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如下: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裡奚被從奴隸集市裡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堅忍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人常常犯錯,然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想阻塞,然後才能奮起;心緒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在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以「孔孟」並稱,也稱之為「亞聖」。
《孟子》一書主要記述了孟子到各國遊說,以及同各種學派進行論辯的情況,闡發了他的政治見解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散文。他以問答方式,展開雄辯說理,詞鋒犀利,富有文採;他刻畫的人物個性鮮明,論辯的方法靈活多樣,善於用比喻說理;文章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於感染力和說服力,對後世散文有較大影響。《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至理名言,歷史上許許多多故事證實了這一點。就說秦王朝吧,秦始皇得天下是因為戰國的憂患,不進取就滅亡。秦二世失天下,是因為不吸取秦始皇治理天下的教訓,勵精圖治,而是躺在秦始皇的基業上,貪圖享樂,使秦王朝迅速走向滅亡。
孟子用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裡奚的故事,說明將承受「大任」的人,一定會經過「動心忍性」的磨難,途徑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說得簡潔些,是要遭受種種勞苦、憂患。
所謂「生於憂患」,是因為憂患往往給人生活的經驗、睿智,促使人對生活道路的思考,雖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機遇,有人可能通過偶然的機遇走向成功,但應該看到,艱苦的磨鍊是成功的基礎。不過,孟子在這裡不是單純說人的修養,而是從人的修養上升到治理國家之道,認為在國內如果沒有掌管法律的大臣、輔佐君主之土,在國外沒有敵國外患的,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所以,他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儘管孟子說這話有很強的針對性,然而,這一道理早為人們接受。
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一段,古往今來,不知激勵了多少處於困厄中的有志之士,使他們「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些話,對於某些起於貧賤之中的豪傑之士來說可能是正確的,但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如秦皇、漢武,「天降之任」可謂大矣,卻從未受過「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磨難。許多身處逆境之人,往往背誦孟子的這段警句來勉勵自己,他們是倒過來理解這些話的,即認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以後,天必降大任於己身,這就未免誤解其意了。試看多少在浩劫中備受摧殘、無辜死去的生靈,上天何嘗降以大任呢?這是我們讀孟子此文必須注意及之的。
重點探究
1.「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在結構上的作用是什麼?
提示:過渡,承上啟下。由六位賢臣的事實過渡到要成就大
事業必須經歷磨難的一般意義。
2.第二自然段所論證的觀點是什麼?
提示:要想成就大事業,必須先經歷生活、思想、行為上的磨難
3.生活、思想、行為上的磨難指的是什麼?
提示: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4.三個正面的事實論據是什麼?
提示:(1)人恆過,然後能改。(2)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3)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