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藝術|帶你看展】原弓「美術館戲劇」作品——《哈姆雷特機器》之「諧謔曲」

2021-03-01 鳳凰藝術

鳳凰藝術獨家報導原弓個展——「暗度」將於4月26日在天津美術館開幕,策展人為馬馳、滿宇。此次展出的新作,以「美術館戲劇」和大型影像裝置為主要呈現方式,表達原弓對社會現狀的綜合感受和他獨特的態度及創作方法。大型裝置影像作品《失控·夜襲》和《暗度·誦詠》在這次展覽中也是第一次同時亮相。

《哈姆雷特機器》是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於1977年創作的,一直被視為現代主義向後現代主義過渡時期的經典文本。劇本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千多字,表達的東西卻很豐富,每一句話都有其深刻而隱諱的能指和所指。而現在,藝術家原弓以「美術館戲劇」的方式,對《哈姆雷特機器》的劇本進行了重新的演繹。


▲《哈姆雷特機器》第一幕「家庭相冊」


▲《哈姆雷特機器》第一幕「家庭相冊」

3月21日,原弓在湖北美術館的個展「澀味」的開幕表演:《哈姆雷特機器》第一幕「家庭相冊」,是原弓對於一個全新概念——「美術館戲劇」的嘗試,是當今世界傳統社會結構崩潰的縮影。其中引入了博伊斯的代表作「荒原狼」的元素,在表演的開始,狼嚎聲轉換成了部分臺詞。

藝術家博伊斯 (Joseph Beuys 1921-1986)與劇作家海納•穆勒(Heiner Müller 1929--1995)這兩位幾乎同時代的偉大藝術家從未謀面。2004年,德國策展人CarstenAhrens和Gerhard Ahrens為紀念穆勒的75歲生日,在「新哈登貝格城堡'(Neuhardenberg Palace)策劃了一個展覽「烏託邦的遊擊隊員」(Partisanender Utopie)。博伊斯選擇藝術作為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外的第三條出路,這和海納•穆勒對於東西方社會的激進批判相符。在展覽中,他們二人之間的思想和作品在對應中不斷變化,形成了藝術思想和藝術形式為目標的共同消失點,另一個世界的烏託邦,最終的藝術遊擊隊。

同時,他們還出版了同名的虛擬這兩位藝術家之間對話的書《Joseph Beuys – Heiner Müller: Partisanen der Utopie》。書中的對話是通過反映兩位藝術家之間虛擬的相遇情景,來反應對變動中未來世界狀態的看法。對話摘選自兩人的文本,以及兩人對世界的想法。

博伊斯的藝術和穆勒文本的想法,在兩個世界中超越了意識形態,卻嚙合於藝術。這個展覽中大量照片的文件反映了兩個人不同的藝術生活,他們各自的獨特性和激進主義,並沒有失去其個體的有效性和複雜的並行性。

原弓的個展「暗度」在詞義上與「烏託邦的遊擊隊員」不謀而合。「暗度」個展的開幕表演,將是《哈姆雷特機器》第三幕「諧謔曲」。 這一次,原弓將把博伊斯的作品「黑板繪畫」,搬進美術館大廳的表演舞臺。舞臺被布置成一個被拆解鋼琴的廢墟現場,臺上的盲人演員會以「黑板畫」為溝通平臺,飾演哈姆雷特。不時響起的錯位的「夢幻諧謔曲」的旋律與人們的「嘀嘀咕咕,嘀嘀咕咕」相互交錯,此起彼伏,顯得不知所云,不知所措。通過這些,原弓表達了對現實失控的焦慮和失望。

美術館有自己的視覺標準和空間狀態,與劇場演出並不一樣。在創作過程中,原弓一直在揣摩如何把傳統戲劇的表達方式,轉換到美術館特有的表達方式。他期望藉助表達方式的轉換,打破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錯位關係,希望他們之間能變得更平等。美術館裡沒有傳統的表演舞臺,而離開了傳統的舞臺,表演者要如何和「新」觀眾產生互動,又如何表現與觀眾的不同?這些都是原弓試圖在「哈姆雷特機器」中探討的。

與原弓之前蘊涵著一定自由度和偶發性介入社會的作品不同,在「美術館戲劇」的創作中,原弓嘗試在一個受空間和劇本內容限制的戲劇作品裡創作,原弓將這種轉變看做是一種斷裂性的延續,一種重新開始。



學術主持 :盧永琇

策 展 人 :馬馳、滿宇

藝術顧問 :皮道堅、李振華

展覽統籌 :戢 範、李偉

策劃與統籌:副作用藝術機構

開幕時間 :2015年4月26日下午15:00

展覽時間 :2015年4月26日至5月20日

展覽地點 :天津市河西區平江道60號 天津美術館

演講主題:波普實踐在當代中國

演 講 人:陸興華教授

演講時間:2015年4月26日(周日)下午17:00

(鳳凰藝術 獨家報導 責編Rosalie)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鳳凰藝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如需獲得合作授權,請聯繫:xieyj@phoenixtv.com.cn。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鳳凰藝術」。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相關焦點

  • 《哈姆雷特機器》之「諧謔曲」
    《哈姆雷特機器》第一幕「家庭相冊」《哈姆雷特機器》第一幕「家庭相冊」3月21日,原弓在湖北美術館的個展「澀味」的開幕表演:《哈姆雷特機器》第一幕「家庭相冊」,是原弓對於一個全新概念——「美術館戲劇」的嘗試,是當今世界傳統社會結構崩潰的縮影。
  • 【M21搶先看】行為+講座:哈姆雷特機器
    •穆勒的名作《哈姆雷特機器》,這是原弓對「美術館戲劇」這一全新概念的探索。由於美術館空間與戲劇劇場空間存在的巨大差異,因此作者導演中對觀看方式、表演模式進行了大膽的實驗。表演完畢,藝術家將圍繞本次表演以及自己的藝術創作展開討論。關於《哈姆雷特機器》第一幕《家庭相冊》是在一個顫動的,用布製成的子宮裝置內進行的表演。表演的的方式改變了原劇本臺詞的複雜性以簡單的關健詞與行動節奏構成了新藝術方式。
  • 【名家名作】羅伯特•威爾遜——《哈姆雷特機器》
    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和簡約主義音樂家菲力普·葛拉斯(Philip Glass)合作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此劇改變了傳統觀念的垂死的形式, 贏得了全世界的讚譽,被譽為後現代主義的戲劇代表作品。
  • 雙人合作演奏長笛——巴赫《諧謔曲》
    標題音樂就是附有標題以說明內容的 器樂作品。如 法國作曲家 杜卡的《小巫師》,就是一首諧謔曲體裁的 標題音樂作品,作品的標題取材於歌德的敘事詩。在諧謔曲的引子中, 慢板和快板交替出現,表現一種神秘的氣氛和 小巫師淘氣的性格。 圓號和小號用阻塞音吹出咒語主題,掃帚站起來準備取水。諧謔曲的主要部分是 三拍子的,快板,描寫掃帚取水、大水泛濫和 小巫師急躁的心情。
  • 諧謔曲 | 繼阿格裡奇後第二個肖賽女冠軍 阿芙蒂耶娃
    「00後音樂+」今天要為你推薦的是蕭邦《E大調第四諧謔曲》Op.54。
  • 劇場始終是絕望之地,讓人習慣告別-王墨林《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上海紀行
    ,讓人習慣告別—— 王墨林《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上海紀行刊於《PAR表演藝術》278期(2016.2)攝影:許斌文/ 薛西 [臺灣]表演藝術評論臺項目評論人、澳門《劇場‧閱讀》副刊編輯、柳春春劇社現任團長。
  • 劇場始終是絕望之地,讓人習慣告別 王墨林《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上海紀行
    ,用餓了麼APP叫來的飯盒讓人吃得很撐,每晚返回,總有各方來友,相聚高談,從行為藝術與劇場的交匯談到社會主義,脹滿的腹部與講堂級的言論密度,身與心暫時分開原來是為了補充彼此的消耗。2015年,原為澳門委制的《長夜漫漫路迢迢》來到臺北,一班澳門演員操著粵語,給了我們比西方還陌生的語言聲韻、文化情感。那出戲上演期間更受關注的是,王墨林宣示這是他的臺灣戲劇封箱作。
  • 薦王墨林x黑名單工作室《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上海首演
    定海橋互助社特別推薦王墨林x黑名單工作室新戲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
  • 單簧管與管樂團諧謔曲《中國菜館》
    這首作品是由新加坡作曲家楊國源(Benjamin Yeo)為單簧管與管樂團而作的諧謔曲,這也是芝加哥交響樂團的亞裔單簧管演奏家葉強
  • 原·美術館×萬象城:七夕藝術裝置——永恆之環
    2020年6月29日,原·美術館聯合重慶萬象城共同推出「2020萬象藝術家孵化計劃」,面向全國徵集萬象城七夕藝術裝置方案。 經歷一周時間的開放徵集,本次萬象藝術家孵化計劃總計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148件方案作品。
  • 帶孩子走進美術館看美術作品展,不願看怎麼辦?兒童看展何須懂
    隨著時代的進步、美術館的普及和人們對文化、藝術的需求,很多家長帶著孩子走進美術館觀看畫展。這絕對是件大好事,但畫展看不懂、不想看怎麼辦?成人如何看展回憶一下成人觀展的幾種情況一是不知從何時起,成人走進美術館看展多數是從作品名稱開始的,我們有豐富的想像力,面對一幅繪畫作品,有些不大懂,就開始閱讀作品標籤,作品名稱、作者、介紹等等。然後發揮自己的聯想能力,開始把作品往名稱上靠,靠得上的就感覺看懂了,確實好。
  • 【PSA 聚裂】本周末,《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首演
    臺灣小劇場悍將王墨林與知名音樂人王明輝、影像藝術家區秀詒再集結,帶來從未公演的新作《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
  • 帶你看展!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盛大開幕
    其中,主題單元和影像單元陸續呈現二十餘件國內外藝術家的優秀作品,論壇單元將邀請數位藝術家、策展人、美術館館長、收藏家、藝術商業等業內人士分享交流座談。本次博覽會為廣州本土的畫廊提供了一個和國內外畫廊交流的平臺,為廣州當代藝術生態的發展創造更多契機和可能性。同時,也力求將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打造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博覽會之一。
  • 鳳凰藝術 | 行動的攝像機:機器背後的探索風暴
    年把「塑料公園」展覽擴充並平移至韓國第一個私立美術館,可以說前三屆反響非常好。▲ 白智淑 2016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藝術總監白智淑為大家介紹了「媒體之城首爾」雙年展的作品以及311大地震的三件作品,希望繼丁鉉所說過去獨裁時代、開發時代、工業時代的歷史和帶來的後果之後
  • 廣州各美術館及多家博物館推出線上「看展」
    齊白石作品  在全國上下萬眾一心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日子裡,如何更好地滿足大家的精神需求?  同時,廣東省文廣旅廳等聯合打造的網上看展小程序「博物官」已上線博物館約100家,新鮮熱辣的展覽實現了網上看展。  看展不打烊!
  • 藝術|巴黎美術館不完全指南
    如果你只有三五天的時間預算,那就逛逛這幾間大家都知道的博物館好了。走馬觀花還不如不去,這裡給大家一些攻略,推薦一些我喜歡的畫作(20世紀之前,印象派為主,當代藝術下次寫),了解一下。黃永玉老爺子可說過:「求得面對面證實的快感,可能是人生歷程中的重要激素。」
  • 哈姆雷特機器 | 羊角
    編者註:劇本《哈姆雷特機器》(Die Hamletmaschine)由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Heiner Müller
  • 鳳凰藝術| 炸了!四大藝術女王珍貴影像同臺講述「愛的藝術」
    本次展覽特別展映的「行為藝術之母」—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享譽全球的3件經典行為藝術作品的紀錄影像與草間彌生紀錄片《草間∞彌生》便是如此。其中,草間彌生紀錄片是首次與中國觀眾見面。《剩餘能量》《戀人:長城徒步》《藝術家在場》,不僅回顧了她跨越三十餘年的行為實踐,更因其前情人與藝術搭檔烏雷的介入而增添了強烈的戲劇色彩,通過充滿挑戰的身體互動呈現出深刻的情感張力。
  • 帶你看展|隨物生心,感受來自北歐的「硬核」心跳
    最近天氣炎熱,部分地區室外最高溫度達到了37℃,又掀起了大家的一波看展熱。相較於室外陰晴不定、不受控制的天氣,展館的高級布景、專業光影、藝術格調,可以輕輕鬆鬆滿足人們的「顏值需求」。八一建軍節這天,比起在家吹空調吃瓜,不如出門去看展。優畫君選擇來到了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