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臺怎麼了?
2015年,阿里推出「大中臺,小前臺」戰略,經過幾年的發展,成為了行業標配。
2019年,被成為「中臺元年」,中臺賽道的獨角獸公司,融資規模累積數百億。
如果說,中臺有泡沫的話,2020年到達了頂峰,各種中臺「中邪」的報導層出不窮。
短短地一兩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呢?中臺從人人追捧,到負面不斷。
研究中臺,就要研究行業幾家巨頭公司,因為他們是風向標。
巨頭遇到了什麼問題?
智慧型手機在中國的普及率高達80%以上,微信日活已經連續兩年沒有什麼增長。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網際網路的紅利正在迅速消失。
BATJ、TMD面臨的問題就是,業務增長乏力,行業競爭激烈。
因此,巨頭們遇到的問題,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迫切需要進一步釋放生產力。這也是為什麼這兩年「996」、「奮鬥逼」、「內卷」現象嚴重,成為網際網路公司的代名詞。
第二,巨頭們迫切地要找到第二增長曲線。要趕在第一曲線,到達極限點以前,第二曲線到達破局點,這兩條曲線中間是非連續性的,沒有人知道它什麼銜接上。
但你必須堅持尋找,否則新時代的巨輪到來的時候,你很可能沒有拿到船票,更別說頭等艙了。
第三,渴望顛覆式創新。對於巨頭來說,只有顛覆式創新,才能帶來爆發式增長,才能支持新一輪業績增長,才能在資本市場上拿到更高的回報。
那麼,中臺能不能很好的支持企業,解決以上三個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問題:中臺究竟能解決什麼問題?
中臺解決了什麼問題?
中臺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提升體驗,二是降低成本。
體驗怎麼提升呢?中臺只是手段,中臺的目的是支撐小前臺,通過改善前臺來提升用戶體驗,通過梳理業務SLA沉澱到中臺,以服務化的方式輸出,確保最低服務體驗標準。
成本如何降低?通過合併重組相似組織來降低,如果系統存在大量重複建設,就說明公司存在大量重複組織,合併這些組織就能夠降低成本,從而提升效能。也就是消滅「山頭林立」的組織,拆除煙囪組織,來降本增效。
中臺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中臺適合做組合式創新,不適合做顛覆式創新。」
這就是所謂的,中臺的基因之痛。
組合式創新,是把現有幾個能力進行組合,形成新的能力,它強調能力的標準化,這個恰恰是中臺所擅長的。
顛覆式創新,是從根上做創新,它要打破前臺、中臺、後臺,顛覆現有模式和能力。
舉例來說,微信,不是從騰訊中臺上長出來的;手淘不是從阿里中臺裡孵化出來的。
阿里的「5新戰略」中的新製造,代表性企業就是「犀牛製造」。張勇給出的建議是,採用獨立團隊、獨立編制。雖然有成熟的中臺作為支撐,但是對於顛覆式創新的業務來說,中臺太重、調動資源太慢。所以顛覆式創新型業務,它必須是長在中臺之外。
把中臺變薄,為新一輪戰略調整做準備
那麼,回答前面的問題,巨頭如何解決:怎樣進一步釋放生產力、如何找到第二曲線、如何做顛覆式創新?
答案就是,企業數位化戰略變革。那麼,把中臺做薄,正是為新一輪的戰略調整做準備。
對於阿里、騰訊這樣的巨頭來說,面臨的問題本質上是一樣的,公司的肌體不可避免地老化,響應市場的速度變得遲緩,創新愈加乏力。
在過去幾年裡,中臺解決了大型企業「煙囪」的問題、山頭林立的問題,使得企業的生產力被進一步的釋放。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也許中臺只是造了一個更大的「煙囪」,來把眾多小「煙囪」幹掉了而已。
VUCA時代下,巨頭崛起的速度越來越快,倒下速度也越來越快。只有顛覆式創新,才能帶來跨越式增長,這是各家巨頭們在戰略上實現破局的關鍵。
中臺將如何演進?
中臺作為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手段,接下來又將如何演進?
總結過往,展望未來,中臺的整個生命周期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業務中臺。企業從業務頂層規劃、業務建模開始,梳理出各業務領域的邊界、服務能力,進而指導系統的服務化建設,比較好的實踐有:企業EAI、微服務等等。
第二個階段,雙中臺。企業具備了業務領域建模、數據治理方面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基於業務中臺和數據中臺的「雙中臺」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沉澱自己的中臺方法論和實踐。
第三個階段,碎片化中臺。在完成業務中臺、數據中臺的建設之後,企業組織的效率已經有了顯著提升,企業成本也隨之降低。這個時候,中臺建設進入到了碎片化中臺階段,組織和業務線拆分得更細粒度,比如:安全中臺、財務中臺、移動中臺、客服中臺、供應商中臺、物流中臺等等。
中臺徹底搞砸了?
下一站,小中臺大前臺
隨著中臺的不斷演進。在產業互聯之下,小中臺大前臺,將更有利於企業釋放生產力、進行業務創新。
以電商行業為例,一家大型零售公司,包括社區拼團、電商、線下超市、B2B等業務模式,真正具備業務共性的,往往是具備高度抽象的業務實例,比如:用戶、商家、訂單、支付。它們往往標準化程度非常高,業務不會有太多變化。所以,只有足夠通用的業務,才適合下沉到中臺。它們是非常薄的一層,抽象程度非常高。
小中臺大前臺,是把更多繁瑣的個性化的業務處理,放在前臺,它更敏捷,離業務一線更近,所以它能夠更快速地響應市場變化。
中臺組織將進一步弱化。它的主要職能就是制定中臺相應的規範,比如怎麼做業務建模、怎麼抽取公共服務。
在「互為中臺」的理念之下,各業務線團隊,既是服務調用方,也是服務提供方,在中臺組織的指導之下,將各業務線的服務能力,開放給其它業務方。
小中臺大前臺,將使得中臺進一步碎片化。企業生產力得到進一步釋放,加速企業第二曲線的增長,更有利於企業進行顛覆式創新。
想看更多老K寫的中臺乾貨文章?請關注「技術領導力」,如果覺得本文對你有幫助,請轉發朋友圈,做個傳遞價值的人。
相關閱讀:
快手數據中臺建設 - 大數據服務化之路
關於數據中臺的深度思考與總結
中臺做的好不好的標誌就是看前臺是否願意去用
21CTO.com是中國網際網路第一技術社交與學習平臺。為CTO、技術總監,技術專家,架構師、技術經理,高級研發工程師、PM等提供學習成長,教育培訓,工作機會、人脈影響力等產品,同時為企業提供人才招聘,企業培訓,軟體研發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