與完成7個方艙醫院
堅持到最後一個醫院完工
1500個床位的方艙醫院,在所有人的全力奮鬥下,三天左右時間就完成了。「不是這樣的壓力下,我們根本不敢相信這麼短的時間,靠我們能造成一個可以投放使用的醫院。」
從1月31日參與火神山醫院的建設後,一直到今天,馬彩利和他的工友們沒有停歇過,截至目前,他們已經參與和完成了7個方艙醫院的建設。
「今天(2月22日)我們在趕的是一個叫『長江新城』的方艙醫院,早上8點不到我們就已經在現場施工了。」馬彩利告訴小時新聞記者,他們也不知道這樣的方艙醫院還要再建幾個,「但是我們工友們都說好了,大家會互相鼓勵一起奮鬥,堅持到最後一家方艙醫院完工。」
穿橙色安全服的是馬彩利師傅
談及建設醫院以外的事,馬彩利有些黯然。「我現在覺得最對不起的就是老婆孩子,還有家裡的父母。我實在太想他們了。」
馬彩利告訴記者,他要和團隊來一線支援建設的時候,老婆孩子都很擔心,畢竟武漢的疫情最嚴重,但馬彩利堅持要去,妻兒也就不再阻攔。「他們反覆叮囑我要做好防護,照顧好自己,還給我包裡塞了很多口罩。」
至於遠方的父母,馬彩利也不敢跟他們視頻,怕父母看到自己蓬頭垢面的樣子會難受,他也不敢看父母淚眼汪汪的樣子,怕自己會哭。
「精神每天都是緊繃到了極點,我不能讓它斷掉,因為我還要繼續下去,方艙醫院的建設還需要我們。」馬彩利希望,所有人的努力,可以儘快換取疫情的退散,祖國的平安。「到那個時候,春暖花開,我一定帶著妻兒回老家台州走走,踏踏那邊的山,嘗嘗家鄉的水,一切都很值得期待。」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