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中毒|不可忽視的死因:大明王朝的最後77年

2021-02-07 文博山西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最愛歷史,作者:最愛君

獲取更多好看文章,請關注最愛歷史。



明朝時期的銀錠  圖片來源:冷炮歷史


公元1550年的春天,浙江巡撫朱紈,服毒自殺了。


三年前,這名軍事才華出眾的帝國官員,被嘉靖皇帝任命為浙、閩兩省最高軍事指揮官,負責平息東南沿海的「倭寇之亂」


為官清正的朱紈,一上任就收到了各種暗示。有人許他富貴,有人許他升官,朱紈不為所動,來了個釜底抽薪,「革渡船,嚴保甲,一切禁絕私市」,把東南沿海的走私貿易壓得死死的。


當時整個帝國都知道,所謂的「倭亂」,絕大多數是亦商亦盜、以海外貿易為生的浙閩兩省人,只有極少數的日本浪人參與其中,而且這些日本人往往受僱於中國大海商。


朱紈嚴格執行帝國的海禁政策,並採取強硬的軍事措施,先後俘獲了當時最大的兩大海商集團頭目——許棟和李光頭


朱紈在給朝廷報捷的奏疏中,指責浙閩兩省的世家大族與「倭寇」有勾結。


這項指控,相當於在浙江、福建沿海的豪強家族中扔下一顆炸彈。


兩省的豪門大族,立馬動用各自的官場資源,對朱紈展開反擊。浙閩籍的朝廷言官紛紛彈劾朱紈,一方面說被俘的許棟、李光頭等人都是良民,不是賊黨,更不是倭寇,要求從輕發落;另一方面說朱紈污衊浙閩士人,惑亂視聽,請求皇帝擼掉他的軍事權力。


結果是,朱紈下令對96名被俘的「倭寇」和「海盜」,處以死刑。


這一下,浙江、福建兩省士大夫十分驚恐,再次彈劾朱紈「擅殺」——帝制時代,生殺大權必須掌握在中央特別是皇帝的手裡,朱紈擅自殺伐,給了別人彈劾他謊報軍功、僭越權力的理由。


轉瞬之間,「禁海」名臣朱紈,變成了帝國的待罪之徒。


他無限感慨地說:「去外國盜易,去中國盜難;去中國瀕海盜猶易,去中國衣冠之盜尤難。


絕望中,朱紈喝下毒藥自殺。臨死前,他頗為無奈:「縱天子不欲死我,閩浙人必殺我。」


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一個為官清正、能力很強的官員,在死守一條落後於時代的國家政策(海禁)時,連同自己的性命,也為時代所吞噬。


朱紈死後17年,1567年,隆慶皇帝即位後順應時勢,開放了海禁。由此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顯著的一點是,世界上的白銀,終於源源不斷、堂而皇之地流入中國。


從此時起,到帝國覆滅,大約77年間,大明王朝迎來了它的「白銀時代」


一個帝國,生死繫於白銀。



1


1542年,從日本駛向中國漳州的三艘商船,在中途被俘獲,船上滿載白銀3000公斤。當時,在海上從事中日貿易的這樣的商船,大約有10—20艘,進口到中國的白銀不少於20000公斤。


而這都屬於非法的走私貿易。


嘉靖時期,聲勢浩大的「倭亂」,很大一部分誘因,是由於日本發現了產量巨大的銀礦。來自浙江、福建、廣東沿海的商船,於是不斷航行到日本九州,跟日本「以物易銀」


1544年,一艘中國商船在海上遭遇風暴,漂到朝鮮。朝鮮方面問船主,為何事而來。船主回答說:「以貿銀事往日本,為風所漂而至此。」


這說明,中國商人以獲取白銀為目的的中日海上走私貿易,已經開始了。


根據歷史學者的估算,在1540年—1644年的100年間,平均每年有75噸白銀從日本流入中國,總計有7500噸左右


需要說明的是,這僅僅是白銀進入中國的一個來源。


白銀的另一個來源,是美洲


1545年(嘉靖二十四年)和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西班牙殖民者相繼在波託西(今屬玻利維亞)和墨西哥的薩卡特卡斯發現特大型銀礦。此後,大量低成本的美洲白銀,通過國際貿易、金融操作、走私、海盜掠奪以及戰爭賠款等多種渠道,源源不斷地注入西班牙和歐洲其他主要國家。


但是,流入歐洲的美洲白銀,最終,大部分都被裝運到了中國,用於購買中國產品。


其中一條路線是:西班牙著名的「無敵艦隊」裝載白銀,自墨西哥、巴拿馬和秘魯等地出發,經葡萄牙裡斯本港和西班牙本土南部港口,繞過非洲好望角,到達印度果阿港。沿途有買有賣,有裝有卸。在果阿港又增載來自地中海和中近東市場流入印度的大量白銀,再經馬六甲運至澳門。然後由葡萄牙人用這些白銀購買日本、印度、中東、近東、中歐和西歐各地市場所需的大宗中國貨物。


僅僅葡萄牙商船,每年自果阿港運至澳門的白銀,就有6000—30000公斤。


1571年,隆慶五年,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賓馬尼拉建立殖民首府。此後,美洲白銀直接航越太平洋,運到馬尼拉,再經過貿易轉至中國,這就是著名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這條路線,成為明朝晚期美洲白銀輸入中國的主要渠道。


一項數據研究顯示,在1590年—1644年的50年間,通過美洲—菲律賓—中國這條路線流入中國的白銀總量達到4620噸。


數據表明,明朝晚期,包括日本和美洲在內的世界白銀產量,佔總額的1/3至1/2最終都流入了中國。


明朝中國因此被形容為世界白銀的「吸泵」,吸納了當時全球巨量的白銀。


沒辦法,中國製造的競爭力太強了,天下無敵。當時,整個世界都受益於中國輸出的物美價廉的商品,茶葉、瓷器、絲綢、棉布、藥材等等。而站在中國,放眼世界,其他地方能夠售予中國的貨物,卻非常有限,這就逼迫他們只能用白銀貨幣來跟中國做生意。史載,當時的外國商船來中國貿易,「所載貨物無幾,大半均屬番銀」。


難怪後來的清朝皇帝會習慣性地聲稱「天朝上國,啥都不缺」,這是中國在1800年之前的三四百年一直維持大幅度貿易順差的思維慣性使然吧。


說個有意思的小例子。1637年,崇禎十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首次到達中國,英國人很興奮,以為從此可以狠狠賺中國人的錢了。結果,他們連一件英國貨都賣不出去,只是拋出了8萬枚西班牙銀元,滿載中國貨而歸。


明朝對洋貨沒興趣,但為何對洋元(白銀)這麼有興趣呢?



2


在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之前,明朝法定的貨幣,已經崩潰了。


明朝建國後,最初的法定貨幣,也是唯一的法定貨幣是銅錢。7年後,洪武八年(1375)起,明朝發行「大明通行寶鈔」,開始了明朝的紙幣時代。


大明通行寶鈔二百文  山西博物院藏


為什麼要改銅錢為紙幣?


明朝的官方說法有三點:


一是如果用銅錢鑄幣,由於銅礦缺乏,民間不得不以銅器上繳國家,這是勞民傷財;

二是當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盜鑄銅錢的現象,擾亂國家貨幣秩序;

三是銅錢分量重,長距離交易、攜帶和運輸,遠遠不如紙幣方便。


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明朝發行紙幣,竟然沒有準備金的概念。


有多少儲量的銅錢,就發行相應數值的紙幣用於兌付,這在當代是一個基本的金融常識。而在當時,包括最早發行紙幣的宋、元兩代,基本都沒有準備金的理念,想著用紙一印錢財就滾滾來。元朝的崩潰,一大原因就是濫發紙幣引發通貨膨脹造成的。


朱元璋只想著學宋元兩代印錢,想印多少就能印多少,多爽,但他從未想過元朝真正的死因是什麼,以為只是被自己的雄才大略打垮了而已。


不難想像,大明寶鈔從面世之日起就開始貶值。


由於發生不可控的貶值,朝廷就加大發行量,從而造成更迅速的貶值,這是一個無解的惡性循環。


洪武二十三年(1390),大明寶鈔僅僅發行了15年,鈔值已經貶到官方定價的1/4。到宣德十年(1435),大明寶鈔發行60年之時,寶鈔對白銀的市場比價,降到了1000貫抵1兩(官方定價是1貫抵1兩)。也就是說,明朝的法定貨幣在60年間,貶值千倍,形同廢紙。戶部經過調查後表示,民間交易,只用金銀,寶鈔沒人用。


面對大明寶鈔剎不住車的貶值,朝廷的應對也很奇葩:一開始是用權力,禁止民間使用銅錢、金銀交易,後來想到要回籠舊鈔,但回籠過程還想著以新鈔來搜刮社會上的白銀,導致徹底失敗。


直到大明寶鈔發行大約100年的時候,即正統至成化年間,寶鈔在民間流通中徹底絕跡。這個時間點,跟元朝的壽命(97年)差不多,但明朝沒有因此滅亡,只是多虧了朝廷的變通。


從正統到成化年間,朝廷逐步放開「銀禁」,「朝野率皆用銀」,相當於政府被逼放棄了已經崩潰的法定貨幣,重新錨定了具有硬通貨性質的白銀,從而拯救了明朝的經濟體系。


到嘉靖末年,明朝的賦稅幾乎都是通過白銀收取,甚至國家的各項財政支出,包括軍餉、工程營建、政府採購等,也都用白銀。


這說明,在1560年代左右,雖然朝廷仍未承認白銀是法定貨幣,但在現實中,白銀已是整個帝國的第一貨幣。


白銀一旦成為明朝的首要貨幣,它的產量就變得至關重要,重要到可以影響帝國安危。但是,中國本土的白銀產量非常有限,即便明朝中後期在廣西、雲南等地加大開採力度,所產仍然遠遠不足以應付整個社會的貨幣需求。


救命稻草來自於我前文所說的海外白銀,包括日本產和美洲產白銀。


這裡有一個非常巧合的時間節點:當明朝需要大量白銀的時候,日本和美洲的銀礦剛好被發現了,大航海時代也剛好來臨了。


嘉靖時期雖然厲行海禁,其實對走私貿易禁而不止,仍有大量沿海人民以中國製造換取世界白銀。而且,浙、閩兩省人從這種海外貿易中獲利甚巨,從大海商、大海盜、地方豪強富戶,到朝中士大夫、官員,形成強大的利益共同體。


但也正是在嘉靖時期,海上走私貿易的問題,以「倭亂」之名被當成政治問題提了出來。


從嘉靖二十六年(1547)朱紈受命巡撫浙閩開始,明朝對之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走私貿易進行收緊。無論是朱紈處死大海商許棟李光頭,告發浙閩士大夫勾結「倭寇」,還是後來胡宗憲誘捕縱橫東南海域、在日本叱吒風雲的大海商汪直,都是政策管制趨嚴的表現。


然而,這是一把雙刃劍。嚴禁海外貿易,相當於切斷了白銀輸入的路徑,引起浙閩兩省的內部反抗不說,光是對於明朝貨幣的供給而言,就已經造成了白銀緊缺的惡果。


所以,1567年,隆慶皇帝上臺後,帝國已經有撐不住的跡象,趕緊開放了「海禁」和「銀禁」,以寬鬆的政策,促進白銀流入。巨量的白銀,最終緩解了明朝的經濟窘迫,並促成了後來張居正的改革,增強了朝廷的財政實力,使其能夠為之後的「萬曆三大徵」買單。


如果嘉靖再活10年,或者沒有隆慶開關,繼續執行嚴苛的海禁政策,明朝能不能撐到17世紀,真的很難講。


可以說,明朝最後的命,是白銀給的。



3


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明朝續命依靠白銀,明朝的死,最終也因白銀而起。


稍微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一個很著名的論斷: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於明朝中後期。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資本主義萌芽,正是中國對白銀的需求和進口催生出來的。


白銀類似於當代的外匯,為了換取外匯,明朝發展出了成熟的外向型經濟,促進整個社會向著專業化、商業化,甚至跨國、跨區域的方向發展。特別是江南地區,隨著國內外對絲織品、棉布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土地從糧食作物改種桑麻等經濟作物,越來越多的人改行進入到紡織生產和貿易行業。這些地方的人民得風氣之先,遊走在海外貿易的灰色地帶,賺得盆滿缽滿,成為最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


傳統理解的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江南、東南沿海地區被衝擊得七零八落。


白銀大量進入中國社會,財富暴漲,也改變了當時人的金錢觀念、消費觀念以及社會關係。


我們熟知的,《金瓶梅》等情色小說在晚明的泛濫與暢銷,正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市民閱讀情趣的產物。這引起了一些觀念保守者的警惕,他們認為,拜金主義、奢靡消費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表現,而歸根結底是整個社會對白銀的渴望引起的。他們呼籲大家回到明初那種純粹的自然經濟時代。



回去是不可能回去了。


但朝廷真正的隱憂,並不在於白銀引起的商業發展和風氣演變,而在於國家徹底失去了貨幣的控制權。


早在弘治時期(1488—1505),戶部尚書丘濬就從明朝的統治需要出發,主張應該由君主壟斷貨幣權,如果朝廷放棄貨幣鑄造權,就會造成社會混亂。


我在前面說過,明朝的法定貨幣大明寶鈔,因為無限制發行而崩潰,白銀於是取代大明寶鈔成為國家的主要貨幣。但由於中國自產白銀十分有限,明朝政府無法行使白銀鑄幣和發行權。雖然很長時期內朝廷並未承認白銀的法幣地位,但實際上,國家已經默認了白銀的流通及其重要性。而政府手裡又沒有白銀貨幣,大量的進口白銀貨幣由外貿巨商掌握,這相當於國家把金融命脈委之於商人。


以丘濬為代表的一些官員,預見到國家壟斷貨幣權的歷史,在明朝中後期結束了。國家權力,將被極大削弱。


果然,明朝晚期政府一步步向操控了進口貨幣的商人妥協,制定了一系列重商政策。著名的「一條鞭法」,就是帝國內部,政府與商人、社會相互博弈的產物。張居正曾說,「一條鞭法」乃「勢所必然,勢所必行」。順應了白銀貨幣化的趨勢,明朝國家財政收入,在「一條鞭法」全面實施後,提升了整整一倍,從國庫一年收入200萬兩白銀,飆升到400萬兩左右。


然而,一場巨大的危機悄悄降臨。


關於明朝覆滅的原因分析,我們已經寫過很多,比如氣候因素、自然災害、民變頻發、滿洲崛起、朝廷黨爭,甚至最後一任皇帝努力自救但使錯了方向等等。應該說,任何朝代的淪喪,都是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白銀,也參與了埋葬明朝的整個過程。


雖然明朝皇帝自始至終抗拒海外貿易,不到絕路不會開放海禁(隆慶開關),但事實上,基於白銀這種介質,明朝在15世紀末以後的大航海時代中,扮演了世界經貿中心的重要角色。有學者指出,在「絲(絲綢)銀(白銀)對流」的貿易中,形成了以明朝中國為中心的南海經濟共同體


明朝由此自覺或不自覺地捲入了世界經濟體系中,與寰球共冷暖。


1620年代起,歐洲市場爆發了貿易危機,西班牙等國家重商主義盛行,開始採取措施遏制白銀外流。中國商船原來每年有40多艘停泊於馬尼拉,到1629年,僅剩下6艘。貿易萎縮,輸入中國的白銀銳減。


1634年,西班牙頒布了緊急限制貿易的徵稅令。


1639年,中國商人在馬尼拉遭到西班牙人和土著的大屠殺。


1640年,日本斷絕了與澳門的所有貿易往來。


1641年,馬六甲落入荷蘭人手中,印度果阿港與澳門的貿易線也被切斷。


流入中國的白銀總量,急劇下降。


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崇禎時期。


朝廷早已喪失貨幣控制權,常年對後金、對內亂的戰爭都需要巨額財政,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世界卻不太平,經濟危機來襲,白銀輸入的通道幾乎都斷了。這就是崇禎統治時期,朝廷一直處於缺錢狀態的深層原因。崇禎朝的悲劇,真是一半在人,一半在天


明朝政府採用的應對辦法,是加稅。從1618年至1636年,18年間,連續七次增稅以應付滿洲人的入侵和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這些新增的稅收,從社會中抽取了大量白銀,讓處於經濟衰退期和自然災害頻發期的整個社會雪上加霜。由此觸發更多的民變和反抗,明朝逐步走入死循環


帝國的貪官和巨商,原來就有窖藏白銀的習慣,巨額白銀被藏入地窖,退出流通領域,如同進入黑洞。如今,白銀緊缺,民間惶恐,也紛紛窖藏白銀自保。結果,一方面海外流入的白銀少了,另一方面國內流通的白銀也少了,造成了嚴重的銀荒


1642年,崇禎要求戶部發行5000萬貫紙鈔,每貫兌換白銀0.97兩。這是想赤裸裸地從老百姓手上搶劫白銀,時人評論說,「百姓雖愚,誰肯以一金買一紙」


1643年,安徽桐城人蔣臣赴京出任戶部主事。他經歷過家鄉民變,在日記中說,如今天赤如血,流民萬裡,無外乎就是貧戶去搶富戶的白銀罷了。


一年後,明朝覆滅。死因之一,被診斷為「白銀中毒」



「江口沉銀遺址」的張獻忠銀錠,似乎是明代的輓歌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生死劫:最後77年,白銀如何摧毀帝國?
    朱紈死後17年,1567年,隆慶皇帝即位後順應時勢,開放了海禁。由此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顯著的一點是,世界上的白銀,終於源源不斷、堂而皇之地流入中國。從此時起,到帝國覆滅,大約77年間,大明王朝迎來了它的「白銀時代」。一個帝國,生死繫於白銀。11542年,從日本駛向中國漳州的三艘商船,在中途被俘獲,船上滿載白銀3000公斤。
  • 大明王朝算是世界性帝國嗎?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我們來看一下大明王朝是否具備這個條件?是否可以算世界性帝國?如果按照明朝早期、中期、晚期三個時代來看似乎只有奧斯曼帝國可以與之匹敵。曾經強悍以是的帖木兒帝國、金帳汗國以及波蘭-立陶宛都已經雨打風吹去,橫跨亞歐的沙俄和大航海時代崛起的西歐諸國逐漸強大。下面我們從明朝版圖、財富總量、人口、航海能力以及軍隊戰鬥力等各個因素做下一評測。
  • 大明王朝最後的救命稻草會是他嗎
    1644年,歷經276年的大明帝國走到了盡頭。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明史有云:傳庭死,而明亡矣。大凡每個朝代即將結束,都有能夠力挽狂瀾的人物出現,來挽救這個沒落的王朝。而在明朝末年,這個決定大明王朝命運的人物應該是孫傳庭。
  • 10個關鍵詞,20部電影,看穿大明王朝
    從這些故事裡,我為你提取了十個關鍵詞,結合各個時代的經典電影,來認識大明王朝的這段風雲歷史。武俠片裡那些江湖義士為什麼總在打太監呢?關於明朝的這些關鍵問題,我都會結合電影和你聊聊,讓你更懂明朝。從一個出身貧寒、好幾次都差點餓死的農民,到農民起義軍裡一呼百應的絕對領袖,再到大明帝國的創始人,朱元璋花了十六年的時間。這十六年裡,他到底靠什麼本事,才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功呢?02 明教:大明王朝來自於明教?金庸的小說《倚天屠龍記》是一部經典作品,它講的是元末明初的故事,整個大背景,就是朱元璋揭竿而起,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 成也白銀,敗也白銀:看明朝政府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在這一時候,大量白銀也得以湧入到了大明王朝。但是隨著白銀大量流入大明,大明這個白銀帝國,卻最終走向了覆滅之路,最後原因竟然是政府財政嚴重虧損,無力再對社會進行穩定化治理。對於大明王朝來說,為什麼原本有著如此繁榮的白銀收入,但最終卻因為白銀的緣故覆滅?
  • 大明王朝最悲催的皇帝,在位僅30天就暴斃身亡,死因成謎
    大明王朝從太祖朱元璋建立後,再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煤山上吊自縊,享國祚共276年,這期間一共經歷了16位皇帝。我們耳熟能詳的大概就是靖難之役奪了侄子江山的明成祖朱棣,勵精圖治開創弘治中興的明孝宗朱佑樘,喜歡做木工的明熹宗朱由校等等這些皇帝的傳奇故事。
  • 12年了,我們為何還掛念《大明王朝1566》?
    2016年11月20日,《大明王朝》在北京舉行了開播發布會,在首播十周年之際,這部經典歷史劇將於2017年在重慶衛視黃金檔重播。導演張黎、編劇劉和平,以及演員陳寶國、黃志忠、趙立新、倪大紅等主創悉數亮相發布會現場。然而,就在2017年2月17日,重慶衛視官博告知,「非常抱歉,原定於本月播出的電視劇《大明王朝》暫時延後。」此後再無消息。
  • 《大明王朝1566》影評8.2——大明王朝
    花了3天時間,把46集大明王朝肝完了這是一部正史劇,相比於康熙王朝著重表現康熙,大明王朝更加視野開闊,講述了那個時代君臣,父子,同僚,朋友。更加揭示了腐敗的根源,尺度很大,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借鑑意義,人民的名義,也沒敢把貪汙腐敗講得那麼深。
  • 大明王朝:1566年的那些人
    46集的《大明王朝1566》我看完了,可我再無勇氣看第二遍,「蒼生」二字太過沉重!《大明王朝》一巧破千鈞。雖然劇中有不少虛構成分,但表現得更像真實歷史,陳寶國把嘉靖帝飾演的活靈活現,而《雍正王朝》《唐明皇》《漢武帝》等劇也只能排在後面了,它們皆因過度美化帝王而導致與歷史上政局的真相拉開了距離。
  • 從《朱元璋》到《大明劫》,影視劇中大明王朝的面孔越來越清晰
    但是,《大明王朝1566》卻讓嘉靖皇帝的知名度大為提升,而陳寶國高超的演技,也讓這位深諳帝王之術的嘉靖皇帝牢牢刻在觀眾心中。 作為一部經典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在2007年湖南衛視播出之後,基本上就在公眾視野中銷聲匿跡了。然而,經過十多年沉澱,《大明王朝1566》成為豆瓣網上排名最靠前的國劇,是當之無愧的國劇門臉。
  • 《大明王朝1566》後,中國還有可堪入目的歷史劇嗎?
    ,不過被當時眼光頗為「毒辣」的湖南衛視獨家買斷5年的國內版權,成為該臺2007年開年大戲。因為多次演過皇帝的陳寶國身上有著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這也是導演同意他演嘉靖的一個重要原因。2007年一月,大明王朝在湖南衛視上映,但只得到了0.5%的收視率,這對於資本來說是失敗的存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獲得這麼一點報酬,非常不值得。還不如把資金投入到宮鬥劇中,低投入,高回報。何樂不為呢?因此,大明王朝後,中國的純歷史劇越來越少,宮鬥劇,穿越劇充滿著我們的螢屏。
  • 在今天,為什麼人們仍懷念《大明王朝1566》?
    大雪是《大明王朝1566》的隱喻。第一集,欽天監監正周雲逸被宦官杖殺,臘月的大雪點點落在血泊裡;第三十二集,旁白道:「今天真是嚴黨的好日子。冬至瑞雪,鄢懋卿南巡的白銀進京了。」但見嚴世蕃款款出迎,面有喜色,直嘆好雪,此時的他許是不知道,這凜冬的鵝毛大雪,就是上天為他親自準備的孝衣;到了結局,又是一場雪,嘉靖駕崩,海瑞出獄,紛紛大雪襯得大明王朝如履薄冰,又隱現希望。
  • 《大明王朝1566》觀後感
    雖說嘉靖二十年不上朝,但他卻對政治權利控制得相當老到,朝廷百官控制為以嚴嵩和虛階為首的兩黨,中間引入了以司禮監為代表的宦官這個特殊群體,形成了嘉靖-宦官-百官之間一條關係鏈,三黨之間在大明王朝政治中心互相調和,互相牽扯,以至於誰都無法形成一家獨大,無所拘束的局面,這猶如太極的陰陽調和之理,三個黨派均形成了以嘉靖皇帝為中心的權力中樞,讓嘉靖將朝局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中。
  • 《大明王朝》比《人民的名義》高了10個《雍正王朝》
    雖然都是政治劇,反腐劇,大明王朝和人民的名義有本質的不同。1 人民的名義沙瑞金是1把手,李達康是2把手,高育良是3把手。 所以,這劇和康熙微服私訪,包青天,紀曉嵐一樣,屬於1把手是清官,下面的人是貪官,1把手最後收拾了下面的貪官,合情合理。
  • 大明王朝內部,風雲再起
    文:季詩魂大明王朝之中,在崇喜皇帝身邊的大紅人劉奎太監。挑撥離間之下,昏君帝王崇喜皇帝。他,就昏庸無道的老毛病又犯了啊!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穩定。和,天下蒼生的和諧幸福。海瑞,也是蠻拼的啊!他,不辭辛苦。日夜兼程,到處巡視。只是,希望早日剷除嚴嵩父子。
  • 大陸劇:大明王朝1449
    評分: 6.7導演: 黃克敏 / 趙銳勇編劇: 王彪 / 趙銳勇主演: 嚴屹寬 / 張山 / 歸亞蕾 / 申軍誼 / 王慶祥類型: 劇情 / 愛情 / 歷史 / 古裝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首播: 2004-01-20(中國大陸)又名: 要留清白在人間 / 大明王朝驚變錄
  • 《大明王朝1566》十三年後何以還能這麼火?
    2017年的時候,四十六集大型電視連續劇《大明王朝1566》,在優酷進行網絡首播。按理說這部2007年1月就已經在湖南電視臺首播,而且收視率也並不太出色的作品,時隔十年之後才進行網絡首播。這在新劇年年大量推出,各IP改編+「小鮮肉」組合當道的年代,似乎很難再在掀起什麼「風浪」了。然而這部電視劇,卻能殺出一條血路,出乎意料的大火特火!
  • 《大明王朝1566》到底講的是什麼?
    今天想聊的,是一部我從去年追到今年的神劇……《大明王朝1566》。
  • 《大明王朝1566》背後的歷史|嚴黨為什麼招惹身為儲君的裕王
    —《明史》《大明王朝1566》:演員郭廣平飾演的裕王而這也就促成了歷史上著名「二龍不可相見 《大明王朝1566》:朝議其實《大明王朝1566》的時間線和歷史上裕景之爭是極其貼合的,劇中的時間線為嘉靖39年到嘉靖
  • 《大明王朝1566》朝堂上上下下不明不白的大明王朝……
    大明律法簡直了!666!!!嘉靖皇帝的茅臺泡腳養生……「朕四季常服不過八套」哈哈哈哈這是什麼心態?我猜他這八套常服,每一套都需要很多兩黃金……好一個清廉的皇帝呀……【用詞有點不當,不要介意】小閣老經常很暴躁,最愛懟張居正了……看老爹咋就養成了這樣一個兒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