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
今天是6月25日,農曆五月初五,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有著極其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下面筆者從端午節的歷史演變,端午節的確立和發展和端午節的文化內涵這三個方面給大家做系統性地介紹。
端午節的歷史演變
「端午節」的節俗活動其實由來已久,在先秦時期就有所表現,只是在古老的文獻中少有記載,因此沒法對其最早出現的時間做出具體考證。目前「端午」二字,能夠查到的最早文獻就是晉代的《風土記》中。但是有時候,不是說有名字才是開始,對於節日習俗來說,其實更多的,都是先誕生的習俗。
一般來說,越古老的傳統節日,與古人的信仰和祭祀相關度就越多。因為古人面對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或事件,都會劃歸到神學之中,為了自身的安康,從而進行一些類似祭祀的活動。比如:賽龍舟,就是祭祀龍神的活動;而粽子,也是為了減少水患而製作的「祭品」。
這個時間大概在吳越先民活動時期,也就是原始社會時期,但吳越先民的歷史實在久遠,所以也只能籠統的說為先秦時期,也就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當然,也可能是三千年前,因為時間實在無法進行確切的考證。
後來在漢代,南北統一,作為歷史上又一個統一的大王朝,為了南北兩地的經濟文化融合和交流,便將端午節的時間統一定為了陰曆的五月初五。後來的隋唐、宋、明清時期,更是將端午的傳統發揚光大,形成十分濃烈的節日氛圍,成為全國正式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的確立和發展
在漢代,端午節被確立為全國統一的節日,但那時的端午節,還是受古人遠古崇拜的影響,是一種避惡避災的活動。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才逐漸有了節慶的意味。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多戰亂,社會動蕩不安,徵兵打仗在所難免。而在端午節卻有「闢兵增」的習俗,對於百姓而言,能夠少打仗,家中青壯男子不用被徵去上戰場,就是最幸福的事了。因而才在過節中有了喜樂的氛圍。
直到隋唐,社會安定下來,端午節才真正有了節慶的發展,人們在這一天,都能很開心的觀龍舟賽,逛街,或在家吃粽子。因而筆者認為,端午節真正意義上成為一種節慶節日,是在隋唐時期。後來的發展,也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但大致的習俗卻還是完整的繼承了下來。
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我們多認可流行的是端午節為紀念戰國時期大文豪屈原所產生,因為這其中是一個可歌可泣的體現愛國精神的故事。相傳屈原是楚國能臣,選賢舉能,提倡富國強兵,提倡抗擊秦國,從而保證楚國的獨立和完好。但是,因為楚國大貴族們的反對,屈原的建議沒被採納,屈原本人也慘遭流放。流放之後,屈原寫下了很多名篇,比如《離騷》、《天問》等。但是,在公元前278年,楚國卻被秦國攻破了。
面對祖國的慘遭侵略,百姓妻離子散的現狀,屈原實在無法忍受,但自己又無能為力,只能以身殉國。於是,在當時的五月初五,他寫下自己的絕筆《懷沙》之後,就跳江自殺了,而這個江,就是汨羅江。
很多百姓都聽說了他的事跡,為了不讓他的軀體被魚蝦啃食,就用扔下稻米做的糰子來吸引魚蝦,來防止屈原的軀體被啃食。由此也可以看出屈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這之後,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來扔下自己做的稻米糰子,這時已經成了一種有著紀念意義的活動。
除此之外,端午節也還被用來紀念伍子胥、介子推等古代名人,但都與紀念屈原類似。
在民間,端午節的習俗越來越多,除了賽龍舟、拋粽子、吃粽子之外,還有了喝雄黃酒、放風箏、掛艾草、拴無色繩等習俗。但不可不說的是,越來越多的習俗,使得端午節的節日氛圍越來越濃厚,文化內涵也越來越豐厚。到了今天,更是成為了人們的統一節假日,成為了看望父母,家庭團聚的日子。
今日話題:
你喜歡過端午節嗎?
來留言分享下你的想法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