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臨近,城內大街小巷的年味漸濃,熱鬧的年貨市場,社區內新年活動也逐漸多了起來。
這不,近日,e家君剛參加完我們北京街街坊們同樂的一個新年音樂會,北京街的街坊們還真是「藏龍臥虎」:「吹拉彈唱,琴棋書畫」那真是能人輩出,現場到底多熱鬧,不如跟e家君去看看!
1月25日下午,以「廣府迎春粵韻悠揚」為主題的北京街新春音樂會暨北京街社區來穗人員新年音樂會在龍藏街廣府文化廣場舉行。據了解,活動由北京街文化站和北京街流動人員與出租屋服務管理中心聯合舉辦。▲北京街民樂社的二十多位社區「音樂家」們表演了《龍飛鳳舞》、《得勝令》、《走馬》、《甜蜜的蘋果》、女聲獨唱《好日子》等中國民樂的優秀作品。
▲舞臺另一旁,北京街書畫協會的書畫家們也在現場大筆揮毫題寫揮春,免費贈與附近居民。
北京街民樂社在表演期間,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喝彩,有時還向現場居民朋友進行樂曲創作背景、藝術特色等介紹,讓大家更好的領略中國民樂、廣東音樂的韻味。別看這只是北京街民樂社只是個民間音樂團體,可是水準卻並不一般,e家君就其原因發現,之所以音樂水準高,是因為這個民樂社裡有高人——他就是領隊周雙喜。
原來,周雙喜退休前是廣東音樂曲藝團演奏員,會二胡、嗩吶、低音大提琴,還會打鼓、二弦等樂器,是曲藝團的「多面手」。他退休後時間充裕,便聯繫了許多退休的居民把大家聚在一起,將自己所學的技藝傳授給街坊,許多原本只有入門水平的音樂愛好者,在周雙喜的悉心指導下有了很大的進步。之後,周雙喜就組建了北京街民樂社,並將跟他學習的學員們吸收了進來。
周雙喜告訴e家君「北京街民樂社」自2012年組建至今,四年的時間來民樂社成員有20多人,他們經常會去到越秀山、沙園等地方進行表演,至今為止北京街樂社獲得了許多獎項,去年還在越秀區幸福社區的表演中拿了金獎的好成績。不用表演的時候,還經常去敬老院免費為老人演出。
周雙喜除了是北京街民樂社的領隊,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中國鋸琴學會常務理事。周雙喜門下已有10多位弟子學習鋸琴。
「鋸琴」這個樂器你聽說過嗎?
西洋樂器裡的鋼琴、小提琴,傳統樂器裡的古琴二胡就聽得多,鋸琴還真沒有聽過,難道是拿把鋸子鋸琴的弦嗎?
▲周雙喜在表演鋸琴。受訪者供圖。
▲這琴真需要用鋸子去拉。受訪者供圖。
周雙喜告訴e家君:鋸琴起源於義大利,後來逐漸流傳到全世界。琴是普通的手鋸,弓是普通的二胡弓。鋸琴也叫做樂鋸,是一種無鍵、無弦的樂器,既沒有固定位置,也沒有定調的特殊樂器。琴身就是一把鋸片和鋸把組成,有齒的一面稱鋸齒,無齒的一面為鋸背。
演奏時,雙腿膝蓋夾住鋸把,通過左手將鋸琴彎曲成不同的s弧度,右手持馬尾弓在鋸背相應的部位上下拉動(或敲擊)而發出音樂。
鋸琴有著很獨特的音色,高音時像口笛聲,中音像胡琴聲,低音又像大提琴聲; 鋸琴演奏時必須做到,音準概念強,熟記旋律,將原曲的情感融入到琴聲中去,用好弓法,恰當的利用、發揮琴的餘音和顫音。
周雙喜說,從1997年開始自己便師從廣東歌舞劇院院長餘亦文學習鋸琴,至今已近20年。初練鋸琴時,常被鋸傷了手,皮破、流血,但他並沒沒有放棄,依然仍頑強堅持練琴,剛剛開始,常發出剌耳的怪音,被街坊四鄰投訴了很多次,以至於周雙喜每次練拉鋸琴,總要到天台上去,經常是一練就練到深夜。
周雙喜對e家君說,鋸是鋼板,沒有音高,就要靠自己平時的音樂素養、音樂經驗、操作經驗摸索出來,每個音都要經過頭腦、腳、手這三方面的配合,有時為了摸索一個難度比較大的音出來,就要琢磨一個白天。
看完今天的內容,各位小夥伴是不是也覺得跟e家君一樣「漲姿勢」了呢!?生活在北京街的街坊們,如果你有什麼獨門絕活,可以私信告訴我們, e家君會去採訪你。此外,您還將獲得一份精美的小禮物!
文/圖:信息時報記者劉潤澤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特別鳴謝:中國鋸琴學會常務理事周雙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