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墨林:身體訓練的啟蒙

2021-02-06 瘋劇場

身體訓練的啟蒙

原載於 牯嶺街小劇場文化報 No.43

2015年一月,小劇場學校「共學講堂」與 牯嶺街小劇場「城中之心跨越藝境」再度合作,策辦第二回系列講座,主題為「表演者:身體.生活.生命」。藉王墨林、陳偉誠、劉守曜、吳文翠等身體研究者及身體表演者的回顧及前瞻,擴充、延展、梳理臺灣小劇場的身體表演史,此記錄為王墨林於開場導讀「身體訓練的啟蒙」之發言內容,首刊於《牯嶺街小劇場文化報》43期,其餘各場主題、側寫及記錄請見小劇場學校相關網頁,此篇圖文由小劇場學校提供。

講者:王墨林

日期:2015年1月10日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主辦:小劇場學校,牯嶺街小劇場

紀錄:吳思鋒

校訂:王墨林

攝影:彭靖文


1986年日本舞踏的「白虎社」來臺表演造成轟動之前,臺灣沒有「身體」這個話語的概念產生。在那之前,我們只有蘭陵劇坊以美式心理劇場的按摩及角色扮演等方法作為表演的訓練。一直到白虎社來臺演出,我在臺灣的報章雜誌開始引介舞踏及鈴木忠志等有關日本身體訓練的脈絡,身體作為一個劇場美學的概念才慢慢出來。可是臺灣跟外面的接軌常常發生美麗的錯誤,怎麼日本舞踏到臺灣來競逐漸演變成「身心靈」舞蹈呢?白虎社來臺後那一兩年間,林秀偉、陶馥蘭把舞踏詮釋為「身心靈」(那時還不叫身心靈),當時「屏風」在還沒找到喜劇路線之前的表演,想走前衛劇場路線,甚至跟香港「進念」合作過,還有鍾明德帶了《沙灘上的愛因斯坦》這支錄像帶回來,配合他的「後現代劇場」論述到處宣揚,我們這一代幾乎都看過《沙》的錄像帶。同時我們也看過Pina的圖片及一點點影片,還有陳偉誠、劉靜敏帶回葛氏,整個像大雜燴,百花齊放,對身體充滿各種不同的想像、不同詮釋、不同實驗。


白虎社

最早做所謂身體訓練的是「蘭陵」,但蘭陵的訓練方法也是很混雜的,比較具體化是後來吳靜吉帶來的心理劇場,現在說起來很好玩,就是按摩。其實他們的按摩對演員身體是很重要的,花很多時間按摩是要讓整個人輕鬆、自由、開放,再轉換成扮演的角色;還有金士傑自己從當時「新象」找馬歇馬叟來臺灣表演時,所模仿苦學的啞劇,加上林原上的京劇動作,後來卓明自美國回來到現在都很重視的身體訓練,通過遊戲去發現潛而不顯的心理活動。蘭陵在長安東路地下室的場地,是一個大家用不同身體訓練在撞來撞去的空間。那時我們可以看到黎煥雄在河左岸的風格,他的特殊性是創造了「文字的身體化」,他的表演幾乎都是文字/臺詞,但都有畫面,演員說一句話就有一個動作,所以那些畫面、動作都是文字轉化過來的,而不是直接從身體出來的;另外還有優劇場用車鼓陣動作發展的《七彩溪水落地掃》(陳明才、黃朝義、劉守曜編導,1990),這兩個是我看到臺灣自己走出來的較具開創性的風格化身體。

八○年代初,我在日本第一次接觸到舞踏時,非常被吸引又有一股不舒服的嫌惡,這種矛盾的好奇心讓我一直注意它的論述,才慢慢發現它的重要性,其實是日本人戰後身體對戰爭天皇政治的對抗,日本劇場有介紹葛氏,卻不像在臺灣劇場一直佔據主要地位,更沒有人在發展它,因為葛氏的東方風與日本人文化表演的儀式感一樣,身體訓練很重視利用音樂的節奏、動作的重複造成身體的恍惚,如鈴木方法。解嚴之後大家在尋求自我主體的身分政治,把內在被壓抑了三十多年的戒嚴身體一下子解放出來,像陳偉誠跟劉靜敏帶回來的葛氏訓練,從那種很內在性的恍惚感,創造出官能解放後另一個精神世界,這種身體的自身體驗在當時政治氛圍中是很重要的。


陳偉誠

當時還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卓明。卓明從美國回來以後,在他的身體訓練加入了很多在美國看到或學習到的前衛劇場元素,他跟葛氏訓練不同的是,像他從美國回來做《九歌》非常強調節奏感,尤其是合唱隊,我問他這種實驗,他說在美國看到黑人舞蹈,他們不是僅跟著音樂的節奏走而已,更是把身體內在的節奏感將之表現在他們的恍惚狀態,加上了他在NYU學到的即興動作,這套由內在激發出來的即興訓練是他重要的方法。前年他在臺南搞了「觀念劇場工作坊」(卓明為催生者,南島十八劇團與身體氣象館合辦) ,參加的人沒有很多表演經驗,可是在歷經一個月的工作坊之後所作的呈現,大家表現得卻令人意外的好。就是因為卓明非常強調即興,並融合了他的心理劇場,建構了他身體論述在於當下表現的真實性。在訓練中身體本身存在的真實性怎麼被自己找到,又怎樣被表現出來,這就跟外在表演形式的發展性有關係,譬如:當表演者伸手去拿一個物件時,這個物件跟表演的關係是要建立起來的,也是能夠反映表演者當下的心理狀態,而不只是外在的審美而已。


我接著從卓明的「身體的真實性」講「即興」,與臺灣現代舞在講的即興不同。即興是一種身體的政治行動,不是統獨左右,是我們的身體來自於對外界主流化、商業化、資本化、庸俗化乃至於流行化等等的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之下被異化,所以我們現在每個人都很自戀,自戀是現今次文化裡很重要的一股支流,從這裡我們看到舞臺上每個演員只關心自己的表演,明明對手戲演員在旁邊,他只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完全沒注意到其他的可能性,包括與音樂配合的可能性等等。現在做導演滿簡單的,把演員放在舞臺上讓他自己走,導演沒有能力看到演員都變成石頭人。這樣的身體是被異化之後的身體的無能性、無力性、貧乏性,在這種情況,為了要抵抗規律化、異化的身體,永遠要讓自己在舞臺上有危險、危顫顫的感覺,演員永遠不曉得自己在下個階段會如何完成跟上文的連結,在臺上的每一步都充滿不可能性。我說的不可能性並不表示演員不知道,它的豐富性是在於演員知道,在那一刻對手戲演員給他不一樣的眼神,動作稍微不一樣,他的情緒也跟著改變,情緒改變他的身體也會跟著改變,這就在尋求不可能性。


卓明(左)與王墨林

作即興在動作的下一刻,也是下一步之前,我們不知道身體會往哪個方向發展。我常常聽到演員說:「昨天那一場我有新的感覺,演得很通氣」;那就是演員在表演時,即使身體外部動作沒有變,但表演者體會到身體內部的恍惚感而讓情緒作了改變,那就是作即興的「新的感覺」,不是對文本、臺詞有新的感覺,而是讓你在舞臺上的身體,從內在性的恍惚感走進表現自己存在的真實世界,這是演員在舞臺上可遇不可求的體驗。也許昨天你在舞臺上還依附著臺詞、依附著導演指示來表演,但今天你找到角色與你之間的恍惚感,你的動作energy就跑出來了。所以即興動作中一直讓自己去面對不安的下一步,因為必須超越這種不安,也一直讓自己要激發出這種動作的energy來超越,這就是身體的一種政治性,來自於「他者」的energy。我不喜歡「表坊」之類的那套話劇式表演,更懷疑中國大陸「人藝」那一套反映現實的有效性。我專程坐飛機去上海看了俄國導演與上海人民藝術劇院演員合作的《櫻桃園》,看完就回來。我看到「人藝」那些老演員用的竟是美國「方法表演」那一套,假裝在一種「自然」的氛圍中刻意讓自己不作任何表演化的「表演」,然而,卻是另一套做作的「方法表演」,到從八、九○年代的過度表演,到了現今又跳到另一個極端:過度的不表演。演員的身體不是自己這樣概念性地直接拿來用,反過來從文本的角色塑造必須回溯到演員主體存在的開發,這過程要把不是從演員自己身體長出來的表演,慢慢給丟掉。「表坊」、「人藝」那套表演,除了會演戲,角色跟社會、跟自己的關係完全沒有連結,這怎麼會是史氏呢?


王墨林評論集《臺灣身體論》

這就是臺灣劇場一直沒辦法真的做到現代性的理由,像「雲門」的舞臺技術非常好,劇院式的舞團在當今世界已經很少,除了國家舞團其他很難找到贊助,「雲門」在臺灣卻是政府拼命給它錢,舞臺技術製造出氣勢龐沛,可是身體表現卻有很多引人爭議的空間。臺灣新世代要做到真正對現代性的思考,就必須先知道這現代性是什麼。任何前衛的發生,都是用你們當下的身體行動去反抗這種現代性,這也是土方巽「暗黑舞踏」的重要精神。臺灣人是學不了舞踏的,形式好學,但要像土方巽一樣在舞踏找到臺灣人身體的脈絡,卻永遠學不到,起碼我們根本沒有人坐塌塌米,我們連跪都不會跪,這怎麼做好舞踏的下半身訓練呢?

最後我想說的是,演得好不好沒有標準可套,但演員在舞臺上有沒有呈現出自己真實的存在,卻是可以跟觀眾連結的表演所在。所謂演員在舞臺上真實的存在性,不是跟臺詞、角色有關,而是要進入角色情境,漸漸把自己的內在世界表現出來,才是演員最受挑戰的演技。


附:

1、共學講堂:http://www.glt.org.tw/?p=5179

2、小劇場學校:http://littletheatreschool.blogspot.tw/


2015共學講堂——表演者:身體,生命,生活

講堂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除了作品演出,表演者在生活中的細微改變,以及生命中的巨大轉折,

象是受了嚴重的傷,象是結婚生孩子,

都成為表演者身體的一部分,構成生命展演的本身。

身體,生命與生活之間,表演者如何安頓?

這次我們請臺灣劇場三個最具資歷的模板,現身,說法。

獻給表演者們,以及聆聽身體與生命的人。

【場次】

講者:陳偉誠(前雲門首席舞者,劇場大師Grotowski特別助理,現任教於臺北藝術大學、臺灣藝術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以及呂旭立基金會)

時間:1/10 Sat. 2:00pm~4:30pm

講者:劉守曜(資深劇場工作者,舞者、演員、編導演)

時間:1/11 Sun. 2:00pm~4:30pm

講者:吳文翠(梵體劇場藝術總監)

時間:1/17 Sat. 2:00pm~4:30pm

講者:中青生代劇場表演者(擬邀請中)

時間:1/18 Sun. 2:00pm~4:30pm

【共學講堂】

製造一個思想分享的場合,

就是來到這裡,和一群人同在一起,聆聽,思考,學習與提問。

共學講堂,是關於過去與現在,也是關於未來的備忘錄。

講堂聯絡請洽:小劇場學校 littletheatreschool@gmail.com

主辦單位:牯嶺街小劇場、小劇場學校

指導單位:文化部、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協辦單位:每周看戲俱樂部

策劃小組:溫吉興、吳思鋒、王瑋廉、黃佩蔚、鄭尹真

相關焦點

  • 王墨林:所有的身體都是幽靈 | 講座推薦
    著作《臺灣身體論》(2009)等,目前正在整理「臺灣小劇場運動史」出版工作。不久前王墨林作為戲劇界代表獲臺文化界最高指標的國家文藝獎。評審認為:王墨林長年的劇場實踐,持續一以貫之的批判精神,展現不妥協的時代意義。因癌症復發正積極治療中的王墨林的反應則是:「這個獎到底對我有什麼意義?」
  • 臺灣小劇場實踐者王墨林
    經歷80年代臺灣解嚴的王墨林,找出了與海納·穆勒的契合點:同在歷史改變的當下,面對世界改變的衝擊,思考該往何處去。他決定將《哈姆雷特機器》改成《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通過自己與海納·穆勒對話的形式走出了自己的空間。同時,「黑名單工作室」的音樂為整個劇場打開更多想像世界的空間,構建出一個聲音、影像、身體相互交織的文化現場。
  • 福利 臺灣超厲害伯伯王墨林的戲 快來領票!
    王墨林,1949年出生於臺灣臺南。臺灣小劇場實踐者暨評論家。1991年創立跨文化 / 跨領域非主流藝術團體《身體氣象館》,並以《身體論》貫串其後策展、導演、論述等工作,曾發動的重要劇場行動、藝術祭包括:行動劇場《驅逐蘭嶼的惡靈》(1988)、《身體與歷史:表演藝術祭》(1992),擴展身心障礙者在劇場的表演人權及美學的《第六種官能國際表演藝術祭》(2001)、《顏色狂想藝術祭》(2002)等,並以駐節藝術家、工作坊導師等身分赴布魯塞爾、倫敦、香港等地的藝術節訪問
  • 劇場始終是絕望之地,讓人習慣告別 王墨林《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上海紀行
    《哈機》參加的是首屆「PSA│實驗表演:聚裂(ReActor)」,中國當代舞蹈藝術家文慧與PSA館長龔彥共同策劃,獨立劇作家張獻擔任學術顧問,分四周,由四位從70、80年代就開展實驗劇場的藝術家擔任該周焦點人物,受邀者包括田戈兵(紙老虎工作室)/《朗讀》 、王墨林x黑名單工作室/《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張獻(組合嬲)/《天堂向下》、文慧(生活舞蹈劇場)/《紅》,從這四個具有代表性的團隊為其展開始於七十年代的獨立劇場運動圖像
  • 劇場始終是絕望之地,讓人習慣告別-王墨林《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上海紀行
    這是一次去中心的過程,王明輝摺疊心電圖般的無調性聲音,區秀詒布滿歷史殘影的意識影像,與王墨林從「遂行性」身體布局表演,行為藝術(王楚禹、瓦旦.塢瑪、高琇慧、江源祥)做為身體行動文法,互相穿透,深入內在,聲音與光影控臺分踞舞臺兩側,所有人皆入舞臺,皆入「不確定」的現場,連王墨林也是,連許斌也是。
  • 80年代臺灣小劇場運動 | 王墨林講座
    80年代臺灣小劇場運動講者:王墨林時間:1月12日 15:00—17:00
  • 王墨林評《The Great Tamer》| 現代性中孤獨的莊嚴 :從皮娜·鮑什到帕派約安努
    導演讓我們看到一具具「譬喻」的身體,在被同化的身體中迸裂出如黑洞般的容身領域,狹小卻獨立的空間,是這種具有動物性的徵候,異化成為閉鎖的樣態。王墨林,1947年出生於臺灣臺南。1991年,成立「身體氣象館」,是臺灣唯一的跨文化/跨領域的非主流藝術團體。2005~2008年,擔任牯嶺街小劇場藝術總監,並於2007年,將身體氣象館團務交由姚立群負責。另曾出版《中國的電影與戲劇》、《後昭和日本像》、《都市劇場與身體》與《臺灣身體論》。       此前,他製作過在海邊廢墟的大型戶外演出《拾月》(1987)與臺灣第一個「行動劇場」:《驅逐蘭嶼的惡靈》(1988)。
  • 英語啟蒙:歐美幼兒園小朋友的語言訓練方法
    在整理的過程中,苗爸真正震撼於人類竟然創造出這麼多寶貴的英語啟蒙的財富。試想如果一個小孩從出生就開始按順序使用這些資料,就是窮盡10個童年,也無法全部用完。為什麼苗爸最近熱衷於收集國外的英語啟蒙資料?道理非常簡單,歐美的兒童教育注重啟發,國內的兒童教育偏重填鴨。一個鼓勵創新,一個追求應試,出發點不同,開發出來的啟蒙資料的質量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 英語啟蒙:英美小學一年級語法訓練資料
    至於英語啟蒙,長期以來,分為兩個學派,自然習得派和機械學得派。自然習得派反對孩子學語法,至少是在三年級之前不應該學英語語法。其理論依據,我們學中文的時候,在三年級之前,也沒有系統學過語法,聽說和閱讀照樣沒有影響。粗略一聽,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是,我們忽略了語言環境因素。
  • 英語啟蒙:北美幼兒園閱讀訓練作業紙
    苗爸以前雖然也自己製作過一些幼兒訓練的資料,但是與國外專業老師的創意無法比,好在現在網絡發達,家長們再也不需要自己絞盡腦汁,自製孩子的訓練材料了,僅僅是現有的資料,都足夠父母們使用好近幾年的了。今天,苗爸要與你分享的是北美幼兒園閱讀訓練的一些有創意的方法,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啟發,幫助孩子步入英文閱讀的殿堂。
  • 畢節幼小思維啟蒙有哪些_貴陽鑫鑫思維訓練學校
    畢節幼小思維啟蒙有哪些,貴陽鑫鑫思維訓練學校,鑫鑫思維是一所專門從事學前、小學、初中、高中數學思維、奧數、英語、奧林匹克英語、4,6級過級英語 幼兒數學啟蒙、拼音教學;小學2-6年級語文、作文閱讀訓練,小小語文;初高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特色書法(硬筆、毛筆),及專門為中考及設定衝刺班等綜合性大型培訓機構。
  • 英語啟蒙:英美小朋友的創意訓練資料,在遊戲中掌握高頻詞彙
    這是【軟實力英語】分享的第957篇原創英語啟蒙文章。寫在前面在兒童英語讀物中,有大約一半以上的單詞都是屬於高頻詞彙。這些詞彙有許多都是不符合自然拼讀規則的,需要使用整體識詞的方法,即通過單詞的詞形來整體認知詞彙。所以,它們也被稱為sight words(視覺詞)。將視覺詞和自然拼讀結合起來,可以有效提高英文自主閱讀的速度。
  • 英語啟蒙:TPR教學法的正確打開方式
    僅英語啟蒙而言,其內容之龐大,苗爸即使身為英語老師,都深感人生短暫,沒有時間去專研每一個類別,只能專注其中的一到兩個分支:TPR(全身肢體反應)教學法和自然拼讀。其它的諸如:分級閱讀、原版書訓練法、影視訓練法、影子訓練法,逆向法、原典法、三最口腔肌肉訓練法、KET、PET等,都只能淺嘗輒止,無暇深入研究。
  • 守門員身體柔韌性有關訓練
    守門員必須有良好的柔韌性(也叫做靈活性)以便完成各項技術動作。對於柔韌性訓練,守門員與場上球員沒有大的區別(前面章節中我們已經闡述,在耐力、力量、速度、協調性等方面,守門員與場上球員有差異)。守門員可按照制定的計劃,與場上球員一起提高柔韌性。柔韌性的重要性介於身體素質和協調性之間。柔韌性是唯一在兒童時期就達到頂峰的運動能力,如果不針對性訓練,這種能力將不斷減弱(維奈克,2005)。 柔韌性是使用最大振幅輕鬆完成動作的能力。
  • 戲劇表演中的身體訓練 | 韓鑫
    演員的身體是一個時刻準備著的身體,隨時塑造任何形象,且身體應是靈活自如、訓練有素的。演員要充分認識自己的身體,且對身體每個部分具有很強的控制與支配意識,可靈活自如地運用,必須經過專業全面的訓練。這裡需要強調的是訓練有素的身體不是在某種訓練後帶有這種模式化的身體。
  • 招募 「椎·劇場 - 身體訓練工作坊」 - 空的空間與身體
    身體在空間,因為「空」而獲得機會,得以塑形、轉換,這些變化如何形成「表演」?到底如何突破身體的限制,於空間的交互中獲得更新的能量?作為話劇《開放夫妻》的出品方——「椎·劇場」,聯合「chiK11美術館」推出「椎·身體訓練工作坊」。
  • 認識身體,保護自己,每個孩子必備的生理啟蒙,看這本書就夠了!
    是時候給孩子們好好地講講身體方面的知識了,今天若一給大家推薦的《我們的身體》,就是一本關於身體的啟蒙認知趣味繪本,強烈建議3-6歲的男孩女孩家長們必備。從生命的開始、寶寶的出生,到肌肉、心臟、血液、消化等幾大系統,以及男孩、女孩身體的區別;從身體的構造、各部分的功能,到食物吃進去後怎樣消化吸收最後變成便便?人體是如何生長的?寶寶是如何長高的?生病是怎麼一回事?怎麼預防生病?......雖然內容算不上是百科全書,但對於3~6歲的孩子來說,初級啟蒙認知,足夠了。
  • 多拉美幼兒聲樂啟蒙——中國高端幼兒聲樂啟蒙教育品牌
    多拉美幼兒聲樂啟蒙是一家幫助孩子們開啟音樂天賦,培養藝術才能與情商的專業音樂啟蒙培訓機構,主要招收3-6歲的小朋友。多拉美幼兒聲樂啟蒙總部位於上海,目前在上海,杭州,台州都設有門店。  為了釋放孩子的天性,在多拉美我們不提倡"訓練",新來的孩子唱不好不會被批評,他可以從拍手開始,給其他小朋友掌聲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