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問我年底退役政策如何變化,逐月究竟是什麼年限。這些問題,先不用過於操心,正如通氣會上所說的那樣,相關條例正在起草,很多事情並沒有最終確定。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手頭的事情以及今後一段時間的人生規劃,待政策發布,一切自然會見諸於日。
在退役軍人事務機構剛成立之初,很多人包括退役軍人,對這個部門的工作不太了解,甚至會產生一些誤解。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畢竟它是一個全新的部委,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把退役軍人這件事情當成國家本職工作之一來看待。
一是要想理解好退役軍人工作的內涵,找準自身的定位,首先得拋開身份和立場,用較為全局的視角去看待整個工作。
為什麼說要先拋開身份和立場呢?
我們知道,退役軍人這個概念,在我國提出的時間並不長,前幾年,大家還不知道什麼叫退役軍人。那時候我們叫什麼呢?叫軍轉幹部,復轉軍人,退伍兵等等,甚至連國防法當中也只提到了轉業軍人。
這種提法,客觀上造成了過去很長一段歷史階段內退役軍人的保障和優待工作職責散亂,體系龐雜,同時過度注重「轉業」從而忽視了其他群體的保障和利益訴求。
在實際走訪中我們發現,事實上轉業軍人在退役軍人這個群體當中,比例並不算太高。絕大多數退役軍人,尤其是最需要優待和保障的那部分群體,往往並不是轉業軍人。這些軍人有的打過仗但回來之後陷入貧困,有的在部隊表現優異,但由於原生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回到社會急需幫扶,還有的年歲較高,由於特殊的命運,老無所依,只能依靠原民政工作人員幫忙照顧。
網上有不少人曾經嘆道:「咱們退役軍人怎麼就跟殘疾人和婦女一樣,成了弱勢群體,需要專門制定法律來保障呢?」
不願意成為弱勢群體,希望自己是強者,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從實際走訪中我們發現,退役軍人當中,的確存在大量實際意義上的社會弱勢群體,他們的這種「弱勢」,並非因為他們本身是「弱者」,而是因為他們在參軍的過程中為國犧牲奉獻,讓渡出了一部分自己的利益,沒有及時跟上社會的發展潮流,從而成為了「弱勢群體」。
對退役軍人立法保障,既是對服役貢獻的肯定,同時也承認了退役軍人在再社會化過程中客觀存在困難,需要通過國家意志進行補償。
一些同志把因為「保障」二字把退役軍人和殘疾人劃等號,這樣的理解是有失偏頗的。
而軍隊幹部群體當中,一些人往往在和同齡同學歷層次的公務員職級和企業薪資比較中感到「吃了虧」,且安置政策「補不回來」,從而對我國退役軍人整體工作有一些抱怨。在攀比當中,情緒固然會存在,但是我們也要理性看到,少數軍官因參軍導致利益預期無法實現,這是精英內卷失敗的一種常態,並不能由此否定退役軍人工作的成果和各級國家機關公職人員和工作人員為此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軍隊幹部,不管怎麼說,即使當不了卷王,沒法出人頭地,至少國家的安置政策和兜底條款都對幹部非常有利,絕不可能因當軍官而陷入貧困。一個幹部,可能因為選了軍校沒法發大財當大官,但至少達到小康水平沒有任何問題。這一點,從良心上講我們是要承認的。
二是公務員不好當,逐月領取退役金是真的香。
我們有一些幹部對安置趨之若鶩,害怕失去身份,害怕丟了圈子,更害怕沒有行政編在家人朋友面前就抬不起頭。這樣的想法,是落後的,也是錯誤的。
隨著國家行政體制不斷深入改革,政府職能只會向服務型轉變。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前段時間,因為種種原因,少數退役軍人和政府服務機構產生了一些誤會,溝通上存在一些障礙。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部門依然堅持服務的態度,面對各種挑戰和困難,面帶微笑,用心服務。我們換位思考想一想,這樣的公務員,行政編,真的很「舒服」、「清閒」嗎。除了退役部門,政府其他部門也都在轉作風,迎變化。退役部門為退役軍人服務,其他的機構也為廣大人民,民營企業服務。「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的崗位壓根就不存在。話說回來,假如你沒有太大的追求,只想恰個飯,為什麼不恰「錢多事少家裡躺,沒有責任一身爽」的逐月呢?
逐月的政策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和大家見面。新政策相比以往,更為周密也更加嚴謹,儘可能地增強說服力,減少紛爭和誤會,形成良好的退役生態圈,讓廣大退役軍人不僅能得到實實在在的保障,同時也能享受退役生活的正能量情緒價值!
三是政策法規很重要,尚未退役或即將退役的軍人要抓緊學習。
很多退役軍人,自十八歲入伍參軍之後,大多數時間只知道跟著走,聽招呼,很少主動去打聽了解一些事情,對政策文本看不懂,吃不透,也搞不清國家機關的職能分立和整個社會運轉的規則。
這種狀態,是軍事生活造成的,一些具體的部隊在政治教育上負有一定的責任,沒有把政策給退役軍人講透講明白,也沒有懂政策行家裡手。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理解政策和社會規則呢?
這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學會跳出情感桎梏,理性看待問題。
人所創造的一切事物,都是人向世界的延伸。它們幾乎都有一類輪廓:一個主體,對稱,用於協調的四肢。正因為如此,人們常常會對自己創造出來的事物產生對人的想像和移情。但這些事物本身卻是冰冷的器物,運行著非人的機制和規則。這種情感和機制之間的gap,以及人類喜新厭舊的天性,既是創造的動力,也是這些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延伸」必然毀滅以及革新的根源。
說白了,意思就是:沒有萬能的救世主!
同時也千萬不要被利益訴求蒙蔽了雙眼,誤讀政策,產生過高預期,反而最終大失所望。
最後,稍微談一談不少人關心的轉業復員政策。可以肯定的是,明年保障法正式實施,退役安置政策必然會以保障法為基準進行實施,各地的退役安置政策或許會產生一些變化,比如探索分類安置,優先安置,精準安置等等。轉業肯定是繼續存在的,至於怎麼放人,讓誰轉業,這是部隊的事情,想必和以往區別不是太大,最終都要落實到退役名額上來。
還有一個多星期,兵役法修正案就要正式出臺,年底的政策密集期也會隨之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