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註定將是一個人們揮之不去的沉重之年。
年初,一場突如其來不期而至的新冠疫情突然爆發並迅速蔓延開來,至今仍在全球肆虐。疫情的爆發使平時名不見經傳的口罩重回了大眾的視野,並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標配;甚至在很多國家、地區及場所還被強制性使用,從而一躍成為各國爭搶的重要戰略防疫物資。
中國作為疫情最先爆發並被成功控制的國家,已率先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生產、生活已全面恢復正常。作為產業鏈及工業化體系最完整的國家,中國正成為全球防疫物資的重要供給國,為全球應對疫情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6月7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披露:中國在滿足國內疫情防控需要的基礎上,想方設法為各國採購防疫物資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便利,打通需求對接、貨源組織、物流運輸、出口通關等方面堵點,暢通出口環節,有序開展防疫物資出口。採取有力措施嚴控質量、規範秩序,發布防疫用品國外市場準入信息指南,加強防疫物資市場和出口質量監管,保質保量向國際社會提供抗擊疫情急需的防疫物資。3月1日至5月31日,中國向200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防疫物資,其中,口罩706億隻,防護服3.4億套,護目鏡1.15億個,呼吸機9.67萬臺,檢測試劑盒2.25億人份,紅外線測溫儀4029萬臺,出口規模呈明顯增長態勢,有力支持了相關國家疫情防控。1月至4月,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和發送貨物量同比分別增長24%和27%,累計運送抗疫物資66萬件,為維持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暢通、保障抗疫物資運輸發揮了重要作用。
早在新冠疫情前,中國就已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產國與出口國,工商註冊經營範圍含有「口罩、呼吸防護」的企業有16625家,日產能可達2000萬隻;2019年中國內地口罩產量超過50億隻,佔全球年產量的50% ,產值達到102.35億元。
自今年疫情爆發以來,到3月底又有9000多家左右企業加入口罩生產行業,產能也出現爆發式增長,目前日產量已達2億隻以上。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產與出口國,已是不爭的事實。可令人悲哀的是作為口罩生產與出口大國,中國的國產品牌市場佔有率卻極低,排名前三的品牌佔有率加在一起尚不足市場份額的20%;而80%以上都被來自美國的3M和霍尼韋爾,還有日本最大的口罩製造商尤妮佳給瓜分了。這些國外品牌的價格,往往是國內價格的10倍以上。
從「2019年中國口罩產量超過50億隻、產值102.35億元」這組數據中就不難獲知:每隻平均2元多。低質、低價是中國口罩產業的主要特性。媒體披露的中國口罩產業現狀也的確如此:很多企業都是從生產技術門檻很低的製作棉籤、棉球起步,升級至生產醫用口罩、墊單、防護服等一次性防護用品,逐漸形成了行業慣性——嚴重缺乏技術創新與研發能力,長期停滯於大量生產低值、薄利的民用口罩與普通醫用口罩,靠慘烈的價格競爭維持生存。廣東某口罩生產規模企業,年產各類口罩可達10億隻,產值則只有5000萬,每隻平均收入5分錢。代工企業的利潤則更薄:江蘇某口罩廠老闆表示,一年給日本代工口罩3億隻,每隻出廠價僅2分錢,每隻賺不到5釐錢!
中國口罩行業這種企業數量大、規模小的屬性,令行業整體表現為隨波逐流,單一靠市場驅動的生存模式,先後在2003年非典、2009年甲型H1N1流感肆虐全球、2013-2017年中國北方冬季被嚴重霧霾困擾及今年的新冠疫情這幾個大時間段均出現了「先井噴、後斷崖」的巨大波峰浪谷。
一家醫學檢驗儀器網站統計數據顯示,疫情前,國內雖有1.6萬多家企業註冊經營範圍含有口罩,但卻只有358家生產企業具備有效的「醫療器械產品註冊書」,其中僅有56家具備「醫用防護口罩」的生產能力,149家具備「醫用外科口罩」的生產能力。而因為N95口罩需取得NOISH認證,具備此資質的企業就更少。
CDC近日在官網上列出了同時獲得NOISH與FDA兩種認證、可供應N95醫用防護口罩的34個全球品牌/廠家與產品型號,也印證了這個中國口罩行業的巨大短板——34個全球品牌中原產地臺灣的有24個,中國僅有上海大勝、港凱是獲得這兩種認證的中國內地合規企業。
品牌是一個國家製造業的靈魂。一個國家的世界級品牌質量等級越高、數量越多,製造業在國際貿易中的成功率就越高、話語權就越大、國際地位就越高、附加值就越高、國際盈利能力就越強。
極度缺乏設計創新與品牌創建能力,已凸顯為阻礙當下中國口罩與防護用品行業發展的最大痛點。不管是醫用還是民用,口罩與防護用品的屬性都是「個人用品」。用戶體驗設計的優劣,直接關乎產品是否能夠被用戶樂意使用、反覆購買使用,關乎品牌的市場影響力與企業的可持續成長。對跨界進入這個行業的大企業、創業公司來說,這恰是一個從初始起即把打造設計驅動型品牌、創造極致用戶體驗置於新公司、新業務核心的最佳時機,向3M等行業一流品牌以及高度注重設計創新力的世界級品牌學習,將設計思維融入技術研發、生產製造、市場營銷與售後服務,從0開始謀划具有協同創新架構與長遠生命力的BDD品牌。
中國口罩業應辨識個人與醫用防護用品行業的發展方向,除保留一部分疫情中快速上馬的一次性醫用口罩產能外,儘快向N95級產品的產能建設升級。通過戰略投資,收購、兼併一些具有N95級產品代工能力的現有中小企業洗牌行業,快速提升行業的整體研發創新門檻,逐步整合出由數百家、數十家中大型品牌企業為核心的產業新格局,形成一批能夠具備日產N95級口罩年產能3億隻以上、年產值50億以上的規模化優勢科技品牌企業,並在綜合創新實力上對標3M等歐美品牌。
當前疫情的全球泛濫與蔓延,造成了世界物資供應鏈體系性的脆弱,中國企業應該充分抓住有利時機,一方面抓緊國際品牌的評價與認證,另一方面提高技術、品質和文化的附加值,使其產品成為世界不可或缺的中國製造。
站在疫情的「風口」上,國人需要一隻能夠擋住病毒的高質量口罩,更需要一個扛起中國製造形象的品牌大旗。跨界而來的企業尚可以分得「一杯羹」,口罩領域的自主品牌更要抓住機遇,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形象,沉澱屬於自己的品牌資產。
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口罩作為個體安全防護的應用習慣日益受到大眾重視,已迅速成為乾淨空氣領域不可或缺的民用消費品之一,行業增速有望大幅提升,iiMediaResearch(艾媒諮詢)預計2020年大陸地區的口罩產值將達到2357.5億元,其中,醫用口罩的產值比例將有大幅提升,比例將超過94%。
世界各國爆發出的巨大口罩市場剛需,要求全球供應鏈必須積極應對。中國口罩行業以及眾多創新實力強大的力量會洞察、抓住這個前所未有的重要發展機遇,以資本+科技+設計的協同創新,構建出一個當下緊急應對防疫需求,未來謀劃良性成長的全新產業大變局。
新冠病毒肺炎會讓人類社會產生深層次的認知變革:未來面對的最大挑戰,不再是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軍事戰爭,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各種病毒之間發生的剿滅疾病、護佑生命之戰。因此,包含醫藥研製、醫療器械、防疫防護等產品在內的「大健康產業」的重要性已成為面向未來的「新軍火產業」。這一認知的變化,會讓置身於此產業的所有行業獲得巨大發展契機。
突然放大的全球市場需求、長周期高位運行、政府、社會與大眾對口罩及防護用品認知的改變,聚合出一個巨大的創新創業窗口。而把它放在2020全球大健康產業13.393萬億美金、中國9萬億RMB背景下,會令很多具有格局視野的投資人與科技創新、設計創新者合夥組建創業公司,在資本支持下整合創新驅動力,尋找有資質的供應鏈生產資源、渠道平臺聯手創建創業公司,研製新物種產品,打造新商業模式,孵化具有未來成長力的創新型企業。
在各行各業普遍和廣泛進行商業創新的時代,企業如果不主動創新,跟上商業環境變化,就會被時代拋棄。在商業創新的大浪潮中,技術力量至關重要,滴滴、餓了麼等企業的崛起都是通過新技術與商業融合,實現數位化、智能化轉型,才最終重塑商業模式。
目前,中國已處於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而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為中國口罩業從生產出口大國向口罩強國的轉變,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我們只有緊緊抓住和利用好這個機會,實行彎道超車,不斷強化品牌建設並推出更多擁有完全獨立智慧財產權、彰顯中國創新智慧的防護新產品。才能早日成為口罩生產強國並躋身於「世界級」品牌之林,從而實現中國口罩的真正價值,為中國及世界人民提供更多、更好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