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始終是絕望之地,讓人習慣告別 王墨林《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上海紀行

2021-02-19 草臺班


刊於《PAR表演藝術》278期(2016.2)攝影:許斌

薛西 [臺灣表演藝術評論臺項目評論人、澳門《劇場‧閱讀》副刊編輯、柳春春劇社現任團長。

 


去年12月,上海乾冷,易咳,足足一周,日日例行,從住處走十五分鐘到發電廠改造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ower Station of Art,PSA),固定經過兩個書報攤(怎麼都沒見著《南風窗》?),用餓了麼APP叫來的飯盒讓人吃得很撐,每晚返回,總有各方來友,相聚高談,從行為藝術與劇場的交匯談到社會主義,脹滿的腹部與講堂級的言論密度,身與心暫時分開原來是為了補充彼此的消耗。

2015年,原為澳門委制的《長夜漫漫路迢迢》來到臺北,一班澳門演員操著粵語,給了我們比西方還陌生的語言聲韻、文化情感。那出戲上演期間更受關注的是,王墨林宣示這是他的臺灣戲劇封箱作。那麼,相隔八個月的《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又算什麼?


先回頭來說說上海這個場合吧。《哈機》參加的是首屆「PSA│實驗表演:聚裂(ReActor)」,中國當代舞蹈藝術家文慧與PSA館長龔彥共同策劃,獨立劇作家張獻擔任學術顧問,分四周,由四位從70、80年代就開展實驗劇場的藝術家擔任該周焦點人物,受邀者包括田戈兵(紙老虎工作室)/《朗讀》 、王墨林x黑名單工作室/《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張獻(組合嬲)/《天堂向下》、文慧(生活舞蹈劇場)/《紅》,從這四個具有代表性的團隊為其展開始於七十年代的獨立劇場運動圖像。其中,四件作品的後三件為首度公演之新作。每位藝術家/團隊於當周皆進行兩場展演、一個精選六件作品的文件展(於劇場入口處迴廊展示)、一場講座及一場工作坊。

這是一次去中心的過程,王明輝摺疊心電圖般的無調性聲音,區秀詒布滿歷史殘影的意識影像,與王墨林從「遂行性」身體布局表演,行為藝術(王楚禹、瓦旦.塢瑪、高琇慧、江源祥)作為身體行動文法,互相穿透,深入內在,聲音與光影控臺分踞舞臺兩側,所有人皆入舞臺,皆入「不確定」的現場,連王墨林也是,連許斌也是。


所以,還是到劇場裡吧。因瑣碎事務煩擾時坐在觀眾席望著阿伯(許宗仁)做舞臺的姿態,每每瞬時令人感到安定了些,許斌隨團攝影,也讓我們確信,他的影像將為這個作品帶來另一層深沉的解讀。果然,隨著排練、演出劇照逐漸露出於微信、臉書,外部不時傳來驚嘆聲,許斌大哥一秉本性,總把讚美歸功於王墨林的劇場思想與實踐,他的攝影與王墨林作品之間的關係,再無需我贅言。有一晚,酒酣耳熱,創辦上海草臺班的上海作家趙川說,王墨林作品的人物存在於人間與冥界之間,死生交會的空間,總走在黃泉路上。霎時,我想起許斌曾自述拍攝《黑洞三》時,因作品本身,以及臺灣在衛武營、牯嶺街小劇場演,澳門則在牛房倉庫演,回返這些個前世今生、思索人性的惡,促使他選擇用「看不見的冤魂的方式」去拍攝(注)。「對我來說,冤魂無處不在。」我仿佛聽見許斌又說了一次。


第一場〈死亡平面〉:我就地躺了下來,傾聽這個世界跟死屍一塊地腐化


滿目瘡痍,向死而生。九二一大地震是王墨林《黑洞》系列的原點,《黑洞一》則是兩人相遇的起點。原僅採訪報導此演出的許斌,自此卻主動提出紀錄整齣戲,就這麼一路下來,晃晃悠悠,十五年過去,他倆誰也沒有離場。沒有離場的,又豈止他倆。黑名單工作室的王明輝、行為藝術家瓦旦.塢瑪、許宗仁、許斌與王墨林,佔去劇組人員近半,他們並肩而行。這就是江湖。倘若《長夜》是告別戲劇的手勢,《哈機》也許是回歸的手勢。回歸遂行性作為臺灣小劇場與行為藝術交匯的身體行動能源,回歸身體氣象館創立的1991年,回歸前語言的官能,也回歸解嚴。


第二場〈處置〉:我割開我被密封的肉體,

我要住進我的血管、我的骨髓、我腦殼中複雜的巷道

 

郭昭蘭主編的展覽場刊《戒嚴.1980s.反叛--王墨林與他的身體論》,大墨為「1980s」這組關鍵詞寫下:

那是一個令人不由想起曾經有過烏託邦的年代,也不由對自己因為有過而開心起來。八零年代於我真是一個追求烏託邦的年代,我們的靈魂裡充滿了理想主義,因此我們相信現實中的不公不義是可以被我們翻轉的,我們用肉身的動能,見證烏託邦對公共事務的介入性,我們更用行動的美學,創造烏託邦與封建體制對決的激進性。

但,我們在八零年代也是一個漫遊狀態中的虛無主義者,當我們高談闊論對新社會的想像,我們卻不在真實中的現場,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在頭上盤旋的資本主義幽靈,正在身邊漸漸形成吞噬人肉的消費社會。八零年代從威權的戒嚴統治,轉變為在荒漠中搭起的樂園,這樣的歷史矛盾,倒是更突顯了我們的烏託邦,不只在精神上堅持著一種恆定性,更在身體上保持著它永遠的行動力。


第三場〈諸眾黃昏〉:我把自己那官僚化的軀體倒掛起來

 

永遠的行動力。展覽場刊選錄王墨林的〈身體作為一種媒體作用:臺灣小劇場運動的「行為論」〉(原刊於《藝術觀點ACT》44期,2010.10),同樣返回八零年代,借1988年行動劇場《驅逐蘭嶼的惡靈》及陳界仁等人做的《試爆子宮》等,聲明當時身體與社會的聯繫正是通過「這種行為介入公共性的表演化行動」而得以彰顯,「一九八零年代的身體劇場在構築它的社會性時,一定是要通過激進的行為表現,並且在其中意味著它想要傳播的話語,因此當我們看到一個行為的表現,就已經不再是單單看到一次身體表演,而是身體挑動了公共空間所象徵的中心化權力」。

那麼,多年後,在劇場內演出的《哈機》又煥發著什麼樣的行動力?


第四場〈食人主義〉:讓我吃你的心

 

王墨林創作後期發展著「演員的不可能性」,2011年,與兩位韓國演員洪承尹、白大弦合作的《再見母親》是為實踐的裡程碑。這一次,首演前一晚,他與王楚禹,這位多年來與他共同討論行為藝術,發展出「觀念劇場」的忘年之交,為著隔天是否於演前再整排一次而熱騰騰地討論著,他認為需要,因為行為藝術家必須再熟悉如何融入劇場的格式,王楚禹卻擔心如此將會磨損行為藝術家的「即興」。「行為藝術不能排練」,他強調;王墨林回,現在沒有即興了。最後,王墨林選擇讓王楚禹於隔日下午和三位行為藝術家以討論代替整排。


第五場〈黑暗之心〉:我們之間的圍牆逐漸長高,

看看圍牆長出什麼東西呀?

 

首演以後,王墨林跟我說,他讓行為藝術家跟影像、聲音、舞臺工作,後面忘了把他們再放回行為藝術的語境中。其實是個很好的聆聽者啊,聆聽他人的意見,聆聽自我的反省。我心想。多少次,我們誤會這個人多麼陽剛、炙熱而執拗,卻沒看見其實他很脆弱。可是,如果是無法面對脆弱的人,是不可能做《哈姆雷特機器》的哪。《哈姆雷特機器》面對的世界多麼崩塌、毀敗,種種引經據典的拼貼獨白,把自己跟政治的血塊,跟歷史的骸骨綁在一起,極官能,如戰爭。


第六場〈索多瑪〉:乳癌像太陽一般地輻射出光芒

 

總是在戰爭裡,人生命的盡頭充滿冤魂、幽靈的形貌,自此交纏不去。這是個語言已經失效的時代,王墨林不只一次對我說。但我以為,他通過邀請四位行為藝術家加入而生產的「身體」並不是反語言的,而像是停頓、留白、靜止之類,因而於語言充滿的時間裡,指出了間隙,身體記憶了語言的異義,要不是這樣,王墨林又怎麼會請每位行為藝術家,各選原劇作中的三句話,在各自決定的時間節點念出來呢?要不是語言仍有可能,王墨林又怎麼會在開頭與結尾,各上一次舞臺,念出不同段的對白呢?

滿目瘡痍,向死而生。劇場始終是絕望之地,讓人不得不習慣告別。


尾聲〈詩〉:從一個洞跌撞到另一個洞到最後一洞,

在他背後是屍氣沉沉的冤魂

 

註:來源參見〈【2014共學講堂紀錄】

許斌:心裏面有的,在排練場裡就會有(二之一)〉,

http://littletheatreschool.blogspot.tw/2015/01/2014.html

 

轉自公眾號:瘋劇場


相關焦點

  • 劇場始終是絕望之地,讓人習慣告別-王墨林《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上海紀行
    劇場始終是絕望之地
  • 薦王墨林x黑名單工作室《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上海首演
    定海橋互助社特別推薦王墨林x黑名單工作室新戲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
  • 臺灣小劇場實踐者王墨林
    今晚我們觀劇臺灣小劇場實踐者、評論家王墨林最新作品《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不久前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首屆實驗戲劇品牌「
  • 王墨林:所有的身體都是幽靈 | 講座推薦
    近年編導的劇場作品以反思亞洲冷戰歷史為核心,包括:《再見!母親》(2009釜山、2010臺北)、《荒原》(2010臺北)、《長夜漫漫路迢迢》(2013澳門、2015臺北)、《安蒂岡妮》(2013臺北、釜山)、《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2015上海;2016大邱、臺北)、「東亞當代史詩」(2017釜山、2018首爾)、《雙姝怨》(2019臺北)等。
  • 【PSA 聚裂】本周末,《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首演
    臺灣小劇場悍將王墨林與知名音樂人王明輝、影像藝術家區秀詒再集結,帶來從未公演的新作《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
  • 福利 臺灣超厲害伯伯王墨林的戲 快來領票!
    這次他的戲《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來上海了,陳皮就是來分享福利的,快來領票吧!參與方式:1. 關注「陳皮」2. 分享轉發此微信3. 獲獎者我會後臺通知,當天憑轉發微信做暗號,現場接頭拿票。王明輝近年(2010-2015)參與王墨林編導的東亞戒嚴史劇場,《再見!母親》、《安蒂岡妮》等之音樂設計,通過重新啟用《亞洲民間歷史中的音樂》——以音樂的聲音述說纏繞在歷史劇場中感情與情緒的夾層。2012年首次跨足聲音—行為表演《不在場證明》,亦參與陳界仁的錄像藝術作品《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回音》、《殘響世界》的聲音製作。
  • 80年代臺灣小劇場運動 | 王墨林講座
    近年編導的劇場作品以反思亞洲冷戰歷史為核心,包括:《再見!母親》(2009釜山、2010臺北)、《荒原》(2010臺北)、《長夜漫漫路迢迢》(2013澳門、2015臺北)、《安蒂岡妮》( 2013臺北、釜山)、《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2015上海;2016大邱、臺北)、「脫北者」(2017釜山、 2018首爾)、《雙姝怨》(2019臺北)等。
  • 王墨林評《The Great Tamer》| 現代性中孤獨的莊嚴 :從皮娜·鮑什到帕派約安努
    曾經在皮娜的舞作裡看到她形塑的舞者,每一位都像夢遊者在夢境中充滿自信地飄遊;每一位都勇於表現跟世界相連結的恢宏格局,這當然跟皮娜風的劇場空間有關,如同《馴服者》的體驗跟導演帕派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的舞臺視覺有關。相對於皮娜·鮑什,他表現的是另一種爬蟲類的生物世界,把身體折迭化成為非人造型,那些人在冷冽的失溫狀態中,一個個都像是從地底鑽出來的鬼。
  • 《哈姆雷特機器》之「諧謔曲」
    《哈姆雷特機器》第三幕諧謔曲《哈姆雷特機器》是德國劇作家 海納•穆勒 於1977年創作的,一直被視為現代主義向後現代主義過渡時期的經典文本。《哈姆雷特機器》第一幕「家庭相冊」《哈姆雷特機器》第一幕「家庭相冊」3月21日,原弓在湖北美術館的個展「澀味」的開幕表演:《哈姆雷特機器》第一幕「家庭相冊」,是原弓對於一個全新概念——「美術館戲劇」的嘗試,是當今世界傳統社會結構崩潰的縮影。
  • 王墨林:身體訓練的啟蒙
    在那之前,我們只有蘭陵劇坊以美式心理劇場的按摩及角色扮演等方法作為表演的訓練。一直到白虎社來臺演出,我在臺灣的報章雜誌開始引介舞踏及鈴木忠志等有關日本身體訓練的脈絡,身體作為一個劇場美學的概念才慢慢出來。可是臺灣跟外面的接軌常常發生美麗的錯誤,怎麼日本舞踏到臺灣來競逐漸演變成「身心靈」舞蹈呢?
  • 【M21搶先看】行為+講座:哈姆雷特機器
    時間:2016年5月7日 14:00—16:00地點: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
  • 哈姆雷特機器 | 羊角
    編者註:劇本《哈姆雷特機器》(Die Hamletmaschine)由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Heiner Müller
  • 【鳳凰藝術|帶你看展】原弓「美術館戲劇」作品——《哈姆雷特機器》之「諧謔曲」
    《哈姆雷特機器》是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於1977年創作的,一直被視為現代主義向後現代主義過渡時期的經典文本。劇本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千多字,表達的東西卻很豐富,每一句話都有其深刻而隱諱的能指和所指。而現在,藝術家原弓以「美術館戲劇」的方式,對《哈姆雷特機器》的劇本進行了重新的演繹。▲《哈姆雷特機器》第一幕「家庭相冊」
  • 【名家名作】羅伯特•威爾遜——《哈姆雷特機器》
    威爾遜獲得過眾多的獎項和榮譽,包括百老匯喜劇奧比獎(Obie award)、威尼斯雙年展中的金獅獎、兩次榮獲古根海姆獎、洛克菲勒基金會獎學金獎、普利茲戲劇獎提名、 美國國家文學藝術學會會員、國家設計獎終身成就獎。他還被法國文化部長授予藝術功勳獎章。
  • 後冷戰時代的幽靈招喚 |《脫北者》臺灣窮劇場+韓國Shiim劇團
    冰枕裡的最後一口「戒嚴」之氣,與《機能喪失第三號》(陳界仁作品)走上街頭示眾的公共化對照之下,冰枕這個物件正顯示通過藝術可以讓人擱置當下時空,面對過去的經驗,主體就在記憶中關照自我,從而真正體會到時間之外、空前強大的主體,精神活動得以形成一個巨大的孤獨世界。
  • 哈姆雷特——一個丑角的鏡中之死(二)
    真理的終極所在(「end」)和真理的實現意向(「purpose」)之間仍然存在距離、留有間隙。鏡像摹仿對於反映生活真實而言是手段,就其作為戲劇真實而言則可能是終極存在本身。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潛詞用句中表面上的重複,正是其深刻之處:這也為我們下面關於再現與呈現、理論與實踐、語言與表演、鏡像與真相的研究敞開了方便之門。摹仿必定與真理或真實相關。
  • 蜷川幸雄的《哈姆雷特》長什麼樣
    莎士比亞不僅是歐洲過往文化的結晶之一,同時也質疑著自己的現在。」 這次他的入手點是《哈姆雷特》中對自我身份的質疑,這不是什麼富有新意的解讀,只不過恰好吻合了功成名就的大師導演與明星演員的現時處境。華麗的戲服與破舊的布景產生對比,加強了「扮演感」。03版和15版因為設定不同,演員不同,舞美不同,自然也有很多調度處理是完全不同。03版的鐵絲網給人的視覺衝擊更大,哈姆雷特得知真相的一段戲被處理得猶如「困獸之鬥」,而同一場戲在15版則完全靠演員表演來完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下半場克勞迪斯懺悔的一段戲。在03版中,地面上是兩道交叉呈十字架的燈光,克勞迪斯摘下王冠,跪在「十字架」上。
  • 哈姆雷特到底有多少種可能性?
    毫不誇張地說,作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從誕生到現在400多年,每隔十五分鐘,世界上就有一臺《哈姆雷特》上演。
  • 哈姆雷特——一個丑角的鏡中之死(一)
    尤其是發現這一形象與他在墓園看到的死相、與他終極思索的對象不謀而合的時候,哈姆雷特更是堅定了自己的抉擇:他根本不曾情願擔當「英雄/主角」;他把這種(來自劇中人物和觀眾的)期待逆轉為一種殘酷的虛無;他預料到了即便是出於自己良心的種種非難,仍然毫不猶豫地選擇猶豫不決作為性格特徵;他把所有的笑容和傷害對準自己;他堅持在死亡無日無之的召喚下,戴上丑角的面具繼續活著。
  • 《哈姆雷特》:莎士比亞四大封神之作,為何它能排名第一?
    究其原因,還得從《哈姆雷特》這部經典說起。01、從環球到全球:為什麼會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不僅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同時也被奉為世界悲劇的神作。它取材於丹麥傳說,講述了一個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