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常曜法師依印光大師的《宗教不宜混濫論》,開示禪門機鋒轉語的意義、功能與目的,令大眾對機鋒轉語有了更多了解。
機鋒轉語的意義
上節我們講過了禪門「機鋒轉語」的由來,即六祖大師「不立文字」的禪法大行天下後,弊端也隨之而來,意識分別的「解路」一開,超越分別妄想的「悟門」便堵塞了。於是南嶽懷讓、青原行思等祖師便開始用「機鋒轉語」接引眾生。今天我們接著講「機鋒轉語」的殺伐妙用。
【以此語言,剿人情見,塞人解路】讀過一些公案語錄的人都知道,祖師的機鋒不僅千變萬化,讓人摸不著頭腦,有些甚至呵罵棒打,凌厲非常。其目的之一就是「剿人情見」,什麼是「剿人情見」?我們可以近似的理解為打破你的習慣性思維。我們的慣性思維是什麼?就是妄想執著分別。比如有人會問,法師你為什麼不結婚而選擇出家呢?他們很多人會覺得結婚才是正常的,不結婚反而顯的不太正常。那麼大家有沒有反思過一個問題——為什麼結婚才是正常,而不結婚就不正常?也許你會說從古到今人類繁衍,都是這個樣子呀;你看周圍的人也都是如此呀。可我想問的是,除了這些看似是理由的理由,然後呢?然後也說不出什麼像樣的理由了。
其實,結婚與否,不過是個人選擇的問題,就像他喜歡吃蘋果,你喜歡吃柚子,難道你會因為他不喜歡吃蘋果而覺得他不正常嗎?相反,總認為只有符合自己的認知才叫正常,這種思維才是我們要反思的。這恰是我們的一種慣性思維。我們很少去反思自己思維,因為這些思維模式在成長過程中早已被內化,以至於我們已經忘記,在看待一切的時候,我們或許也該看一看「看待」本身。蘇格拉底曾說過一句話:認識你自己。很多人說,我自己還不認識自己嗎,有病吧。這個「認識」其實是要我們反觀自己的心,通過反觀那些我們從小到大接收的習以為常的常識,進而反思「思考」本身。而禪宗祖師則更進一步,要我們回到根源上,回到我們的心「初見」萬物的剎那。因此「剿人情見」,就是至少讓你能回到這一剎那,暫時伏住妄想執著的剎那。
「塞人解路」,就是讓你「理解不了」,你的那點理解都是錯的,就讓你不理解。借用這個方便,打掉你的意識心,「宗」不是解的,是悟的,是超越言語和凡夫情見思維的。
【根熟者直下知歸,徹悟向上,機生者真參力究,必至大徹大悟而後已。】在這個剎那,根基成熟的人就可以透過這些言語行為回歸自己的心性,大徹大悟。根基稍微弱一點的人,通過真參力究,下真實的功夫去修行,直到徹悟。
【良以知識眾多,人根尚利,教理明白,生死心切。縱未能直下了悟,必不肯生下劣心,認為實法故也。】由於那個時候,善知識眾多,眾生有機會去親近求法,「入門引路需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入門的時候需要師父教,之後就靠自己努力修習了。「人根尚利」是說當時眾生的根基都很不錯,同時對於教理能夠明白,也能生死心切。這些條件與現在相比,當然是很殊勝了。即便還不能開悟,「必不肯生下劣心,認為實法故也。」什麼是「下劣心」?修行太難了,我實在幹不來,這叫「辜負己靈」,這是一種。跟隨師父時間太久,「靈山底下無好人」,開始挑師父的毛病,然後信心打折扣,這是「因人罪法」,因人的關係遷怒於法,這也是一種。「認作實法」,就是說把祖師的特殊手段當做真實法去隨便模仿,或者由於不理解祖師用意而肆意誹謗。殊不知祖師良苦用心,寧可黑臉白臉唱盡,也要打掉學人的妄情分別。順真必然逆俗,實是苦口婆心,暫作橫眉怒目,出格之處也只好等待悟後一笑,泯盡恩仇。若將種種機鋒變換,當作真實法,則罪同五逆。
機鋒轉語的目的和功能
關於機鋒轉語的目的和功能,我總結了三點:
第一,勘驗真假。你是不是真修行,是不是真開悟,是不是真有功夫,一句話或者一個動作就能驗證是真是假。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怎麼拉?給一腳。
第二,截斷妄想。這些方法讓你無從下手,沒辦法思維,以此來截斷你的分別意識思維。
第三,指歸向上。學佛不能停留在泛泛而談的階段,佛法是要我們超越這些,跟不生不滅的心性相應。機鋒轉語恰恰是在迷悟之間建立的一條生命通道,這就是指歸向上。
有一位祖師曾以用兵比喻禪宗的教學方法,機鋒好比將軍出奇謀,奇在何處?突然,並且不重複使用。祖師的機鋒轉語都是因人而異,應機而出。時機一到立即出擊,殺伐果敢,絕敵後路,不死不休。這個使用奇謀的時機萬劫難逢,不能有半分猶豫。
另外,剛才提到「知識眾多;人根尚利;教理明白;生死心切」,這不僅是印祖對機鋒轉語的適用條件進行的總結,同時也是對我們後代學人的警醒。
首先,要有善知識,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沒有打下良好的基礎,給你突然來一句機鋒轉語,你也接收不了。永嘉玄覺大師號稱一宿覺,他第一回去見六祖惠能大師就開悟了,你又不是玄覺大師,見師父一面能開悟嗎?就是見佛一面估計也未必能開悟,況且你還沒有見佛的福德因緣。所以,知識眾多,我們要參訪善知識,那我們現在沒有那麼多善知識,我們就要多積累福德因緣。
第二,人根尚利,你的根機要足夠。當然,根機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你說我是業障凡夫,那麼一輩子都是如此嗎?不一定。機緣是什麼?是在眾多必然之中的一個偶然,在看似不可能的情況下,因為其他條件都已具足,就會出現一個偶然讓不可能變成可能,在最重要的一剎那間。這個剎那是非常稀有難得的,但是如果它出現了,而你沒有相應的根機,那也沒有作用。
第三,教理明白。禪宗,不是說你一入門就在那兒打坐,然後師父給你一句話讓你琢磨。那是瞎捉摸,不叫參禪。你必須要有教理基礎,要學習佛法,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是一個原理。即便有一些特殊因緣,有的人即是沒怎麼通教理,也開悟了,但開悟後人家也都要深入經藏的,所以教理是離不開的。
第四,生死心切。其實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們現在很多時候都是生死心不切,生不起來急切的生死心。都知道世間除了生死,皆是小事;實際上我們的狀態是除了生死,都是大事。如果真是生死心切,那就只顧著了生死,其他事情都顧不上了,但我們根本做不到這樣。當然你也不要誤會「生死心切」,我這裡強調的生死心切更側重的是態度,不是叫你什麼世間事情都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