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川連線
對我而言,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榮譽,這份榮譽不止屬於我,也屬於我的的團隊,不僅是對我和我的同事在戰疫中所取得的成績的肯定,也是對我們這麼多年一直堅持做的工作的獎勵。我們在武漢取得的成績,離不開留在四川的同事們的支持,也離不開四川人民的支持,戰疫中,每個人都是英雄。
他的故事
奮戰20小時 帶領隊員再造一家「方艙醫院」
四川在線記者 黃大海
「時間很緊,而且我們也缺少這方面的經驗,幹起來非常困難。」9月7日,記者通過電話聯繫了正在北京的四川省人民醫院副主任、援鄂移動醫院隊長、漢陽方艙醫院臨時副院長陳康,說到援鄂期間,被要求24小時內改造一座放艙醫院的經歷時,陳康仍然覺得很困難,「不過有強大的團隊支撐,我們還是成功了。」
2月10日下午,陳康接到國家衛健委武漢督導組通知:立即到達武漢國際博覽園,為完成「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控制傳染源的國家目標,24小時內將博覽園改造成方艙醫院的建設並收治患者。
「臨危受命,壓力巨大。」陳康坦言,當時武漢國際博覽園的情況和要求的有點遠。「不睡覺也要幹完。」陳康在現場發了狠。
當天晚上,陳康帶領兩位副隊長、省醫院感專家以及當地的醫院的醫護人員完成了醫務流程、院感流程、收轉流程、搶救流程的場地改造和設施布置。「改造工作既要因地制宜利用場館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環境風向改建院感防控區域和流程,又要考量醫院運行的人車分流、醫患分流,還要建立應急醫療秩序等,」陳康介紹,「每一個細節都關乎成敗。」
硬體改造和流程設計只是改造工作的一部分,要讓放艙醫院真正運轉起來,還需要有管理團隊,為此,當天晚上在進行設施改造的同時,陳康還組織隊伍骨幹成立醫院籌備工作組,引導和要求救援隊的醫護人員必須完成從醫療救治型到醫療管理和組織管理型人才的蛻變。
第二天下午3時,不到20小時,武漢漢陽方艙醫院首期960張床位開始收治病人,「川軍」很快就收治了475名患者,而除了這些以外,而作為副院長,陳康要操心全院的醫療、護理、院感、信息、檢驗、影像、藥事等方方面面。
人手不足,患者急劇增加,怎樣對集中收治的病人進行有效管理?
陳康帶領的醫療隊探索創新性地啟動病友互助管理模式,將24個單元作為24個小組,遵循自願原則選出每組小組長協助管理,並藉助微信平臺建立病友管理微信群,暢通艙內艙外溝通,及時發送通知和答疑解惑,此外,在總結武漢客廳方艙建設檢驗的基礎上,陳康還帶領團隊對漢陽方艙醫院進行了全場地醫患物質分流、人車通路分流、人員分類控制、院內院外感控三圈層設置;同時,橫向協調幫助隊伍進行紀律養成和工作流程培訓。
除了醫治好病人以外,醫護人員的健康也是陳康時刻關心的內容,為此,陳康專門制定了一份「駐地紀律和防護制度」,要求每一位隊員嚴禁串門,盡全力保證每名隊員的休息場所處於相對隔離狀態;任意兩人會面,嚴禁摘取口罩……「隊員的每一個細小的錯誤,都可能毀掉我們整個隊伍。」陳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