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年輕人認為一些俗語只是糟粕,不值得借鑑,曾一度自輕,許多俗語可能已經被遺忘,只有上了歲數的老人還會講一些。但不可否認的老一輩對俗語的評價是:其言博大,其言玄妙,其言高深。農村俗語「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通問」啥意思?
外甥頭,舅家牛舅舅和外甥之間那種僅次於父母的感覺和關係,從眾多俗語中也能感覺出來「外甥點燈---照舊(舅),外甥和舅舅下棋---講究(舅),還有一些歇後語比如說:舅舅拉外甥---兩相情願;舅舅揍外甥---白挨等等。
在農村,小孩子抵抗力不強,尤其一些大人可能喜歡摸孩子的頭。但是大人手上 不衛生,可能影響孩子,農村老輩人都說這叫「生賴」。就是摸了就不長個了身體比較弱, 但是唯獨這當舅舅例外,這舅舅摸孩子頭一方面是表示喜歡 。一方面是一種寓意,這當然算不上什麼迷信只是一種祝願。
農村家家戶戶有牛不是什麼稀罕事,這牛都是用來代替勞動力在農田耕作也有拉車的,所 以以前農民都比較愛護自己的耕牛,一般情況下這牛是不能隨意借人的,因為一個考慮自 己家裡還要用一個是擔心出現什麼問題,再有寓意也不好,但是唯有外甥借牛是不會拒絕 ,除了這深層的關係,從長幼文化上講,長輩的東西將來都是孩子,本身就是自家人,所 以也不會擔心把牛借出去外甥會做什麼出格的事情,但是即便牛不歸還,也不會有什麼怨 言,因為這親情是最重要的。
「叔嫂房,不同問」我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為了能和他人交往和諧,談話中,生活中,工作中逐漸形成了一些約定俗語的習俗或者禮儀禁忌,這些禁忌有的是為了健康,有的是為了約束,有的是為了規範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
比如在民間就常說「叔嫂房,不通問」,說的是嫂嫂和小叔子儘量別面對面的說話,即使有在談事時,也不宜有一些情誼殷殷、噓寒問暖式的關切,因為這容易讓旁觀者產生來聯想到一些其他的事,因此為了避開外人的品頭論足,叔嫂之間要保持合適的距離。這句老話看似不近人情,但卻反映了人之常情。
其實關於這類為俗語還有許多,比如說「叔嫂不親授,長幼不比肩 : 叔嫂之間不能親手遞給物品,長輩與晚輩不能肩並肩地坐在一起。其實在老農看來,這些老話看似不近人情,但卻也反映了人之常情。
小編猜你還想看:
古人講「夏至五月端,年景必有閃」,今年符合此情況,有何深意?
古人講「雷打真孝子,財發狠心人」,啥意思?看完後佩服古人智慧
端午節馬上到,民間有「躲五毒」的習俗,年輕人已經少有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