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作品中,有一個流派叫「本格推理」。本格推理,通常儘可能地讓讀者和偵探站在一個平面上,擁有相同數量線索。《網絡迷蹤》即是本格派別的佼佼者,《利刃出鞘》也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本格派推理電影。
此外,《利刃出鞘》還試圖向我們傳達更多的東西,如通過排除遺產諷刺了內在空殼的「精英人群」、通過著墨「移民」呼籲人們認可移民者……甚至無懼口號式的臺本,不斷強調著「善良」的本心。
編輯、版式:藍二
「真相只有一個!」
《名偵探柯南》裡耳熟能詳的臺詞,總是出現在最激動人心的時刻——迷霧重重的懸案,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離奇詭異的作案手法,全部隨著這句臺詞徹底粉碎。隱藏再深的真兇,也只能隨著偵探有條不紊的推理,認罪伏法。
這是劇中人物的嗨點,也是劇外觀眾的嗨點。沒人會拒絕謎題被破解時那一瞬間的快感,除非這份快樂還能再次加倍:身為觀眾,自己也能親自破案。
近年來,隨著「密室逃脫」之類的PVE(玩家對抗副本)遊戲的盛行,以PVP(玩家對抗玩家)為解謎核心的「劇本殺」真人遊戲也風頭大熱。北上廣的線下劇本殺體驗店遍布大街小巷,從學生組隊到公司團建,玩家們趨之若鶩。
劇本殺又叫「謀殺之謎」,起源於19世紀,最初在歐美流行。舶來中國的劇本殺,其實就是時長數小時的破案遊戲:每個玩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身份與專屬任務,遊戲的開端出現了死者,而兇手就藏在玩家中間(大熱綜藝節目《明星大偵探》即是劇本殺)。
找到真兇,或者真兇躲避最終的指控。每個玩家在劇本殺裡都是自己的主角。
如何在強調「集體」的環境中,把握每一個「個體」,也是電影行業正在探索的新模式。僅僅依靠劇情、畫面、音效俘獲觀眾的時代已經悄然退後,各種新的體驗紛至沓來:從平面2D變為動感3D,再加上震動、吹風、噴水變成4D。《黑鏡:潘達斯奈基》甚至直接將劇情的走向權直接交給了觀眾,通過2選1的按鍵決定是讓角色A跳樓還是B跳樓。
聽起來神奇到有些荒誕了。但是通過互動感,讓觀眾沉浸電影,真正身臨其境,一定是電影走向未來的趨勢之一。
今年一月份,一部《密室求生》,讓觀眾感嘆「竟然在電影裡體驗了一場密室逃脫」,同時「何時能在電影院裡玩一場劇本殺」的呼聲漸起。
十個月後,懸疑片《利刃出鞘》做到了。
【步驟一:死者出現】
每場劇本殺都得有一個死者。
英式莊園、黑狗、結構複雜的樓道、密間……《利刃出鞘》用極具懸疑色彩的元素,堆砌出一個常規但效果十足的命案開場。著重代入體驗的鏡頭,以女僕視角,帶領觀眾接近案發現場,每一個鏡頭的輕微晃動都模擬著腳步的深淺。
直到一扇門打開:一個老人躺在沙發上,血濺四周,手裡還握著一把利刃。
死者哈蘭,是遠近聞名的富豪推理小說家,昨晚正是他的85歲大壽。
死因初步推斷為自殺。
遊戲開始了。
【步驟二:嫌疑人介紹】
有了死者,自然也得有嫌疑人。
警官與神秘受僱的偵探(彩蛋:由007邦德飾演)開始依次審問出現在昨晚壽宴上,最具作案可能的死者家人。
「一號嫌疑人」——死者的大女兒。傲慢自負。經營著自己的公司。與死者關係不錯,經常一起玩解謎遊戲。
「二號嫌疑人」——死者的大女婿。尋常公司的小職員。看起來有些窩囊。
「三號嫌疑人」——死者的大外孫(由「美隊」克裡斯·埃文斯飾演)。紈絝、油膩、不務正業。壽宴時憤怒地提前離席。
「四號嫌疑人」——死者的二兒子。經營著死者的出版公司,一心想要販賣死者的推理作品版權。
「五號嫌疑人」——死者的三兒媳。沒有多少賺錢能力的帶貨網紅,曾做假帳找死者要錢。
「六號嫌疑人」——死者的女護工。最接近死者的移民外來者。特點是一說謊就會嘔吐。
儘管所有人都面露無辜,但是兇手,就是以上六人之一!
電影採用「一對N」式敘事技巧,開端畫面大多圍繞在狹小的審訊房間裡,通過鏡頭的推移旋轉,不斷切換著警探對面的嫌疑人。每名嫌疑人的對話彼此穿插,一個人的陳述被另一個人的話語佐證,所有零星的記憶碎片,全都補全了死者85歲的大壽之夜。
「一場」審訊,同時完成了出場角色的身份交代與案情背景的回放,有些能耐。
同時,「兇手唯一論」的劇本殺原則,也給出了推理遊戲的解謎技巧:因為真兇只有一個人,所以不可能出現兩人同時說謊,不同人交代兩次的事件一定為真;而某個場景出現陳述矛盾時,兇手大概率在二人之一。
細節密集的審訊對話,對劇情沒有太多的推動,有觀影乏味的可能性。但細密營造的推理氛圍也在提醒著坐在電影院裡的所有劇本殺玩家:當心,不要錯過任何信息。
【步驟三:挑選劇本】
現在,交代完死者與嫌犯信息,觀影玩家們得挑選自己的劇本角色了。
導演將一名角色推到了我們面前——好,觀眾玩家們,現在你們拿到的是「六號嫌疑人」女護工的劇本,你的真實身份是:兇手。
兇手?
體驗過劇本殺並拿到兇手劇本的玩家一定熟悉一句話:「你可能就是兇手,想辦法讓自己脫罪避免指控吧!」
電影尚未過半的時候,《利刃出鞘》直接給出了女護工「行兇」的全過程,從動機到經過再到製造不在場證明的全過程一覽無餘。
對於懸疑推理電影來說,直接攤牌真相幾乎是自掘墳墓;對於劇本殺遊戲來說,這不過是常規操作。況且,即便是兇手,也並非全知全能的視角,也需要隨機應變,在他人的反應中找到更新的線索,以及毀掉證據,抹殺一切對自己不利的痕跡。
劇情陡然轉彎,觀眾跟隨著女護工的步伐,披著「最值得信賴」的外殼,潛伏在警探身邊力求自保。
這是劇本殺最精華的體驗,也是懸疑電影《利刃出鞘》最高明的地方。
【步驟四:搜證環節】
下面,開始進入搜證環節:玩家們可以通過彼此的交談試探出有用的信息,積累人證物證,一步步地逼近真相。
電影《利刃出鞘》,女護工被雙重壓力裹挾於身:一方面,她是「殺害」死者的兇手,她必須保全自己保全家人;另一方面,她竟然成了死者遺產的唯一繼承人,巨大的財產與死者家人的憤怒將她推向了風口浪尖。
到底怎麼辦,女護工面臨著內心的詰問。
劇情發展至此時,敏感的觀眾一定能發現,除去女護工這「明確的兇手」外,還有另外的力量在左右控制著戰局。這藏在暗處的人是誰,又有著怎樣的目的?
電影帶領著觀眾在不斷的懷疑、推翻中反覆起落,在這一過程中所造成的觀影心理的巨大跌宕,是《利刃出鞘》最為突出的部分。
推理作品中,有一個流派叫「本格推理」。劇本殺就是本格推理的集大成之作。
本格推理,通常儘可能地讓讀者和偵探站在一個平面上,擁有相同數量線索。部分本格推理小說中會有「向讀者挑戰」的宣言(例如埃勒裡·奎因),也就是告訴讀者「到這裡你已擁有足以解開謎題的線索」,挑戰讀者是否能與偵探一樣解開謎題。本格推理注重公平與理性邏輯,也能極大地滿足以解謎為樂趣的推理迷。
去年推理片市場上大熱的《網絡迷蹤》即是本格派別的佼佼者。細心聰明的觀影者可以通過電影畫面給出的蛛絲馬跡,在影片結束前找到真相。這樣取得的巨大成就感,不是任何一部電影所能達到的。這是推理影迷的勝利,更是電影主創者的勝利。
從這個角度來說,觀影體驗與劇本殺相似的《利刃出鞘》也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本格派推理電影:
比如死者身前得知自己會在十分鐘內死亡時,倒數到第六分鐘停止計時;
比如女護工鞋上的血跡,導演很早就給出了特寫;
比如警察提到三兒媳半夜被犬吠吵醒;
甚至大外孫蘭森隨口說的那句「只有傭人叫我休(only the helpers called me Hugh)」也成了最為關鍵的線索之一。
整部《利刃出鞘》幾乎沒有多餘的臺詞鏡頭,每一處都埋下了伏筆,值得觀眾二刷觀影。
【步驟五:指認真兇】
最後,劇本殺的偵探們,指認真兇吧!
到底女護工是不是影片中真正的兇手,則交由你們自己親自觀影探尋了。畢竟在劇本殺遊戲裡,「你可能是兇手」的「可能」兩個字,就能暗藏春秋,逆轉乾坤。而《利刃出鞘》從劇情到解構上,幾乎完全復刻了劇本殺的遊戲步驟進程,也完成了推理電影的一場革新。
我們活在一個變化飛快的時代,電影也從最初的黑白默片轉換成了現如今創新角度層出不窮的造夢之旅。3D、4D、密室逃脫、劇本殺、觀眾互動……電影的形式不斷革新,我們有理由相信,不出幾年,我們還會迎來更大的驚喜。
但同時,仍然有些是不變的。
即便通過劇本殺式的視角體驗,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精妙的推理故事,《利刃出鞘》仍然試圖向我們傳達更多的東西:通過排除遺產諷刺了內在空殼的「精英人群」、通過著墨「移民」呼籲人們認可移民者……甚至無懼口號式的臺本,不斷強調著「善良」的重要性。
這是《利刃出鞘》希望自己能否傳達的社會效應。
也是所有電影的不忘初心。